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幼时记趣文言文 正文 本文移动端:幼时记趣文言文

幼时记趣文言文

2017-05-05 06:56:1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幼时记趣古文总结

篇二: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选读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北人啖菱》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 ;⑤以:用来⑥何:哪里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2)不亦惑乎( ) ..

(3)从其所契者() (4)席上啖菱() ..

1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护其短

14.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4分) (1) (立刻,匆忙)(2) (迷惑,糊涂 )

(3) ( 雕刻)(4) (吃)

13(B)(3分)

14.(6分)(1)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楚有祠(祭祀)者,赐(赏赐)其舍人(投靠在贵族家里的人)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器)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拿)酒且(将)饮之,乃(却)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给它添上脚)!”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本)无足,子安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2.解释文言句子中加横线的词。(4分)

其:_______, 之:________, 遂:_________,亡:_________。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3分)

蛇固无足,子安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2分)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他的 指酒 于是 没

13.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替它添上脚呢?

14.画蛇添足

15.告戒人们不要做多余的事。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引酒且饮之(拿,端)B.蛇固无足(固定)

C.终亡其酒(失去) D.引酒且饮之(将要)

9.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数人饮之不足B.引酒且饮之

C.子安能为之足D.一人饮之有余

10.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参考答案

8.B 9.C

10.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沈复《幼时记趣》与袁中道《夜雪》比较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第6~10题。(14分)

【甲】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霰,一种不透明的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使与台齐⑵ 观之正浓.

⑶自叹每有欲往⑷辄复不遂..

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

⑴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⑵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2分)

9.甲文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现多用来形容。(2分)

10.两文都“记趣”,意思一样吗?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4分)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自叹每有欲往 往___________

②辄复不遂 辄___________

③任之而已 而已___________

12.“亦复有少趣”,“趣”在何处?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6.⑴一样高⑵二虫斗⑶ 去,前往 ⑷ 就 7.⑴(我)凭着想象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感到愉快而满足。⑵ 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8.(2分) 观察的仔细9.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10.不一样。甲文:写出“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乙文趣在雪夜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

温暖;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

《童趣》《闺房记乐》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2分)

【甲】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节选自 沈复《童趣》

【乙】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①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②盍仿而效之?”余曰;“虫③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④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选自 沈复《闺房记乐》

〖注释〗①芸:即陈芸,沈复的妻子。②盍(hé):何不。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一个人在某一地方来回走。④作俑: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

1、用“/”给下列句子表明朗读停顿(每句一处)。(2分)

(1)余 常 于 土 墙 凹 凸 处 (2)子 之 插 花 能 备 风 晴 雨 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2)以丛草为林 ( )

(3)鞭数十() (4)案头瓶花不绝( )

(5)觅螳螂蝉蝶之属 () (6)不亦善乎(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3)盍仿而效之?

(4)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4、用一句话概括甲文大意。 5、甲乙两段有人都用“闲情记趣”作为它们的标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中的“情趣”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篇三: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幼时记趣》

第七课《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

2. 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和联想,说出童年的趣事。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观察的情感。

4. 培养学生大声诵读进而感悟课文情趣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见过蚊子和癞蛤蟆吗?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2.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文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新课学习

1.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2.生字词拼读

稚 zhì 藐miǎo 鹤 hè 强 jiàng 淚 lì怡 yí凹凸 āo tū 庞páng 砾 lì邱 qiū壑 hè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私:私下里 拟:比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以:徐喷以烟,用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5.特殊句式

A.省略句

使(之)与台齐: 自己驱之(于)别院: 到

B.固定句式

以……为……把……当作……

……为所…………被……

6.学生翻译,师生纠正

三、归纳小结

1.男生读原文,女生读译文

2.这一节课我们掌握了哪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熟记所学的文言虚实词及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大声背诵课文(先一生,后全体)

2. 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文言知识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固定句式

二、研读课文

1.导入:上一节,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这一节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2.默读课文,思考(注意用四字短语归纳):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3.小组合作学习用四字短语归纳:

A.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呢?

B.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4.独立思考,用四字短语归纳

A.“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B.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吗?

5.根据课文所叙,大胆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吗?作者的童年生活,令你想到了什么了吗?

三、探究延伸

1.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2.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你要能用文言写一写才高呢)。

四、总结全文

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五、作业布置

1.熟练地牢记课文及文中的虚实词等

2.完成课后练习和练习册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 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文言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42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幼时记趣文言文
相关文章
  • 幼时记趣文言文

    幼时记趣古文总结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选读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刻舟求剑》《北人啖菱》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9分)【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