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人间佛教何处寻 正文

人间佛教何处寻

2016-11-13 17:51:1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人间佛教

.浅析“人间佛教”的当代意义

王琴

文学院2010级4班 201002140430

摘要:人间佛教是近年来在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均大力倡导的一场新的、明显的佛教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上承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改革,近续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号召,横向上又受台湾印顺和星云等人的人间佛教实践的推动,目前已成为中国佛教在新世纪最突出的发展动向,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从人间佛教的人间性、现代性和社会性三方面加以浅析。

关键词: 人间性 现代性 社会性

(一)“佛法要有人间性格”

宗教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寄托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追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可以发挥其精神上的支持、慰藉功能:在面对生活的困苦时,宗教可以发挥精神上的支撑作用;在遭受失望时,宗教可以为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当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奋斗时,宗教信仰可以提供一种动力源泉。宗教的这种功能既可以作用于个体,也可以作用于社会群体。因而,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宗教的人间性特征,也即为现实人世服务。那么作为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发展变体的人间佛教,毫不例外的,也就自然而然的具有了这一宗教共性。

从历史上看,佛教无论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是和当时的人类社会的福祉休戚相关的,它只有在符合当时人们的利益,对人间社会有某种促进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得以生存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有“人间性”。而兴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改革的“人间佛教”作为一种新的佛教运动便呈现出强烈的人间性特征。方立天先生认为,中国现代佛教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就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参见方立天)这一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具体讲来,笔者认为,人间佛教的人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间佛教的理念具有强烈的入世性,“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为娑婆世界点燃明灯;佛光净土是诸佛净土的总归,人间佛教所成就的,就是佛光净土。”(星云)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重视生而反对重视死,强调以人的现世生活为本,也就是强调以活着的人为本,反对以死后的鬼为本,关注现世,反对倾注于来世,这是关于生死关系或叫人鬼关系,亦即今世与来世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关心人间,要求建设人间净土,积极入世,反对厌世、出世、脱离人间,反对醉心于彼岸世界,这是关于此岸与彼岸的关系问题。在最终目标方面,人间佛教理念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即一方面它以人间净土或者“佛光净土”为归宿,排斥了空间上的他方净土和时间上的来世解脱说,尽力顺应各种世俗化的目标,减少了现实批判的力度,增加了积极肯定的色彩,显示了很强的现实性;另一方面,人间佛教侧重于把人间净土当作一个相对的过程,缺少终极性的标准,不像彼岸世界那样是一种绝对的超越,显示出明显的相对性。在实现的方式方面,人间佛教的理念也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一方面强调文化或理智,同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文化接轨,张扬人类自身力量,淡化神秘体验,忽略神圣力量,显示出很强的理性化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政治来实现,也就是通

过政治家的施政理念来实现,表现为强调与现代社会的适应,利用各种世俗化的手段,参与各种世俗化的运动,显示出很强的世俗化特征。故星雲大师在《佛光学》中说:佛光"倡导生活佛教,建设佛光净土,落实人间,慈悲济世”。

(二)“佛教需要现代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过程中,发展是其本质所在,作为宗教形式之一的佛教也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方能实现永世长存。这就是说,佛教要在佛法的根本理论基础上适应现代化人类社会生活的要求以求自身的发展,所以太虚法师说:"佛学,由佛陀圆觉之真理与群生各别之时机所构成。故佛学有二大原则:一曰契真理,二曰协时机。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真理即佛陀所究竟圆满觉知之'宇宙万有真相',时机乃一方域、一时代、一生类,一民族各别之心习或思想文化。”台湾星云大师也说:"我们所以把《佛光学》编列在《教科书》第十一册,是因为数十年来佛光山倡导佛教现代化、人间化、制度化,对当代佛教的发展不无影响,……。"这些都为人间佛教的现代性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

太虚法师在他的《人生佛教的说明》中已对人间佛教的现代任务作了一定,规划,他说:"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之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5)这就是说,佛教要在佛法的根本理论基础上以适应现代化中人们社会生活的要求为首要目标。笔者看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要“以人为本”,即“当以人类为中心”,这与科学发展观里以人为本理念和西方所谓“人权”不谋而合。佛教自来以救世为宗旨,要拯救人类脱离苦海,使得人人皆因佛法而得欢喜,实现“天下一家,人我如一”的“佛光净土”,因而在现代社会它必然以关心世界和平问题作为其宣扬佛法的任务之一;二要重视人与环境关系,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认为人类不仅要发达还要生存,因而将“生存”置于“发达”之前,这也是顺应当今世界环保运动,“可持续发展”政治理念的。

不仅如此,对于上述人间佛教的现代化理念,人间佛教也提出了极具现代性的操作步骤。首先,在“当以人类为中心”上,认为要实现和平问题,必以“平等”为前提,“天平等,故能常覆。地平等,故能常载。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槃平等,故圣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无诤。”①有了平等,何愁不和平,故《佛光学》中说:"综合而言,和平要从平等中建立,平等必须你我相互尊重,在沟通与了解上必须彼此立场互易,对于宇宙间差别万象之认识,要能知万法缘生与一多不异的自然原理。这里"佛光学"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立场互易"之理,二是"万法缘生"之理。九十年代在西方哲学中特别提出"他者"的问题,对一种文化的理解,需要从"他者"的立场来加以考察,相互观照,互为主观,这样对事物才可以有个全面的和整体的认识。其实在中国早有这种看法,苏东坡的诗中有这样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有时要站在自己之外,站在"他者"的立场上。而人们常常是自以为是,而囿于一孔之见,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而陷于目盲而不辩五色。法国的学者弗朗索瓦·于连在其《更新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重估中国文化传统对人的认识》中说:"……我想在一个外在的立场观念中找到一个欧洲思维的对立面,但我不想成为一个人类学家,只想当个哲学家。我在中国找到了这种方便,因为中国为我提供了一种外在的观点。"这说明,欧洲一些思想家,为使他们的哲学向前发展,正在找寻

一个"他者"作为参照系,在"彼此立场互易的情况下来了解自身文化。后来于连为进一步阐明他的观点写了一篇《为什么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开中国?》他认为,正因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非常不同,如果能用中国哲学之眼光来看西方哲学,那必定能发现许多新问题,而使西方哲学更上一层楼。佛光学从佛法"平等"观引发出来的"在沟通与了解上必须立场互易"思想,应该说可以更加深刻和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消除隔阂和矛盾,造福于世,所以说"和平要从平等中建立"。如果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甚至每个不同的人都以佛光学"立场互易"的平等观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把欢喜佈满人间,使世界融和一体,不分种族、国籍,同中有异,异中求同,而能和睦相处",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人类社会就成了和平宁静的佛国净土了。因而"人间佛教"无疑是解决当今人类社会走向"和平共处"的法门之一。 其次,人是自然一部分,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后,人类还面临着发展生存问题。而今生态的严重破坏已把人类推向了毁灭的边缘,以普渡众生、救苦救难为宗旨的佛教徒们当然不会坐视人类的自身自灭,因而人间佛教提成了 "尊重天地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的主张,认为“自然是世间的实况,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转,众生生老病死的轮回,都很自然。世间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长;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星云《自然与生命》)

(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到了近代,物质生产丰富,人类的欲望增加,然而却是无休止地推动着人类以各种方法掠夺地球资源。再加上年年战争,人类清净的本性被蒙蔽了,心灵迷失了,人类面临着被贪瞋邪见淹没的危险。”《佛光学与当代思潮及未来使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现代社会人性迷失的精确概括,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间佛教发挥其“宗教可以使信仰、价值观念权威化,为各种混杂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意见提供若干现成的参照点,可以在维持群体目标的统一,防止社会群体的冲动上,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功能,这可说是人间佛教适应社会性的体现。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间佛教的其实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实现某种希求或获得某种承认的一种中介。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就是间接的通过一个中介物对人的承认。国家是人和人的自由之间的中介物。正像基督是一个中介物,人把自己的全部神性、全部宗教狭隘性转移到他身上一样,国家也是一个中介物,人把自己的全部非神性、全部人的自由寄托在它身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27页)马克思的这段话对我们认识与理解人间佛教的社会性重要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通过佛教这个中介,人展现了自己理智无法解释的命运和现实手段无法实现的理想,从而使这个中介具有了鲜明的社会性。通过人间佛教的社会性这一中介,人表明了自己对理智的信赖、对现实的肯定和对前途的自信,从而使这个中介体现了浓厚的社会性、世俗性。所以,人间佛教的根源在社会,人间佛教的一切特征都是社会性的曲折反映,社会性的一切内涵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的某些特征的间接体现,而人间佛教则是人对非理性的摒弃,是人关注现实并力图实现此岸幸福的体现。

人类社会将一如既往地向前,继续朝着现代化迈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此过程中,社会的世俗化也与之携手同行,这已成为过去几个世纪的史实。各种宗教都将要在如何面对日益世俗化的社会,或如何面对世俗化的挑战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回答。而迎合还是反对现代化与社会化,将对其各自的前途产生巨大影响。 产生与上世纪的人间佛教,其形成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而它要想

在新世纪里继续兴盛,紧靠如星云大师等提倡是还不够的,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为方向,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方可世世不衰。 参考文献:高师宁:《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王萌 冯平:《宗教与民族的双重关系》

何劲松:《关于“人间佛教”的几点思考》

《五灯会元》

汤一介:《人间佛教之意义》

篇二:习近平为何特意提到读完了星云大师送的书?

习近平为何特意提到读完了星云大师送的书?

2014年02月21日 13:58

来源:大河网 作者:宾语

18日晚,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连战、星云大师一行(图片来源:资料图) 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来访的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而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作为宗教的代表,也包括在连战的访问团队当中。习近平在与星云见面时特别表示:“大师送我的书,我全都读完了。”

星云则回应,“中国梦”带给中国更伟大、富强的发展,令人激赏。(人民网2月20日电)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年间第二次会见星云法师。

去年2月,星云法师随同连战一起访京,与习近平见了面。星云法师送给习总书记的书是《百年佛缘》全集。

习近平爱读书。2月7日,习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到,现在,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当然也包括佛教方面的书。

星云法师透露,习近平也是他的“书迷”,曾读过他的新作《人间佛教何处寻》。去年与习总书记见面时,星云法师时还送了习近平一幅书法“登高望远”,表达了对习总书记的期望:“身处高位,远望到国家、人民的未来,看到整个国际形势的未来;增强中国的国力,让中国和世界上的强国并驾齐驱”。

这次一见面,总书记特意提到全都读完了老法师送的书。

习近平一年时间两次会见星云法师,并强调读完了他的书,是因为星云法师一生在致力推动人间佛教,倡导入世、慈悲、和谐、宽容的价值,因为人间佛教有益于国家、社会、人心的建设。星云法师专门解释了“人间佛教”的含义:就是从山林走向社会,从寺庙走入家庭,从僧众走到信众,从谈玄说妙走向实践服务。

习近平一年时间两次会见星云法师,是因为星云法师是高僧大德。高僧大德不但具有超越凡人的智慧,而且是为人处世的典范。星云法师一直在倡导人间佛教的因果观、业力观,致力于普遍善美的教育。中国人民要实现幸福的中国梦,就离不开“善”与“美”。

两岸关系,“和”是基础。星云法师2月1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两岸各界人士座谈会谈话中指出,台湾与大陆之间要像兄弟情谊,人民要从心里相互尊重友爱,台湾人喜欢大陆人,大陆人喜欢台湾人,彼此心里和悦,和平自然水到渠成。

“和谐”这词最早出现在《大般涅盘经》中。世尊要求比丘修习七法中的第一法:“汝等从今亦当修习七法之行:一者,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二者,常共集会,讲论经法;三者,护持禁戒,不生犯想??”。佛祖要求修行人在一起要生欢喜心,和谐共修,水乳交融。

现在看来,佛教倡导的和谐对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水乳,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佛教要求佛弟子做到“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恶口;不妄语。

2月18日18:31,中纪委发布消息称,海南省副省长冀文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仅仅隔了不到14个小时,2月19日7:50,中纪委网站再次宣布,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祝作利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调查。去年以来,已经有20名省部级腐败官员被拍落马下,今年1月份各地省级纪委平均每天查处1名厅级干部。

这些落马官员无一不是栽在两个字上,一个是“财”,一个是“色”——刘铁男、衣俊卿与情人反目被举报,季建业被爆包养了多名情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情人举报情人,都怪情人太无情了。但凡世上的事,有因就有果,如果这些人能够扎紧裤袋,不让节操碎在地上,犯事的概率不就小些了吗?

接着谈“五戒”。

第一戒:不杀生。众生平等,不杀生会让人心生慈悲之心。慈悲的人对猫呀狗呀的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就更别说去害人了。但这些年,在反腐路上,倒下了一串情妇的名字——原安徽芜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其东的情妇孙某,原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区委书记谢再兴的情妇邵某,原云南省昌宁县县委书记杨国瞿的情妇李某,原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南地分局

局长梁冠中的情妇李某,原山西阳泉市检察院反贪局侦查科长王俊平的情妇,原安徽省萧县交通局局长李志强的情妇,原丽江市林业局长沙文学的情妇??都被自己的情夫杀害了。一报还一报,这些犯了杀戒的无一善终,都到地下与被杀者冤冤相报去了。

第二戒:不偷盗。无论是贪污还是受贿,都是贪心所致,都是一种盗行,如果官员能管住自己的贪心和私欲,不是自己的钱一分不要,不是自己的东西一样不拿,不生盗心,你根本没有贪的想法,更无贪的行为,反贪力度再大,又怎么能反到自己头上呢?

第三戒:不淫邪。近年来,各地不时曝出官员淫邪丑闻。湖南攸县52岁的公职人员与多名未成年少女开房,拍不雅照;北京官员冒充高中生约见女生后实施强奸;江苏泗阳安监局官员李某强奸了一名15岁的高中女生,并在事后威胁少女“是大官,不怕告”;宁德霞浦县松城街道办事处党政办主任、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主任游某强奸了年仅13周岁的中学学生;云南大关一官员强奸4岁幼女被判5年??从包养情妇,嫖娼,强奸女下属到强奸幼女,别说这官越来越没官的样子,连人的样子也认不出来了。

第四戒:不妄语。在接待群众来访时,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罐子乡党委书记罗颂语出惊人,称“威胁我就是威胁党”。类似的言论还有“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是不是你妈死了?”“不要盲目相信法院”??这些官员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唯我独尊,目中无人。

第五戒:不饮酒。去年以来,中央连发多道禁令,严禁公款吃喝,严控公务接待,使公款吃喝之风得到有效的遏制。但一些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管不住自己的胃,煞费心机地创出“吃喝三十六计”:障眼法,吃喝费变成了修车费;隐身法,大酒店换成了私人会所;换瓶法,高档烟酒变成了定制的“土烟酒”??

如果官员能守住五戒,对改善官德官风,提高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稳定,改善官民关系将会起到多么积极的作用啊。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佛法博大精深,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无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积极作用。”

正因为佛教的博大精深,同样善于读书的毛泽东,经常把佛教经典《金刚经》、《六祖坛经》带在身边。

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讲话时对与会者介绍说:

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

习总书记不但读佛教经典,还引用佛教故事。2013年3月8日上午,总书记在同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江苏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我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去搞好完善、建设。同时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8个字的意思是,凡是物质的东西,追求来追求去,到离开这个世界时才发现,这些东西你根本带不走,都是空的。当你堂堂正正做人,坦坦然然干事,把利欲看淡了,看轻了,这种淡与轻反而是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

原阜阳市市长肖作新因受贿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庭审最后陈述时,肖作新不无感慨地说:我要告诫我的儿女,莫要贪恋钱财,家藏千金,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无非放床一张。要把钱财看得轻一点,把做人看得重一点,在这点上,我将悔恨终身。——这是对“色即是空”的最好诠释。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南阎浮提”就是指我们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上的众生,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这就是业,就是罪。大家却认为这是正当的,这是正确的,真是大错而特错了。

和谐、觉悟、刹那、三生有幸、临时抱佛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用语都出自佛教。 在对腐败零容忍的决心下,中央“老虎”、“苍蝇”一起打,那些“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党员干部该“刹那”间“觉悟”了。只有真正放下了贪欲,做到“色即是空”,才能够“面壁成佛”。

篇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星云法师 发布时间:2010-6-17 0:16:12 繁體版 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

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1990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年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我发表主题演说。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的心得。’“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大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呢?

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槃,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记得过去梁漱溟先生,他从佛教的研究,慢慢转入儒家。他认为佛教的人间性不够,所以当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请他演讲时,他在黑板上写了“此时、此地、此人”。他说:‘我为什么走入儒家,就是为了这六个字。讲时间,佛教谈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阿僧祇劫,但是我们生命当下的现世很重要。佛教讲到空间、地方,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世界虽然讲了那么多,但我们相处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净化它。佛教讲到众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中,以人最为重要。’太虚大师在梁氏演讲之后,作了一个说明,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也是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法华经》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来赞叹生为人的可贵。经上说:“黑夜里有一只盲眼的龟,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闇黑无边,只有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有一孔,这只瞎了眼睛的乌龟,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刹那,找到那个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难、希有。《阿含经》中也说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些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可贵。

我有一次在美国三藩市,举行家庭普照。有一个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在家的佛教徒,叫我们了生脱死,我们不想;叫我们成佛,我们也没有动念过,因为成佛是好遥远好遥远的事;了生脱死,也是件好渺茫好渺茫的事。我们现在只想知道,我如何能够过得比别人更好一点,比别人更高一点,那就好了。’

我听了以后,感触很多,我们的佛教一直偏离了人生。过去关闭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汉的佛教、个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间性,让许多有心入佛门的人,徘徊在门外,望而却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众生的方面,要加强力量。

印度佛教最初的一百年至三百年之间,是小行大隐的时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隐晦的时代。到了六百年以后,是大行小隐的时代乘佛教盛行,而小乘佛教不彰显的时代。一千年以后,是密主显从的时代,──教为主,显教为从的时代。到了今天是人间圆融的时代。不论是小乘的、南传的、大乘的、西藏的、中国的佛教,今日提出的人间佛教,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时代到现代的佛教,融合起来,统摄起来。

以中国佛教的发展来说,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山,是以四大菩萨为主:观世音、文殊师利、普贤、地藏王。这四大菩萨之中,观世音、文殊、普贤是示现在家相,只有地藏王菩萨是现出家相。为什么这些菩萨,大都出现在家相呢?原因是过去的出家众,具声闻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较浓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较乐观、积极、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怀。像太虚大师他自己亦谦称:‘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说我是比丘吧!不敢当,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说我是佛吗?我也还没成佛,但愿称我为服务众生的菩萨。菩萨不是泥塑,供养在佛堂的,而是在人间活跃,有觉悟,有度众个性的大有情。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所以,太虚大师一生提倡“人间佛教”,最后就归纳到菩萨学处,学菩萨就是人间佛教的旨趣。

我们人人要有一个目标,追求往生净土,在西方有极乐净土,在东方有琉璃净土。其实净土不一定在东方、在西方,佛教的净土到处都是。弥勒菩萨有兜率净土,维摩居士有唯心净土,我们大众说人间净土。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来呢?所以,在我们本山对于具有某种护教程度的信徒,老年的时候,由本山为他颐养天年,不一定要儿女来养他,甚至也不一定要到往生以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让阿弥陀佛来补偿他,对他说:‘你对佛教很好,我来养你,给你往生。’以佛光山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寺庙道场,要给予信徒的信念──我这里就是西方净土,我就能给你安养。所以,我所认为的人间佛教,是入世重于出世的,生活重于生死的,利他重于自利的,普济重于独修的。

不管佛教有小乘、大乘,有显教、密教,不管它怎么分,应该要有人间性,这是很适合时代的潮流。不仅承继传统,而且是时代所趋,人间佛教必然是未来

的一道光明。过去最早期以声闻趋向大乘,我们称为正法时期;后来以天乘之天道思想来趋向大乘,我们定为像法时期;以人乘佛教来趋向大乘,可以说是末法时期。既然是末法时代,如太虚大师所说,末法时代提倡人间佛教更为重要。我现在就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作几点说明,我提出六点意见:

一、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

我们知道佛教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的;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的。我们常讲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再有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那就是菩萨道。我们要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的,是一致的。自利也是充实自己,并且要能普渡众生,我也能够得到自利。这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譬如,我今天要到台北去,台北是我学佛的目标,那边是一个净土。我现在坐火车经过台南、台中、新竹,我可以在台南不下车,台中不下车,新竹不下车,直往成佛的目标;但你不能不经过台南、台中、新竹。也就是说,你要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人间佛教的法门。但是也不能不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二、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

今天有位军校校长问我:‘请你具体一点说,佛教对于国家、社会能提出什么贡献?’我说:‘三藏十二部的圣典,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社会。’简单的说,只要一个五戒,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各位都知道,五戒就是不要乱杀生,不要乱偷盗,不要乱邪淫,不要乱说谎、不妄语,不要乱吃刺激性的东西、不饮酒。

不杀生,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侵犯他人,生命就能自由。不偷盗,对于他人的财产,我不去侵犯,财富就能自由。不邪淫,是对于他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身体、名节就能自由。我不说谎,对于名誉、信用就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也就不会受伤害。不饮酒,我不去吃刺激的东西,对我的身体健康不伤害,对于我的智慧不伤害,我也不会乱来对他人伤害。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五戒,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都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国家必定是个安和乐利的国家、社会。

我们只要到牢狱里去作一番调查,就可以了解凡是作奸犯科,身陷囹圄的人,都是犯了五戒的人。譬如杀人、伤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抢劫,就是犯了偷盗戒。妨害风化、破坏家庭、重婚、强奸、拐骗,乃至于贩卖人

口,都是犯了邪淫戒。诈欺、恐吓、倒会,就是犯了妄语戒。所谓饮酒戒,除饮酒外,包括吃鸦片烟、吗啡、吸速赐康、强力胶等毒品,会让自己恍恍惚惚,这是侵犯自己的智慧,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如果人人能够受持五戒,那么牢狱里就没有犯人了。甚至今天一般的信徒,如果把信仰升华一点,不要沦为民间之信仰,只是拜拜,祈求长寿、发财、家庭富贵、名位高显、身体健康等,只要受持五戒,不必去强求,也会有福报的。

比方说:不杀生而放生,怎么不长寿呢?不偷盗而布施,怎么能不发财呢?不邪淫而尊重,家庭怎么会不和谐呢?不妄语而诚实,名誉、信用怎么会不好呢?不乱吃而懂得养身,身心怎么会不健康呢?一个五戒,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国家,就有这么大的关系。所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五戒十善就是人间的佛教。其实十善也是五戒的再扩大罢了!比方说,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有了邪见,思想错误,自害害人,一生都痛苦不堪。不邪见,佛教称为慧学,最终的目标就是在启发自性智慧,破除邪见。

三、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我常觉得我们中国佛教为什么会衰微?因为佛教徒没有佛法,没有实践佛法。佛教要我们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们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佛教徒心目中没有真正接受佛教。管你出世的也好,入世的也好,如果没有佛法,那与世俗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人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菩萨都跑到我们家里的佛堂来,每个人把家中最好的正厅都让给了观世音菩萨,把菩萨供奉在那里。为什么?因为观世音有慈悲的功德。慈悲,才能走进每个人的家庭;慈悲,才能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慈悲,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让大家心悦诚服,恭敬供养。

佛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染上悲观的色彩。佛教徒见了面,开口闭口就说:‘人生苦啊!苦啊!无常啊!无常!’。佛教有喜乐的性格,有欢喜的精神,所谓喜无量、悲无量,要把欢喜布满人间。讲苦,是让我们认识苦的实相,如何来解脱苦恼,得到欢喜,才是佛陀说苦谛的真正用心,“苦”不是最终的目的。佛说诸行无常,无常很好,无常可以变幻,坏的可以变好;不幸的命运,因为无常,它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另有生机;因为无常,所以命运不是定型的。我们如何来散布欢喜的种子,让举世之间都能得到佛法,大家都在幸福美满欢喜中过日子。


人间佛教何处寻》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28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人间佛教何处寻
相关文章
  • 人间佛教何处寻

    习近平为何特意提到读完了星云大师送的书?习近平为何特意提到读完了星云大师送的书?2014年02月21日13:58来源:大河网作者:宾语18日晚,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连战、星云大...

  • 人间佛教何处寻

    人间佛教 浅析“人间佛教”的当代意义王琴文学院2010级4班201002140430摘要:人间佛教是近年来在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均大力倡导的一场新的、明显的佛教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上承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