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牡丹的产业化发展
6.3产业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无论是遗传资源,还是栽培面积与产量,中国均属于世界第一。但从产业化角度来加以观察,我们的牡丹产业并没有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离现代化园艺生产还有相当的距离。如果不注意深入研究牡丹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掌握市场的实际需求,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产业化并不等于规模化!
实现牡丹从一般商品生产到产业化的转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注重产品创新和系列化开发,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6.3.1对牡丹产业要有一个全面认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牡丹产业被看作是牡丹的种植业,而种植业当中,又主要是抓苗木生产和有限的以年宵花为主的盆花生产。实际上,牡丹产业完全能做成一个大产业,这个产业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苗木生产为主的种植业;
二是以发挥牡丹观赏价值为主的观光旅游业、异地花展业;
三是以开发牡丹深加工产品为主的药品、保健品及食品加工业;
四是以发挥牡丹文化功能为主的牡丹文化产业。
以上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应是牡丹产业化的主要内容,主管部门要善于从产业发展的全局来加以规划和引导,才能将牡丹产业做强做大。
从牡丹产业发展的全局看,种植业仍然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不过,完整的种植业应当包括苗木生产、盆花生产以及切花生产三个方面。如果没有盆花和切花的生产及其开发,那么,牡丹苗木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就难以解决,牡丹进入千家万户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牡丹产业的另一个重要增长点将出现在各种牡丹营养保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方面。极具开发潜力的牡丹精油、牡丹花粉、牡丹籽油加工业及系列天然营养保健产品的开发,以及有各类产品形成的具有循环经济优势的产业链条的形成,将会使牡丹产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乃至对国人的生活质量产业极为深远的影响。
6.3.2牡丹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早在1996年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兰州年会上,牡丹产业化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多年来,产业化过程中有着曲折的变化,特别是2002年前后的盲目发展使整个苗木生产陷入低谷,直到2007年以后才逐渐有所好转。我们应当看到产业发展的优势,也要正确分析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加以克服。
优势在哪里?首先是资源优势。丰富的品种资源是牡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们的品种已经过千,一是花色、花型和株型等已较为丰富多彩。二是各类品种的适应范围已相当广泛。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除极热和极冷的地方外,不少地区都可以种植。近年来,东北寒冷地区牡丹引种育种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而湖南中部耐湿热品种的发现,更给生产者增强了信心。三是牡丹群体花期已大为延长。由于品种群间花期有着明显差异,特别是一些远缘杂种花期晚、花期长,如果能够做到合理配置,辅以必要的基础设施,牡丹群体花期可以长达45天。这对各地举办花会来说,是相当有利的。
其次是技术优势。科技发展水平及其支撑力度是牡丹产业化的又一个基础条件。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牡丹的花期调控、切花保鲜、盆栽技术研究都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综合应用促成栽培和抑制栽培技术,牡丹可以达到四季开花、周年生产。此外,牡丹精油及种籽油的提取和加工工艺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的已经投入工业化生产。
第三是文化优势。作为传统名花,牡丹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重要的资源。特别是牡丹因生长在不同的地域而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同属中原牡丹品种群,在洛阳的王城公园则显现其王者的高贵;在“种花如种黍粟”的菏泽大田,牡丹便显出一种“平民”的气息;铜陵凤凰山牡丹则有采药村姑的潇洒,并不奢望登上“选美”的奖台;云雾山中的彭州牡丹显出几分神秘,盐城枯枝牡丹则带有几分传奇色彩······这种将牡丹文化作为资源看待的做法,为牡丹的开发创造了广阔空间。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下大力气解决。当前整个产业还缺乏既熟悉生产技术与流程,又富有市场开发能力的领军式企业,大多数企业还处于成长与探索过程之中。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各自为战,研究项目与企业结合并不紧密。至于具体的技术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更多一些,特别是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各种栽培技术还很粗放,盆花和切花生
产技术亟待进一步完善,大田生产中的重茬问题、病虫害防治问题还很突出,牡丹快速育苗问题急待突破,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深加工技术及市场开发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链条短的问题需要有较大改进。其中盆栽技术及其周年生产技术的解决应是当务之急。
总的来说,牡丹产业发展要从各地具体情况出发,做到方向明确,定位准确,发挥特长,突出优势,努力创造条件,搞好综合开发。
6.3.3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1)国内市场
近十余年的调查结果表明,牡丹已分布除海南以外的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国本身是个广阔的市场。多年来,中国南北各地发展牡丹的热情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就是证明。今后在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时,应掌握以下几点:①牡丹的发展要注意综合开发,苗木生产要与盆花生产、切花生产并举;与此同时,更要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牡丹的多种用途如药用、油用以及食用保健品开发结合起来。②牡丹的发展要与牡丹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牡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中国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不畏权贵的高尚情操,繁荣昌盛的时代特征,与喜庆文化的紧密联系等,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在弘扬牡丹文化,正确引导人们欣赏牡丹的同时,普及牡丹栽培管理知识,让牡丹走进千家万户,将是推动牡丹产业化发展的深厚群众基础。
(2)国外市场
开拓牡丹国际市场,当前主要是欧美市场。不过,从世界范围看,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了解欧美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爱好和要求,以选择能满足与适应不同需要的牡丹品种。其中,中原牡丹品种多、类型丰富,广泛受到欢迎。但北半球寒冷地区,则耐寒性强的西北紫斑牡丹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其中一些较为原始的单瓣、半重瓣类型很受欢迎,这对我们的育种家和企业家都是重要启示。
6.4品种发展策略与牡丹产业化
从牡丹产业化发展全局看,各地一定要有正确的品种发展策略,并应有以下几个层次的思考和安排。
6.4.1充分发挥现有品种资源优势
利用现有品种资源优势,特别是一些特色品种,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形成产品系列,并进行规模化生产,才能增强竞争能力。中国中原牡丹、西北牡丹二者相加品种逾千,类型多样,适应地域广泛。从中筛选一批特色品种作为特色商品和外销对象打入国际市场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继续加大力度,从国外有选择地引进我国没有而又适合产业化生产的品种,这是一件非常经济而又高效的工作。欧美远缘杂交新品种及伊藤杂种仍然是值得注意的引进对象。
6.4.2努力加快育种进程
将牡丹育种放在重要地位,重视特色品种选育,这是牡丹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大计。只有在品种选育工作中不断有新的突破,才能在牡丹产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牡丹育种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整个育种工作,从育种对象的选择、育种目标的制定到整个育种计划的安排和实施,都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经济规律来运作。每个育种者都要很好地明确自己的育种方向和目标。并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 围绕特定的育种目标广泛搜集相应的种质资源
某个特定的育种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种质资源作为基础。这在其他园艺植物的育种中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如矮化育种,需要搜集现有植株矮小的野生种或其种下类型,现有植株矮小的品种等;如二次开花品种,需要搜集现有易于秋季开花的品种以及引进日本寒牡丹等。不一而足。
篇二:菏泽牡丹利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
课程论文
菏泽牡丹利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
申珊(园艺10级2班)
郑成淑(教授)
摘要: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 “花中帝王”之称。菏泽是著名的牡丹之乡,牡丹生产水平较高,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菏泽牡丹久负胜名,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面对国内外新的市场环境,菏泽牡丹产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也有着无限的商机和发展潜力。
关键词:菏泽牡丹产业化现状对策 前景
引言
菏泽是全世界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现有栽培面积12万亩,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237个品种,行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10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日本、法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菏泽牡丹雍容华贵,色艳香浓,在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独得81个奖项,,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大的牡丹生产、观赏和科研基地被货架林业局和中国花协命名为“牡丹之乡”。牡丹产业产业对菏泽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经营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花农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不完善,所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菏泽牡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通过对菏泽牡丹的产业化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找到做强菏泽牡丹产业的方法和途径,使其更好的面对国内外新的市场环境。
1 菏泽牡丹发展现状
1.1 菏泽牡丹发展历史简述
菏泽牡丹是在明清以来风格不一、大小不等的十几处牡丹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清朝道光年间的赵氏园、桑篱园,创于明代的毛花园,以及当时的铁藜寨花园、大春家花园、军门花园等。当时的县志记载:“每至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同时,让牡丹冬季开放的技术也在清代道光年间问世,成了菏泽花农的一门绝技。花农通过严格控制温度、湿度、调节光和空气,使牡丹隆冬发育,春节怒放。
菏泽牡丹的种植面积十分广阔,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时曾达五千亩,一九七六年调查还有三千多亩,单是城东的“曹州牡丹园”就占地一千亩,2012年菏泽牡丹种植约十二万余亩。每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花期时候,千顷牡丹,一望无际,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好似人间仙境一般。2012年全国各地的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泽运去的。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菏泽牡丹不断发展。传统品种延绎不断,新育品种日益增多。如今,菏泽人民又研究成功了“大田催花”技术,人工控制牡丹的花期,可使其四季开花,并通过了国家级鉴定。2012年,种植面积已达两万余亩,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基地。一九八二年,在赵楼、李集、何楼牡丹集中产地修建了“曹州牡丹园”,王梨庄恢复了以编制松艺动物为特色的“古今园”,洪庙新辟了具有传统品种的“百花园”。
2012年,菏泽供应外地的牡丹每年都有几十万株,品种达200余个,除销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洛阳、西安、等各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外,还远销日本、朝鲜、苏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1.2 菏泽牡丹的品种资源
在中国牡丹的大家族里,菏泽牡丹现有近800个品种,经全国花协命名的600多个品种。传统上分三类、十型和九大色系。花大、型美、色艳,是菏泽牡丹的显著特点。古人曾用“花
在盈尺”,形容其大;“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描述其形貌瑰丽。
菏泽牡丹的三类是单瓣、复瓣、千瓣。单瓣类,花大如盘;复瓣类,瓣在清晰;千瓣类,花瓣重叠繁密。
菏泽牡丹的十型是荷花型、菊花型、金蕊型、蔷薇型、金环型、托桂型、千层台阁型、楼子台阁型、皇冠型和绣球型。
菏泽牡丹的九大色系是红色系、白色系、黄色系、黑色系、粉色系、紫色系、蓝色系、绿色系和复色系。各色都数十个或上百个品种,可谓千姿百态,各俱风韵。
1.3 国内牡丹的生产现状
牡丹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被推崇为“花王”,在我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汉代以药用植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隋代,北方已大量种植;唐代,盛植于长安;北宋,洛阳牡丹为天下冠;南宋,牡丹种植中心开始南移,四川的天彭牡丹继起,有“小洛阳”之称。天彭牡丹之后的亳州牡丹也曾经盛极一时。再后来“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县志》)“至明,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朝苏毓眉的《曹南牡丹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花卉业的兴起,我国的花卉业也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 “新兴朝阳”产业,作为中国传统花卉的重要一员,牡丹的生产开发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现在中国形成了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安徽毫州和铜陵、甘肃兰州及上海、北京等集中生产栽培区域。
菏泽是全国最大的观赏牡丹栽培中心。菏泽现在以其1116个品种,十个花型,九大色
2系,0.53万hm的栽培面积而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观赏牡丹生产、科研、观赏中心。菏泽
作为全国最大的观赏牡丹栽培中心,走的是牡丹综合开发的路子,以旅游观赏、牡丹种苗、牡丹催花、丹皮生产为主,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菏泽农业的支柱产业。自80年代开始发展牡丹产业化以来,在牡丹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基地建设、科研推广、市场建设等方面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产业化经营的程度比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国内化花卉生产、消费的需求,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营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专业化生产程度低、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菏泽牡丹的发展。
1.4菏泽牡丹的科研成果
菏泽牡丹的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在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菏泽牡丹新品种选育、牡丹大田催花技术研究、牡丹新品种第三项科研成果就获得了国家科技术进步奖,占全国牡丹科研获奖数量之首。1997年1月14日,菏泽牡丹科研成果第四次通过国家级鉴定。仅这一次,就有牡丹新品种培育、案头牡丹无土栽培、牡丹耐温热品处的筛选、凤丹实生苗嫁接观赏牡丹在商品化生产上的应用、牡丹盆景研究、芍药切花品种的筛选、牡丹新品种选育等七面成果通过鉴定,是通过牡丹科研成果最多的一次。其中,五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标志着菏泽牡丹科研又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提高了牡丹的观赏价值,拓宽了牡丹的种植范围和应用范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珍贵品种快速繁育问题,开辟了牡丹进入千家万户的新途径,创造了与国际花卉业接轨的条件。
菏泽牡丹还在国内外重大花展中连连获奖,盛誉海内外。在一、二、三、四届全国花草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夺得金、银、铜奖,科技进步奖,优质展品将计26个;在三次香港国际花展中,菏泽牡丹引起轰动,夺得冠军奖一个,一等奖三个;在法国波尔多市国际花草博览会和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博览会上,分别夺得竞赛总分银质奖和牡丹芍药干鲜花银质奖。在第四届花博会上,菏泽牡丹独领风骚,一举夺得唯一的一个“景点特别奖”和六个单项奖。
尤其在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菏泽牡丹枝压群雄,一举夺魁,共获得了119枚牡丹单项奖中的81枚,占68%。其中三枚大奖,菏泽“曹州牡丹园”和“乔子红”牡丹各夺1枚;12枚金奖,菏泽牡丹“黑花魁”、“曹州红”等摘取10枚;36枚银奖,菏泽牡丹“胡红”、“兰田玉”等拿来26枚;60枚铜奖,菏泽牡丹“花二乔”、“黄花魁”等获43枚。专家评委一致
评价:“菏泽牡丹花大、色繁、开得饱满,不愧为国色天香。”
2 菏泽牡丹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规模大,资源丰富,品种结构不合理
菏泽是目前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牡丹产地,截止2005年,菏泽全市牡丹栽培面积已达约5000公顷。菏泽牡丹品种资源丰富,2004年春由中国牡丹、芍药协会组织的菏泽牡丹品种普查证明:菏泽牡丹的品种有1035种,很多品种为中国牡丹争得了荣誉,树立了中国牡丹在世界上的“花中之王”形象。但是很多品种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例如从花型上看,蔷薇、千台型、皇冠型、绣球型等高层次的占66%,而单瓣型、荷花型等层次较低的仅占34%。由此可见牡丹的品种结构与消费者需求不吻合,且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
2.2 牡丹相关产业逐步加强,但力度不够大,体系不完善
菏泽传统牡丹生产主要是观赏、药用和苗用。近几年,牡丹的商品生产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开始向成品化,深加工等发展转变。如鲜切花已经开始出口到欧美等地;山东天生药业有限公司(鄄城县)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作生产了具有安神、养血、调经、降压之功效的“牡丹花茶”;最近,菏泽市牡丹区科委与山东省科学院测试中心,又联合研制开发出“牡丹祛斑护肤霜”,开辟了牡丹化妆品生产的新纪元。另外,牡丹花粉由于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和蛋白质,已成为有待开发的滋补保健品。
但牡丹产品的全方位开发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如牡丹切花尚未规模开发,与牡丹产品相配套的牡丹专用肥、药及专用器皿、机械的开发还有很大潜力等等。
2.3 生产和经营方式仍然比较落后,商品竞争力差
菏泽牡丹的生产仍采用较为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缺少知名品牌和缺乏商标意识,很难做到规模化、系列化、批量化生产,生产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营上,落后的经营方式制约着牡丹产业的优化和扩大,同时,生产者之间盲目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也大大消耗了自身的内在实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菏泽牡丹商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另外,已有的商品牡丹生产、销售没有统一的等级标准规范,造成了规格、质量、包装、概念不一致,不符合市场规律,不能满足牡丹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国际化竞争的现实需要。
2.4 科技含量不高,种苗品质较低
近几年来虽然菏泽的牡丹生产已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其科技含量低,牡丹生产发展仍然是一种低水平的外延扩张,高水平的牡丹研究机构和专门的科研人员较少,靠牡丹花农自发培育新品种较多,容易造成近亲繁殖,种苗质量较差。种苗品质低劣是菏泽乃至中国牡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致命弱点,也是限制牡丹盆花和切花发展的最大根本障碍。另外,牡丹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当前生产上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例如牡丹种苗的组培快繁问题,优质盆花、鲜切花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问题,催花的机理与开发问题,重要病虫害防治问题等,严重阻碍了牡丹产业的发展速度。
2.5 出口规模较小,受到来自国际的压力和挑战
菏泽牡丹的出口途径目前主要有两条:一是每年春节期间的催花牡丹向香港、东南亚各地销售;二是经过外贸部门直接向国外销售或交换牡丹植株。牡丹出口量仅占总销售量的20%,甚至在国内市场,菏泽牡丹也受到了挑战。如2003年从日本、荷兰等国进口的牡丹,在花市的销售明显好于菏泽本土牡丹。
3 菏泽牡丹的发展策略
3.1强化品牌意识,培育自主精品
创牡丹品牌,把菏泽牡丹品牌打出去,这是开发和培育国内、国际市场的长远之计。同
时,要充分利用牡丹资源,多进行远缘杂交。国外利用我国牡丹进行育种的成功经历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牡丹被西方园林界认识、利用约300年,并大放光彩,这得益于采用原产我国的牡丹原种进行广泛杂交,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牡丹种质资源。而我国育种仅限于中原牡丹群之间。因此,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牡丹野生原种来进行杂交育种,以选育出抗逆性强、色彩丰富、花香浓郁的优异品种,以提高品种的品质,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
3.2加快菏泽牡丹的商品化进程,筛选和繁育市场需要的品种
当前菏泽牡丹市场品种多,数量大,必须对现有品种进行分类筛选,提高和改善商品种苗质量,提高菏泽牡丹品位和竞争能力,引导和刺激消费。牡丹的商品化发展必须向切花栽培,促成载培和接穗种苗供应方面发展,同时应跟上国际潮流,大量发展适宜盆栽的嫁接牡丹苗,努力开发小型、中型、大型、组合型等系列化盆栽牡丹,确保四季供应。牡丹的商品化发展还要注重牡丹的全方位、多层次开发,如资源基因库建立、观赏、药用、保健、食品、文化、旅游等的全面开发,进一步挖掘与牡丹有关的深加工产品,如牡丹酒、牡丹酱、牡丹糕等。
3.3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
要尽快地改变目前牡丹传统的生产模式,走政府培植龙头企业,企业联合农户的路子,同时,加紧培育花农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专门性的管理机构(如协会)统一组织下,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时应迅速提高大公司所占的比重,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完善营销服务体系,走产、销、研一体之路。要统一操作技术和规范质量标准,创造品牌,避免无序竞争,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逐步实现菏泽牡丹生产由初级的、粗放的自然式种植向高级的集约化、专业化、工厂化、现代化的大生产过渡,以增强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3.4增加科技投入
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大力增加政府对牡丹科技创新的投入,各级政府的财经经费对科技投入要保证,且要有一定的增加,并建立牡丹科技发展基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经费的投入,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扶持牡丹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开发等形式,增加创收。要创造条件鼓励金融部门扩大科技贷款规模。积极开拓其他累计投入渠道,积极发展科技风险投入事业。
3.5加大宣传力度
菏泽应该继续办好牡丹花会,扩大牡丹的影响力,带动菏泽牡丹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发展菏泽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参加各种花卉展,兴办牡丹观光园和精品园,宣传菏泽牡丹。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及发达的互联网平台,对菏泽牡丹及其产业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牡丹产业生产和市场消费。另外,应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行牡丹文化、牡丹特性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牡丹,打造更大的牡丹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纪震,赵孝知. 曹州牡丹[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2]成仿云. 名花产业化 牡丹当先行[J] 中国花卉园艺,2002,1:14-15
[3]王莲英. 中国牡丹品种图志[M]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4]朱留华. 花卉也要创品牌[J] 中国花卉园艺,2002,12:4-5
[5]朱旭云等. 发挥优势 研究对策 加快发展——菏泽牡丹在打造世界品牌[J] 中国花卉园艺,2002,24:
8-9
[6]张万堂,赵海军. 牡丹品种结构亟待调整[J] 中国花卉园艺,2003
[7]张明春,刘新峰等. 菏泽牡丹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 山东林业科技,2002,1: 41-42
篇三:菏泽牡丹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菏泽牡丹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牡丹作为菏泽的名片和特色,近年来在牡丹旅游热潮兴起的同时,菏泽牡丹资源开发进程加快,牡丹新产品不断推出,牡丹产业化技术研究深入,牡丹文化品牌的铸就日益凸显。从牡丹资源状况及其利用价值方面全面分析了牡丹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并针对牡丹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牡丹;资源开发;对策;山东菏泽
山东菏泽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都”,自古以来就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菏泽古称曹州),每年的牡丹花会都会迎来旅游热潮,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在牡丹花海里尽情畅游。牡丹的观赏性世人皆知,牡丹游也越来越火爆,但牡丹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近年来,在传统的牡丹游之外,牡丹资源的深度开发开始登陆菏泽,牡丹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随着菏泽科研开发力度的加大,已完成牡丹食品、牡丹化妆品、牡丹礼品、不凋花等牡丹系列产品70多项技术研究和牡丹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对牡丹实用价值的研发已辐射到日用化工、食品保健、餐饮服务等多个领域,为打造牡丹文化品牌注入了活力。随着牡丹产业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牡丹系列产品的开发利用,对铸就菏泽牡丹文化品牌,发展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菏泽牡丹资源状况
山东省菏泽现有牡丹种植面积3万hm2,九大花系、十大花型、1 237个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观赏、科研和加工出口基地。为了推进牡丹产业快速发展,自2012年起扩大牡丹种植规模,根据集中种植、成方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把牡丹产业建设的重点向八大种植基地集中,实行统一种植规划、统一布局定点、统一定植标准、统一培育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提供农资服务的“六统一”模式,建设三大牡丹集中种植观光带。预计2015年达到6.67万hm2,全国90%的牡丹新品种、85%的牡丹出口都来源于此。
2 牡丹的利用价值
2.1 观赏价值
牡丹的观赏性世人皆知,自古以来就有对牡丹花开美艳的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竞夸天下无双绝,独立人间第一香”,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艳冠群芳的牡丹在国内外具有较好的市场,受到群众的喜爱。菏泽每年还会举办牡丹花会,吸引了大量的画家、作家、书法家摄影师云集花城,以自己独到的艺术眼光为菏泽牡丹画像[1]。
2.2 药用价值
《名花产业化,牡丹当先行——山东菏泽牡丹产业化研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65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