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有关先礼后兵的典故 正文

有关先礼后兵的典故

2016-12-05 10:35:2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先礼后兵

东汉末年,曹操在徐州广招人才,谋臣武将纷纷前来投靠,势力迅速壮大起来。于是曹操在徐州境内安营扎寨,并派人去接他的父亲和家人。

曹操的父亲及家人来到徐州境内,徐州太守陶谦想结识曹操,就热情地接待了曹操,还派了部将护送他们。没想到陶谦的部将却在路上杀了曹操的父亲及全家老小,抢劫了财物跑了。

曹操得知父亲被陶谦的部将杀害,非常悲痛,也不问青红皂白,马上率领大军包围了徐州,要为父亲报仇。陶谦坚守不住,赶紧派人向北海太守孔融求救。孔融自己也力量单薄,当时正被黄巾军将领管亥围住,派人向刘备求援。刘备马上领兵前来,解了北海之围。

孔融又请刘备帮忙去解徐州之围,刘备欣然答应,就带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与孔融一起去救徐州。

刘备先带着张飞杀开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城内。刘备对陶谦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如果他不肯听,我们再同他交战也不迟。”

曹操接到信,气得暴跳如雷,大骂道:“刘备是什么人?竟敢来劝我!我要把送信的人杀了,马上攻城!”

曹操手下有个叫郭嘉的谋士,马上劝住曹操,说:“刘备远道而来救援徐州,他先给主公写信相劝,是先以礼貌相待,如果行不通,再说用兵的事。主公也应该先好言好语地回复他,以松懈他的戒心,然后再进兵攻城,城就肯定可以攻破。”

曹操非常敬佩郭嘉的才能,听了他的劝告,就冷静下来,想想也的确是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建议。

篇二:二年级下

第二学期

二年级成语故事

1.亡羊补牢

【成语典故】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我的感悟: 2.八仙过海

【成语典故】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的谚语,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我的感悟: 3.老马识途

【成语典故】

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

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我的感悟:

4.宾至如归

【成语典故】

春秋时,郑国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晋平公摆出大国架子,没有迎接他。子产就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的宾馆围墙拆掉,把车马开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道:“我国为保证诸侯来宾的安全,所以修了宾馆,筑了高墙。现在你们把墙拆了,来宾的安全由谁负责?”子产回答说道:"我们郑国小,所以要按时前来进贡。这次贵国国君没有空闲接见我们。我们带来的礼物既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从前晋文公做盟主时,接待诸侯来宾并不这样。那时宾馆宽敞漂亮,诸侯来了,像到家里一样。而今,你们的离宫宽广,宾馆却像奴隶住的小屋,门囗窄小,连车子都进不去:客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被接见。这不是有意叫我们为难吗?士文伯回去向晋平公报告。晋平公自知理亏,便向子产认错道歉,并立刻下令兴工,重修宾馆。

我的感悟: 5.画饼充饥

【成语典故】

魏国君主曹睿(曹操的孙子)请他的大臣卢毓推荐一个人来担任“中书郎”,并且提醒他说:“选拔人才不要单凭其名气,名声就如在地上画的饼,只能看不能吃的。”

我的感悟:

6.天下无双

【成语典故】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赵国。他听说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请。但两人不肯来见。他打听到毛公藏在赌徒中,薛公藏在卖酒人家,便去寻访,终于结识了两人。

平原君知道后,说:以前听说信陵君为人天下无双,今天看来他行为荒唐,徒有虚名!信陵君说:既然平原君耻笑我,那我该离开这儿了。平原君知道说错了话,向信陵君谢罪。信陵君名望更大了。

这时秦国出兵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怕魏王追究他的窃符之罪,不肯回国,并告诫下人:谁为魏王使者通报,处死!只有毛、薛两人冒死进言:秦灭了魏,公子国破家亡,怎么见天下人?信陵君立即省悟。信陵君回到魏国,魏王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他。信陵君率齐、魏等六国兵将,大破秦军。他威震天下,被誉天下无双。

我的感悟:

7.天经地义

【成语典故】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朝为世子。这样,王子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史称“王子朝之乱”。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游吉、宋国的 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

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侯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我的感悟:

8.前无古人

【成语典故】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陈子昂很有才学,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任命为随军参谋,遭到将军武攸宜的排斥,在燕地他登上古老的幽州台,想起古代燕昭王重用大将乐毅的故事,就写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

我的感悟: 9.得心应手

【成语典故】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师文学了三年,柱指钧弦,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由于内心找不到音乐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一找音乐的感受。”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师襄说:“你的琴炼得如何?”师文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

当春天时叩击商弦弹南吕调,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秋天时叩击角弦弹夹钟调,和风徐徐地吹起,花草树木都开花发芽了。夏天时叩击羽弦弹黄钟调,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结冰了。冬天时叩击徵弦弹蕤宾调,阳光变得炽热,厚厚的冰块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将终时,则以宫弦为主与其它四弦一并奏起,这时

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漂着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师襄抚心高蹈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

我的感悟: 10.返老还童

【成语典故】

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汉朝淮南王刘安喜好学道求仙,用重金招聘这方面的门客。一天,八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前来求见,说有长生不老术愿意奉献。守门人进去通报。刘安说:他们自己都老态龙钟了,哪会有什么长生不老之术!分明是欺骗。快把他们给我赶走。老人们听说刘安嫌他们老,就一下子都变成了儿童。刘安一听,慌忙出来迎接。这个成语形容老人恢复了青春。

我的感悟: 11.出人头地

【成语典故】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

篇三:关于蔡鄂

关于蔡鄂关一.开头的话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父蔡正陵,农民,兼做裁缝。母王氏。家世寒微。

松坡从小颖悟,聪明过人。6岁读书,13岁即考中秀才,一方传为佳话。15岁在2000名青年材俊(仅招收40名)中脱颖而出,考入设立于省会长沙的时务学堂。这对他的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就在这里,他认识了梁启超。

湖南虽处内陆,原本闭塞保守。却因出了个曾文正公,开了一代风气,人才鼎盛,思想开明。戊戌变法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曾氏门生故吏,寅恪先生祖父)是方面大员中唯一公开支持维新者。时务学堂,由其子陈三立协同谭嗣同、黄遵宪、熊希龄、唐才常、皮锡瑞等精英合力开办的,旨在培养维新人材。学堂的中文总教习,就是年方24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一代天骄梁启超。

时务学堂开办之后,两年间共招考三次,录学生200余名。蔡锷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所谓“白帽轻衫最少年”。成绩却很出色,与李炳寰、林圭并称为三大高材生。梁启超对他特别赏识,勤加扶掖点拨,师弟之间建立了历久弥坚、终身不逾的深厚感情。

戊戌政变发生后,陈宝箴去职,时务学堂被停办。松坡先后到武汉、上海、日本,辗转求学。1900年回国参加唐才常在武汉组织的自立军反清起义,事泄失败,师友多人遇难。松坡幸免,但受到强烈刺激,乃改艮寅为锷;更不顾梁启超等人的反对,下决心投笔从戎。次年再去日本,改学陆军。

1904年10月,以优异成绩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冬天,回国服务,各方竞相争聘。那时的“海龟”,好象比于今远为稀缺,也更加走俏。 回国后,蔡锷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担任军职,备受各方政要器重。

1906年,清廷在河南举行新军秋操演习,作为军界新锐,松坡奉令观操,并充任中央评判官。就在这时,他第一次见到袁世凯。这两个大佬的恩怨情仇,耐人寻味,活脱脱一对生死冤家。 1911年夏天,在云南编撰出版重要军事著作《曾胡治兵语录》。7月,云贵总督李经羲奏准朝廷任命蔡锷为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任命:10月10日,辛亥武昌首义爆发。

10月30日夜,昆明重九起义爆发。次日,昆明光复。11月1日,起义官兵组成“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众望所归,被推举为云南都督。时年二十九岁。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第二年10月,松坡奉调到北京,在中央政府担任多项职务。当时,他对袁氏持理解、支持态度,试图帮助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厉行统一和建设,反对孙中山动辄兴兵。又主张军人的“不党主义”。期间,与恩师梁启超过从甚密。

1915年下半年,袁项城利令智昏,帝制自为的狼子野心渐露。对松坡,则一方面密加防范,一方面多方羁縻。他对左右亲信说:“此人之精悍,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松坡已看穿此公的鬼蜮伎俩,不为所动,另有盘算。但他是一个智深勇沉、劲气内敛的人,虚与委蛇,不动声色。

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19日,蔡锷摆脱监视,历尽艰辛,间关万里,抵达旧治昆明,与云南督军唐继尧等决策反袁,先礼后兵。先通电规劝。但袁氏泥足已深,不肯回头。25日,蔡锷、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武装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1916年1月,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袁军进行坚苦卓绝的战斗。袁世凯人心丧尽,内外交困,做了83天可怜巴巴过干瘾的关门皇帝后,于该年6月6日一命呜呼。次日,黎元洪就任大总统。中华民国国体得以保持,护国战争胜利。中央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但松坡因患当时还属不治之症的喉结核,又戎马倥偬,尽瘁国事,已经病体难支。视事未久,就向中央政府请假治病。8月9日,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两袖清风出夔门。月底到上海,随即东渡日本,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治疗。

1916年11月8日,再造共和的一代伟男蔡公松坡在日本逝世。时年三十四岁!

临终前,口授遗电,由好友蒋方震、石陶钧记录代呈中央政府:

1.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

2.意见多由于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3.在川阵亡将士及出力人员,恳饰罗、戴两君(指在四川分别代理其职务的罗佩金、戴戡二人)核实呈请恤奖,以昭激励;

4.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数年前,有朋友出书,名之曰《常常感动》。我很不以为然,觉得太过小资。起码如我辈,是很难被什么东东感动啦。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松坡遗嘱。不怕各位见笑,追念前贤,对照现实,在下尝为之感慨以至于有泪盈睫。

不由想起一个关于林总的典故。

叶群在延安生下豆豆后,奶水不够,小孩常常哭闹。她让林彪想办法去弄点奶粉,林总老是不吭声。有一次小孩哭得厉害,叶群也哭了,再次要林总想办法。林总说,没有办法。叶群说,怎么会呢?你是115师师长,又是抗大校长兼政委,跟主席关系又好,这点小事,会没有办法?我看见不少官比你小的人都可以弄到的。林总又不吭声。叶群跟孩子一起哭闹。林总站起来,淡淡地说了一句:人和人不一样。叶群受到触动,也就不吭声了。

是的,人和人不一样。有时比人与动物的差别还大。

但是,真正的国之精英,又是何其相似乃尔!

三.平生功业

奇才盖世又一辈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毛泽东一生何等事功。可他说,自己一生也就做了两件事:驱蒋;发动文革。倒刚好是一破一立。

蔡锷短暂的一生,建树非凡。举凡政治体制、宪政研究、军事教育、治军思想、词对联......,可述者甚多。

但最为壮伟的功业,无疑是以下两端:其一,领导昆明辛亥重九起义,光复云南;其二,拒绝一切利诱,克服无数险阻,冒死犯难,发动领导护国运动,并亲冒矢石,以重病之身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终于挫败了神奸巨蠹袁世凯,粉碎了洪宪皇帝梦,让千年帝制从此成为历史,再造共和,为国民争得了人格,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这些,大家应是耳熟能详,无须在下细说。梁某只挑一个刚好与松坡平生这两件大事存在某种因果关系,极见此公眼力手段,又不大为人所知、所注意的轶事,作为注脚。以见事所必至,理有固然。

1913年,时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将调到中央政府任职。云南带兵将领谢汝翼、李鸿祥等,都对即将出现的遗缺很感兴趣,跃跃欲试。但蔡锷另有想法。他保荐时任贵州都督的唐继尧回滇继任。贵州“改土归流”之后才设立行省,地狭民穷,一切惟云南马首是瞻。当时又流行本省人治理本省的说法和做法,唐、谢、李都是重九起义的中坚分子,又都是云南人。以小易大,衣锦还乡,唐继尧当然喜出望外。可谢、李就不乐意了。李鸿祥更是向松坡力争,说:唐已外任,就象已经出嫁的姑娘,应该向外谋求发展,不宜再回娘家争权夺利。松坡知人甚深,不为所动,并作好相应安排。结果,唐继尧顺利出任云南都督,贵州都督亦由与蔡、唐有深厚渊源的刘显世(黔人)继任。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唐继尧对松坡不能不有极为深刻的感恩知己之感。袁氏老奸巨猾,树大根深;试图改变国体、帝制自为时,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似乎已有必成之势。唐继尧其时已获封开武将军,授一等侯,唐父兴高采烈,对袁氏感激涕零。唐尽可安富尊荣,南天独霸,为所欲为。但他弃之不顾,毅然决然兴兵护国;松坡逃离北京后辗转进入云南,毫不迟疑犹豫,足证蔡、唐二人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和感情的双重基础的。护国军兴,云南独立。贵州第一个相应。

松坡当年的棋子与伏笔,逐一发挥了作用。

松坡公忠体国,志向高远,深谋远虑,英华内敛,厚积薄发,事发必成。决非自我神圣欺世盗名眼高手低一事无成之徒可比。

四.特立独行

孙中山号称“国父”。国共两党或真或假都对他顶礼膜拜,固不待言。精明自负如阿扁,也不得不对孙维持一种表面上的礼貌。国民党的乱臣贼子如宋楚瑜,首访大陆,也跑去祭拜中山陵。真是盛矣隆矣,堂哉皇哉。

恕在下眼拙,我拿着放大镜翻了不少典籍,实在看不出孙氏何以能算是中华民国“国父”。换一个字,庆父,倒是差之不远,庶己近之。

作为历史人物,孙文自有其贡献和地位。但对此公,梁某实在不敢恭维。他是这样一种人:自以为真理在手,智珠在握,惟我独尊,予智予雄。任何人都不行,就我行。成功必自我出。为了一个虚幻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外交的......。不顾实际,不恤国力,我行我素,乌烟瘴气。孙大炮的诨号,其来有自。

下面仅举一例,以见孙先生迂远而阔于事情到了何等地步。

1912年8、9月间,孙文、黄兴北上,与大总统袁世凯共商国事。孙非常认真地表示他愿在十年内修筑铁路20万里,请袁在同期训练精兵100万。令袁嗔目结舌。

如今,都快过去100年了,国家也走进新时代,欣逢盛世。现在我国有铁路多少里?高明有以教我。

袁世凯在亲信面前对孙中山、黄兴的评价是:“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奸雄就是奸雄。袁大头真是不简单。对比他对孙黄宋蔡四人的评价,真是韵味悠长。别的且不说,即便就从这一点看,我对日前据说是一个“美得惊动了中央”的胖子写的极为严苛地批评刘亚洲的帖子就不能不持保留态度。鲁迅说过: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他轰走了。书生毕竟就是书生。话扯远了,打住。

近半个世纪来,多了很多莫名其妙、荒唐可笑的教条。如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如历史上的孙中山、冯玉祥。

只要是读过一些近代史书籍,且肩膀上扛着的脑袋确属自己的朋友,对基督将军其人,必然会有自己的认识。但读官方出版物,你只会知道他爱国反蒋,都是予以正面肯定的。十多年前,李锐先生的力作《庐山会议实录》问世。奇了怪了,原来另有奥妙。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我党最高层一致给彭总的定性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冯玉祥!喝喝,原来如此。大家只是心照不宣罢了。心里所想与嘴巴所说、纸上所印居然大相径庭,真是咄咄怪事。

评价蔡锷,原来也要定性、划线。“是灭清、抗袁、拥孙”的孙中山革命派,还是“保清、附袁、反孙”的梁启超改良派,学者们争得不亦乐乎。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

蔡锷向来主张和笃行的是军人的“不党主义”。他当然不是革命派,对孙中山从来都是敬鬼神而远之。梁启超是他的恩师,影响很大,关系极深。但松坡也并不是惟老师马首是瞻。进退行止,他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说他是改良派也比较勉强。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如果硬要戴顶帽子,我只能说:他是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真诚伟大的爱国者,一个现实感很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个存在主义者。

蔡锷与孙文保持距离,是因为他认为后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足成事。

无庸讳言,松坡支持、拥戴过袁世凯,而且是坚定的、真诚的。事实俱在,不必曲为之说。二次革命前后,松坡的言行就是例证。当时他认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又当政体变更之际,亟须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作为重心,从事统一和建设大业。强干弱枝只
有关先礼后兵的典故》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95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有关先礼后兵的典故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