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人间佛教何处寻 正文 本文移动端:人间佛教何处寻

人间佛教何处寻

2016-10-30 21:50:4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为何特意提到读完了星云大师送的书?

**为何特意提到读完了星云大师送的书?

2014年02月21日 13:58

来源:大河网 作者:宾语

18日晚,**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连战、星云大师一行(图片来源:资料图) 18日,中共XX****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来访的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而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作为宗教的代表,也包括在连战的访问团队当中。**在与星云见面时特别表示:“大师送我的书,我全都读完了。”

星云则回应,“中国梦”带给中国更伟大、富强的发展,令人激赏。(人民网2月20日电) 这是****在一年间第二次会见星云法师。

去年2月,星云法师随同连战一起访京,与**见了面。星云法师送给**的书是《百年佛缘》全集。

**爱读书。2月7日,**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到,现在,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当然也包括佛教方面的书。

星云法师透露,**也是他的“书迷”,曾读过他的新作《人间佛教何处寻》。去年与**见面时,星云法师时还送了**一幅书法“登高望远”,表达了对**的期望:“身处高位,远望到国家、人民的未来,看到整个国际形势的未来;增强中国的国力,让中国和世界上的强国并驾齐驱”。

这次一见面,**特意提到全都读完了老法师送的书。

**一年时间两次会见星云法师,并强调读完了他的书,是因为星云法师一生在致力推动人间佛教,倡导入世、慈悲、和谐、宽容的价值,因为人间佛教有益于国家、社会、人心的建设。星云法师专门解释了“人间佛教”的含义:就是从山林走向社会,从寺庙走入家庭,从僧众走到信众,从谈玄说妙走向实践服务。

**一年时间两次会见星云法师,是因为星云法师是高僧大德。高僧大德不但具有超越凡人的智慧,而且是为人处世的典范。星云法师一直在倡导人间佛教的因果观、业力观,致力于普遍善美的教育。中国人民要实现幸福的中国梦,就离不开“善”与“美”。

两岸关系,“和”是基础。星云法师2月1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两岸各界人士座谈会谈话中指出,台湾与大陆之间要像兄弟情谊,人民要从心里相互尊重友爱,台湾人喜欢大陆人,大陆人喜欢台湾人,彼此心里和悦,和平自然水到渠成。

“和谐”这词最早出现在《大般涅盘经》中。世尊要求比丘修习七法中的第一法:“汝等从今亦当修习七法之行:一者,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二者,常共集会,讲论经法;三者,护持禁戒,不生犯想??”。佛祖要求修行人在一起要生欢喜心,和谐共修,水乳交融。

现在看来,佛教倡导的和谐对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水乳,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佛教要求佛弟子做到“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恶口;不妄语。

2月18日18:31,中纪委发布消息称,海南省副省长冀文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仅仅隔了不到14个小时,2月19日7:50,中纪委网站再次宣布,陕西省政协**祝作利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调查。去年以来,已经有20名省部级腐败官员被拍落马下,今年1月份各地省级纪委平均每天查处1名厅级干部。

这些落马官员无一不是栽在两个字上,一个是“财”,一个是“色”——刘铁男、衣俊卿与情人反目被举报,季建业被爆包养了多名情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情人举报情人,都怪情人太无情了。但凡世上的事,有因就有果,如果这些人能够扎紧裤袋,不让节操碎在地上,犯事的概率不就小些了吗?

接着谈“五戒”。

第一戒:不杀生。众生平等,不杀生会让人心生慈悲之心。慈悲的人对猫呀狗呀的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就更别说去害人了。但这些年,在反腐路上,倒下了一串情妇的名字——原安徽芜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其东的情妇孙某,原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区委书记谢再兴的情妇邵某,原云南省昌宁县县委书记杨国瞿的情妇李某,原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南地分局

局长梁冠中的情妇李某,原山西阳泉市检察院反贪局侦查科长王俊平的情妇,原安徽省萧县交通局局长李志强的情妇,原丽江市林业局长沙文学的情妇??都被自己的情夫杀害了。一报还一报,这些犯了杀戒的无一善终,都到地下与被杀者冤冤相报去了。

第二戒:不偷盗。无论是贪污还是受贿,都是贪心所致,都是一种盗行,如果官员能管住自己的贪心和私欲,不是自己的钱一分不要,不是自己的东西一样不拿,不生盗心,你根本没有贪的想法,更无贪的行为,反贪力度再大,又怎么能反到自己头上呢?

第三戒:不淫邪。近年来,各地不时曝出官员淫邪丑闻。湖南攸县52岁的公职人员与多名未成年少女开房,拍不雅照;北京官员冒充高中生约见女生后实施强奸;江苏泗阳安监局官员李某强奸了一名15岁的高中女生,并在事后威胁少女“是大官,不怕告”;宁德霞浦县松城街道办事处党政办主任、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主任游某强奸了年仅13周岁的中学学生;云南大关一官员强奸4岁幼女被判5年??从包养情妇,嫖娼,强奸女下属到强奸幼女,别说这官越来越没官的样子,连人的样子也认不出来了。

第四戒:不妄语。在接待群众来访时,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罐子乡党委书记罗颂语出惊人,称“威胁我就是威胁党”。类似的言论还有“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是不是你妈死了?”“不要盲目相信法院”??这些官员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唯我独尊,目中无人。

第五戒:不饮酒。去年以来,XX连发多道禁令,严禁公款吃喝,严控公务接待,使公款吃喝之风得到有效的遏制。但一些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管不住自己的胃,煞费心机地创出“吃喝三十六计”:障眼法,吃喝费变成了修车费;隐身法,大酒店换成了私人会所;换瓶法,高档烟酒变成了定制的“土烟酒”??

如果官员能守住五戒,对改善官德官风,提高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稳定,改善官民关系将会起到多么积极的作用啊。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佛法博大精深,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无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积极作用。”

正因为佛教的博大精深,同样善于读书的**,经常把佛教经典《金刚经》、《六祖坛经》带在身边。

1958年8月21日,**在中共XX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讲话时对与会者介绍说:

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

**不但读佛教经典,还引用佛教故事。2013年3月8日上午,**在同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江苏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我在XX纪委全会上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去搞好完善、建设。同时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8个字的意思是,凡是物质的东西,追求来追求去,到离开这个世界时才发现,这些东西你根本带不走,都是空的。当你堂堂正正做人,坦坦然然干事,把利欲看淡了,看轻了,这种淡与轻反而是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

原阜阳市市长肖作新因受贿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庭审最后陈述时,肖作新不无感慨地说:我要告诫我的儿女,莫要贪恋钱财,家藏千金,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无非放床一张。要把钱财看得轻一点,把做人看得重一点,在这点上,我将悔恨终身。——这是对“色即是空”的最好诠释。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南阎浮提”就是指我们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上的众生,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这就是业,就是罪。大家却认为这是正当的,这是正确的,真是大错而特错了。

和谐、觉悟、刹那、三生有幸、临时抱佛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用语都出自佛教。 在对腐败零容忍的决心下,XX“老虎”、“苍蝇”一起打,那些“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党员干部该“刹那”间“觉悟”了。只有真正放下了贪欲,做到“色即是空”,才能够“面壁成佛”。

篇二:人间佛教

.浅析“人间佛教”的当代意义

王琴

文学院2010级4班 201002140430

摘要:人间佛教是近年来在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均大力倡导的一场新的、明显的佛教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上承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改革,近续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号召,横向上又受台湾印顺和星云等人的人间佛教实践的推动,目前已成为中国佛教在新世纪最突出的发展动向,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从人间佛教的人间性、现代性和社会性三方面加以浅析。

关键词: 人间性 现代性 社会性

(一)“佛法要有人间性格”

宗教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寄托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追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可以发挥其精神上的支持、慰藉功能:在面对生活的困苦时,宗教可以发挥精神上的支撑作用;在遭受失望时,宗教可以为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当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奋斗时,宗教信仰可以提供一种动力源泉。宗教的这种功能既可以作用于个体,也可以作用于社会群体。因而,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宗教的人间性特征,也即为现实人世服务。那么作为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发展变体的人间佛教,毫不例外的,也就自然而然的具有了这一宗教共性。

从历史上看,佛教无论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是和当时的人类社会的福祉休戚相关的,它只有在符合当时人们的利益,对人间社会有某种促进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得以生存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有“人间性”。而兴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改革的“人间佛教”作为一种新的佛教运动便呈现出强烈的人间性特征。方立天先生认为,中国现代佛教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就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参见方立天)这一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具体讲来,笔者认为,人间佛教的人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间佛教的理念具有强烈的入世性,“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为娑婆世界点燃明灯;佛光净土是诸佛净土的总归,人间佛教所成就的,就是佛光净土。”(星云)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重视生而反对重视死,强调以人的现世生活为本,也就是强调以活着的人为本,反对以死后的鬼为本,关注现世,反对倾注于来世,这是关于生死关系或叫人鬼关系,亦即今世与来世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关心人间,要求建设人间净土,积极入世,反对厌世、出世、脱离人间,反对醉心于彼岸世界,这是关于此岸与彼岸的关系问题。在最终目标方面,人间佛教理念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即一方面它以人间净土或者“佛光净土”为归宿,排斥了空间上的他方净土和时间上的来世解脱说,尽力顺应各种世俗化的目标,减少了现实批判的力度,增加了积极肯定的色彩,显示了很强的现实性;另一方面,人间佛教侧重于把人间净土当作一个相对的过程,缺少终极性的标准,不像彼岸世界那样是一种绝对的超越,显示出明显的相对性。在实现的方式方面,人间佛教的理念也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一方面强调文化或理智,同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文化接轨,张扬人类自身力量,淡化神秘体验,忽略神圣力量,显示出很强的理性化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政治来实现,也就是通

过政治家的施政理念来实现,表现为强调与现代社会的适应,利用各种世俗化的手段,参与各种世俗化的运动,显示出很强的世俗化特征。故星雲大师在《佛光学》中说:佛光"倡导生活佛教,建设佛光净土,落实人间,慈悲济世”。

(二)“佛教需要现代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过程中,发展是其本质所在,作为宗教形式之一的佛教也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方能实现永世长存。这就是说,佛教要在佛法的根本理论基础上适应现代化人类社会生活的要求以求自身的发展,所以太虚法师说:"佛学,由佛陀圆觉之真理与群生各别之时机所构成。故佛学有二大原则:一曰契真理,二曰协时机。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真理即佛陀所究竟圆满觉知之'宇宙万有真相',时机乃一方域、一时代、一生类,一民族各别之心习或思想文化。”台湾星云大师也说:"我们所以把《佛光学》编列在《教科书》第十一册,是因为数十年来佛光山倡导佛教现代化、人间化、制度化,对当代佛教的发展不无影响,……。"这些都为人间佛教的现代性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

太虚法师在他的《人生佛教的说明》中已对人间佛教的现代任务作了一定,规划,他说:"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之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5)这就是说,佛教要在佛法的根本理论基础上以适应现代化中人们社会生活的要求为首要目标。笔者看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要“以人为本”,即“当以人类为中心”,这与科学发展观里以人为本理念和西方所谓“人权”不谋而合。佛教自来以救世为宗旨,要拯救人类脱离苦海,使得人人皆因佛法而得欢喜,实现“天下一家,人我如一”的“佛光净土”,因而在现代社会它必然以关心世界和平问题作为其宣扬佛法的任务之一;二要重视人与环境关系,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认为人类不仅要发达还要生存,因而将“生存”置于“发达”之前,这也是顺应当今世界环保运动,“可持续发展”政治理念的。

不仅如此,对于上述人间佛教的现代化理念,人间佛教也提出了极具现代性的操作步骤。首先,在“当以人类为中心”上,认为要实现和平问题,必以“平等”为前提,“天平等,故能常覆。地平等,故能常载。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槃平等,故圣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无诤。”①有了平等,何愁不和平,故《佛光学》中说:"综合而言,和平要从平等中建立,平等必须你我相互尊重,在沟通与了解上必须彼此立场互易,对于宇宙间差别万象之认识,要能知万法缘生与一多不异的自然原理。这里"佛光学"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立场互易"之理,二是"万法缘生"之理。九十年代在西方哲学中特别提出"他者"的问题,对一种文化的理解,需要从"他者"的立场来加以考察,相互观照,互为主观,这样对事物才可以有个全面的和整体的认识。其实在中国早有这种看法,苏东坡的中有这样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有时要站在自己之外,站在"他者"的立场上。而人们常常是自以为是,而囿于一孔之见,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而陷于目盲而不辩五色。法国的学者弗朗索瓦·于连在其《更新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重估中国文化传统对人的认识》中说:"……我想在一个外在的立场观念中找到一个欧洲思维的对立面,但我不想成为一个人类学家,只想当个哲学家。我在中国找到了这种方便,因为中国为我提供了一种外在的观点。"这说明,欧洲一些思想家,为使他们的哲学向前发展,正在找寻

一个"他者"作为参照系,在"彼此立场互易的情况下来了解自身文化。后来于连为进一步阐明他的观点写了一篇《为什么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开中国?》他认为,正因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非常不同,如果能用中国哲学之眼光来看西方哲学,那必定能发现许多新问题,而使西方哲学更上一层楼。佛光学从佛法"平等"观引发出来的"在沟通与了解上必须立场互易"思想,应该说可以更加深刻和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消除隔阂和矛盾,造福于世,所以说"和平要从平等中建立"。如果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甚至每个不同的人都以佛光学"立场互易"的平等观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把欢喜佈满人间,使世界融和一体,不分种族、国籍,同中有异,异中求同,而能和睦相处",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人类社会就成了和平宁静的佛国净土了。因而"人间佛教"无疑是解决当今人类社会走向"和平共处"的法门之一。 其次,人是自然一部分,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后,人类还面临着发展生存问题。而今生态的严重破坏已把人类推向了毁灭的边缘,以普渡众生、救苦救难为宗旨的佛教徒们当然不会坐视人类的自身自灭,因而人间佛教提成了 "尊重天地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的主张,认为“自然是世间的实况,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转,众生生老病死的轮回,都很自然。世间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长;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星云《自然与生命》)

(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到了近代,物质生产丰富,人类的欲望增加,然而却是无休止地推动着人类以各种方法掠夺地球资源。再加上年年战争,人类清净的本性被蒙蔽了,心灵迷失了,人类面临着被贪瞋邪见淹没的危险。”《佛光学与当代思潮及未来使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现代社会人性迷失的精确概括,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间佛教发挥其“宗教可以使信仰、价值观念权威化,为各种混杂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意见提供若干现成的参照点,可以在维持群体目标的统一,防止社会群体的冲动上,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功能,这可说是人间佛教适应社会性的体现。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间佛教的其实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实现某种希求或获得某种承认的一种中介。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就是间接的通过一个中介物对人的承认。国家是人和人的自由之间的中介物。正像基督是一个中介物,人把自己的全部神性、全部宗教狭隘性转移到他身上一样,国家也是一个中介物,人把自己的全部非神性、全部人的自由寄托在它身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27页)马克思的这段话对我们认识与理解人间佛教的社会性重要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通过佛教这个中介,人展现了自己理智无法解释的命运和现实手段无法实现的理想,从而使这个中介具有了鲜明的社会性。通过人间佛教的社会性这一中介,人表明了自己对理智的信赖、对现实的肯定和对前途的自信,从而使这个中介体现了浓厚的社会性、世俗性。所以,人间佛教的根源在社会,人间佛教的一切特征都是社会性的曲折反映,社会性的一切内涵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的某些特征的间接体现,而人间佛教则是人对非理性的摒弃,是人关注现实并力图实现此岸幸福的体现。

人类社会将一如既往地向前,继续朝着现代化迈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此过程中,社会的世俗化也与之携手同行,这已成为过去几个世纪的史实。各种宗教都将要在如何面对日益世俗化的社会,或如何面对世俗化的挑战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回答。而迎合还是反对现代化与社会化,将对其各自的前途产生巨大影响。 产生与上世纪的人间佛教,其形成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而它要想

在新世纪里继续兴盛,紧靠如星云大师等提倡是还不够的,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为方向,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方可世世不衰。 参考文献:高师宁:《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王萌 冯平:《宗教与民族的双重关系》

何劲松:《关于“人间佛教”的几点思考》

《五灯会元》

汤一介:《人间佛教之意义》

篇三:人 间 佛 教

人 间 佛 教 奉行人间佛教 成就人间净土 (诠释圣严法师关于“人间佛教”的开示) 圣严法师,在2009年2月3日往生前,曾对香港“智慧东方”的记者采访,做最后一次的开示时,就佛教方面的问题开示说,“佛教是教育,是‘人间佛教’。是净化心灵,目,以无常为有常……”。 所谓“人间佛教”,不是某些人主观的命名,或专业性的提法。这是从世尊发心出家,到施教于众生的目的,形式和方法中所客观体现出来的。前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就佛教的性质作用,就曾明确说“佛在人间”,並倡导四众弟子,奉行世尊“人间佛教”的教育。圣严法师在圆寂前,又语重心长的重述了此愿。 佛教缘起的因缘和宗旨目的是什么呢? 这要上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因缘。释迦牟尼,是古印

度,迦毘罗卫国饭凈王的太子,名悉达多。太子出城遊玩,见诸多饥贫老残病苦死亡之众生,心生大悲悯。于是太子发心要救渡苦难芸芸众生出苦海,破迷开悟,以离苦得乐,解

脱自在。以此因缘和宗旨,悉达多太子才发心出家修行。太

子成佛后,就在世间面对众生界,设教说法四十九年,以期以“人间佛教”来推动趋向“人间净土”,挽救法界芸芸众生。 人间佛教的概念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所谓“人间佛教”,即是佛在世间为教化众

,正如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所说“佛说的一切法,都是为人所说”。以此可知,佛说的一切经咒律论,都是为人所读诵受持,站在世间法和人的本位上说,也唯有人才能读诵、受持、证悟;也唯有得人身的人,经过如法修行,才能成就道

业,证得佛果,切不可本末倒置,迷惑颠倒。 正信正修智慧的学佛人,在奉行佛陀“人间佛教”的教育中,必能证悟佛法佛理,以认识宇宙人生真相。使自己能修为在其中、行持在其中、实证在其中、成就在其中。理入行入者,必能入如来藏地弥陀愿海。相反,若不能正确契入

奉行佛的教育,或有加杂,或有污染,与佛发心设教的本怀不相应者,就如佛在《法华经》中所说,“若不能与我同心,纵然修无量劫,也徒设疲劳无有是处”。若离佛本愿,就会误入歧途。不但自己的法身慧命不保,还会伤害毁誉佛教清

净庄严的形象,损害佛教在世间的作为和价值。从长远说,还会使佛教如同早前在印度时那样,使佛教在住世间的地位乃至根基受到重创。

其性质表现为智慧、客观、真实、实相、究竟、了义、无为、无漏、实践、实证、光明、圆满、积极、向上、进步等。佛教又以其性质和目的,来表现出其入世的作为和价值。佛教佛法的作为,价值和功德,是超越时间空间的。

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无论粗说或细说,都是不能言尽的。从宏观上说她表现为,在与世间的相和谐、相适应、相结合中,对人类社会能起到净化,提升的增上作用。她能契入人类社会和

人之本性,以济世利民,护持世界和平,安定繁荣进步,推动引导人类航船,在健康、文明、善良、道徳的航道上前进,以成就“人间净土”。

圣严法师所说“人间佛教”的教育,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 入世的社会教育:

“入世”的观念,是说佛教不是独立于世间之外的“世外桃园”,她不是消极,逃避的或自利的个人行为。佛教入世于社会,她的核心表现为智慧、清净、圆满、庄严、真诚、大爱、真善、平等、正觉、慈悲、无住等。当这种核心力量

土,利乐有情”昧迷信、倡导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深信因果。推动社会的道德文明,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推动大众家庭和社会“净土”的得以成就。

二、 净化心灵的教育: 佛教佛法,主要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破迷开悟,除却人们的愚痴无明业障习气,颠倒邪见。洗涤人们心灵上的迷、邪、染的积习尘垢。开拓人们清净真如自性智慧之光明。能

透视诸法事相因缘,不为其暂有的虚假幻相所蒙蔽。心灵无染,慧眼光明,能识得无常法本来面目。佛法的教育,能令众生开悟生慧,在五欲六尘中,能出污泥而不染,不因迷失自己而起惑造业。 佛教佛法是众生的净土福田,她蕴育着人类人性之美,

传承弘扬人间的伦理道德、真诚友好、善良正义、文明道德、开发並护持着人们真、善、美的清净本性。佛法的甘露水,是人们心灵上的净化剂。使人们如同沐浴在春风阳光之下一样,人们在心灵的净化中,觉悟、智慧、佛性会逐渐得以显现。这种净化,利益了个人,家庭和社会。正因为佛教有此作为和功德,圣严法师才说“人间佛教”是净化人们心灵的教育,是心灵净土的教育。

三、 生活的教育:

佛法不是空中花,水中月,所以才说佛法不离事间法。具体说,佛法本就在生活之中,体现在其中,而我们也修为在其中。所说佛法是生活的教育,是说我们应以佛法去指导生活,净化生活,滤出生活中贪瞋痴慢,迷邪染的污垢。将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五戒十善,落实体现在生活之中。诸法唯心,不同的用心,就会有不同的命运,也就会有不同现实的生活表现。我们应自净其意观照好自心,守护好“三业”的清净。生活即是道场,离开生活因缘,如同矿石离开熔炉一样,便再无修行之处。将佛法溶于生活中,将修行体现于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和行菩萨道中,实践佛法,证悟佛法。出污泥而不染,在清净正受的生活中,去体悟落实证悟佛法佛理,不做形式化的修学人,这样才能真正

成就道业。

四、 生命的教育:

佛告诉我们,色身是四大假合,本是无常,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我们借着父母因缘,在业力牵引,因果规律地作用下,得此人身来此世间。此生或是为业感受报转回六道而来;或是为消业,成就佛道而来。个人今世生向何处生,死向何处去,是取决于个人今生的觉与迷,是由个人所造作的因果业力所决定。人来此世间如同昙花一现,瞬间又会依个人在今生的善恶净染因果,依业力牵引,轮转到另一法界空间去。或上极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间佛教何处寻》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9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人间佛教何处寻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