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正文 本文移动端: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2017-05-05 06:53:5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下册)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589年,隋灭陈,统一了全国。

2、隋文帝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勤勉治国,锐意革新,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 ②经济上: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倡导节俭。

(使隋朝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3、评价隋炀帝:

①功:开隋朝大运河,设新仓,重开丝绸之路,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 正式创立科举制。

②隋炀帝是有名的暴君,好大喜功,建东都洛阳,对高丽用兵,加重人民负担。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4、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5、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位,年号贞观。(材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1>吸取隋亡教训,懂得为君之道,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做到广开言

<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是: 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能臣) 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唐朝时发明先进的农具:曲辕犁和筒车)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民族称为“天可汗”)

<3>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6、评价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即位,改国号为周。 功:招揽人才,提拔重用姚崇、宋憬;组织编写农书,兴修水利、栽桑养蚕,减免赋税和徭役,重视考核地方官。史称武则天的统治具有“贞观遗风”。

(材料:“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的继续繁荣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纪念武则天修建的寺庙:四川广元的皇泽寺。 过:但她为达到目的,不惜耍阴谋诡计,滥杀无辜,重用酷吏等。

7、唐玄宗(李隆基):712年即位,前期年号开元。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1>唐玄宗的治国措施:(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

①任用贤能。(姚崇、宋憬)②重视农业,发展生产,扩大耕地,兴修水利 ③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减轻人民负担。

<2>唐玄宗时,“贞观之风一朝重振”,经济文化有新发展,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唐玄宗。

8、科举制度的创立:(材料:“天下英雄,都如吾彀中矣”“国家取士,进士之科”)

<1>背景:九品中正制不能选拔出优秀人才。而隋朝急需人才。

<2>过程:隋文帝时废除科举制,下令“分科举人”。 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①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材料:“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②内容:分常科(进士科、明经科)和制举(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③武则天时开创“殿试”的先河。

<4>意义、影响:科举制作为一种新的选官制度,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平公开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这一制度沿用了1300多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9、唐朝的民族关系:用和亲、封赏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青藏高原上生活的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第一次统一了青藏高原。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①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②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③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已经和同为一家

④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会盟碑(大昭寺门前)

(材料:“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喜兵革之不作?”

<2>云南的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建立的,其中的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南诏。 唐朝与南诏的关系:①唐玄宗时,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②千寻塔:体现南诏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3>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后来称为“回鹘”。 (材料:“回鹘衣装回鹘马”) 唐朝与回纥的关系: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②回纥曾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10、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①日本曾十多次派遣唐使到唐朝。 为日中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日本人是:空海、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 ②唐朝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

促进日本佛学、医学、建筑、雕塑水平的提高,深受中日人民的尊敬。

(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③唐朝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西游天竺(印度半岛)求取佛经。是我国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玄奘、鉴真对弘扬佛法精神的执着,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难关的精神)

13、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14、960年,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15、1038年,羌族的一支: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16、宋辽议和:1005年的“澶渊之盟”。杨家将的故事出自北宋时期。 宋夏议和:1044年。(北宋每年要送给辽、夏的有银、绢、茶叶)。

17、1115年,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1125年,金灭辽。 18、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钦宗被掳走。称为“靖康之耻”

1127年,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19、岳飞的岳家军是南宋抗金队伍中最突出的一支(精忠报国。靖康耻,犹未雪)

1141年,宋金议和。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

<1>农业的发展:

②水稻产量高,著名的水稻“粮仓”是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 ③小麦、粟、豆的种植扩大,经济作物棉花种植扩大。

<2>手工业的发展: ①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②制瓷业中心是景德镇

<3>商业的发展:

南宋时,出现了全国通用的“会子”。作用:方便商业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南方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城。 ③对外贸易活跃,著名港口有广州、泉洲。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21、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三国时开始南移,唐朝中期转移加快,两宋时经济重心已移到南方。

<2>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经验;

②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安定; ③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3>经济重心南移表现在: ②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造船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③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也超过北方; ④南方的赋税收入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22、宋代的社会生活表现在:

〈1〉衣:麻布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的逐渐增多。服饰多样。

〈2〉食:主食:北方(面食)、南方(米饭)。 肉食:北方(羊肉)、南方(猪肉、鱼肉)

〈3〉住:农民住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大多住瓦顶平房; 贵族官僚住富丽堂皇的、园林式住宅。

〈4〉行:富人乘坐轿子、马车;一般百姓乘牛车、驴车,骑马、骡、驴。

海上远行可乘大船

〈5〉城市生活: ①北宋的东京城有“夜市”和“晓市”,有专供娱乐的场所—“瓦子”, 有专供舞台演出的“勾栏”,还有耍杂技、踢球、武术表演的地方; ②南宋的临安城有娱乐的场所—“瓦舍”。市场内有各种摊点:称:“行”、“团” ③喝茶品茶是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④宋代三大节日:元旦、寒食、冬至。

23、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尊推铁木真为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蒙古汗国形成。(“起朔漠、并西域、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灭南宋?”)

24、①辽、宋、西夏、金并立→金灭辽、北宋,南宋、蒙古建立(②金、南宋、西夏、蒙古并立)→蒙古灭西夏、金→元灭南宋

25、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26、评价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抗元将领,南宋灭亡后被俘,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元军南下的过程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文天祥忠于自己的祖国,誓死保卫祖国,文天祥抗元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后人的敬仰。

27、元世祖(忽必烈)的治国措施:

<1>政治上:①在中央,设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增设宣政院(管佛教和藏族地区)②在地方上,设管理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行省)

③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岛)和澎湖列岛。

<2>农业上: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

开始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③治理黄河水患;④开凿两段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

<3>结果: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都市

28、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 反映他在东方见闻的是《马可·波罗行记》

29、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表现在:(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①有的契丹族、女真族人同汉族逐渐融和,统称汉人; ②一些来自中亚、西亚的人与元朝各族杂居相处,在元朝形成新民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习俗与维吾尔族相似)

30、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

31、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材料:“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

①朱元璋时,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使皇帝直接控制了军政大权)

③建立厂卫制度,设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强化了君权)

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32、明清的八股取士:(顾炎武: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败坏人才甚于咸阳?)

<1>考试内容:题目选自四书五经,所论述的内容须遵循宋朝朱熹的《四书集注》,不能发表个人见解。 <2>考试形式:做八股文。<3>影响:见上面资料

33、明清的文字狱:

<1>目的:为加强思想控制;<2>例子:《明史》案和《南山集》案

<3>影响:人们不敢谈论政治,惧怕作文写诗,大批书籍被毁,不少人死于冤狱。

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4、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35、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雍正时,为军事上的需要,设立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1791年,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消,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2>清朝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36、郑和下西洋:(西洋:指东南亚地区及印度洋沿岸)(“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2>时间:1405—1433年。出发地:刘家港(江苏太仓)

<3>规模:一共7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郑和下西洋比欧洲哥伦布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④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37、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南洋:指东南亚地区,是西洋的一部分)

<1>唐朝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

<2>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后期),到南洋的华侨更多了。他们大多是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的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

<3>华侨与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38、西方传教士的东来:明朝时来中国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德意志人汤若望。

39、明清时的反侵略战争有哪些?

<1>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消灭东南沿海的倭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①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走私、劫掠,称“倭寇

②原因:明朝中期,朝廷腐败,边防松弛,倭患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安全。 ③取胜的原因: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组建“戚家军”,纪律严明;得到人民拥④结果:在台州九战九捷,又增援福建、广东,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安全。 ⑤戚继光被誉为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业绩彪炳千秋。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开辟荆臻?驱逐荷虏?”)

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 ②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攻破赤嵌城和热兰遮城;

③1662年,荷兰军队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④郑成功被誉为民族英雄。

<3>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军队。(1685—1686年)

①17世纪,沙俄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烧杀抢掠 ③结果:1689年,中俄签定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条约内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条约意义: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边界)

40、清朝对边境地区的治理措施:

<1>在西藏:①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雍正时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加强对西部的统治) ③通过金奔巴瓶制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

<2>在台湾:1683年,康熙派施琅率军收复台湾,清军入台。

1684 (作用:巩固了对东南边疆的统治,促进了对台湾的开发)

蒙古<4>在新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统治) (以上四项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起了重要的作用)

41、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到巴尔客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

篇二: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

1、建立

时间:581 年(589年灭陈统一)

都城:长安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年号:开皇

3、隋文帝治国措施:

①改革政权机构;②重视选拔人才;③大力发展农业;④减轻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

4、开皇之治:

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5、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贞观之治

1、建立

时间:618年 人物:李渊地点:长安

2、贞观之治:

时间:626年 人物:李世民(唐太宗) 年号:贞观

治国措施:

(1)政治上:①吸取隋亡教训,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

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

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国子学、太学)

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和亲、封赏、迎击),改善民族关系。(天可汗)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2课 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1、时间:690年

国号:周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

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 王景等有才干的人;

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

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⑤减免赋税徭役

3 作用: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 开元盛世

1、时间:712年,

人物:李隆基(唐玄宗)

年号:开元

2、治国措施:①任用贤能(姚崇、宋璟)

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③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了武则天的酷刑苛法;

⑤倡导节俭

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

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取。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

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臵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

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

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答案: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④看重诗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

1、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吐蕃的首领称赞普。

2、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

3、关系

和亲:①唐太宗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

间的友好关系。

②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尺带珠丹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立会盟碑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二、唐与南诏

1、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南诏是彝族、白族的祖先;

2、蒙舍诏统一各诏,建立南诏政权。太和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3、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 唐与回纥

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关系:①唐太宗贞观年间,回纥出兵助唐灭东突厥。

②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

3、唐朝采取哪些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经济文化交流、册封、和亲、会盟、直接管理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唐与日本

1、唐朝时,日本派使节到唐朝

目的: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2、鉴真: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他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二、唐与天竺

1、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2、①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

②他学习佛学,求取佛经,他和他的弟子还把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③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④玄奘是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学翻译家。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

太祖。

2、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

①政治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把进行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特务统治: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强化君权。(朱元璋)锦衣卫、(之后)东厂、西厂

③文化上:用八取士来培养和选拔皇帝忠顺的奴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④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二、清朝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1、从明朝开始实施,考试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内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危害: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它在历朝都发生,明清时最厉害,清朝达到顶峰。

危害: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四、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

①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政务交给六部,皇帝直接控制朝廷军政大权。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来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③明朝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强化君权。

④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进一步加大了其权力,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朱棣时,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2、概况:1405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第一次出使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②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③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南洋。

二、华侨对南洋的贡献:

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明朝后加快。大多来自东南沿海一带,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①倭寇: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称之为倭寇。

②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③抗倭业绩: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几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④评价: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17世纪20年代,荷兰霸占台湾。

②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③评价:郑成功是民族英雄。

三、反击沙俄侵略:

①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 ②康熙帝组织反击,1685年和1686年两次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

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一、对西藏的管理:(西部)

1、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2、雍正时,设臵驻藏大臣,①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②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方面的大权。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

3、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对台湾的管理(东南部)

1684年,清朝设臵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三、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管理:

①17世纪平定噶尔丹叛乱,设臵了乌里雅苏台将军。

②18世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臵了伊犁将军。

意义: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清 朝 的 疆 域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五、明清两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抵御外来侵略:①明朝时,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②清朝时,康

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者。

2、加强管理:①顺治和康熙先后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臵驻藏大臣,与达赖、

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②1683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巩固了对东南边疆的统

治;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后,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北方;平定大小和卓叛

乱后,设立伊犁将军管理西北边疆。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一、盛世与危机

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为:

A农业方面:①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的种植不断推广。

B手工业: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突破。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③松江、无锡等地棉布畅销各地。

C商业:商品流通更广泛,商业更发达。

3、危机

衰落的原因:乾隆中期以后,①土地兼并严重,②统治集团奢侈,③吏治败坏,④军队腐朽,⑤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与外国贸易

②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

③为了抵御西方国家的入侵。

表现: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到乾隆年间只开放广州一

处,并颁行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①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清朝前期对外实行什么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实行些政策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①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②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二,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第三,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抗清力量。

③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

篇三:2014年中考复习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

1、建立时间:581 年 统一时间:589年灭陈统一都城:长安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年号:开皇

2、隋文帝治国措施:①改革政权机构;②重视选拔人才;③大力发展农业;④减轻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

3、开皇之治:

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二、贞观之治

1、建立 时间:618年 人物:李渊地点:长安

2、贞观之治:时间:626年 人物:李世民(唐太宗) 年号:贞观

治国措施:(1)政治:①吸取隋亡教训,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

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国子学、太学)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和亲、封赏、迎击),改善民族关系。(天可汗)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2课 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1、时间:690年 国号:周意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 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 王景等有才干的人;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

农业生产;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⑤减免赋税徭役

3 作用: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 开元盛世

1、时间:712年, 人物:李隆基(唐玄宗)年号:开元

2、治国措施:①任用贤能(姚崇、宋璟)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③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了武则天的酷刑苛法;⑤倡导节俭

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

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取。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

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

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答案: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④看重诗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

1、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吐蕃的首领称赞普。

2、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

3、关系 和亲:①唐太宗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尺带珠丹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立会盟碑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二、唐与南诏

1、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南诏是彝族、白族的祖先;

2、蒙舍诏统一各诏,建立南诏政权。太和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3、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 唐与回纥(回鹘)

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关系:①唐太宗贞观年间,回纥出兵助唐灭东突厥。②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

3、唐朝采取哪些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经济文化交流、册封、和亲、会盟、直接管理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唐与日本

1、唐朝时,日本派使节到唐朝 目的: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2、鉴真: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他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二、唐与天竺

1、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2、①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

②他学习佛学,求取佛经,他和他的弟子还把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③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④玄奘是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学翻译家。

三、为什么说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表现:选官制度开放、民族政策开放、对外交往开放、文学艺术开放。

四、唐朝对外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唐朝自身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1、对外政策:开放。

2、主要表现:①日本遣使来华;②鉴真东渡日本传法;③玄奘西行取经;

3、历史意义:①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②丰富了唐朝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

①政治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把进行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特务统治: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强化君权。(朱元璋)锦衣卫、(之后)东厂、西厂

③文化上:用八取士来培养和选拔皇帝忠顺的奴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④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二、清朝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三、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①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政务交给六部,皇帝直接控制朝廷军政大权。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来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③明朝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强化君权。④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进一步加大了其权力,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朱棣时,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2、概况:1405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第一次出使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②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③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南洋。

二、华侨对南洋的贡献:

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明朝后加快。大多来自东南沿海一带,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①倭寇: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称之为倭寇。 ②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③抗倭业绩: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几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④评价: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17世纪20年代,荷兰霸占台湾。

②1662年,郑成功率军在赤嵌城和台湾城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③评价:郑成功是民族英雄。

三、反击沙俄侵略:

①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

②康熙帝组织反击,1685年和1686年两次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

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一、对西藏的管理:(西部)

1、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2、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①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②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方面的大权。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

3、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对台湾的管理(东南部)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三、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管理:

①17世纪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北部地区)

②18世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西北地区)

意义: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清 朝 的 疆 域

五、明清两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抵御外来侵略:①明朝时,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②清朝时,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击败沙俄侵略者。

2、加强管理:①顺治和康熙先后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 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通过金

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②1683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巩固了对东

南边疆的统治;③平定噶尔丹叛乱后,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北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

立伊犁将军管理西北边疆。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一、盛世与危机

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为:A农业方面①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的种植不断推广。B手工业: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突破。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③松江、无锡等地棉布畅销各地。C商业:商品流通更广泛,商业更发达。

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与外国贸易②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③为了抵御西方国家的入侵。

表现: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到乾隆年间只开放广州一处,并颁行限制外商活动和

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①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清朝前期对外实行什么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实行些政策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①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②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二,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第三,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抗清力量。③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

第九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一、印刷术

1、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江淮新兴。宋朝时进入了全盛时期。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2、北宋中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是印刷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3、北宋时活字印刷术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

二、指南针:

1、战国时制成司南。2、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初期制成“罗盘针”(罗盘)。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4、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三、火药

1、唐朝时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硫磺、木炭和硝石)。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3、宋元时期,火器运用广泛。4、13世纪至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贡献):

1、火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兴资产阶级凭借火器战胜了落后的封建势力,火药在生产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指南针:指南针传到欧洲后,成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航全球的重要条件;3、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第16课 建筑奇观

一、赵州桥 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二、大运河1、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2、元朝又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3、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明长城:目的: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起止点: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意义:明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故宫

1、明清时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构成。宫城又称紫禁城,今天称为故宫。

2、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第17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一、《本草纲目》

1、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2、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流传到日英法等国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天工开物》

1、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的代表作。

2、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资治通鉴》

1、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史料翔实丰富,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第18课 唐与宋词

一、唐诗①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②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人称“诗圣”。 “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是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寓意深刻,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

二、宋词

1、宋词有婉约词、豪放词。婉约词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

①柳永突破小令格式,扩展词的篇幅,加大词的容量,完成了北宋词的第一次转变。

2、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人们将辛弃疾和苏轼并称为“苏辛”。

①苏轼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摆脱乐曲附庸地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水调歌头》《念奴娇》 ②歌颂征战,希望完成统一大业是辛词的基调。

第19课 明清小说

一、明代小说

1、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文学体裁在明代繁荣起来,《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称明代“三大奇书” 。

2、《三国演义》是 罗贯中 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3、《水浒传》是 施耐庵 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写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4、《西游记》是 吴承恩 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创作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二、《红楼梦》

1、曹雪芹(清代)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一、莫高窟: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

二、云冈石窟 三、龙门石窟: 四.乐山大佛与大足石刻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一、书法:

1、唐代张旭、怀素以草书著名。

2、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等。

3、元朝书法家赵孟頫创造出“赵体”。

二、绘画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41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川教版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下册)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589年,隋灭陈,统一了全国。2、隋文帝的治国措施...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