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正文 本文移动端:基础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2016-10-15 11:21:3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生 教育教学主体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从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问题提出,即以学习的难点作为题目源,然后结合对课程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即找出题目的解题思路,完成题目的解答。第二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从学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即敢于质疑。这是一种充分张扬个性、促进个性化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做主人的兴趣,但光有兴趣而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参与实践,具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自觉探求是“自主阅读”能力的纵深发展,学生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应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觉思考、探求,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外能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和参考书,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长期潜心培养,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想象、判断、推理训练学生,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想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当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以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思维活跃,产生创新的火花。这种创新能力,实际上又为促进和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另外,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篇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我国的基础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九年义务的普及、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都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然而,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近几年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创新意识的欠缺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教学方式和手段也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现阶段进行的教师培训注重知识方面, 忽视了对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相关培训和指导,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师资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第二,班级编制不合理。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美国,中小学每个课堂的人数是我国的一半,而且他们的很多教室同时也是实验室,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在我国,教师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时,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很难控制课堂,这样,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实验室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也不是很方便,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精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都反映,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很多时候都感觉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教学。

第三,教学过程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育改革精神领会不透彻,教学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 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 有的教师注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间的简单问答频繁,没有多大的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前精心编排,课内学生以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动, 却很难与课堂知识密切联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师必要的讲授和板书却被取代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参

与只是行为的参与而非思维的参与,是氛围上的活跃而非学习上的探究,并未真正落实教材中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有其政治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涉及科学上的问题,也涉及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基础教育改革中充满着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针对前面提出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改变当前教师的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变培训授课的方式,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培训,让教师首先自己学会怎样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教师通过亲身实践透彻地理解新课程中这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在新课程中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否则,他们自己都不能把握好新课程倡导的学习 方式,如何来教学生?相应地,教师培训课堂的学员人数也要加以限制,尽量不要设置超过一百人的大课堂,保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学习和参与。 第二,增加并落实教育投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学活动和每堂课的教学效果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堂教学既有成绩有又效率。我国现阶段的大班教学很难照应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也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另外, 很多学校在进行理科教学时,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无法保证,几十个学生一起涌到实验室以后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实验资源,这样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大班的小班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国家要增大教育投资力度,切实将资金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完善实验资源和教学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第三,从实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001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生动多样,设计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和表演等等。教师要勤思考,多探索,从实质上而不是在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认真思考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的处理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减少失误,让基础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完善,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外国语学院

07级英语师范1班

孙秋实

07301099

篇三:基础教育论文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论文 :

贵州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

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的实施,基本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取得明显进展,

有力地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发展,为贵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

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同时,贵州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方

面的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难。分析了制约贵州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其发展的对策,从而为农村

基础教育的新一轮发展扫除障碍。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对策

1 引言

在2009年召开的两会上,农村教育成为代表们关注、热议的焦

点,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今后要加大对西部农村教

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及福利等。并且把解决西部农村

教育纳入了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内,向社会公

开征求意见和建议。

贵州是一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省份,农村教育

事业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贵州

人民的艰苦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贵州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取得

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有力

地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发展。为贵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

的人才与智力支持。2000年贵州省“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35%,比全

国平均水平低50个百分点。经过艰苦努力,目前,全省“两基”人口覆

盖率达到100%,所有88个县(市、区、特区)都实现了“两基”目标。

2008年与2000年相比,初中阶段在校生增长64万人,增长率45%,

初中毛入学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小学、初中教师增加了6万人,学

历合格率分别提高了8个、15个百分点。小学、初中校舍面积增加了

近1000万平方米,生均面积指标大幅提升。中小学危房率由11.6%下

降到0.06%。结束了40万农村中学生长途走读之苦,60多万中小学生

告别了不安全教室威胁,全省15至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

97.44%。全省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6.97%,普通初中教师学历

合格率达到97.49%。小学、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增长了5倍多,生均

公用经费增长了20多倍。义务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2 贵州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1 贵州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

经济的增长与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内生互动性。经济增长的质

量与效果从根本上制约着教育的投入,影响教育的协调发展,而教育

协调发展又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经

济与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以来,贵

州的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距离。由

于教育整体投入水平不高,加之我国教育投入结构中,高等教育和基

础教育的投入比例关系失衡,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愈加突

出。

同时,由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财政的公共投入体制是以

地方政府管理和财政负担为主、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形

式给予地方补助的模式。其中,财力最弱的乡级政府承担了农村基础

教育这一政府公共服务的绝大部分。正是这种体制中事权与财权的严

重不匹配,加之缺乏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造成了农村基础教育

公共投入的严重不足,并进而导致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系列现实问

题。

2.2 贵州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差,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差

较远

随着贵州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贵州办学条件已经得到显著

改善。截至2005年底,56个“两基”攻坚县共新建初中332所、小学467

所,改建扩建初中1442所、小学4124所,建筑面积达666万平方米,

消除校舍危房面积128.4万平方米。近年来,全省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

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到目前为止,贵州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孩子,由

于山高路远,为了上学,往往天不亮就起床赶路,天黑后才能回到家。

有的学校没有食堂,部分离家远的学生中午在校只能吃从家中带来的

冰冷饭菜;有的学校厕所危险破旧,且无水冲洗,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受到影响。当前农村乡镇一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会议室、实验

室、音体美专用教室、师生食堂、运动场等,有的一室多用,村校更

是如此。

2.3 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优秀师资力量欠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

资源,是基础教育落实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就无从谈起教育。农

村教师数量不足一直严重制约贵州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部分优秀教

师不安心在当地学校工作,外流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不合格教师执

教现象普遍,职业意识淡漠,教育观念陈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

待提高。

“十一五”开局以来,贵州省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

师特设岗位计划”、“万名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计划”、“农村教育硕

士培养计划”和“贵州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不断增加农村教

师人数、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基本建成了一支数量稳定、质量可靠的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但是,与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贵州省农

村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据2007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全省已经基本完成“两基”攻坚,但

还有20多个县共缺中小学教师9600多名,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非常

突出。

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缺乏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专任教

师,而兼职教师根本不能很好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得课堂质量

不高。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教师不够敬业,上课不备课,或是不带备

课本进课堂教学,下课不批改作业等,课后不深入钻研教材,说上课

就上课,有时只带一支粉笔就是上课。教师继续教育考试几乎都是开

卷考试,有的教师考试连试卷试题是什么内容都搞不清楚,最终还是

合格。从而导致了当前农村教师素质不高,业务不精,能力不强的现

象。

3 发展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的对策

3.1 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使任

何一个地区的教育经费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基础教育投入

又是整个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又是

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改变目前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关键是要加

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

一方面,进一步调整中央和省级教育投入结构,加大中央和省级

整体农村基础教育的投人比重。尽管贵州省政府近年来增加了教育经

费,但是与教育费用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2007年该省财政性教

育经费投入达到167亿元,占GDP的6.16%,创贵州省教育投入总

量历史新高,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达到并超过“财政性教育经费

占GDP的4%”目标的省份之一。然而,贵州的教育投入比例之所以

较高,还有教育基础薄弱、GDP总量不大等客观因素。

另一方面,改变现行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的不合理状况,使

资金的分配向基础教育倾斜,特别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总量。

如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考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负担农村中、小学

教师的工资,并进一步增加投入进行危房改造、办学条件改善等。

进一步修改完善《义务教育法》,构建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

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尽快修改和完善《义务教育

法》,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在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基础教育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3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基础教育论文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