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导言《通往奴役之路》 正文 本文移动端:导言《通往奴役之路》

导言《通往奴役之路》

2016-10-15 11:21:1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号:12072209

姓名:刘晶

姓名:刘晶

学号:12072209

一.书名:《通往奴役之路》(TheRoadtoSerfdom)

二.作者简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A.Hayek),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货币理论和商业盛衰周期性》、《价格与生产》、《利润、利息和投资》、《资本的纯理论》、《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

三.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1997.8版(编号:750042136)

四.内容回顾及理解分析:

作为一部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同对现当代人类社会产生了至深影响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当人们开始逐渐地对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市场失去信心,转而对社会主义的计划主义投以极大的狂热的时候,哈耶克想通过《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向读者展现“自由至上主义”和“计划经济弊病”既有它的可取之处又存在片面否定的问题。并以一种高度的理性向世人警告道:计划主义不是一条通往民主自由的道路,而是一条通往极权独裁的奴役之路!这一声音发出,立即震惊了全世界。他讴歌渐渐被人抛弃的自由主义,呼吁人们自由主义才是欧洲文明的灵魂所在,而这种文明却正在被计划主义吞噬践踏着。这本书的震撼之处不仅仅在于它唤醒了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更吸引人之处在于它阐明论证时的高度理性和淋漓尽致。对于读者来说,可以通过这本书对现行的各种社会制度有一个新的认知度。

为什么这本书乃至哈耶克的整个学术思想在20世纪世界范围有过如此大影响并经历了如此曲折的命运?这首先是与这部著作尖锐且深刻地论述到了现代社会运行的一些根基层面的理念和问题有关。这些现代良序社会——或现在可以称为“法治民主下的现代良序社会”——运行了一些基本原理和理念。初读这本书光是前言导言、引言、序言就让我对此书产生了极大的“求知欲望”。里面一些词语,比如:自由、法制、民主、计划经济等再熟悉不过了,但这本书里却给这些词语一些新的“定义”与新的“思想”。这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尤其是对新中国现行的各种社会制度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在写有关读完《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的感想之前,我想把在导言部分提到的贯穿全书的一些关于哈耶克的核心思想写在这里,一方面在自己整理哈耶克的思想中再次回顾下哈耶克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为解决起初对这本书的问题思考奠定基础。

第(一)、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系。在20世纪40年代,世界刚刚经历过1929-1933年大大萧条,西方各国的经济复苏依然是步履维艰、路途漫漫,但整个世界那时又卷入了由希特勒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之中。当时,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自由市场体制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怀疑,且对中央计划经济抱有这样或那样的幻想和憧憬。以致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第一章就不无感叹的说:“根据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见解,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能最佳的利用自由社会中可以发现的自发力量,并对一切社会力量加以集体的和‘有意思’的指导,借以达到可以选择的目的,来取代那些非个人化和匿名的市场机制。

就是在那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中,哈耶克当时十分孤寂但又却数十年持之以恒的坚持认为,

中央计划经济会限制个人自由、摧毁人们的责任感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会阻碍财富的生产,造成社会贫困;也会导致集权政府的兴起。他当时就尖锐和深刻地指出,放弃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用中央计划政府行政手段干预过程和进行资源配置,不但会在经济上导致像诗人荷尔德林所描述的那样“用通向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个国家通向地狱之路”,而且必定会在政治上走向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第(二)、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且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基础和条件。

在书中第一章,哈耶克先回顾了欧洲近代史,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方向是使个人从束缚他日常活动的习俗和成规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一个法制下的自由社会。后又在第八章中指出,当时德国纳粹分子和中央计划经济的倡导者对“经济与政治的人为分离”责难,以及他们对政治支配经济的共同诉求,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哈耶克认为,在此情况下,人们的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将会全面丧失。由此哈耶克认为,如果资本主义这里指一个以自由处置私有财产为基础的一个竞争体制的话,那么,更要认识到,只有在这种体制中,民主才有可能。对于哈耶克这一洞识,弗里德曼在1971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新德文版序中归纳道:“自由市场是迄今能发现的唯一能达致参与民主的机制。”

第(三)、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竞争往往被人说成是“盲目的”。但其实,盲目在某种意义上是正义的属性。竞争和正义两者共有的就是,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竞争的结果是没有人能够预测的,一个人在竞争中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才干和运气。在竞争中每个人都按照绝对和普遍的规则去争取自己的目的。无论穷人还是富人,竞争的社会都是较于其它社会相对公平的。即使穷人的机会比富人受到的限制多得多,但是竞争社会里的穷人要比在计划社会拥有很大物质享受的人要自由得多。并且更重要的是,竞争社会中穷人能够在没有外人阻挠的环境下谋求致富,竞争规则是公平的。

然而社会主义者要求取消私人财产得到的收入,看似的确是公平的理想,特别受到竞争社会中穷人的青睐。然而实际上,他们忽视了社会主义中不同人所得的收入是有差别的,这同样是不公平的。人们没看到,把所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移交给国家,就等于给予国家以决定所有人收入的地位。有人简单的认为,个人把生产资料所有权移交给国家,只不过是相同权力的主体的转移。但实际上,转移到国家手中的权力已经是一种新创造的权力了。因为当生产资料所有的权力分散在不同个人手中时,他们中的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来决定某个人的收入和地位,没有人会依赖于一个所有者,除非他能够给前者以更优厚的条件。而一旦这种所有权被集中移交给国家之后,国家的掌权者(组织者)就有了这种特权。于是就出现了每个个人都必须且只有依赖于组织者才能得到更好的收入和地位。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富人得势的世界远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得多。由此,私有制才是自由最主要的保障。

第(四)、法制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这是直接承传了西方社会中自由注意的古典传统,尤其是洛克、康德、托克维尔、阿克顿勋爵的自由主义思想理念。哈耶克在这本书中较详细的阐述了法治(the rule of law)、法治国的理念以及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在第六章中哈耶克指出: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是遵循法治的原则。所谓法治,就是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可以使个人能够明确的预见到政府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行使它的强制权,并且能够凭借对此的了解去计划他个人的事务。我们可以看出,法治所体现的,正是对政府的强制力行使予以限制,使其减少到最低的限度。虽然法律在人们追求其目的的手段

方面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个人自由,但在法治下,更主要的是它防止了政府采取特别手段破坏个人的努力。而集体主义却是与法制相悖的,因为它制定的计划不是预先作出的,而是在人们实际需要出现时,计划当局才开始计划,然后就必须要在这些需要之间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将不同的人区分出尊卑轻重。政府的强制力就强加给人们一种新的等级差别。

第(五)、由第四个观点提出了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约束之下。

在书中第六章“计划与法治”中,哈耶克明确指出:“撇开所有的技术细节不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均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切个人有可能确定的预见到当权者(authority)在特定情况中会如何使用其强制力,并据此知识来规划自己的个人事务。”很显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哈耶克就明确的认识到,法治并不意指当权者或政府以法律手段来治理社会,即“rule by law”而首先且必定是政府及其领导人先遵守法律。

第(六)、经济控制导致专制主义

哈耶克在书中说计划者往往给我们以这样的抚慰,我们仅仅管理经济事务,这不会妨碍政治的民主。于是人们就欣然的认同了,他们认为他们放弃的个人经济自由只是生活中比较不重要方面的自由,他们的放弃是为了追求更高价值方面的更多自由。

然而事实却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因为他们错误的以为有一种纯粹的与生活其它方面毫无关系的经济目的的存在。而实际上,除了那些守财奴的病态案例外,不存在任何纯粹的经济目的。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以经济目的作为他们活动的终极目标。严格来说,并不存在“经济动机”。而只有作为我们追求其它目标条件的经济因素。我们之所以力求获得金钱,那是因为金钱是一种能提供给我们最广泛的选择机会去享受我们努力的成果的经济因素。

许多人由于遭受着贫困而产生的束缚,于是就憎恨货币。但其实这是错把束缚力量的媒介(货币)当作受到束缚的原因了。束缚的真正原因是制定相应政策的计划组织。其实钱是人类所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因为在社会中,只有金钱才是对一切人都利用之而自由选择的,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其实所说的一切都只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对经济的控制可达到对人类生活各方面的控制。正如希莱尔·贝洛克所说:“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即经济控制必然导致彻底的专制主义。

第(七)、民主实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民主是哈耶克在书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议题。在书的一开始,哈耶克就讨论了在当时欧洲乃至全世界所出现的“以民主手段实现并维持社会主义的”思想,认为这只不过是“最近几代人的一个伟大的乌托邦,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为之奋斗还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东西,以至于现在对其抱希望的人中几乎无人会接受这样的结果。”之后,他在第五章又专门讨论了民主与计划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整体而言,哈耶克是基于在当时英国“民主的议会在贯彻似乎是人民明确授权方面的无能为力,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对民主制度的不满的情况下从哲理上讨论计划经济的目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民主制度之优长与问题的。根据阿克顿勋爵对自由的评价”它本身就是一个最高的政治目的”这一点,哈耶勒指出,民主并不是最高的目的,而是达致这一更高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保障国内和平和个人自由的实用设置。他相信,“民主的控制可能会防止权力变成专断,但并非仅仅存在民主的控制就能做到这一点。”

注:以上关于内容回顾的主要观点出自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

五、读后心得

起初对这本书的好奇是源于书中对“奴役之路”的阐释,在哈耶克看来这种奴役之路究竟指的是什么?它又如何和国家、社会以及方方面面相关的?看书过程中引发我最大的思考就是关于“自由”一词的认知。后来再到法治、民主、计划。但是由于自身专业书读的很少,书中许多相关概念理解的部室很透彻。总是带着许多疑问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资料为自己解答。可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知道的越多,问题就越多。我想读完一本书不是目地,而是读完之后对书中感兴趣的观点的思考。于是在这篇报告的心得部分中我所关注的更多是在自己理解之下关于自由和民主的讨论。在此之前看过刘军宁的《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在刘军宁的这本书中开头就探讨了“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之间的关系。然而在我理解之下这里的“自由”和哈耶克想要表达的自由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刘军宁书中更多强调的是经济层面中自由的重要性以及相对经济民主而言是否经济自由做出了让位,做出了妥协。而哈耶克的自由构成了“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双方面的自由。刘军宁在《百问民主》这篇文章里对民主的阐释:他认为,民主政治与个人的自由密切相关。由于民主政治依据尊重个人价值与尊严的道德原则,个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哈耶克在书中也有提到个人自由和政治。但并没有直接说明二者的关系,哈耶克认为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密切相关,且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哈耶克强调法治之下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本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可见二者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关系的阐释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刘军宁写道: 自由民主意味着程序民主。自由民主是一种做出决策的制度安排,而不是单纯地规定主权的归属。也就是说在这种程序之下可以确保政权实行和平和定期的交接。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自由民主。在此,哈耶克还是更注重强调法治。而这里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约束之下。“the rule of law”使得国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特权。包括执法者本身。理解到这,我就在想,那人们的自由又跑到哪里去了?法治是国家政府制定执行的,那么自由岂不又是被控制在国家和政府之下了吗?因此,在哈耶克看来法治力量的大小用《大秦帝国中》商鞅之意来表达:要法治,不要人治。法治之下,遇明君则国强盛;遇无为者,仍不至于有邦国之难。而要说自由和民主的关系,简单来理解亦就是金钱本身不是追求目标,而通过金钱交换商品而得到的满足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是什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幸福呢?

关于计划和民主的关系,我很赞同哈耶克认为计划和民主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观点。计划使得民主总是难以避免的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但同样能在民主出现极大危机的时候发挥出它本来所具备的能力。对此不做过多的分析。

对于当下处在大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重读哈耶克近七十年前出版的这部著作,对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状态、社会发展法则及趋势都有更深入的体验,无疑对未来中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一个现代良序的法治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更对我们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

最大的收获就是:想把一本书读透,想要从中学到更多东西,就是要进行思考和反复阅读。然后带着理解去寻找答案。《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由起初的好奇到品读哈耶克思想,明白到在混沌的环境中一种独立的思想是多么的重要。

撒切尔夫人对哈耶克及这本书的评价:

撒切尔夫人曾写信给哈耶克,称赞他:“您的著作和思考所给予我们的指导和启迪,是极其重要的,您对我们功勋卓著.”引自(Richard Cockett, Thinking the Unthinkalbe:Think-Tanks and Economic Counter -Revolution ,1931-1983,Great Britain :Haper Collins, 1994, p. 1975.)

篇二:《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通往奴役之路》是自由主义的重要著作,也是哈耶克的代表作。这本不厚的书用了大量的篇幅证明“社会主义是魔鬼,而英国人正在走近魔鬼”这个观点。

总的来说作者比较惜字。虽然在核心论点上一再强调,但是每一个主题的篇幅都不长。作者使用的语言虽然不致晦涩,但是极其严肃,全书从头看到尾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缓冲一下,一点都不能走神。除了《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和《我们中间的极权主义者》引用了较多的资料和其他学者的著作之外,其余部分都是证明,因此虽然对读者的知识面要求不高,对精力集中的能力却不能不说是一个考验。

作者辨明了“自由主义”的概念。首先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使用自发而不是强制的手段来达到社会平稳运行。自由主义不是自由放任,也不是教条,而是为社会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立法,来让所有的人都能明确一定的行为会导致一定的后果。在行为——后果明晰的情况下,社会总体的行为就可以预期。同时根据这个原则调整立法,来使得竞争有序。总之,自由主义在于规则和制度的设计,这种设计能够使得社会群体自发地呈现出社会平稳运转所需要的行为。在自由主义的体系下,每个人都关心他自己的事,而每个人的自由选择都将被尊重。

作者用更长的篇幅,或者说全书的主要部分来说明社会主义和极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简单来说其证明过程如下。

社会主义主张社会化大生产,就是全社会在统一的在计划下生产。由于现代(作者所处的年代,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生产种类繁多,这种计划必然不能由一个低效的议事机构来讨论完成,而要交给专家去做。这些专家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获得了无限制的权力,因此就形成了独裁。由于在一个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不同人,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的目标不相同,计划者必然只能选取一个他认为最好的目标进行实现。在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下,所有不服从此项目标的意见均不能产生实际影响,计划者成为极权者。在这样的状态下,极权者掌控没有限制的权力。考虑到宽容的人会尊重不同的个人选择,他们很难去承担这样的集权统治着的任务,极权政权里剩下的人则无疑是为了权力而获取权力。

作者论述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并非是自私自利,相反,个人主义尊重人的价值,尊重每一个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力,如果说用一个容易理解的词去说的话,个人主义就是宽容。而集体主义抹杀了每一个个体作为“人”的价值,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个人的角色是螺丝钉和砖头,个体没有自己的利益和选择,而由集体作出选择。

而“被选择”是痛苦的,首先,“被选择”意味着个体不能通过出清(牺牲一部分换来另一部分)的方式去追去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其次,个体的价值将无法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其上级长官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穷人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条件,他必须要向掌权者卑躬屈膝,因为只有金钱才会向穷人开放,权力则不会。而在自由社会中,穷人只需要付出汗水。最后,在计划的体系下,金钱作为媒介的意义降低,而生活福利将会直接按照其呈现形式进行分配,比方说度假等等。那么当权者将不仅决定个体需要的多寡,还将决定个体需要的呈现形式(比方说看两场电影)。任何一个了解效用和自由选择的人都可以弄明白这是多么的愚蠢和可悲。如果说福利损失让我们痛苦,那么因为他人而造成我们的福利损失造成的痛苦更大,当我们无法针对这种损失有任何行动时,我们的痛苦水平达到了最高。

作者在最后几章证明了为什么英国正在走向极权的道路以及公众对此茫然无知。作者比较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和德国的极权主义,认为英国正在重走德国的道路。

除此之外,作者也详细解析了立法、计划和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一个自由社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将要承担的后果。最后一章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显得过于理想化,和全书的基调不符。总之,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著作。

篇三:导言

导言

德特马多林

世纪之作——F.A.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先生在1944年出版了他的划时代作品《通往奴役之路》,这并非仅仅意味着他的首部畅销书问世。这部著作不仅很快惊动了经济学界,而且很快引发了一场迄今为止仍然令广泛的阶层感兴趣的辩论。它在很大程度上也符合哈耶克的个人兴趣。如果说哈耶克的老师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所同属其中的奥地利学派最初追求的是某种如同一种纯粹的——没有经验因素或历史因素也过得去的——经济理论的东西,那么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似乎想至少部分跳出这一狭窄的框框。他自己在后来也曾这样描述过:?#25105;对纯理论有些厌倦。我写作《资本的纯理论》的四个年头里是非常艰苦的。?span lang=EN-US>

《通往奴役之路》唤醒了所有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或者,如同哈耶克后来所说的那样,?#23427;关注一个瞬间,完全针对英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头脑里似乎有着一种想法,以为国家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某种可憎的东西。于是,我试图对他们说:?/span>你们和他们一样在走同一条道路?#12290;?span lang=EN-US>

毫无疑问,哈耶克成功地唤醒了这些知识分子。在左派的眼里,哈耶克很快成为头号敌人。当丘吉尔在 1946年的竞选讲演中引用了哈耶克的话以对他的工党对手克莱门特.艾德礼的社会主义国有化计划的危险提出警告的时候,左派利用这一点以图搞坏丘吉尔的名声。艾德礼在他的讲演中始终津津有味地强调哈耶克姓名中的?#20911;?#23383;称呼,以便把对德国的仇视气氛引向丘吉尔。这对哈耶克是不公正的,因为他是一位坚定的亲英人士,国家社会主义的坚决反对者,是本应不容任何怀疑的,更因为他自己从1934年以来就生活在英国并且已经在那里寻求避难。尽管如此,在英国仍有不少的声音在说这些,哈耶克由此被左派打上了敌手的印记,他把丘吉尔?#25302;下了水?#65292;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丘吉尔的竞选失败。

尽管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分析市场经济的衰落,但其大部分篇幅却是集中于一种历史的?#26102;代精神分析?#12290;这一分析不仅是对当时现状的总体描述,而且植根于一种主要针对19世纪面貌的较长距离的历史透视。《通往奴役之路》这一书名本身就已提示,哈耶克把这一历史发展理解为人们在走下坡路。在此,19世纪前年叶以格拉德斯通、科布登和布赖特为代表的英国自由主义的鼎盛时期并不构成下坡路所由开始的高台。即使在自由主义的?#26680;心国?#33521;国,反自由主义的思想现在也成了知识分子的信条,这一事实使得1989年在维也纳出生的哈耶克(1938年作为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成为英国公民)感到尤其苦恼。

人们偶尔把《通往奴役之路》的意义与乔治奥威尔1984年的伟大的反极权主义空想相媲美。人们也很容易会拿它同卡尔.波普尔晚于它一年出版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作对比。毫无疑问,这些比较是有理由的,但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其区别之处。哈耶克不像奥威尔所做的那样仅仅专注于细致入微地描述极权主义政权。他在从精神方面剖析极权主义思想传统的过程中不像波普尔那样集中于其明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黑格尔和马克思)。哈耶克在更大程度上把那些以较不极端的、但对于时代精神的主流来说更具代表性的方式维护他们的思想观念的思想家置于中心。哈耶克把一些在今天不知名的19世纪人物——如卡尔.洛贝尔图就归属于其中--归入那种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问世之际把几乎整个欧洲拖入暴力之下的极权主义的先驱者之别。哈耶克所追求的目标很快就一目了然。对于他,这不仅仅事关反 击极权主义的残暴行径,因为这种显而易见的残暴形式的极权主义向来会被多数正直者所拒绝。他在更大程度上关心的是,揭露那些来自以为有益无害的观念的、隐蔽着的危险。这些观念远为?#23481;易赢得多数?#65292;但因此也远为危险。只要列举几位?#20316;恶者?#65292;也即弗里德里希诺曼和瓦尔特.腊特瑙,就很容易看清这一点。诺曼虽则一时坚定地主张?#33258;由贸易?#65292;但赞成推行一种社会国家取向性很强的、干预主义的经济政策,他被哈耶克称为典型?#24503;国式的、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结合体?#30340;代表人物——人们从诺曼的几个创作阶段里完全可以发现这样一些蛛丝马迹。腊特瑙到他被谋害为止一直是魏玛共和国左翼自由主义派德意志民主党的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列为更危险的人物。这位经济管理者的政治荣誉开始于他作为战时经济的组织者(哈耶克给了他一个富有意的称谓,即?#21407;始独裁

者?/span>),腊特瑙一方面明显表现出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公司国家及计划经济思想,另一方面还表现出同样明显的对自由主义和共和政治的理解力。真正的危险由此就不言而喻了。哈耶克评价道,?#20182;也许通过自己的作品比其他某个人更多地决定了上次战争期间及随后在德国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的经济观,而且他的几位最亲密的工作人员应当在后来成为在执行戈林的四年计划的官员当中的骨干。?#22312;今天,显得几乎有些嘲弄意味的是,哈耶克由此就恰好被右翼极端分子谋害的腊特瑙断言,?#22312;较为详尽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史中?#65292;腊特瑙有着?#19968;个突出的位置?#12290;但是,哈耶克向他承认,腊特瑙会?#19981;寒而栗而退避三舍,如果他清楚他的极权主义经济政策的后果?#12290;

在对腊特瑙的批评中,可以明显看出哈耶克所指的是哪一方面。虽然各种派别在目标一一如民主或独裁、自由或压迫等——的取舍方面,绝对存在着差别,但是一种要有更多计划经济成分的共识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哈耶克把他的书献给"所有政党中"的社会主义者,这就不足为奇了。他认为,如果基于人道考虑的社会主义者所追求的目标从根本上看与自由主义者同出一辙,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哈耶克甚至把?#22810;数社会主义者?#21015;入为?#22362;定地?#20449;仰?#33258;由主义的自由理想?#30340;那一类社会主义者。分歧应当在于那些人的手段和方法——它们是集体主义的,是与个人自由不可调和的。集体主义对于哈耶克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精神的中心特征,在其面前,所有其它特征都黯然失色。对他来说,社会主义只是?#38598;体主义的一个变种?#12290;事实上,他把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此等同,以至于一些作者(与《通往奴役之路》这一字面意义相反)表达了怀疑,认为?#31038;会主义?#27010;念才是本来的总括概念。

也许哈耶克就要唤起这一印象。在许多后来的著作中,他首先把国家社会主义当作一种社会主义的变种来处理,而不是根据流行的解释按照左右派划分模式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来处理。 1979年的一次讲座中,他谈到了一种“‘国家?#36825;一修饰词置于前头的社会主义?#12290;哈耶克由此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国家社会主义解释学派,他的解释与一种(占据支配地位的)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较大的解释形成了有意识的对照。

这一解释在(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之时甚至在民主的社会主义者——大概是哈罗德.J.拉斯基,他是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位同事,尤其能够恰当地代表受到哈耶克主要批评的那一类型的知识分子--当中尤其得到欢迎。按照这一解释,国家社会主义是一种市民资产阶级的统治形式--就像自由主义那样。由此,国家社会主义只会成为自由主义的一种反常形式,它出现于资产阶级看到他们的统治受到了过分剧烈的社会改革的威胁从而动用暴力确保他们的统治的时候。

这一学派的理论家们难堪地隐而不谈"国家社会主义"概念,因为它(完全在哈耶克的解释意义上)明显包含了"社会主义"属性,是独特的。人们取而代之以"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尽管在意大利的(更不说是奥地利的)法西斯主义以及国家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试图基于他们(自称)由自己所代表的占有关系而解释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必须容忍哈耶克所明确提出的问题:难道没有一种根据个人自由和通过正确选择经济秩序来维护个人自由这种衡量标准所进行的归类更适合那些也为左派所宣扬的?#20154;道主义理想?/span>?

哈耶克的假设本身多么合乎逻辑和有说服力,它们就多么能够适合于对那些误以为完全与自由主义信念一致的"所有政党中"的社会主义者提出挑衅--如果说不是甚至激怒他们的话。本书毕竟由此包含了某种把民主社会主义与斯大林主义以及国家社会主义等同的东西。民主社会主义者反对这种等同处理,这是显而易见的。早在(通往奴役之路)出版后不久,巴巴拉.伍顿以她独特的名为《计划下的自由》的著作成为第一个与哈耶克的著作唱对台戏的人。并非只是这一点表明了哈耶克以其反集体主义的时代批判触痛了时代精神。在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之前不久,哈耶克成为享有威望的不列颠学会的会员。后来,学会的一位朋友对他说,哈耶克永远也成不了这一机构的会员,如果这部著作早在7月而不是在9月(也就是说在选举之前)问世。

然而,哈耶克详尽地论证了他的这些论点,这些论点的最初效应如同一些令人不能置信的告密状所产生的效应。一即使是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也必须在不久后诉诸最初违心的手段,如果他真的想一如既往地实现他的有关一种值得期望的经济秩序的思想。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所提供的?#37027;种经济自

由?#65292;?#36807;去就绝不会有个人和政治自由。?span lang=EN-US>

对于尽管那种自由主义秩序明显忧于那些竞争性的集体主义制度,人们为什么仍然离弃了该秩序这一问题,哈耶克的经济解释是否还有效?尽管这一问题高度重要,哈耶克的解释相当模糊并且停留于单纯的简略暗示。不过,我们不应忘记,《通往奴役之路》不是科学论文,而是作为一部通俗性著作来构思的。哈耶克的解释的出发点是,恰恰是自由主义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成就会给自由主义带来灾难。它具有简直是?#33258;我毁灭?#30340;性质,?#22312;将来很可能被看作这

一成就的最有意义和最有深远影响的作用的东西,是人们对于由自己掌握自身命运的新感觉,是人们对可以无止境的改善自己的处境的信念,一种由已实现的东西所唤起的信念。?#21704;耶克在这里所描述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已是他后来称之为?#26500;成主义?#30340;东西,也就是受到有意识的塑造能力之影响的东西。这一态势得到了强化,因为?#30001;于这些已实现的东西……,人们显然不大愿意满足于容忍尚存的、现在似乎不可忍受的和不必要的弊端?#12290;其后果是:?/span>所实现的被看作一种保险的和不可丧失的占有物,是一劳永逸地获得的。人们只是还对新的 权利要求感兴趣,遵循旧的原则似乎妨碍了这些新的权利要求的迅速满足。?span lang=EN-US>

这听起来非常摩登。即使在现在,虽然?#31038;会?#31119;利国家还没有突变为极权主义国家(在这里,哈耶克也许是过于悲观),但是对于公民们来说,它已成为一种束缚人的和在财政上不堪重负的负担,因此,这一对维护既得利益的思想的批评有着巨大的意义。在(通往奴役之路)最初被左派成功地唾弃以后,最终成为80年代最强有力地启发英国的政策重返市场经济原则的那样一部著作,这就不足为奇了。即使在其它国家,如在美国,哈耶克也成为一种自由主义反思的精神领袖。他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他获得了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9年苏联帝国社会主义暴政的终结,也许是在他的人生旅途尽头最值得他欣慰的事情,而且许多东欧国家的知识分子自发地成立了各种"哈耶克俱乐部"和"哈耶克协会"。他们找不到比这更好的镇山之主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导言《通往奴役之路》》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3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导言《通往奴役之路》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