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雷锋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学雷锋,见行动”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二(4)中队
一、 班会目的:
1、通过班会让同学们更加了解雷锋,更加能够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可贵,同时利用本次班会表彰上星期晨扫中表现突出,发扬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精神的同学,让同学们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热爱劳动的精神。
2、通过雷锋的生平简介及其实的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向雷锋叔叔学习。
3、利用介绍、采访、评议等形式,使学生知道雷锋精神已在班集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活动,希望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雷锋生前的先进事迹,歌颂雷锋的诗歌。
2.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3、发动全班同学分小组搜集有关雷锋的事例与名言,并做成电脑小报或手抄报 ;
4、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布置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①我班有哪些好人好事?是否体现雷锋精神?
②我班存在哪些与雷锋精神相违背的现象?
5、教师归纳专题讨论结果,用于班会课上的讨论;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及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讨论;
四、活动程序
1、主持人宣布班会课开始;
2、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3、雷锋的故事
4、朗诵诗歌
5、小组讨论
6、讲述身边好人好事
7、唱歌《学习雷锋好榜样》
五、具体过程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导出班会主题
(甲)尊敬的领导、(乙)老师、(甲)同学们,(合)下午好!
甲:二四中队《学雷锋见行动》主题班会现在开始!(合)
甲:三月,阳光明媚。
乙:三月,万物复苏。
甲:三月,春风送暖。
乙:三月,大地换新颜。
甲:同学们,三月,是什么日子呢
全班答:学雷锋活动月。(此时,大屏幕出示班会主题。)
乙:对了。
甲:(手指大屏幕)“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手中的枪,我们要做新时期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乙: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雷锋,一个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县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雪锋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甲: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乙:请听《雷锋故事联播》
故事(一)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自己十分节俭,一双袜子补了又补还舍不得更换,却用自己每月仅有的6元津贴为全班战友们购买了学习书籍。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而且带动战友们学习,帮助战友们提高思想觉悟。1960年,辽宁遭受重大水灾。雷锋悄悄给受灾的战友王大力家寄去了20元钱。在出发去灾区救灾时他又把100元钱以一名解放军战士的名义捐给抗洪救灾第一线。
故事(二)助人为乐
一天,雷锋因公出差,踏上了从抚顺开在沈阳的列车。上了车,他看到旅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
很忙,就又动手帮着扫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不住地招呼他:”同志,看你累得满头大汗,快过来歇歇吧!”
“我不累。”雷锋叔叔是永远不知道累的。
甲:同学们,雷锋的故事, 当然不止这些!雷锋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 乙:请听诗朗诵
为什么 你总在我前方闪耀
你的故事装满我童年书包
为什么 你是我永远的寻找
爱与恨 都写在你紧抿的嘴角
并不是到三月
才记起为你骄傲
历经这风和雨
仍不失你的崇高
雷锋 每一次念你的名字
都是我深情的燃烧
不要说 你平凡像一棵小草
这绿色已汇成滚滚春潮
不要说 这二十二岁人生太少
认真做 青春才有永恒的歌谣
现代风吹不去
那人性的真和善
一双手一棵苗
便捧出青山不老
雷锋每一回无言的感动
都是人类心灵的拥抱
甲:雷锋精神是一种不怕吃亏的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下面请大家讨论,下面的做法对吗?你有什么想法?
1同学请教问题——诸多借口,不愿解答;
2值日生忘记擦黑板——其它同学不愿帮忙;
3同学的书掉在地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班干部管理班级时——其它同学不配合,甚至搞破坏;
5同学的课本不见——袖手旁观,不愿意帮忙找。
6看见地上有纸屑——不是自己丢的,不捡;
甲:雷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社会上,在我们同学当中也涌现出许多活雷锋,他们勤奋学习、刻苦耐劳、助人为乐!不信,请听同学们是怎样说的!生说?? 乙;雷锋和我们在一起
乘着温暖的春风
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
雷锋叔叔原来就和我们在一起。
他和诚实的孩子在一起,
他和勤劳的孩子在一起,
他和爱学习的孩子在一起,
他和关心别人的孩子在一起。
甲:最后希望大家向雷锋叔叔学习,成为“小雷锋”吧!就让让我们的班会在歌声中结束吧!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二、辅导员总结。
篇二:三年级学雷锋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雷锋精神永驻”主题班对活动方案
三(5)班 祝彩霞
一、活动目的:
1.通过雷锋的生平以及雷锋事迹的介绍,让同学们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向雷锋叔叔学习。
2.通过“雷锋精神永驻”主题班会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雷锋叔叔的“助人为乐精神”和“钻研的钉子精神”永不过时。
3.通过活动,希望有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雷锋的基本资料和先进事迹。
2.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3.课件、培养小记者。
三、活动形式:朗读、讨论、合唱、讨论等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班会课开始
春雨点亮枝头,悠然绽开了一个季节的问候。在春雨淅淅沥沥的三月初,我们开始新班会——《雷锋精神永驻》。首先请全体同学起立,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2.全班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3.雷锋,雷锋,这个名字是那样熟悉、亲切,《学习雷锋好榜样》就是因他而存在。这首歌曲,响彻中国大地,多少人以他为榜样,顶礼膜拜,多少人把他的日记作为座右铭,学习一生。
同学们对雷锋叔叔了解多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他呢?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继承革命英雄的光荣传统呢?
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了解雷锋叔叔吧!
4.看图片,老师讲解,了解雷锋基本信息
年仅22岁,雷锋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刻苦钻研科学理论的钉子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5.了解雷锋事迹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雷锋叔叔的事迹!
讨论你知道的雷锋事迹
全班交流雷锋的事迹
朗读雷锋的日记
雷锋在日记里还写到: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和工作,没有理由不改正缺点和错误,没有理由只顾自己不顾班集体。我们每读一篇雷锋日记,都很受鼓舞,特别是“钉子”精神,它将是我们今后努力学好知识的动力。
6.下面我将采访两名同学,请他们谈一谈他们的感想。采访以下一些问题:
(1)雷锋是怎样一个人吗?雷锋精神是什么呢?
(2)你是怎样理解雷锋的“钉子”精神的?
(3)你觉得努力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4)你觉得与同学交往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7.学生发言:我班的“活雷锋”(讲述班里的好人好事)
讨论班上的“小雷锋”
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雷锋其实哪儿也没去,就在我们的身边。时代的改变或许会令雷锋精神的表现形式有了改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社会不再需要雷锋。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被千千万万的人所学习与继承,以美而纯洁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美,感受到如三月和风般的温暖与舒适。
8.班主任老师小结;
在我们的身边仍存在许多活雷锋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美。但美不仅要感受,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创造。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真正把雷锋精神付诸于行动,用实际行动创造美,让我们的班集体更团结,更互助,更优秀。
篇三:“学雷锋树新风“主题班会实施方案
《学雷锋树新风》
——四年一班学
习雷锋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内容,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弘扬雷锋精神。开展“争做新时代小雷锋”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深入学习雷锋同志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干一行、爱一行的钉子精神和谦虚待人、甘于平凡的螺丝钉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了德育教育领域,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意识。让孩子知道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孩子文明的行为习惯,激发孩子争做“小雷锋”的愿望,使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组织者:班委会、班主任
参加人员:全班同学
活动地点:四年一班
活动准备:
1. 场地准备 布置教室
2. 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并在课上讨论
活动程序:
1.主持人宣布四年一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主持人请同学说一说雷锋的故事,同学们讨论并举手回答。
3.评价雷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
4.表演诗朗诵《怀念雷锋》。
5.表演节目小品《一根钉子》。
6.同学说一说自己身边的雷锋事迹。
7.欣赏男生独唱《接过雷锋的枪》。
8. 让学生说一说今后打算怎么做。
9. 全班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10.班主任讲话。
和风细雨的三月,我们将在春雨中期待,期待种子发芽开花;我们将在春风中摇曳,摇出撒下的希望和温馨。这次“争做小雷锋”主题班会开展得非常成功,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雷锋精神永驻集体,永放光芒。
《学雷锋主题班会方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45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