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现代实用养猪技术1
猪的生物学与行为学特性
第一节猪的生物学特性
猪在进化过程中形成r许多生物学特性,不同的猪种或不同的类型,既有其种属的共性,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性。在生产实践中,要不断地认识和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并按适当的条件加以充分利用和改造,以便获得较好的饲养和繁育效果,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目的。
1.繁殖力高,世代间隔短猪一般4---6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就可以初次配种。妊娠期短,只有114天,1岁时或更短的时间可以第一次产仔。据报道,我国优良地方猪种,公猪3月龄开始产生精子,母猪开始发情排卵,比国外品种早3个月,太湖猪7月龄即有分娩的。
猪是常年发悄的多胎高产动物,一年能分娩两胎,若缩短哺乳期,母猪进行激素处理,可以达到两年五胎。经产母猪平均一胎产仔10头左右,比其他家畜要高产。我Fq太湖猪的产仔数高于其他地方猪种和外国猪种,窝产活仔数平均超过14头,个别高产母猪一胎产仔超过22头,最高纪录窝产仔数达42头。
在生产实践中,猪的实际繁殖效率并不算高,母猪卵巢中有卵原细胞11万个,但在它一生的繁殖利用年限内只排卵400个左右。母猪一个发情周期内可排卵20枚左右。而产仔只有10头左右;公猪一次射精量200^-400ml.,含精子数约200亿一800亿个,可见,猪的繁殖效率潜力很大。试验证明.通过外激素处理,可使母猪在一个发情期内排卵30一40个,而高产母猪一胎可产15头以上。这就说明,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繁殖措施,改善营养和饲养管理条件.以乃妥用宪拼的洗畜方法,拼一步提高猪的繁硝效率是可能的。
2.食性广,饲料利用率高猪是杂食动物,门齿、犬齿和臼齿都很发达,胃是肉食动物的单胃与反气动物的复胃之间的中间类型,因而能充分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但猪不是什么食物都吃,而是有选择性的,能辨别口味,特别喜爱甜食。
猪对饲料的转化效率仅次于鸡,而高于牛、羊,对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利用率高。按采食的能量和蛋白质所产生的可食蛋白质比较,猪仅次于鸡,而大大超过牛和羊,按采食的能量所产生的可食能量比较,猪的效率最高。从这个意义上讲猪是当之无愧的节能型肉畜。 猪的采食量大,但很少过饱,消化道长,消化极快,能消化大量的饲料,以满足其迅生长发育的营养福要。猪对精料有机物的消化率为76.7%,也能较好地消化青粗饲料.对青草和优质千草的有机物消化率分别达到64甲fiYD和51.2%.但是,猪对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较差,而且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越高日粮的消化率就越低.因为猪胃内没有分解粗纤维的微生物,儿乎全靠大肠内微生物分解,既不如反台家畜牛、羊的瘤胃,也不如马、驴发达的盲肠.所以,在猪的饲养中,注意精、粗饲料的适当比例,控制粗纤维在日粮中的比例,保证日粮的全价性和易消化性。当然,猪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因品种和年龄不同而有差异,我国地方猪种较国外引人品种具有较好的耐粗饲特性。
3.生长快.产肉且高在肉用家畜中,猪和马、牛、羊相比,无论是胚胎期还是生后生长期都是最短的
猪由于胚胎期短,同胎仔猪数又多,出生时发育不充分.如头的比例大,四肢不健壮,初生体重小〔平均只有卜" 1. 5地),仅占成年体重的1%,各器官系统发育也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初生仔猪需要精心护理。
猪出生后为犷补偿胚胎期内发育不足,生后2个月内生长发育特别快,30日龄的体重为初生重的5一fi倍,2月龄体重为l月龄的2-3倍,断奶后至8月龄前,生长仍很迅速,尤其是瘦肉型猪生长发育快,是其突出的特性。在满足其营养需要的条件下,一般160一170日龄体重可达到90一lookg,即可出栏上市,相当千初生重的90一100倍。而牛和马只有5一s倍,可见猪比牛和马相对生长强度约大10---15倍,生长期短、生长发育迅速、周转快等优越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学特点对养猪经营者降低成本、提高经挤效益是十分有益
的,所以,深受养猪生产者的欢迎。
a.嗅、听员敏,视觉差猪生有特殊的鼻子,嗅区广阔,嗅砧膜的绒毛面积很大,分布在嗅区的嗅神经非常密集,因此,猪的嗅觉非常灵敏,对任何气味都能嗅到和辨别。据测定,猪对气味的识别能力高于狗1倍,比人高8倍。仔猪在生后几小时便能鉴别气味,依靠噢觉寻找乳头,在3天内就能固定乳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弄错。因此,在生产中按强弱固定乳头或寄养时在3天内进行较为顺利。猪依靠嗅觉能有效地寻找埋藏在地下很深的食物。 凭着灵敏的嗅觉,识别群内的个体、自己的圈舍和卧位,保持群体之间、母仔之间的密切联系;当混人其他个体时能很快认出,并加以驱赶,甚至咬伤或咬死。在公母猪的性联系中也起很大作用,如发情母猪闻到公猪特有的气味,即使公猪不在场,电会表现“呆立”反应。同样,公猪能敏锐闻到发情母猪的气味,即使距离很远也能准确地辨别出母猪所在方位。 猪的听觉相当发达,猪的耳形大,外耳腔深而广,即使很微弱的声响,都能敏锐地觉察到。另外,猪头转动灵活,可以迅速判断声源方向,能辨声音的强度、音调和节律,容易对呼名、各种口令和声音刺激物的调教可以很快建立条件反射。仔猪生后几小时,就对声音有反应.到3一4月龄时就能很快地辨别出不同声源。猪对意外声响特别敏感,尤其是与吃喝有关的音响更为敏感,当它听到喂猪铁桶用具的声响时.立即起而望食,并发出饥饿叫声,在现代化养猪场,为了避免由于喂料音响所引起的猪群骚动,常采取一次全群同时给料装置。对危险信息特别警觉,即使睡眠,一旦有意外响声,就立即苏醒,站立警备。因此,为一了保持猪群安静,尽量避免突然的音响,尤其不要轻易抓捕小猪,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
猪的视觉很弱,缺乏精确的辨别能力,视距、视野范围小,不靠近物体就看不见东西。对光刺激一般比声刺激出现条件反射慢得多,对光的强弱和物体形态的分辨能力也弱.辨色能力也差。人们常利用猪这一特点,用假台猪进行公猪采精训练。
5.适应强.分布广猪对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除因宗教和社会习俗原因而禁止养猪的地该外,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可养猪。
从生态学适应性看,主要表现对气候寒暑的适应、时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法和方式上〔自由采食和限喂,舍饲与放牧)的适应,这些是它们饲养广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猪如果遇到极端的环境变动和极恶劣的条件,猪体出现新的应激反应,如果抗衡不了这种环境,生态平衡就遭到破坏,生长发育受阻,生理出现异常,严重时就出现病患和死亡。例如,温度对猪生产力的影响.当温度升高到临界温度以上时,猪的热应激开始,呼吸频率升高,呼吸量增加,采食量减少,生长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公猪射精量减少、性欲变差,母猪不发情,当环境温度超出等热区上限更高时,猪则难以生存。同样,冷应激对猪影响也很大,当环境温度低于猪的临界温度时,其采食量增加,增重减慢,饲料利用率降低,打颤、挤堆,进而造成死亡。又如,噪音对猪的影响,轻者可使猪食欲不振.发生暂时性惊慌和恐俱行为,呼吸、心跳加速,重者能引起母猪的早产、流产和难产,使猪的受胎率、产仔数减少和变态现象等发生。
6、喜清洁.易调教猪是爱清洁的动物,吃a.排粪尿都有特定的位置,一般喜欢在清沽干燥处躺卧,在墙角潮湿有粪便气味处排粪尿。若猪群过大,或圈栏过小,猪的上述习惯就会被破坏。
猪属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易于调教。在生产实践中可利用猪的这一特点,建立有益的条件反射,如通过短时训练,可使猪在固定地点排粪尿等。
第二节猪的行为习性
行为是动物对某种刺激和外界环境适应的反应,不同的动物对外界的刺激表现不同的行为反应,同一种动物内不同个体行为反应也不一样,这种行为反应,可以使它能在逆境中赖以生存、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动物的行为习性,
有的取决于先夭遗传内在因索,有的取决于后天的调教、训练等外来因素,这些行为反应则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猪和其他动物一样,对其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等反应,在行为上都有其特殊的表现,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一随着养猪生产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猪的行为活动模式及其机理,以及调教方法,广泛应用于养猪生产,尤其是在畜牧业日趋集约化的情况下,全舍饲、高密度、机械化、专业化流水式高效生产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妨碍了猪的正常行为习性,不断发生应激反应。这种人为环境与猪行为之间的矛盾,只能从猪适应反应着手,加强调教,发挥猪后效行为潜力,使其后天行为符合现代化生产要求。如果我们掌握了猪的行为特性,科学地利用这些行为习性,根据猪的行为特点,制定合理的饲养工艺,设计新型的猪舍和设备,改革传统饲养技术方法。最大限度地创造适于猪习性的环境条件,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据多年来猪行为学方面的研究结果,猪的行为概括分为以下类型 1.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猪鼻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在现代猪舍内,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喂食时每次猪都力图占据饲楷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饲槽中采食,如果饲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饲槽,站立饲槽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饲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何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
也高。
猪在白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一3次,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gamin.限饲时少于lomin,自由采食不仅采食时间长,而且能表现每头猪的嗜好和个性。仔猪侮昼夜吸吮次数因日龄不同而异,约为15^"25次,占昼夜总时间的10%-,-20%,大猪的采食量随体重增大而增加,但摄食频率相应减少。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猪的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出生后就需要饮水,主要来自母乳中的水分,仔猪吃料时饮水量约为干料的2倍,即水与料之比为3‘1.成年猪的饮水量除饲料组成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吃混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2到3次,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饮水.自由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限制饲喂的猪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仔猪出生一周后就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饮水。
2.排泄行为 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尿,这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本性,因为野猪不在窝边排粪排尿,以避免敌兽发现。
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爱清洁的动物。猪能保持其睡窝干洁,能在猪栏内远离窝床的一个固定地点排粪尿。猪排粪尿是有一定的时间和区域的,一般多在采食、饮水后或起卧时,选择阴暗潮湿或污浊的角落排类尿,且受邻近猪的影响。据观察,生长猪在采食过程中不排粪,饱食后约5min左右开始排粪1一2次,多为先排粪后再排尿,在饲喂前也有排泄的,但多为先排尿后排粪,在两次饲喂的间隔时间里猪多为排尿而很少排粪,夜间一般排粪2-3次,早晨的排泄量最大,猪的夜间排泄活动时间占昼夜总时间的1.2%到1.7%
3.群居行为 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结对是一种突出的文往活动,猪群体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和保持听觉的信息传递。
在无猪舍的情况下,猪能自找固定地方居住,表现出定居漫游的习性,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和欺生的好斗特性,猪群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一个稳定的猪群,是按优势序列原则,组成有等级制的社群结构,个体之间保持熟悉,和睦相处,当重新组群时,稳定的社群结构发生变化,则爆发激烈的争斗,直至重新组成新的社群结构。
猪具有明显的等级,这种等级刚出生后不久即形成,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内.为争夺母猪前端乳头会出现争斗行为,常出现最先出生或体重较大的仔猪获得最优乳头位置。同窝仔猪合群性好,当它们散开时,彼此距离不远,若受到意外惊吓,会立即聚集一堆,或成群逃走,当仔猪同其母猪或同窝仔猪离散后不到几分钟,就出现极度活动,大声嘶叫,频频排粪尿。年龄较大的猪与伙伴分离也有类似表现。
猪群等级最初形成时,以攻击行为最为多见,等级顺位的建立,是受构成这个群体的品种、体重、性别、年龄和气质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体重大的、气质强的猪占优位,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占优位,公比母、未去势比去势的猪占优位.体重小的及新人群的猪则往往列于次等,同窝仔猪之间群体优势序列的确定,常取决于断奶体重的大小,不同窝仔猪并圈喂养时,开始会激烈争斗,并按不同来源分小群躺卧,大约24-48h内,明显的统治等级体系就可形成,一般是简单的线型。在年龄较大的猪群中,特别在限饲时,这种等级关系更明显,优势序列既有垂直方向,也有并列和三角关系夹在其中,争斗优胜者,次位排在前列,吃食时常占据有利的采食位置,或优先采食权。在整体结构相似的猪群中,体重大的猪往往排在前列,不同品种构成的群体中不是体重大的个休而是争斗性强的品种或品系占优势。优势序列建立后,就开始和平共处的正常生活,优势猪的尖锐响充的呼噜声形成的恐吓和用吻突佯攻,就能代替咬斗,次等猪马上就退却,不会发生争斗。
4.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在生产实践中能见到的争斗行为一般是为争夺饲料和争夺地盘所引起.新合并猪群内的相互交锋,除争夺饲料和地盘外,还有调整猪群居结构的作用。
当一头陌生的猪进人一群中,这头猪便成为全群猪攻击的对象,攻击往往是严厉的,轻者伤皮肉,重者造成死亡。如果将两头陌生性成熟的公猪放在一起时,彼此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它们相互打转、相互嗅闻,有时两前肢趴地,发出低沉的吼叫声,并突然用嘴嘶咬,这种斗争可能持续1h之久,屈服的猪往往调转身躯,嚎叫着逃离争斗现场,虽然两猪之间的格斗很少造成伤亡,但一方或双方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在炎热的夏天,两头幼公猪之间的格斗,往往因热极虚脱而造成一方或双方死亡。
猪的争斗行为,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当猪群密度过大,每猪所占空间减少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会造成猪群吃料攻击行为增加。降低采食量和增重.这种争斗形式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猪群中,咬尾争斗。
新合群的猪,主要是争夺群居次位.争夺饲料并非为主,只有当群居结构形成后,才会更多地发生争食和争地盘的格斗。
5.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母猪在发情期,可以见到特异的求偶表现,公、母猪都表现一些交配前的行为。
发情母猪主要表现卧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发出特有的音调柔和而有节律的哼哼声,爬跨其他母猪,或等待其他母猪爬跨,频频排尿,尤其是公猪在场时排尿更为频繁。发悄中期,对于性欲旺盛的母猪,当公猪接近时,调其臀部靠近公猪,闻公猪的头、肛门和阴茎包皮,紧贴公猪不走,甚至爬跨公猪。
最后呆立不动,接受公猪爬跨。管理人员压母猪背部时,立即出现静立反射,这种静立反射是母猪发情的一个关键行为.
公猪一旦接触母猪,会迫逐它,嗅其体侧肋部和外阴部,把嘴擂到母猪两腿之间,突然往上拱动母猪的臀部,口吐白沫,往往发出连续的、柔和而有节律的喉音哼声,有人把这种特有的叫声称为“求偶歌声”,当公猪性兴奋时,还出现有节奏的排尿。
有些母猪表现明显的配偶选择,对个别公猪表现强烈的厌恶,有的母猪由于内激素分泌失调,表现性行为亢进,或不发情和发情不明显。
公猪由于营养和运动的关系,常出现性欲低下,或公猪发生自淫现象,群养公猪,常造成稳固的同性性行为的习性,群内地位低的公猪多被其他公猪爬跨。
6.母性行为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母猪临近分娩时,通常以衔草、铺垫猪床絮窝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栏内是水泥地而无垫草,只好用蹄子抓地来表示,分娩前24h,母猪表现神情不安,频频排尿,磨牙。摇尾,拱地,时起时卧,不断改变姿势。分娩时多采用侧卧,选择最安静时间分娩,一般多在下午4时以后,特别是在夜间产仔多见。当第一头小猪产出后,有时母猪还会发出尖叫声,当小猪吸吮时,母猪四肢仲直亮开乳头,让初生仔猪吃奶。母猪整个分娩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处在放奶状态,并不停地发出哼哼声,母猪乳头饱满,甚至奶水流出,容易使仔猪吸吮到。母猪分娩后以充分暴露乳房的姿势躺卧,形成一热源,引诱仔猪挨着母猪乳房躺下。授乳时常采取左倒卧或右倒卧姿势,一次哺乳中间不转身.母仔双方都能主动引起哺乳行为,母猪以低度有节奏的哼叫声呼唤仔猪哺乳,有时是仔猪以它的召唤声和持续地轻触母猪乳房来发动哺乳。一头母猪授乳时,母仔猪的叫声,常会引起同舍内其他母猪也哺乳。仔猪吮乳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仔猪聚集乳房处,各自占据一定位置,以鼻端拱摩乳房,吸吮,仔猪身向后,尾紧卷,前肢直向前伸,此时母猪哼叫达高峰,最后排乳完毕,仔猪又重新按摩乳房,哺乳停止。
母仔之间是通过嗅觉、听觉和视觉来相互识别和相互联系的,猪的叫声是一种联络信息。泌乳母猪和仔猪的叫声,根据其发声的部位(喉音或鼻音)和声音的不同可分为嗯嗯声〔母仔亲热时母猪叫声),尖叫声(仔猪的惊恐声)和鼻喉混声(母猪护仔的警告卢和攻击声)三种类型,以此不同的叫声,母仔互相传递信息。
母猪非常注意保护自已的仔猪,在行走、躺卧时十分谨慎,不踩伤、压伤仔猪,当母猪躺卧时,选择靠栏三角地不断用嘴将其仔猪排出卧位慢慢地依栏躺下,以防压住仔猪,一旦遇到仔猪被压,只要听到仔猪的尖叫声,马上站起,防压动作再重复一遍,直到不压住仔猪为止。
带仔母猪对外来的侵犯,先发出报警的吼声,仔猪闻声逃窜或伏地不动,母猪会张合上下领对侵犯者发出威吓,甚至进行攻击。刚分娩的母猪即使对饲养人员捉拿仔猪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这些母性行为,地方猪种表现尤为明显,现代培育品种,尤其是高度选育的瘦肉猪种,母性行为有所减弱。
7、活动与睡眠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部在白昼,在温暖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天气,活动时间缩短。猪昼夜活动也因年龄及生产特性不同而异,仔猪昼夜休息时间平均6a%一70%,公猪70%,母猪so%一85%,肥猪为70%---85%。休息高峰在半夜,清晨s时左右休息最少。
泌乳母猪睡卧时间表现出随哺乳天数的增加睡卧时间逐渐减少,走动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这是泌乳母猪特有的行为表现。
泌乳母猪睡卧休息有两种,一种属静卧,一种是熟睡,静卧休息姿势多为侧卧,少为伏卧,呼吸轻而均匀,虽闭眼但易惊醒,熟睡为侧卧,呼吸深长,有鲜声且常有皮毛抖动,不易惊醒。
仔猪出生后3天内,除吸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酣睡不动,随日龄增长和体质的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多,睡眠相应减少,但至3-,-4周龄大量采食饲料后,睡卧时间又有增加,饱食后一般较安静睡眠。仔猪活动与睡眠一般都尾随效仿母猪。出生后10夭左右便开始同窝仔猪群体活动,单独活动很少,睡眠休息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
篇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 现代养殖新技术试卷
【163891】的答卷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有关必要通风量和设计通风量正确关系是( )。
A.必要通风量=设计通风量
B.必要通风量≤设计通风量
C.必要通风量≥设计通风量
D.两者没有必然关系
用户答案:[B]得分:6.00
2.猪体对温度的要求不是恒定值,躺卧时躯体部位对温度的舒适要求为( )。
A.30℃
B.20℃
C.15℃
D.5℃
用户答案:[A]得分:6.00
3.在进行畜禽场规划时,不同功能区沿主导风向的布置顺序为( )。
A.生活管理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粪污处理区
B.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
C.生产区、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粪污处理区
D.生产区、辅助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污处理区
用户答案:[A]得分:6.00
4.有关散栏式牛舍通道描述正确的是:( )。
A.饲喂通道要越宽越好,以提高TMR车的作业效率。
B.为了方便清粪,清粪通道上一般不设防滑槽。
C.牛群较大时,宜适当增加奶牛活动范围内各通道的宽度。
D.寒冷地区牛舍内横向通道应设置坡度以增加通道排水。 用户答案:[C]得分:6.00
5.有关猪的清粪工艺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清粪效率低,不适合现代化的猪场
B.液泡粪系统有效简化了粪污收集和输送难题,生产中应大力推广
C.粪尿分离的干清粪技术从源头控制了污染物量
D.粪尿分离技术能将所有猪粪和尿液完全分离
用户答案:[D]得分:6.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3道题】
1.猪的舍饲散养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技术有:( )。
A.暖床
B.猪厕所
C.福利化玩具
D.限位栏饲养
用户答案:[AD]得分:0.00
2.
1、畜禽传染病的传播需要有哪些因素(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消毒系统
D.易感动物
用户答案:[ABD]得分:10.00
3.我国规模化猪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
A.疫病多,病情复杂,猪的生产性能较低
B.劳动力紧缺,饲养员流动性大
C.猪场缺少足够的配套土地消纳粪污
D.固定资产投入过高,生产过程高度依赖机械设备
用户答案:[BC]得分:0.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
尽量减少动物与粪便的接触和及时将粪便清出舍外是健康养殖的关键。( )
Y.对
N.错
用户答案:[Y]得分:8.00
2.
牛舍内的扰流风机可以起到通风换气,向牛舍内引起新鲜空气以及排出污浊空气的作用。( )
Y.对
N.错
用户答案:[N]得分:8.00
3.
加大卧床可改善奶牛躺卧的舒适性,因此,卧床越大越好。( )
Y.对
N.错
用户答案:[N]得分:8.00
4.
与舍内平养相比,栖架散养系统充分利用鸡舍的立体空间,有效增加了饲养密度,提供了专供栖息的栖杆,满足鸡群高处栖息的行为习性。( )
Y.对
N.错
用户答案:[Y]得分:8.00
5.
蛋鸡的行为是没有规则的,所以给鸡提供产蛋窝是没有用的。( )
Y.对
N.错
用户答案:[N]得分:8.00
篇三:农村现代畜禽养殖技术丛书
农村现代畜禽养殖技术丛书--肉鸡篇(第一章 肉鸡生产)
第一节 肉鸡营养素及功能
要想养好肉鸡,必须科学地配合饲料。首先要了解肉用仔鸡必需约营养成份,这些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以及肉用仔鸡各生长阶段时营养的需要量。
一、能量
肉鸡生长的体组织,维持生命活动和维持正常体温所需的能量来自饲粮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鸡摄入的能量可用于三个途径,用于活动,转变成热,以体组织的形成贮存在动物体内。日粮的能量超过动物维持正常生长活动和功能所需的部分以脂肪形式贮存于体内。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是都能被鸡所利用的,不消化的物质从粪中排出,粪中也含有能量,饲料的能量减去粪中的能量才是被鸡消化吸收的能量,称为消化能(DE)。因为排出的粪并非全部来自饲料。还含有消化道内肠道脱落的表皮细胞和分泌的消化液等。所以这种消化能称为表现消化能。饲料在肠道消化时也会产生以甲烷为主的可燃气体而排出体外,其中也含有能量,被吸收的养分,也有不能被利用而从尿中排出。因此,饲料的表现消化能减去甲烷能和尿能称为代谢能(ME)。一般采用的单位是兆卡/公斤或兆焦/公斤。
肉鸡采食的所有饲料,其主要都分是用于能量,代谢能与其它营养物质有一定比例要求,因而在配合鸡饲料时要注意代谢与其它营养的比例。这是饲料营养中最重要的原则,能量是其它各种营养素的载体。
二、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同时也是肉鸡产品的主要成份。饲料蛋白质被鸡采食后,首先在胃中被胃蛋白酶分解为蛋白体,进入小肠后被胰蛋白酶和小肠蛋白酶分解为多肽,最终分解为各种氨基酸而被吸收。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它们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⑴必须氨基酸是指在鸡体内不能合成,合成速度慢和合成数量不够鸡生长和生产需要,必须由饲料中供给的氨基酸。
⑵非必须氨基酸是指鸡在体内用其它氨基酸或非蛋白氮合成,不必要以饲粮中供给的氨基酸。
三、脂肪
脂肪是细胞原生质的成分。但鸡在形成体组织和修补旧组织时,可在体内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不需由饲料供给。脂肪在代谢过程中热能增耗相对较小,即以热的形式损失较小。因此,在鸡日粮内以部分油脂代替碳水化合物,即使同等代谢能代替,也可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但应注意,如果使用油脂提高了日粮能量浓度,则应注意适当提高饲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水平,以防蛋白质营养不足。
四、矿物质
矿物质是鸡体组织和细胞,特别是形成骨骼最重要的成分。钙、磷和镁是身体的结构物质。矿物质在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锰、锌、铜、铁、碘、钴是辅酶基。激素或某些维生素的组成成分,磷在体内几乎每个反应都不能缺少。畜禽需要的矿物质元素有13种,应该在配合饲粮时考虑,如常量元素钙、镁、钾、钠、磷、氯、硫,微量元素铁、铜 、钴、锰、锌、碘。有些地区土壤中缺乏硒,要注意添加。
五、维生素
维生素是一组化学结构不同,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各异的化合物。它主要的功能是控制与调节代谢作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都不能缺少它相应的维生素。鸡需要的维生素虽甚微,但变异很大。鸡饲料中需要13种维生素,其总量约占饲粮的万分之五左右。但缺少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造成生长迟缓,生产力下降,抗病力弱,甚至死亡。
1、脂溶性维生素
⑴维生素A有多种生理作用,A含量不足会使鸡患夜盲症。维生素A的另一个作用上皮组织结构完整和健全。有促进幼禽的生长,促进骨骼正常发育的作用。
⑵维生素D:有帮助钙磷吸收与在骨骼中沉积钙磷的功能。D不足可导致机体矿物质代谢紊乱,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发生佝偻病,引起鸡产软壳蛋和引起骨软症。
⑶维生素E:维生素E是一组有活性的酚类化合物,能改善氧的利用而促使组织细胞呼吸过程恢复正常。维生素E又可作为抗氧化剂,防止易氧化物质维生素A、D及不饲和脂肪酸在消化道及内源代谢中氧化,还能保护富于脂质的细胞膜不被破坏。维生素E不足,易出现肌肉营养不良的白肌病,心肌损伤、肝坏死,雏鸡发生渗出性素质,渗出液大量累积,形成皮下肿与血肿,还有脑软化症等。
⑷维生素K:主要作用为催化肝脏中凝血酶原与凝血活素的合成,凝血活素促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雏鸡维生素E不足皮下出血出现紫斑,孵化率降低等。
2、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组和维生素C,B组维生素中有硫胺素、核黄素、泛酸、烟酸、吡醇素、叶酸、生物素、胆碱及维生素B12。B组维生素主要作用为细胞酶的辅酶,催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的各种反应。水溶性维生素几乎不在体内贮备,缺乏时就会降低体内一些酶的活性,阻抑相应的代谢过程,影响家畜的生产力和抗病力,但在较长时间缺乏才表现出来。
第二节 肉鸡生产
一、肉用仔鸡生产的特点
1、早期生长速度快
一般肉用雏鸡的出壳重是40克,饲养56天体重达到或接近2000克左右,大约是出壳重的50倍,世界新记录是2880克,大群测验世界记录是由“罗斯”肉鸡获得,56天达2760克体重。
2、周期短、周转快
国内肉用仔鸡8周龄达到上市标准体重,出栏后2周时间打扫消毒鸡舍,10周一批,一年可生产5批。一间能容纳2000只的鸡舍,一年能生产1万只肉用仔鸡。
3、饲料转化率高
肉用仔鸡的饲料转化率目前许多国家已接近2:1的高水平,虽然肉鸭的生长速度更快,49天3000克左右,但饲料效率却低得多,先进水平仍在3:1左右。肉用仔鸡通过提高早期生长速度来缩短肥育期。在7周龄上市可进一步提高饲料转化率,很多资料证明已经突破2:1的大关。
4、密度大,房舍利用率高
与蛋鸡比,肉用鸡安静,不活泼好动,除了吃料饮水外,很少斗殴跳跃,特别是肥育后期由于体重迅速增加,活动量大减,虽然密度随着鸡的生长而增大,但是室内空气的污浊程度很小,灰尘不多。只要有适当的通气条件,就可加大饲养密度,一般厚垫草散养,每平方米可养12只左右,比同等体重同样饲养方式的蛋鸡密度增加1倍。
5、有利于大规模机械饲养,劳动效率高
肉鸡饲养无需鸡笼设备,只要在舍内安装料槽,采用链条式送料,机械化饲养就可以。饮水采用自动饮水器或自流水。这样就可提高劳动效率,每人饲养数1.5—2.5万只。广州白云山鸡场每人饲养4500只,美国勃洛克鸡场每人养肉鸡8万只。
二、肉用仔鸡的饲养方式
1、厚垫草散养
厚垫草散养肉鸡是目前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主要优点是设备投资少,简单易行,可减轻胸囊肿程度。缺点主要是球虫病难以控制。药品和垫草费用较多。垫草散养是在
舍内水泥地面铺上10—15厘米左右厚的垫料,垫料要松软,吸水性强。不发霉,不能过长,以5厘米为宜。可用玉米秸,刨花锯末,稻草等,也可以混合使用。要加强管理,垫料要平不能露出地面。保持垫料干燥,及时更换水槽周围的潮湿垫料。经常抖一抖垫料,使鸡粪落在下层,由此来保持垫料松软干燥。这种方式大多采取保温伞取暖或生火炉取暖。
2、塑料网上群养
主要是在铁制或木制框架上铺一层塑料网,将肉鸡放在上面。可减少腿疾和胸囊肿,提高出栏率,这种方法使鸡粪落入网下,减少感染机会,对球虫病的控制效果显著。
3、笼养
笼养早在7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有相当大的进展,但此种方法仍不普遍。主要原因是笼养肉仔鸡的胸部囊肿严重,影响商品合格率。笼养肉鸡优点主要是:①增加饲养密度1倍以上,更有效地提高鸡舍利用率。②可提高饲料效率5~10%,降低总成本3~7%。③节省抗球虫药的费用。④不需垫料,节省开支,提高劳力效率。⑤便于公母分群饲养,加快增重速度。
三、肉用仔鸡的环境条件
1、温度
肉用雏鸡出壳后的体温是39—41℃,当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8℃以上时,容易造成死亡。前2周雏鸡恒定自身体温的机能较差,需要依靠环境温度来调节。第一周龄需温度32—35℃,第二周龄为29—32℃,第三周龄为26—29℃,第四周龄为23—26℃。以每周递减3℃的降温速度比较合适,降温太快,肉雏不易适应,太慢对羽毛生长不利。从第5周起,环境温度保持在20—25℃对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最为有利。5周后对温度要求不严格,影响不大,这是肉用仔鸡对温度要求的一个特点。
2、通风
由于肉用仔鸡饲养密度大,生长速度快,随着体重增大,呼吸量也明显增加。所以,必须根据气温与肉用仔鸡的周龄和体重,不断调整舍内的通风量,如4周龄每只鸡在温度20℃时,每分钟通风量应达到0.03立方米,6周为0.05立方米,8周为0.08立方米。通风不良的鸡舍往往氨气浓度过高,一般要求氨气浓度在20ppm以内.超过浓度时间过长,可影响增重速度,饲料效率不佳。
3、光照
肉用仔鸡和蛋用雏鸡的光照不同,对蛋用雏鸡的光照要求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性成熟时间,而肉用仔鸡光照的目的是延长采食时间,促时生产速度,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光照时间一般每天23小时照明,1小时黑暗,这黑暗只不过是为了使鸡知道有黑暗一回事,免得停电时惊慌。光照强度头三天稍强些,以10勒克司为宜,使幼雏熟悉环境,觅食饮水。以后把光照强度减到最小强度,有2.5—5勒克司即可。弱光能减少恶癖发生,鸡群安静,有利生长肥育,一般20—30平方米的面积有一个25瓦灯泡挂在2米处即可。
4、湿度
肉用仔鸡理想的对湿度大约是60—65%,在40—72%之间鸡感到舒适。在一般情况下湿度不是大问题,但应注意在高温和低温情况下,湿度和温度之间的平衡关系。当温度高湿度大时,对鸡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因鸡体内热量主要通过加快呼吸来排除。通过呼吸排除热量,在高湿度条件下,扩散的速度很慢,同时鸡呼出的湿气也不容易被潮湿的空气吸收,所以高温与高湿影响肉用仔鸡的生长。相反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在湿度大的情况下,鸡体辐射产生的热量,大部分用于吸收过多的湿气,以致难以增加鸡舍的温度。
四、充分满足营养需要
满足营养需要,是发挥肉用仔鸡生长快速特点的首要因素。以营养科学发展为基础的日粮配合,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使肉用仔鸡生产的效益大为提高。肉用仔鸡营养需要的三个
显著特点是:①要求全价配合饲料。②要求高能高蛋白水平,才能发挥最大的遗传潜力。③要求日粮的各种养分比例适当、平衡,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我国目前肉用仔鸡饲养标准试行方案主要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是能量水平偏低。这是从我国饲料资源的实际出发,在保证一定蛋白水平条件下,要把代谢能配到3.0兆卡以上比较困难,必须增添油脂,但油脂数量有限价格昂贵,在大部分地区难以实行,宁可能量低一些,不追求最高增重速度.第二是前期蛋白高、能量低、后期蛋白低能量高,以满足各阶段营养需要的蛋白能量比,这样才能提高饲料效率。在饲养标准的实际应用当中,前期应十分重视满足肉用仔鸡对蛋白质的需要,后期着重考虑提高能量水平,以提供符合生长规律和生理要求的适当的蛋白能量比值。因为,如果前期蛋白能量比值小(即蛋白低能量高),雏鸡会过量地采食日粮,试图通过过量的采食来获得生长所需的蛋白质数量,进一步补足氨基酸的需要量,所以雏鸡要在氨基酸需要量得到满足时才会停止采食。多消耗的饲料不会提高增重,其结果会降低饲料效率。随着饲养管理条件的提高,应配制高能量高蛋白平的日粮配方,现介绍如下表。
第三节 肉用种鸡的饲养与管理
一、肉用种鸡的饲养与管理技术
关于肉用种鸡,要求遗传上具有增重快的特点,但在饲养管理上又要注意控制采食量,防止鸡的体重过大过肥,具有较高的产蛋率,受精率,以便生产更多的肉用仔鸡。恰当地做好限制饲养与人工光照措施,就成为饲养肉用种鸡的关键。
肉用种鸡育成期的限制饲养,特别是初生后头三周与肉用仔的饲养管理方法完全相同。第四周以后转入育成期的限制饲养。
1、限制饲养的效果
肉鸡育成期限饲养有以下好处,控制体重。使鸡长成适于产蛋的体况,推迟性成熟,减少初产期的小蛋和产蛋后期大蛋数量,防止因采食过多而致鸡体过肥,减少死亡、淘汰率。提高种鸡的生活力、产蛋率和受精率,延长种鸡经济利用时期,提高种蛋和雏鸡的品质,减少饲料消耗,提高饲养效率,从而提高种鸡的经济效益。
2、限制饲养方法
肉用种鸡的限制饲养是从60年代才见有报告,起初是对产蛋鸡进行限饲,喂以中等能量水平饲料,自由采食。继而采用喂低赖氨酸,高纤维饲粮等,从饲粮质量上控制鸡的体重,即所谓的“质的限饲”。进入70年代开始“量的限饲”,目前世界各地普遍采用限制饲料量的方法控制鸡的体重,同时随鸡龄的增长适当降低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
关于饲料量的限制程度,主要取决于鸡体的变化,一般要求肉用种母鸡到20周龄时体重大约2千克,24周龄时,母鸡体重接近2.4千克,公鸡不超过3.2千克,体质结实强健,成活率在92~94%以上为宜,大的种鸡公司均依实际情况制定自己鸡品系的不同周龄的适宜体重和喂料量,用户可每周称测鸡的体重,将称测结果与标准对照,以确定每周实际的喂料量。
3、限饲的喂料方式
目前有三种喂料方式在生产中应用,即每日限料、隔日喂料和综合限饲。其中以隔日喂料法应用得最为普遍。
每日限料,是每天限制采食量,将规定的一天的饲料在早上一次投给。隔日喂料是将限定的两天的饲料量合在一天中投给,每喂料一天停料一天。这样一次投下的饲料量多,软弱的鸡也可吃到应得的分量,避免抢料,鸡群发育整齐均匀。综合限饲是依肉鸡生长期不同,采取不同的限料方式。例如在头3周任意采食,4~6周每日限料,7~11周隔日喂料,12~19周每喂2天料停1天,20~23周(1周内)喂5天停2天(在周三和周日),使限饲程度随鸡龄增长而逐步放宽,以利性成熟和正常开始产蛋。
4、限制饲养时应注意的问题
使限制饲养成功,应注意以下问题:
⑴限饲前应将体重过小和体格软弱的鸡移出或淘汰。
⑵限饲时易发生恶癖,特别是开放式有日光直射的鸡舍,应在限饲前断喙。一般在7~10日龄或在6周龄时断喙。
⑶为取得良好的效果,限制应尽早开始,通常父母代肉鸡从4周龄起即开始限饲。
⑷限饲的基本根据是体重,父母代种鸡从4周龄起,每周随机抽样测定体重一次,算出平均体重,作为限饲的根据。最好每次群测5%的鸡或至少每群测25只,在鸡舍的二个地方抓鸡栅圈鸡,圈进栅内的鸡要全部称重,以做到随机取样,每日限饲时在下午称重,隔日喂料时在停料日按只称重。
⑸根据实测的鸡群体重确定给料量,如低于标准体重,可适当增加料量,如体重超出标准,可暂停增加料量,但不能减量,直到与标准体重一致以后再增加料量。此外,要考虑鸡舍温度,鸡的健康状态及所用饲料的能量水平等,不能教条地按规定一成不变。例如各季舍温低时多喂些,夏季舍温高时少喂些,如所用饲粮的能量水平低于方案规定的数量也应多喂些,据近年实践证明,该方案喂料标准限制较严,掌握不好往往推迟开产甚至影响以后的产蛋量,特别是当所用饲料的营养水平低于方案的标准时,更易影响产蛋,限饲时可根据鸡群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料量。此外,注意限制饲养时鸡数,料量一定准确算好。
⑹限制饲养时注意鸡群的健康状态,如鸡群患病或接种疫苗等,应临时恢复自由采食,个别病弱鸡挑出单养。
⑺要保证每只鸡都有足够的采食和饮水位置,保证每只鸡都能同时采食应得的量,采食位置不足,则发生抢食,饥饱不均,发育不整齐,出现残伤弱鸡,0~8周每只鸡占饲槽位置5厘米,圆形料盘或料桶每100只鸡3个,8~22周相应占10厘米或7个料盘。育成期每只鸡应占水槽2.5厘米或30~35厘米直径的圆形塑料饮水器每100只鸡2个。随鸡龄增长调节饲槽和饮水器的高度,防止饲料和饮水外溅。饲槽和饮水器摆放位置均匀,使任何地方的鸡都能方便采食和饮水。如用自动喂料器进行限饲时,则以螺旋(弹簧)送料的圆形料盘最为理想,因为输料管中总是残留一部分饲料,每次开机喂料时,鸡舍各处的鸡都能同时吃料,便于管理。如用长型饲料槽,以高速的为好(大约每分钟运行18米),在日出或开灯之前开动供料,使鸡群在吃料前,饲槽各处已有新鲜饲料均匀分布。
⑻收容密度,按育成结束时,每平方米地面可容6只,每群鸡数最好不超过500只,群与群之间用铁丝或尼龙网隔开,合适的密度可以保持舍内空气和垫料的良好状态,减少应激,防止发生啄癖。
二、肉用种鸡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1、从生长到种用时期的转换
从19周到大约36周龄是种用小母鸡生长和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此期可用光照刺激以促进性成熟,饲料也要从生长鸡变为种鸡配方。这一时期小母鸡的体重会继续增加,以便达到最高的产蛋水平,但这种转变必须是很协调,即正好家禽达到适宜体重时开始产蛋,要防止由于体重过分增加和体脂肪蓄积而致产蛋量下降。
2、肉用种鸡产蛋期的饲料营养标准
肉用种鸡饲粮标准依鸡的品种品系不同而有差异。但不管什么品种品系的鸡,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含代谢能都应在2700千卡/千克以上,粗蛋白质16%以上。这能保证鸡群每天每只平均采食150时,可保证每只鸡一天采食24克以上的粗蛋白质。
3、产蛋期的给料量
肉用种鸡产蛋期的饲料量,应满足产蛋和孵化的需要而又不过量以致鸡体重过大,脂肪量多,影响产蛋和繁殖力。因此对产蛋期的肉鸡也要“定量喂饲”。实际因气温和饲料能量水
《现代养殖实用技术》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65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