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休闲的含义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休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成为学术界讨论较为热烈的一个话题。来自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休闲不同角度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旨在对不同学者的休闲观作一个简要介绍,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休闲,进而推动我国的休闲研究。
关键词:休闲,含义。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ncreasing of leisure time and changes of the life concept, leisu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people’s everyday life. The word of Leisure becomes a hot topic issue in academic discuss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eis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by scholars who come from different fields, such as sociology,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This paper introduces different concepts of leisure from deferent scholars in brief, 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what leisure is better, and push China's leisure studies forward.
Key words: leisure, meaning
休闲一词,即古老又时尚,人们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文化中,就有对休闲的记载,但他真正的得到重视并被人们深入研究,也是最近几十年的事。休闲这个次角色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水平和闲暇时间是分不开的。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主要两个:第一,科学技术将人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但工作效率增加,而且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第二就是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花在生活上的费用,比例越来越小,这是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娱乐休闲需求增加。许多学者纷纷表示,21世纪20年代前后,世界将进入休闲经济时代,休闲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对休闲的一个全面理解也显得十分必要。
一、休闲的概念
虽然学者们对休闲感兴趣的时间不长,研究的历史也不是很久远,但对休闲已经有了许多的认识,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诠释着这个重要的字眼——休闲。 从词源学的角度上讲,现在我们所说的休闲,既“leisure”一词源于拉丁语“licere”,意为除工作以外的被允许的合法活动。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先后还有法语“loisir”(自由时间)和英语“license”(许可、放纵)和“liberty”(自由)。从休闲,既“leisure”这个词的来源上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出休闲有着自由的意思。
有关休闲的研究多种多样,并且有着明显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的学者,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家到亚里士多德、席勒、马克思等,都对休闲的思想意义及价值进行过论述,涉及休闲与哲学、宗教、神学、文化、科学、经济的关系。而中国学者,更多的是从实际效用的角度研究休闲,研究人们支配闲暇时间的特点,如:有关“市井”的研究、有关生活消谴方式的研究等。
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休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有益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心体验1。 1马惠娣:休闲已成为一门学科,中国休闲娱乐网,2002年12月26日
罗歇.苏认为 “休闲”是指根据个人的意愿和爱好所选择的活动,并认为休闲活动的范围是无限的。但有时“必要的活动和可以自由选择的活动之间是很难划清的。”1
瑞士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认为休闲和劳动之间是没有界限的。他说:“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休闲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状态,休闲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外在因素的结果,也并不是闲暇时间、假日、周末和假期的必然产物。它首先应当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心灵状态”2
中国休闲网对休闲的狭义定义为:“休闲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放松身心、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与充实,以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休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休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包括身心和精神上的,休闲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自己喜欢的方式”。3
所谓休闲就是指运用工作以外的闲暇时间,自由自在的在任何地方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以达到松弛身心的目的。4
张广瑞、宋瑞把休闲定义为“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5
二、目前学者对休闲的多角度透视
在这一百多年的对休闲的研究,结果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休闲就是闲暇时间
长期以来,人们界定休闲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把它理解成为个人所拥有的闲暇时间。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将人们所拥有的时间分割为几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工作时间、生理时间以及闲暇时间,而休闲就是闲暇时间。曾经《社会学词典》对休闲就是这样解释的:“休闲是参与必要的生活实践后的空闲时间??休闲的概念从24小时减去工作、睡觉和其它必需时间的算术结果(剩余时间)。
在这种观点下,休闲被时间量化,有利于定量分析,并对休闲的变化一目了然,但是这种观点在把休闲定义为“除??之外的时间”时,很容易使我们产生1
2 [法] 罗歇.苏:《休闲》,姜依群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2页 杰佛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第179页
3 .cn
4林裕强,休闲产业
5张广瑞、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社会科学家》,第16卷第5期
这样一种错觉:即时间本身变成了我们追求的目的。结果,在空闲时间里干什么反而变得并不重要。这种观点把休闲与空闲混为一谈,并没有揭示休闲的内涵。这样却忽视了休闲时状态,没有注意到休闲的质的问题。
2、休闲,是闲暇时间的活动内容
闲暇时间活动也就是所从事的各种非工作性活动,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正常的人类行为,是一种社会建构和发展人的个性的场所。国际休闲研究小组和社会科学的界定是:“休闲由许多业余活动组成,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于自己自由的意愿——既可以休息,也可以自我娱乐、增加知识和提高个人技能,在放开职业、家庭和社会责任后,增加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参与”1。在这种研究角度下,休闲不再是等同于闲暇时间,而是强调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它提示人们在空闲时间内应有所作为,这是对休闲理解的一种进步。但有为并不是恣意妄为,更不是为所欲为,人的社会性要求人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否则将为社会不容。
3、休闲,一种心理体验
除了上述两种观点,还有许多学者以心理学为基础来研究休闲,他们大多将休闲看做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包含了对获得快乐的自我表达。这种观点认为休闲是一种主观态度,是在个人认知、感觉、价值观和过去生活经历基础上的体验。正是因为这样,有了闲暇时间,有了休闲活动,不一定就能感受到休闲的愉悦心情,如果是这样就不算真正的休闲。心理学家Johneulinger(1974)认为:“休闲感,有且只有一个判断那就是心之自由感(perceived freedom)。
2只要一种行为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那它就是休闲”。从体验的意义
上来定义休闲,是将休闲看做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愿选择,从而揭示了人们选择休闲的心理本质和内心动机,这是无可辩驳的。体验是休闲的核心,但任何体验都是在一定的活动方式下产生的,而一项活动是否被定义为休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个人的体验,但相同的活动可能产生不同的体验,而不同的活动又可能产生相同的体验。片面地强调体验,而忽视活动,根据体验来判断某项活动是否为休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对体验自身特性的一种否定,。
4、休闲,自由的状态 1
2 Richard Kraus, Recreation &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M],1997,37- 46 杰佛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第1-14页
从这种观点出发的学者普遍认为自由是休闲的核心,强调生存的自由状态,这是相对与自然的必然性来研究的,所以这些学者的定义通常是站在哲学意义的基础上的。在哲学上,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自由,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所以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真正得到休闲就一定的围绕自由这个观点。根据前面讲述的休闲这个词的词源就可以看出自由对休闲意义。
5、休闲,一种非生产消费活动
从这个角度,很明显休闲被定义为非生产的消费中。闲暇时间的浪费,而为被用于物质性生产。这也体现着工作与休闲相互分离的特征。这种观点下,人们在工作中被迫,不自由,而休闲则是对工作压力的一种缓解与补充,不会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这种观点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工业化时代的观点。
6、休闲与工作相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休闲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把休闲看着是一种非生产的消费活动,与生产的完全分离,而是逐渐认为现代的工作应该是与休闲融为一体的。1962年,葛拉齐亚在其论著《关于时间、工作与休闲》中指出,休闲是一种难得的使人崇高与成功的理想存在状态,我们不应该把休闲仅仅当作工作后的消遣和恢复,而应在休闲中实现工作的目的。美国休闲学者M·奇克森特米哈伊、斯坦利·帕克、奇克、伯奇等人的研究使人们坚信,现代社会正加速朝着把工作和休闲融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工作越来越像休闲,休闲越来越像工作,工作与休闲之间的界限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也表达一种整体的休闲观。
三、休闲的内涵
根据上面所罗列的以往学者对休闲的芸芸种种定义,我们从多个角度了解了休闲,那休闲到底是什么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提出了一个较接近现代人思想且内涵更为丰富的一个定义: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国内学者较为认同的休闲概
篇二:名词解释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
1 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
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黑幕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 。约在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中国黑幕大观》洋洋百万言,涉及社会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风流案件、私娼秘史之类,专以揭露阴私、泼污水、进行人身攻击为能。虽然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在写法上赤裸裸地描绘现实,社会效果适得其反,有些作品还成了军阀、政客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在五四2 运动后即销声匿迹。钱玄同、沈雁冰、鲁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 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为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如冯乃超等。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
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3 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
《消遣的意思是什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19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