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歌颂屈原的诗歌 正文 本文移动端:歌颂屈原的诗歌

歌颂屈原的诗歌

2017-06-28 05:30:3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对于屈原的人格,在汉代曾有不同的评价。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论屈原说:“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 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引用了这段话。这是对屈原人格的极高赞美。对此,班固在《离骚序》里表示异议,他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忿不容,沈江而死,亦贬 狂猖景行之士。”后来,王逸又批驳了班固的话,并赞颂屈原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 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楚辞章句序》)这些说法,褒贬不同,但都有较大的片面性。刘安的思想接近老子,旨在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在他的笔下,屈原成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高士。班固和王逸用儒家的道德标准衡量屈原,班固认为他不合乎中庸之道,只能算是狂狷之土;王逸认为他质性忠贞清洁,可以称得上绝世超伦。他们的观点不同,评价也不一样,但都没有对屈原的人格作出全面恰当的说明。

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像介绍自己的朋友一样把他介绍给读者。我希望,屈原的这样一幅画像,在今天能帮助人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

一 独立不迁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它包涵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屈原一生的所作所为,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注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 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土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屈原的行为,的确无愧于他早年在《橘颂》里对自己的期许。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橘颂》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正如洪兴祖所说:“凡与世迁徙者,皆有求也。吾之志举世莫得而倾之者, 无求于彼故也。”(《楚辞补注》)《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取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其?”他答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

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楚狂接舆一类的人。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为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像他在别的诗里一再表示的: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离骚》)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于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在《离骚》里,他特别标出自己的嘉名“正则”;他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里,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抽思》里,他说“何灵魂之信直 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在《怀沙》里,他又说“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这些诗句都表明,屈原的独立是要立得正、立得直。因此他很赞赏的“嫁直”,《离骚》说:

般婢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卷而好修兮,纷独有此持

节?①

这是女要劝告屈原的话,女要把综当作一个正直无私而惨遭杀害

的典型,来比喻屈原,劝告屈原不要走他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出,

屈原是把腔引为同调的。《九章·惜诵》也讲到腔: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行婢直而不稼兮,绍功用而不就。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屈原对腔的妹直显然是同情和赞赏的。在

《天问》里,屈原很为的抱不平:

鸦龟曳衔,综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 施严

眩受吗龟的启发筑堤治水已有成绩,本应让他按照原来的意图以

达到成功,为什么天帝却要加刑于他?屈原对天帝发出质问,对综

加以颂扬,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屈原对于眩的认识,不同于后家的正统观念。在儒家的典籍

中,鲸一直是反面人物。《尚书·舜典》和《孟子·万章上》都把他和

共工、骚兜、三苗合称为“四罪”。共工等三人被流放,谁的被逐于羽山,大概他是罪大恶极了。那么,眩到底犯了什么天条呢?《山海

经·海内经》说:

洪水滔天,鼓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钦于羽

郊。

《国语·晋语》也说:

昔者般违帝命,通之子羽山。化为黄熊,以八千羽渊。

原来他的罪过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

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从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表示的同情与赞扬中,可以看出屈原自己

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综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

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二上7来京

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

性主义者,许多既成的事实,老辈留下的传统,都要经过他自己的

理性加以思考,然后决定取舍扬弃。大胆怀疑,大胆探索,追求真

理,热爱真理,是屈原最鲜明的个性特点。

《天问》一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

治等许多方面,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关于“天

问”二字,历来解释不同。王逸认为“天问”就是“问天”,屈原借着问

天“以谍愤港,舒泻愁思。”洪兴祖说:“天固不可问,聊以寄吾之意

耳。楚之兴衰,天邪,人邪?吾之用舍,天邪,人邪?国无人莫我知

也,知我者其天平?此《天问》所为作也。”他们都以为《天问》像《离

骚》一样,是寄托忧愤之作。这种解释固然符合屈原作品总的思想

感情,但并不完全切合《天问》的实际内容。《天问》所提的问题其实包括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如“何所冬暖,何所复寒?”“一蛇吞象,

厥大如何?”另一类是政治性的,如“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

橘,谗馆是眼?”那些知识性的问题是很难同屈原的愤想愁思联系

起来的。再从屈原发问的方式来看,也有两种不同的问法。一种属

于不明而问,如“增城九重,其高几里?”“东流不溢,孰知其故?”目

的在于弄清答案。另一种属于不解而问,如“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明明有现成的答案,屈原对它提出怀疑和质

问。那些纯属不明而问的问题,也很难说有什么谍愤的意义。王逸

和洪兴祖说《天问》整首诗是谍债寄意之作,未免失之笼统了。王夫

之《楚辞通释》的解释比较通达:

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

以问增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天。??抑非徒谍愤舒愁已

也。

王夫之认为天问是关于天的问题;天指天理而言,大自然的变化和

人事的得失统统属于天理的范围。这是很可取的。在我看来,《天

问》是屈原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宇宙和社会的规律,所留下的一

份记录。按照汉朝人的解释,“天”本有至高无上的意思,《说文》: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关于“一”,《说文》曰:“惟初太极,道

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屈原《天问》的“天”字也含有最高、

最初、最大的意思。《天问》就是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

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林庚先生说:《天问》问的是“开天辟地大

自然的历史”和“上古各民族的兴亡史”。③这是很有见地的。这样

理解,我们才能懂得屈原写作《天问》的真正用心,并从中看出屈原

博大深途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

《卜居》是不是屈原的作品还有争论。我个人相信王逸的话,是

“屈原之所作也”。退一步说,《卜居》即使不是屈原所作,那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这在研究屈原

上,不失为很可宝贵的资料。”“

《卜居》也是一篇问题诗。“卜居”二字的意思是通过占卜来决

定自己的去从,如蒋群《山带阁注楚辞》所说:“居,调所以自处之

方。”它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屈原被流放以后心情十分烦乱,不知今

后应当怎样为人处世,于是求太卜郑詹尹为他占卜:“余有所疑,愿

因先生决之。”屈原遂即围绕“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这个中心,提了

一大堆问题:

吾宁捆捆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

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输生乎?

?? 宁昂昂若干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克,与波上下输以全吾躯乎? 宁与驻验亢轭乎?将随驾马之迹乎?宁与黄鹤比翼乎?将与鸡骛争食乎?

教育孰的?何去何从?

屈原是不是真的不知所从,要靠郑詹尹的占卜得到答案呢?不然。

从屈原提问的口吻中,从一正一反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

爱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当走哪一条路,他是十分明确的。所

以这是明知故问,是对为善而凶、为恶而吉的世道的抗议。未竟说:

“屈原哀们当世之人习安邪佞、违背正直,故阳为不知二者之是非

可否,而将假蓄龟以决之,遂为此词,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

王夫之说:“托为问之蓄龟而詹尹不敢决,以旅己志。””蒋级说:

“其谓不知所从,愤激之词也。””他们都说到了屈原的心里。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整首就是一个大问号。它是围绕着楚

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好像一首

乐曲中的两个主旋律,这两个问题反复出现,不断地寻求着合理的

答案。

《离骚》在开始之后不久就指出了楚国前途的危险:“惟夫党人

之份乐兮,路幽味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希 望楚王离开那幽昧险隘的小路,跟随他走上国治民强的大道。但是

楚王不能体察他的忠诚,反而听信谗言将他疏远了。接下去他用大

段文字陈述自己的忠诚,表达自己的债旗和优痛。他曾想放弃政治

斗争,但又不能忘怀于国家的前途。女婴劝他与世人同流合污,他

更无法接受。于是“济沉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他向帝舜陈

述了自己对夏商周三代兴亡规律的认识,并从中找到了楚国的出

路: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就重华陈词是全诗的枢纽。此前是往事的痛苦回忆,是激越的内心

独白,感情好像一团乱丝一样纠结在一起。此后,对于历史经验和

政治现状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他决心以他所得到的“中正”再作一

次努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被一种新的希望鼓舞着,充满信心

地开始了漫长的求索。诗歌从此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显得明快

而辉煌:

饮余马于咸地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

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但是无论在天上或是地下,他的求索都没有结果,他的理想仍然得

不到实现的机会。于是他请来灵氛和巫咸为他占卜,并接受了他们

的建议,决心离开楚国到别处去实现“美政”。他又兴致勃勃地出发

了,一直向西飞去,忽然在晨略中看到故乡,就连他的仆从和马也

因眷恋故乡而感到悲伤,不肯再走了:

涉隆皇之赫戏兮,忽临脱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给局顾而不行。

他自己更是宁可死去,也不肯离开放国了。

屈原并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他不断地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发现了真理,看到了光明,但是既得

不到君主的信任,也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他手中的真理,他指出

的光明,都不能用来近江自己的祖国,而只能眼看着祖国一天天沦

七下去。虽然如此,屈原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体现在这种精

神之中的人格美,仍然是十分可贵的。

sff修为常

不论是“独立不迁”还是“上下求索”,都贯穿着一种执着的态

度。这种执着,集中到一点,就是对于美的温求。屈原把自己的政

治思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

称为“众芳”,就连他笔下的水神山流也无不体现着一个“美”字。

这种对于美的追求,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以离骚》)

好修,一方面是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是培养自己美好的

人格。就美好的人格而言,既包括内质的纯正,又包括外表的芬芳。

所以《离骚》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五

兮,纫秋兰以为佩。”修能,就是修态,是内美的外观。内美与修态相

统一,乃是屈原追求的目标。

屈原多次写到自己的服饰,他采来各种香花芳草,做成衣裳和

佩饰,象征在自己身上培植各种美好的品德。《离骚》说:

事根木以结莅兮,贯薛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意兮,索胡绳之纲缅。 制安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香知其亦已矣,苟余清其信芳。 《涉江》也说: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扶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里。这些香花芳草、高冠长铁,都象征着屈原人格的完美与崇高。

屈原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为了修养自己的人格,他经常展开

内心的斗争。女婴的责备,灵氛和巫威的劝告,都曾引起他思想上

的矛盾与斗争。《离骚})说:

余虽好修持以帆羁兮,春朝摔而夕替。既替余以范镇兮,又申之以揽

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知道“好修”如同自己加给自己的钒羁,又招来了嫉妒与诽谤,但

宁死也不肯改变。

好修以为常的屈原不能容忍丑恶与庸俗,他是一个无情的揭

发者与批判者,对腐朽势力的贪婪、嫉妒、偷乐、老弱、鄙固、追曲、

周容,作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他说兰豆和基意的蜕变,就是不好

修的缘故:“兰芝变而不芳兮座息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

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离骚》)在临死前

所写的《怀沙》里,他还直言不讳地斥责那帮腐朽势力说: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波兮,鸡骛翔舞。??邑犬之群

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屈原在那帮丑类中间,卓然独立,保持着自己的清白与纯洁,是无

论如何也不肯与他们同流合污的。

篇二:2015年尔雅中华诗词之美.答案(叶嘉莹)

2. “诗言志”出自古书:【尚书】

3.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大学】

4. 《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对】 5. 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6. 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错】 7. 《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

8. 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清乐】

9. 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对】

10. “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对】

11. 《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美女,爱情】

12. 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雅乐】

13. 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当时传唱度低】

14. 小词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对】

15. 《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对】 16. 晚唐五代时期,“山”可代表的事物不包括【发型】

17. “弄妆梳洗迟”中对“弄”解释正确的是【赏弄,观赏】 18. “衣锦尚褧”出自古书【诗经】

19.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对】

20. 《诗经》中描述最美的女人“庄姜夫人”的“庄”是指她的父姓。【错】21. 词被称为“小词”的原因是【不是言志,载道的】

22. 《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文人编著的【昭明文选】

24.

25.

26.

27.

28.

29.

30. 长门宫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冷宫”。【对】 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只有两三首是写美女追求爱情的【错】 《史记》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是司马迁对()的描述。【屈原】 词学家刘永济在晚年的号是【知秋翁】 对石声汉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去世于文化大革命结束的那一年】 小词都是写的怨妇和思妇。【对】 《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的“离”是指预见、遭遇。【对】 31. 《花间集》集中收录了晚唐至五代()位词人的作品。【18.0】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关于词的理解,错误的是【词本来是一个文学体式】 《花间集》中的作品并不都是由男性写作的。【错】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编成的词集是《花间集》。【对】 《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 韦庄共写了()首《菩萨蛮》。【5.0】 被称为“秦妇吟秀才”的文人是【韦庄】 《花间集》中没有收录南唐词。【对】 南唐词的风格与《花间集》中词的风格相同。【错】 41.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句话出自【礼记】 42.

43.

44.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对()作品的评价。【冯正中】 南唐作为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中主是指【李景】 冯正中曾官至宰相【对】

46.

47.

48.

49.

50. 《鹊踏枝》词牌名,又名【黄金缕,卷珠帘,一箩金】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是()的词句【冯正中】 中国诗词中“一晌”的意思是指【长久,短暂,A和C】 冯正中的词表现的是官能的感觉。【错】 每一个牌调的平仄声调是不一样的【对】 51. 《摊破浣溪沙》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上片是【四句三平韵】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列文人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曹丕】 关于词牌名“浣溪沙”,说法错误的是【只有仄声调】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的妇女注定了是思妇的命运。【对】 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中“东风”呼应的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的【春花】 评价李后主之词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大家是【王国维】 苏轼的号是【苏东坡】 《虞美人》整首词前六句两两对比,永恒与无常的对比。【对】 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是有心而为之【错】 61. 被界定为导示未来的词论著作是【人间词话】 62.

63.

64.

65.

66. 《向晚二首》写于()年。【1978】 对李霁野先生描述不正确的是【江苏人】 《向晚二首》中“向晚幽林独自寻”中用“寻”字而不用“行”字是为了押韵。【错】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句诗出自《隋宫》。【对】 王国维的文学评论受哲学家()的影响。【叔本华,康德】

68.

69.

70. 在王国维18岁时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 《静庵文集》中大部分是考证的【对】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大欲。【对】 71. “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出自()之评论。【李笠翁】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明清时期的代表是【戏曲小说】 王国维认为“写境”是()派【写实】 王国维认为词有了境界,词的格调自然会提高。【对】 文学作品中所造的意境,一定要合乎自然。【对】 最早的词学来源于【宋人笔记】 关于黄山谷的介绍,不正确的是【与苏澈并称“苏黄”】 佛教中认为人有“六根”,包括【身意】 诗词中的境界是依靠外在景物来表现的。【错】 《词选序》的作者是【张惠言】

81. 清代王鹏运所带领的词派是【临桂词派】 82.

83.

84.

85.

86.

87.

8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张惠言所指与“小词”大概相近的是【乐府之音】 小词的妙处是在于它有一种超乎外表语言文字所写的情事以外的意思【对】 《离骚》诗句“众女嫉余之峨眉兮”中“峨眉”指【才德美好的贤士】 曹丕写过的文学专论有【典论.论文】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认为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独绝是因为当时的词中有一定境界。【对】 中国旧诗只是指传统的五七言绝句诗。【错】

90.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著于()年。【1908~1910】 91. 关于燕乐,说法不正确的是【是宋代以来的一种新兴音乐】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王国维认为词可以表达出诗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一种意念。【对】 《花间集》问世于西元九百四十年。【对】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出自【人间词话】 关于秦观,说法不正确的是【别号太虚居士】 《东轩笔记》是由()所作。【魏泰】 《东轩笔记》是由()所作。【对】 诗与词的区别是:词之言长,诗之境阔。【对】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为()美志不遂而叹息也。【应玚】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词牌名的是【天净沙】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写得女子是【杨贵妃】 欧阳修的《蝶恋花》被收录在《花间集》中【错】 词可以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对】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出自【文赋】 “生而愿为之有家,良人者,所以望以终身者也”指的是【女子】 中国古代男子的“三不朽”不包括【立志】 “为政必先放郑声”中“放”指放逐【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司马迁之口。【对】 王国维说南唐后主的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错】 王国维认为最早将词诗化的文人是【李煜】

篇三:奇文郁起屈原的诗歌

奇文郁起——屈原的诗歌

战国中期,长江之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又因屈原的诗歌创作而形 成 了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新诗体——楚辞。

屈原,名平,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今天湖北的秭归或江陵(旧说屈原是秭归人,今 日 一些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屈原应是楚国故都所在地江陵、也即荆州人),是楚国王族成 员。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朗的时期。当时的楚国,内有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营私误国之忧,外有因变法而强盛的秦国咄咄相逼之患。革新则兴,守旧则衰,是楚国面临的选择。“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屈原因“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青年时代深受楚王信任,得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受楚国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时代精神的感召,他形成了深沉的爱国激情和进步的“美政”理想,矢志于辅佐楚王,通过变法革新、举贤授能来振兴楚国,由楚国来统一天下而最终建立一个民生安乐、德泽流彰的大中国。但是,就在他禀命起草宪令时,享有既得利益的楚国贵族群起对他进行诋毁、打击和排斥。昏庸的楚王受贵族集团的左 右而疏远了他,进而又流放他,最后将他放逐到了荒僻的江南(即今湖南沅、湘流域)。屈 原遭放逐后,楚国国势如江河日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拔楚国郢都。次年,白起入洞庭而掠江南。屈原深感祖国无可挽救地衰落了,其理想彻底地破灭了,即于这一年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难,以死来保全人格的完美和节操的高尚。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致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屈原那一腔 孤 愤无从宣泄,满腹哀怨无从倾诉,只好“发愤以抒情”、赋诗以述怀。于是,“国家不 幸诗 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时代和社会玉成了屈原这位伟大诗人,苦难和传统孕育了屈原的不朽诗篇。

旧说传世的屈原作品有25篇,尽管对其真伪尚有争论,但今日学者基本认定,屈原的 重要 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和(九章》。

“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全文367句、2486字的《离骚》,是历史上公认 的屈原代 表作,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是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百世无匹 ”的鸿篇巨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体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的艺术杰作 。洋洋洒洒又波澜起伏,浩浩荡荡又回环跌宕的《离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 分主要抒写屈原在现实中的经历,同时表达了屈原的美政理想、斗争意志和精神苦闷;第二 部分主要抒写屈原不满现实而上下求索的理想追求;第三部分主要是由的对理想追求的抒写 过渡到描写诗人神游天国的情景,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前两部分的文意;最后则以从天上俯 看到人间、从理想回到现实结束。全诗抒写了屈原大半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揭露了楚国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阐述了他追求真理、坚 持真理,勇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精神,展示了他高尚竣洁的志行和光辉伟大的人格,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在创作精神、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上都有 着创造性的开拓,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将中国先秦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阶 段,并且奠定了“楚辞”这种新诗体。“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离骚》因屈原而杰出,屈原因《离骚》而 永垂。《离骚》是屈原最辉的作品,它既成为屈原作品的统称,也成了“楚辞”这种诗体的 代称。后人即称屈原作品为“骚”、“屈骚”,称“楚辞”为骚体诗。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这《天问》,也是一篇奇文,篇幅在屈原作品中仅次于《离骚》,共374句,1565字。它 以四言的句式,问难的口吻,一口气提出了涉及到宇宙生成、自然变化、神话故事、历 史传 说、社会现实等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屈原的宇 宙观、 历史观和社会观等学术思想,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屈原顽强探索真理的求实精神;同 时也较为 具体地显示了楚文化兼容南北文化的思想成就。它是对四言诗形式的创造性运用,反映出屈 原借鉴《诗经》创作经验而取得的艺术成就,不仅扩大了四言诗的体制,而且丰富了四言诗的表现内容。它的艺术特征,则如现代文豪郭沫若指出的:“全篇以一“曰”字领头,通体 用问句,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以那种主于以四字为句。四句为节的板滞的格调,而问得参差历落,奇矫活突,毫无板滞的神气,简直可以惊为神工。”因此,他甚至认为:“其 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

《招魂》,是屈原为招楚怀王的亡魂而作。怀王即位,初思兴楚强国,信任屈原,后听 信 谗言疏放了屈原。公元前299年,怀王在秦昭王的诱骗下,在贵戚权臣的怂恿下,入秦关与秦王会盟,熟料竟被劫持,因在秦王要挟下始终不肯割地卖国,以致囚死在秦国。楚人哀怜怀王,为怀王举行悼念活动。流放在江南的屈原,悲国君身死敌邦,伤国家危机深重, 采用民间招魂词的形式写出《招魂》一诗。《招魂》前有引言,后有乱辞(歌的尾声、诗的结语),中间是正文,三部分构成联接紧密,首尾呼应的整体,这正是民间招魂词的结构形式,反映了民间招魂仪式的全过程。屈原在楚地民间招魂词基础上改作的诗歌,充分表达了楚人对虽为秦囚却爱国守土的怀王的同情和怀念,也充分抒写了屈原目睹国家衰败的哀痛和渴望存君兴国的心志。诗歌“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借助丰富奇伟的想象,采用华美绚丽的文辞、铺张排比的方式体物写志,深受古今人士的赞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屈原悲歌,楚人心摧,感天动地,音声不绝。在屈原的作品中,“和平婉丽,整暇雍容,读之使人一唱而三叹者”,莫过于组诗《九 歌 》了。“九歌”之名,当源自夏代乐歌,《离骚》即说:“启(夏启)《九辩》与《九 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大概夏代《九歌》流传到南方并演变成楚地的祀神乐歌。“九歌”之“九”,应是极言其多的虚数而并非实数。屈原的《九歌》,则可能是屈原受楚王之命为 宫 廷祀神需要、在民间祀神的基础上改作而成的,共11篇,即《东皇太一》、《云中君》、《 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 殇》、《礼魂》,包括祭祀天神、地祗和人鬼的乐歌,是一组有完整系统和严密结构的乐歌。《九歌》保持了民间祀神乐歌轻松愉快的格调,真实地反映了楚国的社会生活与民情风俗 ,真切地表现了楚人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对纯真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屈原在对人与神、神与神之间缠绵悱恻的恋情、契阔离合的悲欢的描写之中,也隐约地流露出自己被疏失意之后的幽怨和悲伤;在对楚人追求光明和幸福的描写之中,也含蓄地表达出自己 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愿望。《九歌》的文辞典雅富丽,结构精巧缜密,音调轻曼悠扬,句式整 齐统一;既有率真自然的抒发,又有曲折委婉的表达;既有大笔挥洒的勾勒,又有细致入微 的描写;既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又有历历分明的景象;既有凄清幽远的境界,又有气势磅礴的场面;显示出屈原借鉴民歌、发展民歌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

九 章》是实有九篇的一组诗歌,包括《桔颂》、《惜诵》、《抽思》、《思美人》、《涉 江》、《哀郢》、《怀沙》、《悲回风》、《惜往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的生活状况,思想内容与《离骚》基本相同,又比《离骚》反映的屈原的生活与思想更为全面具体一些,从中可以了解屈原一生的坎坷道路、思想发展以及与屈原息息相关的楚国命运。《九章》的艺术性也与《离骚》较为接近,但又显得更“直”一些,也就是更多地采用了直赋其事和直抒其情的手法,偏重于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在反复吟咏之中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谈古论今,语天说地,述神记鬼,描写不限时空,言辞诡异谲怪,变化开阖抑扬,境界 恢 宏奇丽,这种艺术风格上的浪漫主义,是屈原诗歌的鲜明特征,体现出屈原诗歌的主导 创作精神,屈原诗歌以浪漫主义创作精神为主导,既是屈原充分抒发强烈感情和表现主观理想的需要,又是受楚地盛行巫风、流播神话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历史传统的影响所致。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体现为不受时空束缚、超越时空限制的丰富而奇伟的艺术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的艺术表现方式;体现为大量糅合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现实事件和自然物象,以构成迷离仿佛又奇丽恢诡的艺术境界。因此,屈 原诗歌也鲜明地体现了南方长江流域诗歌的基本风格,成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最早代表,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基石。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诗歌将诗歌体制发展到空前宏大,运用了几乎囊括以往诗歌所有句 式 ,选取了大量楚地方言和民间口语经锤炼后入诗,有着多方面的创造性开拓。。在表现 手法上,屈原诗歌创造性地发展了《诗经》中的,“赋、比、兴”三种基本手法,尤其是大量运用比、兴以成文,并且不仅将比、兴发展为象征,进而建构了一个象征体系,使得诗歌反映生活的概括性、表达思想的深刻性和塑造形象的艺术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过,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尽管是多方面而难以尽述的,但其最为突出和最为巨大的成就 。还应该说是成功地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也即屈原形象。屈原形象是外形美与内质美 相 统一、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相统一、独立人格与社会人格相统一、常人特征与超人特征相统一的艺术典型,实际上是高度概括了和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性格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典型。因此,屈原形象自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以来,始终屹立在中国历史上、活跃在中国人民心中,成了中国的诗魂、国魂和民族之魂,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活动、中国伟人的成长、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都与屈原联系在一起。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屈 原形象的塑造成功。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意义,也是难以估量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又有着独特艺术风格和巨大艺术成就的屈原诗 歌 ,就像现代大文豪鲁迅指出的那样:“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 ,以 原(屈原)楚产,故称‘楚辞’。”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江上吟》诗中的这一评 价 ,最能说明屈原楚辞的价值、地位和影响。“气往铄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 能”的屈原楚辞,是长江流域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先秦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后世著名诗人、文学家乃至学者、思想家,几乎无不以屈原的楚辞为文学典范并受其沾溉。


歌颂屈原的诗歌》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5722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歌颂屈原的诗歌
相关文章
  • 歌颂屈原的诗歌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上对于屈原的人格,在汉代曾有不同的评价。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论屈原说:“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然泥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