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抢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抢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看完《抢救切尔诺贝利》纪录片之后,触目惊心,悲惨的现实和严重的后果不由让我陷入沉思。
核能本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新能源,将它用于发电,可有效地缓解当今社会的电力慌。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核能的另一面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可怕的多了多。从视频中了解到,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源于一个反应堆在进行实验时意外失火而引发爆炸,他的辐射量相当于投在广岛原子弹的400多倍,8吨多的核物质泄露,尘埃飘向世界各地,这不仅夺走了当地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全世界的生物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危害。这个有限的事故,其后果却依然影响着我们,甚至在事故后28年的今天,可以说威胁仍旧存在着。被石棺尘封住的200多吨的核原料,现在表面也已开始出现裂痕了,甚至说有坍塌等危险,这应当引起我们人类的警惕,我觉得这已不单单是当地政府的事情了,这关系到地球上数亿人的健康与性命,它需要全世界的精英共同努力,携手共战,采取更好的措施封杀这潜在的威胁,来保证我们这代及后代的健康和安全。
可怕的核事故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难以消除,然而,尽管核事业的背后是如此的可怕,但作为新兴能源来说,人们看到了它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就不会因为一次事故而放弃去研究它,但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再一次给我们警示,又在人类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让我们痛之又痛,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反思,
发展核能真的很有必要吗?隐藏在核能背后巨大的危险人类也算是尝试到了,真的还要义无反顾的继续坚持吗?我们不可否认在未来的十年、或二十年、亦或是上百年,我们有能力可以完全掌控住核能,砍掉它的魔掌,使它不会有任何危险和威胁。但是,我们敢保证在达到这么高要求的探索阶段就不会再出现任何类似的可怕的、毁灭性的核事故吗?
但就我个人而言,在资源紧缺的当今,发展核能这种新能源是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能因为一次事故而否定了一切,社会总归是要发展的,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合理发展并控制好核能,它肯定是会造福于人类的。但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是不能忘记切尔诺贝利等核事故给我们带来的惨痛教训,在发展的这条坎坷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慎重仔细地考虑到每一个细节,把隐藏在背后各种潜在的危险一一扼杀在萌芽之中。即使让发展的脚步慢一些也不要紧,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是最安全、最合理的,有了安全的前提保证,才会有我们今后继续发展、通往胜利的可能,我也相信,核能的魔爪被人类完全降服的日子终会到来。
总之,核能这把双刃剑,唯有我们小心驾驭,慎重发展,方能得利弊害,使其造福人类,而像切尔诺贝利等类似核事故不再重演。
篇二:拯救切尔诺贝利
哭泣的切尔诺贝利
——《拯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26年前的今天,是核事业发展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日子更是全世界所有人
民必须牢记于心的日子。这一天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带给我们无法言说的
疼痛,就在本世纪,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又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类似的疼痛。于是,
在今天,切尔诺贝利事故26周年纪念日里,我们深深缅怀,却又不断思考,在这
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面对一系列核事业与核事故,我们应该“核”去“核”从。
随着电影《拯救切尔诺贝利》的放映,那痛苦的场景历历在目。且让时间的
脚步暂缓,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现场,再次感受那惨不
忍睹的情景。
1986年4 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
电站的一声爆炸,带来了人类和平使用核能历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惨剧。事故导致
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
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
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乌克兰、
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
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
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
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
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
数。
此后,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
亡区”,20年了,这里仍被严格限制进入。隔离区外有一个检查站,持有自动武
器的军人在这里值勤,欲进入隔离区的人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有效证件,18岁以
下的未成年人则绝对禁止进入。所有从隔离区出来的人,还必须在专门仪器上接
受检查,如果身体遭受辐射超标,必须采取相关措施。
于是,这个曾经被人类居住的地方,又变成了野生自然的天地。所有的窗户
都没有玻璃、墙上前看去,路的两旁树木疯长得很高很茂盛。穿过白桦树、白杨
树和松树构成的树林,可以看到一栋栋单门独户的楼房密布,其上长满爬山虎。
大部分楼房已经破败不堪,许多院落杂草丛生。这些家,曾经代表着骄傲,这是
前苏联政府对为国家核事业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的奖励,而现在,破败不堪空空
洞洞。灰尘、碎片、玻璃渣随处可见;曾经鲜艳的墙纸支离破碎,墙体更是坑坑
洼洼;蒙尘的防毒面具和布娃娃散落在地上,让人触目惊心。
特别是到了夜晚,所有的房屋都黑漆漆的,夜风吹过无窗无门空洞洞的房屋,
发出呜呜的哀号,街道上多年没有出现过人影,只是偶尔会有野狼或者野狗嗖地
穿过。
这里早已成为一座“死亡之城”,只有每晚仍会忠实站岗的街灯带来一点温
暖,昏黄的灯光静谧的街道,诉说着幽幽的故事。
然而,这些荒无人烟的景象,只是切尔诺贝利事故深远影响的一个小小缩影,
切尔诺贝利带给人类的灾难,实在是难以说清。并且将永远是很横亘在人类文明
发展与进步史上无法摆脱的噩梦。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当时的前苏联政府先后组织了约60万人
进入隔离区进行清理抢救工作。据当时的报道记载,在核电站废墟上,由于机械
设备大量损坏,现场的清理许多工作是依靠人工完成。救援人员身穿防护服,以
每组40秒的工作时间轮流进入现场,清理可能引发再次爆炸的危险品。
但是事故初期,前苏联政府只是公布核电站发生了火灾,并没有说明发生了
核泄漏事故。当地居民通过国外新闻媒体才得知发生了核泄漏事故。
为了掩盖事件的真相,前苏联政府仍于5月1日在离切尔诺贝利140公里的
基辅市举行了传统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5月9日按计划举行了国际自
行车比赛活动,5月还派歌唱团到核电站进行慰问演出。前苏联中央政治局也下
发了秘密文件,禁止医生作出事故清理者患病原因与核辐射有联系的结论。
直到5月6日,《真理报》才刊登了第一份有关这一事故的详细报道。但是
这份报道没有说出大火所产生的放射量以及伤亡人数。5月14日,前苏联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第一次公开谈到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前苏联政府在处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上不透明的做法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
欧洲国家的严厉批评。东欧国家和邻国因前苏联未及时通报灾情,使得原本紧张
的关系加剧。世界对前苏联核技术的信任大大降低,加之西方媒体大量夸大的报
道,使前苏联的声誉受到空前打击。
但是,不管苏联将受到何种批评,都无法挽会这一悲剧,切尔诺贝事故带来的
隐患与危害早已造成。
首先,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
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
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000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
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
禁止生产牛奶。
其次,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通过风力、雨水等传播途径,污染了乌克兰、白
俄罗斯、俄罗斯等一些堪称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 从而造成欧洲某些地区农业
发展落后,粮食作物稀缺的状况。
第三,到现在,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
为残疾人,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万儿童。在乌克兰的核受害者中最常见的是甲
状腺疾病、造血系统障碍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今日在切尔诺贝
利的河里仍有鱼儿漫游,但它们体内积满铯、钚等核物质。松树则长出褐色的怪
枝,显示树木生态因核辐射而出现巨变。
据推断,事故释放的辐射量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200多倍,污染程度和规模
则是广岛核爆的600倍。2005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专家委员会提交的报
告认为,核泄漏事故直接导致死亡的共有56人,因为放射性物质污染而患癌死亡
的有大约400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预计还将有4000人因为同样的原因死
亡。这一数字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世卫组织认为,当年的核污染涉及
在切尔诺贝利周围生活的15万平方公里的将近700万人。在参加救援工作的83.4
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残疾。在事故发生地的邻近地区有30多万人
受放射伤害死去。绿色和平组织也认为,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的危害
程度要比当时的评估高出10倍,泄漏物已经造成10多万人死亡,在未来还将造
成约10万人死亡。
然而,这些数字与危害仅仅是公布于世的部分。那些被隐藏于地下的数字我
们永远不得而知。俄罗斯分部负责人丘普罗夫曾说:“我们怎么能相信官方得出的
调查结果?”“1957年乌拉尔‘灯塔’核燃料工厂爆炸;1975年列宁格勒核电站
爆炸;1986年切尔诺贝利;1997年季米特罗福格勒核中心核原料外泄。所有这些
事件我们都是在事发好久才得知消息,而且永远无法得到具体情况。”丘普罗夫称:
“肯定还存在着其他的事故而我们不知道,这些教训让我们再也无法相信官方的
数字。”
但是,不管核事业的危害有多大,作为新兴能源而言,他它必利于经济的发
展,为了摆脱核阴影,各国也纷纷鼓励核能的发展。各种促进核能发展的政策与
措施是纷至沓来,核电站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可是,就在本世纪,福岛核事故又让我们对核事业踟蹰不前。一方面,切尔
诺贝利事故虽然已经过去了26年,但是惨痛的记忆像是隐隐作痛的伤疤,没有被
人们忘记;另一方面,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在此浇灭我们前进的热情,更在那隐隐
作痛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让我们痛上加痛。
不容置否,在这个竟争激烈、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时代,发展核事业无疑
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赢,从而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
会,这不仅与可持续发展道路遥相呼应,也符合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主题。
然而,切尔诺贝利事故,带给全世界人民的惨痛记忆太大了,带给每一个想
走核事业的国家的教训也是深远无比。在核事业这一有争议的发展道路面前,我
们必须慎重细微的考虑每一个隐藏的不确定因素,把所有潜在性危险扼杀在萌芽
状态;但同时,又必须大胆革新,让核能、核电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点
与落脚点。也许,一个环境良好、经济发展的社会就在于核能的利用。
总之,如何利用核能任重而道远。在今天这个纪念性日子里,认真思考一下:
如何利用核能、怎样发展核事业,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双赢的重要决策;
同时也是关系全世界人民身体健康的有力措施。
,
篇三:观《拯救切尔诺贝利》有感
观《拯救切尔诺贝利》有感
1864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反应堆的爆炸,影响十分恶劣。它不仅在当时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其实我们现在连想想都是心有余悸的。
在那一次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当时政府的无能,看到了群众的无知,也看到了那些无名英雄的奉献与牺牲。但我们更要想到的是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下一次的核污染,或者是灾难来临时我们能些做什么。
众所周知,所谓核污染主要是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继而产生对我们人类的伤害。它的来源有二,一方面是像核电站等的核武器实验,而另一方面是核武器的爆炸。受到损伤的核电设施将会释放一些放射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将损害人们的器官,使我们的身体状况下降,增加患疾病的机率,其中半衰期长的物质危害更大。
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地球村中,也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面临这些危害。而我们中国人民应该怎么做呢?我想这才是我们每次在经历过不幸后能够最好避免下一次伤害的办法。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核污染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通过好的宣传来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到核污染。在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件中伤害人们最厉害的莫过于爆炸后引起的带有放射性的粉尘。它们通过呼吸系统来侵入人体,破坏我们的健康。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戴上口罩来防止粉尘的入侵,穿上相应的防辐射衣也是一个必要的方法。如果当时的民众稍微有一点警惕,就不会在看到大街上许多穿着防辐射服、到处检测核污染数据的警官们而无动于衷了。其次政府可以做好相应的核污染相关数据的检测并且保持数据的准确与新鲜,定期定点的检测可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另外国家也可针对核污染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灾难后的重建与受灾人员的健康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当然有着不可厚非的重大责任。人人都要时刻怀揣着一颗爱护地球的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庆幸的是现在核武器使用的限制,也对核污染起到了一定的减少作用。在对核污染防控的工作中国家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时刻保持警惕,而不能像当时前苏联的政府一样,不能得到正确的消息,危害得以扩散。
通过这个影片,我们了解到当时事件的严重性以及事件背后的故事,这也为我们敲了一个警钟,一个关于我们现在居住地的安全问题的警钟。
《拯救切尔诺贝利》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29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