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 正文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

2017-04-23 05:53:3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

桂枝香·金陵怀古

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②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

③品味词的语言之美。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金陵古城,咱们现在叫南京,这个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更替。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1700多年啊,使得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我们的前辈们他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这古迹的不朽篇章。特别是在晚唐,六朝繁华褪尽,王气无存,冷寂而萧条,留给唐代诗人们是太多的思考与感叹,你看那刘禹锡写道:

“山为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切都是眼前之景,一切又都带着历史的回音,昔日的繁华,今天的冷清。历史的变迁、王朝的兴废,无限的感慨都包含在其中了。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 我为大家朗诵一遍。 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篇二:桂枝香 金陵怀古

[设计说明]

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突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和经验。在歌教学当中,把握好语言品味这个着力点,以诵读为纽带,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受到文化熏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熟读诗歌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鉴赏诗歌。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金陵文化”。

课堂导入:(2分钟)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灵魂深处。唐诗过后是宋词,在北宋词坛正侧重于描写男女恋情与伤离念远这一类题材之际,一些有学识、有抱负的士人,把国家兴亡这一重大题材带进词的创作领域,他们一旦登高望远,凭吊古迹,便常常兴起满怀愁绪。那愁绪又往往不是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感叹家国之忧患,古今之兴亡??这种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随而成就了名篇佳作,流传千古,经久长新。

▲请学生谈对诗题的理解?

二、1、赏析上片(10分钟)

●①女生读上片,齐读下片。(正字音、读出节凑)

自读上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说明同学们阅读和体悟细心、深刻,教师引导归类,我们一起鉴赏解决这些问题。 ●师生探讨研究上片的意象——意境——情感?

教学精彩片断(一):

师问:如果我们要整体把握上片,应抓住那些短语语或句子?为什么?(词的上片由哪一个词领起?哪一个词作结?)登临送目---- --画图难足

师问:概括地说“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写景。”

师问:“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多媒体展示)

“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秀丽的山河图)。

预设1:“似乎有冷清的感觉”

点拨:“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同学们也受了感染,有‘晚秋、残阳、西风’一定有这种凄冷的感觉吗?---------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闲适怡然刘禹锡也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预设2:心旷神怡-----你能把你的想象给大家描绘一下吗?

预设3: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再现画面(多媒体展示)美不美?词人怎样概括这种美的?

?想象一下夜晚呢?“征帆去棹”“酒旗”“彩舟”?(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繁华热闹)画面难以表现的“听到了什么?”

[说明]:引导学生透视画面,体悟“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画面背后的诗人的真意。

(二)鉴赏诗词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防止流于肤浅空洞。之所以景美,还有一个原因,炼字。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三)我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不要看书,请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图示背诵。”

登临送目----故国秋景---画图难足

师问:“在如此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感觉呢?”

哪位同学外出旅游过?到过那些地方感受如何?

点拨: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思想高度,面对同样的美景感受是不同的。故国,不仅是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人文景观。故国,浓缩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此人,此心情,此地,此景,又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背景)了解王安石。(生)背景:1067年,宋神宗即位时,国力凋敝,民不聊生,可皇族和官僚地主们却穷奢极欲,挥金如土,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在国难当头之时,身为宰相的王安石,不图官禄名位,勇敢地举起改革的大旗,农民大受其益,兵力逐渐强盛,国家起死回生,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它却触动了封建官僚阶层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被扼杀了。他在《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改革受挫壮志未酬的愤恨同时也坚定了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改革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王安石是从关注民饥民生开始改革的。王安石是提着乌纱帽搞改革的。他看名利淡如水,视改革重如山,几经贬谪,仍然矢志不渝。王安石是封建社会里惟一不愿做轿子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司马光、苏轼曾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改革,但都终被王安石的人格力量所折服。苏轼著文大加赞颂,政敌司马光亲手为其书写墓志铭,。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明确:繁华竞逐 有这种美丽的景色联想到昔日的繁华竞逐亡国(相似联想)

{说明}:在恰当的时机出示背景材料,才能达到其最佳效果。

2、互动交流、赏析下片(15分钟)

朗读品味下片:读出信息,读出感情,读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

①词的上下片是怎样过渡的?

过片“念往昔、繁华竞逐”,紧扣上片对六朝金粉十里秦淮的描写而来,“画图难足”是极言其美,用明写;夜幕掩盖下的享乐生活,暗寓其中;到这里用“繁华竞逐”一语挑破,谓南朝统治者穷奢极侈,酒色无度。(“极尽繁华”让人“念往昔”;如此美景应珍之,惜之)

②“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阿房宫赋》哪一个句子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③作者意在讽刺商女吗?那是谁?一味追逐奢华享乐的朝中权臣。“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④“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怎样理解?

“寒烟衰草凝绿”寒烟、水、潭,虚写,凄凉,衰败,没有生命力。深秋了还凝结着伤心的碧色,如人在发呆失神。

[说明]:以读悟语(语言文字),以读悟情(思想感情),前者是基础。“读出问题”是读诗的最高境界,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此基础上,相机教学。

●试背念往昔繁华竞逐---悲恨相续----漫嗟荣辱

三.拓展、探究、比较(8分钟)

问题设计:王安石这种“吸取历史的教训,通过改革,避免重蹈覆辙。”的深沉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体会得更加深刻。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别?大家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由讨论,再起来回答。”

点拨:“两首词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我们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主流,对中国文人,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老师而言,老师认同道家那种对人个体发展的关照。但同时,老师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的精神。而在今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而言,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多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与时代同行,为百姓放歌!

四、个性化解读——撰写鉴赏文章(8分钟)

设计:学习了诗歌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①学生写鉴赏文章150字左右。

②写作指导:

1.▲赏析字、词、句▲▲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读后感

2.言之有物 .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说明]:这是鉴赏古典诗词质的飞跃,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说,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其意境的挖掘等层面上,而是对作品能烂熟于心,将作品的意境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独特的角度、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出来。其突出表现在于完成对鉴赏文章的撰写。

五、结束语(2分钟)

往事越千年。

六朝的金粉和风流,给金陵抹上了最绚丽的色彩。然而,随着一个时代的坍塌,金陵的神话,乃至金陵六朝帝王都的神话盛极而衰。六朝的古迹,繁华的往昔被摧毁得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断垣残瓦,满目疮痍。只有淮水仍在,也只是流淌着一片凄凉。

然而,就是这样一片废墟

李白,崔颢,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韦庄——唐朝最伟大的几位诗人,都来了。

周邦彦,朱敦儒,王安石----。宋元最有名的几位词人,也来了。

文学史就在这一刻记住了金陵。从这一刻起,后世所有的文人,学者,官吏,学生,百姓,只要他或她面对文学,就无法逃开金陵的名字。金陵带着历史深沉的气味,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中华文化的肌肤之中,融入到它的血液里面,再也分不开了。

金陵怀古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专门的课题,中国文化的一个奇观。最后齐诵《桂枝香 金陵怀古》!

[说明]诗歌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读出问题,师生探讨交流,课堂富于变化、生成的特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善于捕捉有效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的错误信息,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且不可忽视教师“导”的作用,学生阅读文本遇到障碍的、理解问题不够深入时,都需要教师的相机点拨和诱导。

补充材料:

“黍离”一词 ,最早出自《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篇三: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蓬”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作品名称

桂枝香·金陵怀古 作品别名 桂枝香·登临送目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 《临川先生文集》

文学体裁 词 作 者 王安石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 词句注释

?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 文学赏析

?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1作品原文

桂枝香·金陵怀古⑴

登临送目⑵,正故国晚秋⑶,天气初肃⑷。

千里澄江似练⑸,翠峰如簇⑹。

归帆去棹残阳里⑺,背西风,酒旗斜矗⑻。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⑼,画图难足⑽。

念往昔,繁华竞逐⑾,叹门外楼头⑿,悲恨相续⒀。 千古凭高对此⒁,谩嗟荣辱⒂。

六朝旧事随流水⒃,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⒄,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⒅。[1] [2] [3]

2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金陵:今江苏南京。

⑵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送目:远目,望远。 ⑶故国:即故都,旧时的都城。金陵为六朝故都,故称故国。

⑷初肃:天气刚开始萧肃。肃,萎缩,肃杀,形容草木枯落,天气寒而高爽。

⑸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⑹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⑺归帆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⑻斜矗:斜插。矗,直立。

⑼“彩舟”两句:意谓结彩的画船行于薄雾迷离之中,犹在云内;华灯映水,繁星交辉,白鹭翩飞。这两句转写秦淮河,“彩舟”系代人玩乐的河上之船,与江上“征帆去棹”的大船不同。又与下片“繁华”相接,释为秦淮河较长江为妥。星河,天河,这里指秦淮河。鹭,白鹭,一种水鸟。一说指白鹭洲(长江与秦淮河相汇之处的小洲)。

⑽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难足:难以完美地表现出来。

⑾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⑿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统兵伐陈,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陈后主、张丽华被韩俘获,陈亡于隋。门,指朱雀门。楼,指结

绮阁。

⒀悲恨相续:指六朝亡国的悲恨,接连不断。

⒁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⒂谩嗟荣辱:空叹历朝兴衰。荣:兴盛。辱:灭亡。这是作者的感叹。 ⒃“六朝”两句:意谓六朝的往事像流水般消逝了,如今只有寒烟笼罩衰草,凝成一片暗绿色,而繁华无存了。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都金陵。

⒄商女:酒楼茶坊的歌女。

⒅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其辞哀怨绮靡,后人将它看成亡国之音。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3] [4]

白话译文

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后庭花》遗曲吟唱。[4]

3创作背景编辑

此词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宁府时所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3]

4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金陵为六朝古都所在。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此词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阕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登高望远、睹物抒怀,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且喜用的方式。南朝的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诠赋》)。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登临”指登山临水,“送目”是远望的意思,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60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
相关文章
  •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桂枝香·金陵怀古学习目标①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②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③品味词的语言之美。1.导入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