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对贪婪的认识
对贪婪的认识----电影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的大概情节是: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国华尔街为背景,描写翻云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盖柯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市行情,结果却败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青年营业员布德手上,不过布德也因为暗箱操作股票市场而锒铛入狱。
华尔街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但也是滋生 贪婪与罪恶的地方,像电影中戈登一样吃人不吐骨头的股市黑手和银行家比比皆是,他们的手段高明,往往能逃过法律的制裁。电影中有这么一句台词“贪婪不好听,却是好东西”,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金融大亨戈登盖葛在股票市场上翻云覆雨,叱咤风云,毫不掩饰自己的贪婪,言谈举止充满着咄咄逼人,自信飞扬的个性,似乎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这种性格的确令人欣赏。
尽管戈登的违法行为让华尔街的大多数人反对,但他的大多数价值观还是被赞同的,合法的骗局能给资本家带来金钱,所以他们一定会去做。等到金钱对他的吸引力已经不大的时候,他更多的动机是为了参与这种挑战并且成为赢家。
人类贪婪的欲望与道德法律的交锋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贪婪是魔鬼,是洪水猛兽,会吞噬我们的灵魂,撕碎我们的心灵和肉体。可我们也必须保持必要的贪婪,对知识、对生活,这或许也是我们奋斗前进的动力。就像恩格斯所说的,人类的贪婪与欲望是永不满足的,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杠杆。柯在两者之间究竟保持什么样的平衡,什么尺度,可能只有每个人自己才能解答了。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如果人活着并且想要活得舒适一点,活得体面一点,就需要向社会索取各符合自己需求的物质或服务。当然绝大部分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自己对社会提供商品而换取自己需求的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合理的需求,每个人也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和家人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否则贫穷、落魄和无奈就会随之而来。
其实很多人想得到的往往超过了自己的合理需求,这超越的部分往往是多余的,往往不能给生活品质带来实质性的提高,这超越的部分就是贪婪所致。对合理需求的偶尔超越或小范围超越对甚或并无大碍,因为那只会让你更辛苦一点而已。但还有一些人不管得到多少都不会感到满足,想要的永远是更多、更多,再更多,那么,对他们而言,索求无度将成为一种负担,最后,贪婪本身成为一种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将永远得不到满足。因为人性有着贪婪的倾向,所以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贪婪之心,特别是对金钱的渴望,大部分人都会带点贪婪本性,都想得到超出自己需求的财富。
在资本市场,人们对财富的贪婪表现的淋漓尽致,华尔街的贪婪就像会传染的病毒一样传播给了全球,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金融海啸的袭击和全球经济的衰退。
在很多人的是实际投资中,对财富的贪婪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少人希望账户资金一个月内就涨个50%甚至更多,多少人向往着财富神话降临在自己身上,多少人希望的每一笔单子都能赚大钱,多少人因为贪婪变得不再理性而把投资变成了豪赌。当然,这些人因为贪婪而
大幅度亏损或正在走向亏损。
其实,在我们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一类人,看着别人的股票赚钱,就想不如我也跟着去炒炒可能会赚到更多的钱。还可能会有另为一类,就是看到市场总是上上下下,希望能够把股票的每次波段和每一次起伏都可以大赚一笔。
但是,再观察一段是时间,你就会发现有人真能像他们希望的那样实现愿望,相反,更多人把不如意的原因归结为运气。其实这都是贪婪的结果。
是的,贪婪的欲望存在我们的投资行为当中。如果告诉你,市场对与贪婪的人的惩罚会毫不留情的,会让你不赚钱甚至亏损,你是否会收敛一点?估计也很难,由于绝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在追求超高收益,所以贪婪之心极难克服,这也正是股市里存在“一赚二平七赔”法则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认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投资生活中,都不能太过贪婪,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因为贪婪可以让人走向金字塔的顶端,同时也可以让你从金子塔上摔下来。因此,懂得把握一个“度”是极其重要的。
看完这我部影片使我获益最大的是:做人不能太过于贪婪!
篇二:“激励”比“惩罚”更有效
激励优于惩罚的道理并不复杂,但实施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直至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仍然改变不了对惩罚的崇拜。这样的老板永远只能是苦苦经营的小老板。激励举报者的故事在几乎每一个公园里都写着“凡偷盗花木者罚款若干”。但在纽约市的一个植物园里却写着“凡举报偷盗花木者,奖励若干”。结果在前一类公园中,花木被窃的事时有发生,而在纽约这家植物园,花木保护得很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顺手牵羊地偷几束公园的花就难以避免。挂上“爱护花木,人人有责”或者“请君自重,勿折花木”之类的警示牌,几乎没什么用——面对顽固的人性,道德说教是软弱无力的,必须有一种保护花木的机制。“罚款若干”是惩罚机制,举报者奖励若干是激励机制。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激励比惩罚有效。效率工资使怠工消失其实这样的例子过去和现在都不少见。在20世纪初,工人怠工是一个令工厂主防不胜防,极为头痛的问题。雇了拿摩温(工头)监督工人,发现怠工即开除,惩罚够重的了,但作用并不大。总不能每个工人一个拿摩温,即使这些拿摩温再敬业,也监督不过来。后来福特汽车公司采用了远远高于市场工资的效率工资,怠工奇迹般地消失了。效率工资的激励作用在于改变了怠工的成本与收益。怠工的成本是被发现后开除的风险,收益是少支出劳动的享受。当企业支付市场工资(低于效率工资,且各企业相同)时,被一个企业开除可以在其他企业找到相同工资的工作,何况被发现怠工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怠工的成本低,怠工就司空见惯了。但当企业支付效率工资时,被开除后难以找到这样高工资的工作,怠工的成本就加大了。怠工成为成本大于收益的非理性行为,怠工自然消除了。公园的情况与此类似。尽管偷盗花木被惩罚,但被管理者发现的风险并不大,毕竟不是满公园都站着管理者。当对举报者进行奖励时,公园的游人受此激励都成了管理者,偷盗花木被发现的可能性太大了,成了一件风险极大的事,居心不良者当然不敢有所作为了。在这种情况下,对公众监督的激励当然比对偷盗花木者的惩罚要有效得多。激励与惩罚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比如上面说到的保护花木或消除怠工,或者说它们的收益是相同的。但这两种机制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同,成本也不同。采用激励机制时,其作用是自发的,行为者按激励所要达到的目的去行事,简单而见效。给举报者奖励,就自发地把千百万游人变成了不领工资的管理者,实行效率工资,就无须拿摩温。采用惩罚机制时,其作用是消极的,还需要更多支出,例如,雇用专职监督人员及必要的设施等。这又引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监督者也是人,他们也有个人利益,可能收取被监督者的贿赂,实现鼠猫联盟,共同作案。这类事情现实中也不少见。即使用机器监督,操纵者还是人。二是只要收益大于成本,被监督者就会用各种方式来逃避监督,被监督者的智慧往往令监督者防不胜防。历史上工人怠工的妙法,完全可以编一套多卷本的“怠工大全”。偷盗花木的方式也令人匪夷所思。激励推动廉政激励优于惩罚的道理并不复杂,但实施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直至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仍然改变不了对惩罚的崇拜。愿意雇监工,对工人规定各种惩罚条款,但却舍不得给工人增加工资。这样的老板可以称为“当代周扒皮”,永远只能是苦苦经营的小老板。当然,这些小老板的作为只要不违法,我们也无可奈何。一些由农民发家而成的小老板,其周扒皮情结也是溶入血液里了,我懒得劝他们。但就整个社会的制度而言,激励优于惩罚却是重要的。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是干部和国企领导人的腐败问题。每年都要抓捕、甚至枪毙一批腐败干部,惩罚是相当严重的。但为什么腐败有加剧的趋势,由个人腐败变为集体腐败,由几十万变为若干亿呢?其实惩罚对制止腐败的作用往往是暂时的、有限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打击腐败的力度,恐怕是中外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被满门抄斩,甚至被剥皮的做法,威慑力不可谓不大。但明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官员最腐败的时代之一。换一个思路应该是激励。这种激励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高薪养廉。我并不是说,高薪者必定廉,毕
竟人的贪婪是无限的,但高薪是廉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当官员的合法收入不足以使他过上与自己身份相称的生活时,贪污的诱惑就要大得多。明清两代官员收入极低,这是当时官场腐败的原因之一。二是奖励举报者。像纽约那个植物园那样,让官员置于社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总结20世纪以后官场风气改变时,就把新闻监督作为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闻界以揭发政治家腐败为中心的“扒粪运动”有力推动了廉政之风。新闻界的“扒粪运动”使它们吸引了消费者,有了广告,让媒体通过“扒粪”来吸引读者就是激励——相当于对举报者奖励若干。动听的道德说教和严厉的惩罚,都不如激励机制。按着这个思路去设计制度,世界就会更美好。
篇三:话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惩罚”
“惩罚”话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出题人:张秋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老农拿着一把柴刀,使劲地砍路边一株枣树,口里念念有词:“叫你不生枣!”枣树被砍后来年真的结满了枣子。还有一次看到母亲正在和一只母鸡生气,它不生蛋了,天天呆在窝里孵蛋。母亲赶出了鸡窝里的那只母鸡,拎住翅膀,说:“把它浸到溪水里。”正是大冬天,溪水还结着冰呢,鸡不是要冻死么?母亲说:“不会的,保证它五六天后能生蛋。”母鸡浸了水后,果然又开始生蛋了。
世上的万物实在有些奇怪,竟然需要一些“惩罚”。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遇见这样的事。不给予惩罚,就没有成绩;不给予苦难,就不懂甘甜。惩罚是金。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点拨
1.“不给予惩罚,就没有成绩;不给予苦难,就不懂甘甜。惩罚是金”这句话指出了“惩罚”的作用和效果。换成肯定句就是惩罚可以出成绩,让你懂得生活的甘甜。这是一个观点,考生完全可以以此为中心来写一篇文章。但是,不能单把注意力放在“苦难”上面。苦难,可以是惩罚,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是惩罚.比如贝多芬的耳聋,霍金的瘫痪等并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遭受的处罚,而是生活的磨难。
我们再就“惩罚”作一个分析。惩罚,是惩治、处罚的意思,是一个动词,是一种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分析:(1)为什么惩罚。、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做错了事情,没有做该做的事情。(2)怎么惩罚。,从大的方面讲,可
以分为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肉体的折磨是容易理解的,精神的折磨包括生活中的打击、言语上的批评等。(3)惩罚的结果。对马虎的惩罚使之认真,对撒谎的惩罚使之诚实,对自私的惩罚使之博爱,对懒惰的惩罚使之勤奋,对不思进取的惩罚使之奋发向上,对偷窃的惩罚使之守法,对贪婪的惩罚使之知足,对冲动的惩罚使之冷静
??归纳起来就是:惩罚可以塑造完美人格,可以帮助迈向成功,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4)如何对待惩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将惩罚当作是人生难得的宝物(惩罚是金),主动的接受惩罚,在惩罚中成长、进步、完善 (5)惩罚的事例。从生活中找(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课本中找(项羽因其刚愎自用而兵败自刎,司马迁因触犯皇帝而被施以腐刑??)
2.对要求的分析。虽然可以自选角度,但是根据材料和说明文字,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惩罚”上面。这个题目适合于写不同的文体。记叙文可以通过记叙自己经历的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惩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可哒编造故事来说明惩罚是对做错事情的必然结果。议论文可以就惩罚的原因,惩罚的方式,惩罚的结果进行分析。
惩罚
提起惩罚,不禁想起一则新闻:美国小伙子费伊在新加坡时,曾不知趣地在别人的车上涂鸦,被新加坡政府施以鞭刑重法。即使美国总统来为求情,新加坡政府仍是铁面无私,坚持原则,执法如山,在费伊身上留下四道深深的鞭痕。消息传出,轰动世界,人们议论纷纷。有同情的,有不解的,有愤怒的,也有赞赏的。我拍案叫绝:这真是神圣的四鞭,打得够力度、够气势,打醒了人们心中的警惕,使人们对道德、对法律、对人生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审视。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当我们在舞台上不停挪步,探寻那个最佳位置时,不可避免的,会时不时跳离自己的舞台,找不到方向。这时,我们就需要一条鞭子,把我们驱赶回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条鞭子,正是惩罚。
可是,有些青少年在受到批评责备时,却甩甩头,理直气壮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的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竟成了现在那些做错事受到责罚时的挡箭牌,他老人家在泉下得知,会气成怎样!在但丁时期封建势力强大,他们提倡文艺复兴,却受到种种压制和迫害,被逼之下才发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口号。这是对光明的追求,对腐朽势力的蔑视,而不是对错误的掩饰,更不是作恶的借口。在违反校规受到处分时,在做错事受到指责时,在明知故犯受到警告时,若摆出一副一意孤行的态度——“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那不是无知,就是愚昧了!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创造一番风采,不但要走自己的路,还需要明确自己的缺憾,虚心接受必要的惩罚和指导。
有失才有得,经历了错误,才知道正确,然而在其中充当媒介的,是一次次犯错之后受到的惩罚。每承受一次惩罚,经历一次刻骨铭心的反思,思想便会发生一次质的飞跃,性格也变得成熟许多,人生的舞台似乎也变得更加广阔。在坎坎坷坷、屡次犯错均人生道路上,坦然面对自己吧,接受善意的惩罚,那是一颗颗垫脚石,让你稳步迈向广阔的成功大道。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开头引述材料的简洁、分析材料的精当、引出主题的自然使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进入了规范的议论文行文格式,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的娴熟。接下来,用一个“可是”转入现实生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名人的;名言作为自己犯错的借口的实质:l愚昧或者狭隘,提出对待错误和惩罚的正确做法。然后,文章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强调惩罚在人生中的重要
作用,水到渠成的以鼓励性的语言收柬全文。文章的结构符合议论文“起一承一转一合”的格式,思路清晰,在观点的论述上从对待惩罚的态度切入,切入点小,因此能够论述得较为深入。在语言上,本文也有一些亮点,偶尔出现的一些排比句和整句,让文字带有文采。但是,本文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内容上,还略显单薄,文章仅就青少年对待惩罚的态度来谈如何对待惩罚,虽然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但是还是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如果可以再从社会生活来谈,文章内容会充实很多。
惩罚是金
学生经典例证
1、俄国著名化学家布特列洛夫小时侯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一次,不小心,实验过程中发生爆炸,被老师发现了,罚他在脖子上挂大牌子。那牌子上还写上侮辱性的文字:伟大的化学家。那时老师只图一时痛快,没想到,这个惩罚却成了布特列洛夫的内动力。他憋足劲,发奋学习,非当个化学家不可。果然,他在有机化学方面做出了成绩,真的成了化学家。
布特列洛夫说:“这个称号在19年前是对我的惩罚,现在却实现了。”应该感谢这次惩罚,是这次惩罚使他有了内动力,调动起了他的积极性,他才获得了成功。因此,惩罚是一个人的内动力。
2、惩罚是金,可以让人在骄傲自满之后,清楚地认识自己虚心地向他人学习;惩罚是金,可以让人在错过之后,真切地认识到原来事物的可贵,并珍惜现在的拥有;惩罚是金,可以让人在马虎浮躁之后,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并认真加以改正。
3、小树不修,难成栋梁;人不惩罚,难有作为。故曰:惩罚是金
惩罚是父亲恨铁不成钢的一种表达;惩罚是老师痛之不能的一种体现;惩罚是国家设在犯罪之路上的一道关卡。惩罚可以让迷失的人变得清醒,惩罚可以让偷闲的人变得勤快。惩罚是金,它可以换来无尽的财富与业绩。
4、桀骜不驯的孙猴子,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铸下大错。最终被如来佛惩罚压于五指山下五百年,而后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斗战圣佛。倘若不是如来如来给予悟空一定的惩罚,悟空与妖何异。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惨重的惩罚,他才觉醒,回归正道,修成正果。所以,惩罚是金。
5、楚文王受刑改过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向楚文王提出要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 50 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然后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 ! ”文王说:“同样有了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 ! ”此后,文王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兼并了 39 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的疆土。
6、起死回生的一骂 (要概述)
有 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 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徐复观穿着陆军少将的军服到重庆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 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
徐复观说早年已经读过了。
熊十力很不高兴,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
过了一些日子,徐复观再去,告诉说《读通鉴论》读完了。
熊十力问:“有点什么心得 ? ”
徐复观觉得自己读得很认真很仔细,不免有些得意,说,书里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着就一条一条地说起来。
还没等他说完,熊十力就怒声斥骂起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 ! 像你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得到书的什么益处 ? 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这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那一段,理解得多么深刻。这些你记得吗 ? 你懂得吗 ? 你这样读书,真是太没有出息 ! ”
这一顿骂,骂得陆军少将目瞪口呆。
原来读书是先要读出书的好处 !
“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徐复观明白了这个道理,“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经过这起死回生的一骂,徐复观改变了读书的方法,后来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著作等身,为重新检讨和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7、鲁迅小时候有一次到私塾,去晚了。先生惩罚他,用戒尺狠狠地打了他的手心,将手心打肿了,可是通过老师的惩罚,鲁迅便从未在迟到过。由此看来,
《贪婪的惩罚》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42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