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上海80后文化消费现状研究论文 正文 本文移动端:上海80后文化消费现状研究论文

上海80后文化消费现状研究论文

2016-10-17 12:19:4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4年上海文化消费报告(发表版)

多元化·创新化·全龄化

——2014年上海文化消费整体考察

葛红兵高翔高尔雅 高杨 刘赛

葛红兵,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翔、高尔雅,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杨、刘赛,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以2014年上海文化消费市场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消费与市场主导的个体文化消费两个切面入手,探究了包括旅游消费、阅读消费在内的不同类别的文化消费所呈现的创新业态与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反映出2014年上海文化消费的深层结构:即文化消费在整体消费格局的比重上升,文化消费受互联网等新媒体影响加剧,政府在影响文化消费选择中的能力提升,文化消费结构向多元化、个性化、全龄化、分层化方向发展。依据这些特征,笔者为上海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促进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消费 公共文化服务 消费结构 消费行为

前 言

2014年,在经济变革、产业格局调整的形势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上海的文化消费呈现出大众化、多元化、创新化特征,市民对文化消费的重

视程度进一步加剧,文化消费在整体消费格局的比重上升。文化消费受互联网等新媒体影响加剧,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市场化消费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引领,政府在影响文化消费选择中的能力提升。文化消费向全龄化方

向发展,精英化和大众化消费并驾齐驱。个体性自主性增强,消费结构调整明显。

本文结合市场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以定性研究为主,问卷调查为辅,尝试从文化消费的主体与客体角度切入,以此洞悉其背后的结构、层级、样态,力图发现变化的深层规律。为了便于考察,课题组将上海文化消费整体状况分为两个切面,即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消费与市场主导的个体文化消费。其中,后者又细分为八个剖面:旅游消费、阅读消费、动漫游戏消费、奢侈品消费、艺术品消费、创意设计消费、演艺消费、电影消费。下文将分别论述。

一、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消费

“公共文化服务消费”是指政府主导的,与私人文化消费相对的反映共同文化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诉求的整体性文化消费,是基于社会与公众的文化权利而产生的文化消费。2014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结构进一步完善,效能进一步提升,在以下五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化、丰富化

综合《上海统计年鉴2013》与《2013年世界城市文化报告》来看,目前上海共有博物馆122个,美术馆32个,公共图书馆269个,各级文化馆245个(区级26个),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工人文化宫(俱乐部)19个,少年宫等青少年活动场所36个,艺术表演场馆111座,电影院230个,容纳200人以上的公共文化广场百余个。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达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上海规划建设和在建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共24个,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总投资96亿元。其中,形成了一批包括上海大剧院、中华艺术宫在内的20多家国际文化大都市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地标性建筑。

2、公共文化服务三级配送体系健全化、常态化

2014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以“东方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平台”为端口,面向市、区、街道三级网络延伸,基本实现了“社区搜寻资源——网上点单——活

动配送——信息反馈互动”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原有的单向配送转变为三级联动配送,增加了崇明、金山等远郊地区的文化活动,使得偏远地区居民享受更多文化资源。原有的“拨款制”服务变为“政府购买制”,实现了兼顾平衡的差异化配送体系。以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为典型的项目连锁化服务模式形成常态。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作完成,服务模式创新升级

2014年上海加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打造速度,推出“城市公共文化云”软件,其将文化资源打包上“云”,市民只要打开手机APP,就可通过自主搜索或自动定位方式,迅速查找区域内的文化活动信息,非常便捷高效。2014年,上海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都非常注重“数字化平台”,各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都建立了公共微信、公共微博,实时发布发布各种文化资源和活动信息,引导大众积极参与互动。例如上海市政府推出“上海发布”的微博和微信平台,上海图书馆推出了“讲座图书馆”公微,达到了便捷化、丰富化、创新化的服务效果。

4、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更加专业化、社会化,提供方式多元化

2014年11月,上海市文广局公开面向全社会征集优秀管理主体。通过严格评审和筛选,确立了31家合格主体。其中包括浦东上上文化服务中心等5家全委托管理机构以及上海华文创意写作中心、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公司在内的22家活动项目委托管理机构。这些主体各具特色,提供的服务涵盖了阅读写作、艺术培训、演艺、老年服务等众多领域, 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产品的丰富化,最大限度地整合调动了社会优质资源。此外,上海还评出了101个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鼓励配送主体根据市民的需求提供“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活动项目,并努力打造“品牌活动”。

5、节庆类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亲民化:

2014年,上海书展、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动漫游戏博览会、市民文化节等政府导向的节庆类公共文化服务无论在规模体量,还是内涵层次上都表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六大节庆平台提供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化,服务水平和消费层次基本达到国际文化大都市水准,市民的参与性进一步提高,节庆平台更加亲民化、开放化,品牌效应彰显,形成了全民共享、

篇二: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与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转而寻求精神上的消费,

文化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在文化消费的人群中,大学生因受教育水平高,观念新潮,思想

开放,课余时间丰富,经济来源有保障,更是是精神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一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特征:

1)消费内容的丰富性。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

学习消费(学费、书费、考证费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

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等四大块。除了基本生活消费外,大学生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数

额在不断增长,构成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对象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既包括文化教育、绘画、雕塑、书法、摄影、阅读图书、报刊、看电影、电视,欣赏音乐、

戏剧、听广播或演讲等,也包括上网学习、聊天、玩游戏、通信、交际联络,还包括旅游、

恋爱、健身、舞蹈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

2)消费层次的多样性。精神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既有消遣型、娱乐型、享受型的精神文

化消费,也有社交型、发展型、智能型的精神文化消费。从调查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精神

文化消费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跨层次性,这主要与精神文化消费主体的素质、文化修养、价

值取向、兴趣爱好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相关。大学生消费的各种不同的精神文化产品能够满

足他们不同的需要,既有高雅与低俗之分,也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别,既能供人娱乐消遣,愉

悦身心,也能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也可使人储备知识能量,发展多方面才能,为社会

做出更大贡献。显然,积极的、高雅的精神文化消费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它能

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并能给社会发展以长期的、深远的影响。相

反,低级无聊、庸俗不堪的精神文化消费则使人低迷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消费追求的时尚性。内心丰富,热情奔放,思想活跃,张扬叛逆,敢于冒险,易于接受

新事物是当代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反映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就是热烈地追求时尚

与新颖,任何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都使他们新奇渴望,大胆追求,力图表现时代,引领

时尚潮流。由于青年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因而对于精

神文化消费的追求也是注重其能够反映时代潮流与风格,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调查资

料表明,各类手机等在大学生中不仅机型新、时尚前卫,而且更新换代速度快,在大学几年

中因追求手机机型的时尚新颖而换两机、三机的人并不少见。特别是一些畅销书籍、流行歌

曲等,更是几天之内可以迅速地在大学生中传遍,但用不了多久,大学生们又会追求更新的

畅销书籍、流行歌曲等。

4)消费心理的独立性。从调查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带有追求个性与独立,

表现自我,冲动性强的特点。他们非常喜欢那些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商品,要求商品能有特色,

具有商品个性,并能体现自我特点,以此来满足追求个性美与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同时,

青年大学生心理的又一个典型特征,是情感丰富强烈而又不稳定,情景性强,感染性大,极

易冲动。例如在精神文化产品的购买上,他们的冲动性购买,多于计划性购买,选择商品时,

也往往忽略综合选择商品,单就款式、颜色、形状、价格等某一方面的因素,就可以使他们

激情涌起,成为他们购买商品的理由。

二 当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娱乐性消费多发展性消费少。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的取向来看,大学生除必须

上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外,在其活动及课外阅读的选择上,多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

较少考虑社会发展或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个体综合素质。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的同学身上尤其明

显,他们追求休闲,享受快乐,在许多大学生中去网吧的比去图书馆的多,在网吧娱乐的比

学习的多,他们热衷于低层次、带有炫耀性、摆阔性、攀比性的精神文化消费,而不愿或没

有能力欣赏高雅艺术、高品位的文化作品等。对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特别是发展性精神

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有的同学甚至连上课用的教材也干脆一省了之。

2)消费层次低。由于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性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弱点,

再加上可供大学生消费的精神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繁多芜杂,因此一些低层次、格调低下、

不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充斥。一方面是由于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制作、销售领域不能严格把

关,精品意识差,或者只顾自身的经济利益,牟取暴利,迎合人们的一些低级趣味。另一方

面是大学生自身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上一些不良消费现象的影响,使得不少大学

生成为盗版图书、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和光盘及一些假冒名牌产品的主要购买者,而且大

学生又是互联网上的主力军,但他们对各种网络信息的捕捉与选择难免会受到不良甚至暴力

凶杀、淫秽色情信息的影响,同时由于电脑软件的隐蔽性与极大的发散性,其危害是极大的,

必须引起全社会和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非理性消费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

加上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难免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大学生非理性消

费行为主要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赶潮消费、“面子”消费而导致的突发

性高消费行为。他们以购买使用名牌手机、服饰等为荣,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三星”、“诺基

亚”、“摩托罗拉”等名牌手机并不少见。例如有的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

行的手机,不惜节衣缩食,或沦落为校园“负翁”。有的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

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追求虚荣,盲目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 重视和研究的欠缺。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是理论界对精神文化消费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

4)物质生活的消费研究少于精神文化消费的研究,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研究就

更加欠缺。二是文化企业对大学生文化需求把握不到位,文化产品供给与青年大学生精神文

化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三是文化经营行为发生偏差,诱使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发生扭曲。

从学校层面来看,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 特别是管理上则存在着一种以不出事为

原则的指导思想,有短期行为的倾向。从家庭层面来看,大多数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钱够不

够用,饭吃得饱不饱,衣服穿得暖不暖,而对于他们该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参加什么活

动,钱花到了什么地方,就缺少必要的关心。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具有培养人、教育人的特殊功能。培养自律能力,克服盲从心理。

从众心理,本属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盲目从众去“随大流”、“跟感觉”,则是有害无益

的。在文化消费中,有的人碍于面子,怕他人说自己“不合群”,于是随波逐流,把精力消

耗在无休止的消遣娱乐之中。克服盲从心理,应重点强化自律能力。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

理和自我服务等方面的活动,如演讲辩论、座谈讨论、读书汇报、等等,自觉培养思想观点

能自辨、行为情绪能自控、工作学习能自主、生活服务能自理的“四自”能力,真正提高自

身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走出文化消费的误区。

篇三:对江苏文化消费现状的研究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对江苏文化消费现状的研究

国贸创新2班 朱珈仪

2014/8/30

目录

综述

一. 江苏文化消费的现状

二. 造成江苏文化消费现状的原因及其分析

1从总体上看

2从区域内部看

三. 对策与建议

四. 总结与结论

综述

文化消费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一个新名词。实际上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

文化消费的历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在这个时期中,欧洲与美国首度出现相对来说足够富裕的劳动大众,有能力不再只是照顾“需要”,而可以从“欲望”的观点去进行消费——电视、冰箱、汽车、吸尘器、出国度假,都逐渐成为常见的消费品。此外,劳动大众在这个时期开始利用文化消费的模式,去关联出他们的认同感。正是在这个时期,“文化消费”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

这里指的“文化消费”,并不只是一般所言的对文化的消费,或者说仅仅是消费某一样被标示为文化的东西,文化并不是一系列的课题或文本,而是一个不断创造与生成的过程。从经典社会学家有关文化消费的理论人手,可试图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文化消费是一个社会行为,永远都受到社会脉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人们在文本与实践的消费中,也在创造文化。因为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进行消费的个体,并不是抽象的单一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费经验和不同的理解能力,正像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他自己的心中之物。”因此文化消费决不是文化创造的终结,而仅仅是刚刚开始。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文化并不是先制作好,然后被我们“消费”;文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中创制出来的,消费也是其中之一。文化消费就是文化的创制。

新的事物的产生要求我们结合现实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所以这个暑假我就就江苏的文化消费现状进行了相应的调研工作。主要阐述江苏的文化消费现状,原因以及建议。

一 .江苏文化消费的现状

江苏地处华中地区,山清水秀,地区经济一直相对比较发达。根据统计年鉴,江苏省的文化消费支出(主要体现在消费性支出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省市之中排名第九。将这个范围缩小至江苏省内,相关资料表明: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均低于30%,其中苏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家庭文化消费年支出最高,苏北次之,苏中最末。教育消费支出是江苏农村居民家庭支出的主要内容。19.8%的农村居民愿意或计划增加家庭成员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支出。其中,对教育投入的意愿最大的是苏中地区。实际投入苏南略高过苏中,苏北最末。

在构成文化消费的结构中,大部分江苏的居民主要是用于娱乐性支出。根据网上的调查问卷显示教育性支出是几乎所有市民都有所考虑并且实施性最高的支出项目。其次是旅游,娱乐,美体等等项目,而后的这些属于非必须项,支出发生的时间并不固定。

从总体上看,江苏省的文化消费支出份额并不均匀,整个支出额度,苏南最大,苏中其次,苏北最末,实际上呈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

二.造成江苏文化消费现状的原因及其分析

1从总体上看

江苏省尽管也是经济大省,但在整个排名上还是落后于北上广,浙江,福建等省市。仔

细考虑这种现象可能与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和扶持力度有关。北上广的经济基础好,在这一点上三大金刚的实力毋庸置疑,庞大的基数让人均消费支出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江苏省在这块相比之下就显得底气不足。再拿西藏举例,西藏的经济基数并不好甚至于说是很差。但自2000年开始,西部大开发正式提上议程,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截至2009年,国家累计新开工西部开发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中央累计投入财政性建设资金55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7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100亿元。国家投入带动了社会投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00-2004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与全国同口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2004年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较之1999年增长了将近一倍,自身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国家的绝对性扶持也对消费支出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江苏在这方面确实缺少机会和优势。实际上江苏省的经济结构和浙江省类似,但近年来随着新产业尤其是电商的发展,浙江省率先抓住了机会。一大批电商迅速崛起,电子平台(如支付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新鲜理论,这无疑也助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对文化消费支出也有很大帮助,江苏就没有抓住契机导致落了后。

2从区域中来看

苏南即江苏省南部,包括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苏南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区域,曾是一个行政区划,并且由于创立经济社会发展的范例和经验而受到瞩目。苏南历来是鱼米之乡,历来富庶。最近20多年来,得市场体制改革之先声,开乡镇企业崛起之先河,抢开放型经济发展之先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之先列,苏南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苏南就是江苏南部的简称,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江苏省分苏南、苏北两个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特征十分明显,南北差异较大。苏南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也是最快的增长极。苏南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217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18534亿元。

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按照现在江苏省内部通行的区域划分,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泰州、扬州3个省辖市,共22个县(市、区)。其中土地面积2.09万平方公里,2004年末人口1721万人,分别占江苏省20%、22.9%。另外,从江苏省的经济规划发展就可知,江苏省沿江八市(即苏中、苏南)的经济都要好些,而且皆是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上海(长三角)都市圈的最直接辐射城市。

苏北地区按照现在江苏省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省辖市,共40个县(市、区)。其中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5省辖市共计人口29750096人。

实际上大多数中国人对江苏的印象还停留在江南小桥流水的想像中,实际上这也就是苏南的影响所致。之前还有人按地理位置划分,长江南为苏南,北为苏北,但江苏政府的划分还是以上文提到的为准。

实际上不难看出,撇开文化消费不看,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身就差距很大。而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和经济发展的强弱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弄清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对解释三地文化消费差异有着重要的作用。

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差异组成:

地理位置

苏南位于长三角地区,临江近。自古以来就受到水土丰富的滋养。在现代发展中,又与核心城市上海接壤;而苏中则位于长江下游沿北岸排列,实际上处于次中心区,与上海和苏南隔遥江望,在地理上受到的经济辐射小,本身经济资源就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外部推动

力的不足让苏中在地图上看起来尤为尴尬。如果说苏中是处于尴尬的位置那么苏北就要被划到边缘地区了。苏北离中心城市如上海等最远,受到的经济辐射很小。

产业结构

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既相对落后于苏中,更落后于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基础、经济总量落后,教育发展亦然。2007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4.5%;全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400美元,GDP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09年左右,江苏经济总量将超过台湾。而苏北人口占全省的45%,面积占全省52%,经济总量却明显地落后于苏中、苏南地区,仅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说来,从产业结构看,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显著。苏南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效益高;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但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仍偏大;苏北地区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低下,第一产业比重严重偏大,使得苏北地区经济水平落后。总体来看,苏北地区处于低水平的小康和工业化初始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产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而苏北五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差距,但基本相当。地域经济基础和发展是高等教育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目前,苏北高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新建院校多,大多数是近几年新组建升格的,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二是办学层次低,多数为专科层次学校;三是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四是大多数属于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五是来自农村的生源相对较多;六是每年降分录取的院校大多集中在苏北。

GDP

三个地区的GDP差距较也大,苏南地区的人均GDP要比苏中高出一倍,苏中又比苏北高出一倍;其次是三者之间的差距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但又略有波动。

数据分析

下列数据

苏南、苏中、苏北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状况

年份 均值(元/人) 比值

苏南 苏中 苏北 全省 苏南 苏中 苏北 全省

1991 3978 2296 1313 2196 3.03 1.75 1 1.67

1992 6005 3044 1560 2971 3.85 1.95 1 1.91

1993 8990 4266 2060 4219 4.36 2.07 1 2.05

1994 12343 6012 2972 5910 4.15 2.02 1 1.99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1995、1994、1993,《江苏市县经济》1992

表二

经济上的差距使江苏三地区的文化消费基数大不相同。因为自身经济实力的差距,苏北地区落后的经济使其在文化消费领域也冲劲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从江苏省整体来说,目前在全国的排位还应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里可以重点和广东省做对比来改善不足。广东与江苏具有很大相似性,都有全国领先的高新产业,都是全国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上海80后文化消费现状研究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2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