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外国文学(论文格式范例)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风格分析
张如怡201300051104中文2班
【论文摘要】:哥特小说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并由此掀起了一股哥特小说的创作热潮,许多作家或多或少地将哥特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艾米莉·勃朗特则把哥特风格淋漓尽致地融入到了《呼啸山庄》中,使这部小说充满了迷幻色彩。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哥特,《呼啸山庄》
导论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艾米莉·勃朗特则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中充满迷幻色彩的哥特风格的描写更是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不少看点和值得品读研究的的细节。但是它在出版之初并没引起太大反响,反而被一些学者斥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一部作品,受到激烈攻击。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它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发掘,特别是其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哥特式风格的描写更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紧张、刺激的阅读快感。本文将从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情节、人物类型以及主题意识方面分析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及其影响。有不少研究人员已经从上述几个个方面分析了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的运用:邓颖玲《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认为,艾米莉在借鉴哥特传统的同时,在小说故事的场景构筑、主题、人物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对哥特小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拓宽了哥特小说的广度与深度;蒲若茜的《<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认为小说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小说的范式,触及了人性深处的非理性层面,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还有数十篇期刊论文同样作了相关讨论,但就角度和深度上没有超出上述两篇文章。本文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并在一些环境、人物细节上体现出的哥特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
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更为明显。
一、哥特小说的起源及其特点
哥特小说中的“哥特”(Goth)一词来源于古代北欧条顿民族(即古日耳曼族)的一个部落的名字,这个部落原是游牧民族,“曾以野蛮剽悍、嗜杀成性而著称”①。大约公元5世纪条顿民族摧毁了强大的罗马帝国,罗马人称哥特人为蛮族、未开化的民族。
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以后,意大利人法萨里(Vasari,151l——1574)用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齿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哥特式建筑”曾风行于12至15世纪的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其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隘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等。②这样,“哥特”的派生词“Gothic”就具有了“野蛮的”、“粗野的”,“中世纪的”、“黑暗的”等多重意义。 而瓦尔马认为,在英语中,“哥特”一词的真正历史开始于18世纪,主要具有野蛮、中世纪和超自然三种含义。③
到了18世纪中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一名称最初来自1764年贺拉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发表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 (The Castle of Otranto),其副标题就是“一个哥特故事” (A Gothick Story)——发生在中世纪古堡里的关于家族败落的故事。随后,哥特小说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盛行于英国,佳作频出,影响深远。“英国哥特小说,简言之,即一种恐怖和神怪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描写由于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笼罩着神秘的恐怖气氛,具有怪诞紧张的不寻常故事。在这种小说中,一切都被夸张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容不得任何中间的、寻常的、平凡的、一般的东西,因此又被称为‘黑色小说’”。 ④ ①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 2 页。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3)。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 2—3 页。 ②③
④布吕奈尔等:《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 126 页。
二、《呼啸山庄》中的哥特风格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无论在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情节、人物类型以及主题意识方面都体现了浓郁的哥特风格。
(一)环境的恶劣恐怖
虽然《呼啸山庄》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古堡里,而是在荒野的山庄里,但山庄古老的历史、抑郁而阴森的气氛以及恶劣的气候毫不亚于前者:呼啸山庄坐落在约克郡的一个荒原上,它远远高于海平面,完全暴露在恶劣的气候中,这里终年刮着猛烈的北风。“你只要看一看房子尽头那些疏疏落落、干枯低矮极力倒向一边的枞树,还有那朝一边伸着细枝、好像在向阳光求乞的荆棘,就会想见从山那边刮过来的北风的那股劲头了”;山庄外面:“狭窄的窗户都深深地砌在墙壁里面,房子的四角都有巨大突出的石块护卫着。” 大门周围留着“奇形怪状的雕饰”,还刻着“一五○○这个年份”和“哈顿·恩肖”;山庄里面,终年不见阳光透进来,阴森森的,冒着一股寒气。⑤《呼啸山庄》弥漫着一种既暴烈又多变、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特氛围。艾米莉以诗人敏锐独特的想象,紧紧扣住大自然中的原始意象,把笔触伸入到了人物灵魂层面中的野性空间,向人们展示了那足以席卷一切的心灵风暴,与试图扼杀心灵的人为荒原之间的冲突。荒原与风暴是《呼啸山庄》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意象。
(二)情节上的哥特风格
《呼啸山庄》,艾米莉这部唯一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死亡事件和死亡意象,自杀、他杀、身体死亡和精神死亡等多种形式,足以体现作者对死亡题材的偏爱,死亡中所蕴藏的如山洪般爆发的激情,或凄美绝望的悲剧都令艾米莉迷恋不已。
《呼啸山庄》中的一个场景——洛克伍德的梦境被拉尔夫?福克斯称为“整个英国文学中最动人的场面”:他睡在凯瑟琳的床上,在恐怖的梦魇里,他抓着窗外那个哀号着的鬼的瘦小手腕,把它按在破窗玻璃上,“来回地擦着直到鲜血滴下来,粘湿了床单。”⑥与凯瑟琳素未谋面却被惊醒的洛克伍德坚信那是她的亡灵,而深爱凯瑟琳的希思克利夫更深信不疑:“我很相信鬼魂,我相信它们能够,⑤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第5页。
⑥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第29~30页。
而且的确是生存在我们中间!”失去爱人的希思克利夫渴望借亡灵来抚慰自己的痛苦。黑夜的颜色与鬼灵的飘渺融为一体,而梦的不真实和醒后的真实世界完全重合,似真似幻的场景带给人们惊心动魄的恐怖体验。梦境中的亡灵,血迹斑斑的手,打破的玻璃窗,无一不透露出诡异的哥特色彩。这种意象的怪诞“令读者产生惊惧、敬畏的心理,感到它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自己则渺小微弱。”⑦
还有洛克伍德来山庄被一群恶狗围攻,希思克利夫吊死就要产仔的长毛垂耳狗,亨德莱把刀子插进耐莉的牙齿间、把自己的婴儿沿着楼梯往下扔,凯瑟琳用指甲把伊莎贝拉的胳膊拧得发青,小凯瑟琳嫁给已经死去的小林顿……这些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的景象,无不使人联想起阴森恐怖的哥特画面。
在小说的末尾,我们还读到,呼啸山庄一带的乡亲经常看见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一起在荒原上、在教堂附近、在宅子里面游荡;甚至不会撒谎的牧羊的小孩也哭哭啼啼地说,看到希思克利夫和一个女人在在山崖底下。这些描写都充满了浓厚的哥特味,使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气氛。
(三)人物类型的哥特模式
《呼啸山庄》中许多人物变态扭曲的性格、极致永恒的爱、狂暴的复仇心理以及怪异可怖的行为无不体现出浓厚的哥特风格。
希思克利夫就源自于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他既是迫害者又是被迫害者。希思克利夫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无父无母,流落街头,幸得好心的老恩肖先生收留,没想到却落入更深重的苦难深渊,受到亨德莱的百般虐待和压迫,遭到恋人的遗弃,发誓报仇。自此,一个被压迫者变成了残暴的压迫者,为了复仇,他谋取了亨德莱的财产,骗取了画眉山庄的所有权。甚至在下一代身上施展他的复仇计划,不仅折磨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没有一点骨肉之情,只有赤裸裸的厌恶。这种狂暴与激情带来一种摧毁一切的破坏力量,他的所作所为无不带有哥特式色彩,简直是恶魔一般,最终不仅导致了恩肖和林顿两个家族的毁灭,而且导致了两代人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女性形象也和哥特体小说的女性形象有相似之处。希思克利夫的妻子伊莎贝拉和典型哥特体小说《奥特朗托城堡》的女主人公不仅有着相同⑦刘甫田、徐景熙:《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版,第17页。
的名字,而且有着相似的性格“美丽,敏感,柔弱,被动”⑧她自小生长在画眉山庄,养尊处优,温柔顺从,被希思克利夫恶棍英雄的魅力所吸引,成为其复仇的牺牲品。嫁给希思克利夫之后,遭到百般凌辱,终于不堪压迫而离家出走。
(四)主题上的哥特风格
哥特小说的主题大多是通过家族仇恨、继承权的争夺揭示人性的邪恶和阴暗。《呼啸山庄》的主题就涉及复仇、阴谋和继承权的争夺。
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一次外出时带回了被遗弃的希思克利夫。老恩肖十分疼爱希思克利夫,可是这却招致了老恩肖的儿子亨德莱的嫉妒和怨恨,但老恩肖的女儿凯瑟琳却和希思克利夫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老恩肖死后,亨德莱继承了遗产。于是,亨德莱百般虐待希思克利夫,让他从事繁重的体力活,把他当下人看待,甚至禁止他和凯瑟琳来往。这对童年时期的玩伴,此时已经成长为心心相印的恋人,亨德莱禁止他们来往彻底激怒了希思克利夫,激起了他疯狂的复仇决心。他曾对耐莉说:“我在打算怎样报复亨德莱。我不在乎能等多久,只要最后能报仇就行,希望他不要在我报复之前就死掉。”然而凯瑟琳在以为希思克利夫已经死了以后与富有体面温文尔雅的林顿结合。绝望的希思克利夫冒着大雨与黑夜间出走。多年以后发了一笔横财,返回呼啸山庄,开始为他以前所受的虐待以及失去的爱情疯狂复仇。他首先以赌博的方式从亨德莱的手中骗得了呼啸山庄,使其穷困潦倒,郁郁而终,并将他的儿子哈里顿降格为奴仆,剥夺他受教育上进的权利。然后,他又去画眉山庄寻找他失去的爱人凯瑟琳,凯瑟琳在婚姻与爱情中无法做出选择,身心憔悴,香消玉损。为了骗取画眉山庄,他勾引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与成婚。后来又诱使林顿与凯瑟琳之女——小凯瑟琳与自己体弱多病,奄奄一息的儿子结婚,骗取了画眉山庄的所有权。希思克利夫甚至将仇恨的目标转向下一代,疯狂虐待哈里顿、小凯瑟琳,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放过。由此可见《呼啸山庄》的主题——复仇与争夺继承权——完全是属于传统的“哥特主题”。
⑧ Marie Mulvey-Robert,ed.,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P116.
篇二:外国文学论文
班级:汉语言1201班
姓名:郑晓晴
学号:201200265
日期:2015年5月23日
[论文摘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作者自己却并不承认,他说:“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只有成年人才能看得懂它,它也是专门为成年人写的。”1 马克·吐温通过小说人物的塑造,赞扬了帮助、拯救、追求自由的英雄主义精神,包含了对罪恶的蓄奴制的批判和对表面上温文尔雅的上层社会的的尖锐讽刺,体现了马克·吐温平等自由的民主进步思想。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当时美国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是美国当时社会的缩影。本文将通过小说中的描写的双重性简要分析小说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 蓄奴制反抗与自由对比 矛盾
海明威说:“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哪本书能和它匹敌。”2可见这本书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儿童第一次在美国文学中以主人公的形象出现,而哈克贝利的形象也成为了文学史的经典。二十世纪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说:“谁能比奥德修斯更像希腊人?或者比浮士德更像德国人?比堂吉诃德更像西班牙人?比哈克更像美国人?”3哈克贝利富有正义感、追求自由,正是美国人崇尚历险、坚持个性的精神写照。
与《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比,这本书最明显的变化是叙述角度的改变。《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是作者以其成年人的口吻来讲述的儿童故事。而哈克的故事却是他自己讲的。在小说的第一段中,哈克就像跟读者谈话一样说道:“你要是没有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本书,就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过那也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作的,他基本上说的都是真事。也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可是基本上他说的还是真事。” 1
2 《马克·吐温文集》,[美]马克?吐温著,杨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10 《海明威全集》,[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著,肖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3 《艾略特文集》,[英]托·斯·艾略特著,汤永宽、裘小龙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自由与反抗
汤姆和哈克贝利都属于当时美国南部传统教育中所谓的“坏孩子”,不愿被套上传统教育的枷锁,本能地要求突破传统文化,使自己的天性得到发展,向往自由。马克吐温运用对比的手法,把生机勃勃的儿童心理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嘲笑资产阶级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
哈克从小没有受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是真正的放荡不羁的角色:肮脏,缺乏管教,几乎不识字,语言粗鲁。他整天东游西逛,对长辈的说教不屑一顾,总是渴望跑到无人管束的地方去,总是想摆脱文明社会的束缚。但这种所谓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却束缚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的思想和活力,压制了他自由的天性。哈克无法忍受这种生活,最后只能弃而远之。
他崇尚自然,觉得在树林里听自然的声音,睡得才是最安稳的,“穿上我原来的破衣烂衫,重新躲到我那只装糖的大木桶里,自在逍遥、心满意足。” 哈克贝利要拯救的黑奴吉姆,是当时所谓文明的白人世界所坚决否认的阶层;他抵制美国传统教育制度,与当时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这些行为举止都是他对于成人世界的一种反抗表现。
除了对于自由的向往,小说里还充满了反抗意味。哈克贝利作为一个反抗者,对美国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都存在着强烈的不满。
首先就是对当时美国刻板传统的教育制度的反抗。在小说的第一章,哈克就说:“道格拉斯寡妇拿我当她的儿子,说是要给我受点教化。可是因为那寡妇一举一动都很讲究规矩和体面,实在太闷气,在她家里过日子可真是一天到晚活受罪;所以我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偷着溜掉了。”好心的道格拉斯寡妇和沃森小姐出于同情收养了可怜的小哈克。她们费尽心思,企图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模式改造哈克。她们迫使他学文识字,信奉上帝,努力成为一个能被社会接受的体面人。无论是在小说的开始还是故事的结尾,哈克都因要反抗传统的美国教育制度而偷着溜掉和再次出逃。在小说结束时,斐尔普斯太太想收哈克做干儿子,让他有机会成为文明人,这同样让哈克无法忍受当时所谓的规矩和体面。文明人的说辞最终让一个渴望自由的少年不堪重负而选择逃离。
其次是对宗教制度的反抗。宗教制度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小说中写到“教堂里不见人影,兴许有一两头猪,因为教堂门上没有锁,
夏天猪就爱躺在木头拼成的地板上,因为那儿凉快。你要留心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只有非上教堂不可的时候才去教堂,猪却跟人不一样。”这里看似漫不经心的闲笔,将不喜欢去教堂的大多数人与喜欢到教堂乘凉的猪相提并论。正是哈克反宗教的一个例证,对宗教的僵化及人性的伪善揭示得入木三分。华珍小姐接着告诉哈克,只要他每天做祷告,不管他要求什么都能得到。出于孩子的好奇,哈克进行了验证,却发现并不是这样。很多人都无法不在强大的宗教势力面前妥协,哈克却能对周围虚伪的客套寒暄和现实大胆质疑。他以孩子特有的纯真好奇敏感以及亲身感觉表达了对宗教制度的反抗。他既不去教堂作祷告,也拒绝通过学习那些诡诈世故的处世哲学和虚假的文雅举止而成为一个所谓的文明人。他的这些行为举止都与当时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格格不入。
再者,小说中描写对比最为激烈着墨最多的是对蓄奴制度的反思与反抗。小说中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哈克帮助吉姆逃亡的曲折经过和复杂的心路历程,这无疑是小说的核心部分。在存在社会等级蓄奴制的社会里,哈克一方面从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出发,评判好坏善恶;另一方面又以一个孩子独特的观察思考和价值观行事,遵从个人的道德感觉,而非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这实际上也是马克吐温自身对奴隶制的思考过程和对解放黑奴的觉悟过程。
哈克贝利的探险其实就是一种在内心声音指引下追求自由、接近自然的一种探索过程。他试图帮助黑人吉姆逃跑的想法,是他通过对社会的思索得出的一个决定,也是由探索走向拯救的一个决定。他用他那双童话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他童话里的心去分辨是是非非,去思考??直到他发现世界是如此的混沌不堪,于是他的探索逐渐转变为逃避,以拒绝成人世界的文明、向往没有开发的自然作为逃避的方向。
在经历了种种历险后,哈克贝利还是选择离开去漫游。这是他的选择,是他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被迫的流浪。而历险是自由与个性的发展,是为了获得新鲜与刺激的体验。主人公哈克塑造成了一个有着正义感的美国现代文明的代言人。
对比与矛盾
在小说中,马克吐温采用了非常多的对比手法来展示美国的景象和社会的状态。美国社会族歧视的劣根性和顽固性,和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特点在对比下更加突兀和明显。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经济上繁荣的美国却“到处呈现出一片停滞
和衰败的景象。乡镇是鄙陋的,居民贫困而愚昧,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人们贪得无厌,杀人越货的强盗态意横行,江湖骗子到处流窜,居民们精神空虚,二流子们穷极无聊”。作者以真实而具体的笔触,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生活图景,如凋敝的农村、空虚的居民、残酷的种族压迫等等。描绘了大河风光和主人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以对现实生活的精雕细刻,来批判蓄奴制度下的丑恶世界。
小说中的哈克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承认自己没有教养。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文明社会,他常常觉得它是对的。它的规矩、礼数、道德准则、法律等都是那个社会所应该有的。违背这些礼数道德就是错的,而帮助黑奴逃跑更是犯法的事。哈克帮助杰姆获得自由,明明是在做好事,他嘴里一个劲说的却是在“干坏事”,将来准备“下地狱”;本来走的是正路,却说成打定主意再走“邪路”。这样的对比,正是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的荒谬,如同一出滑稽可笑的闹剧。
葛伦裘福德家从财产到礼节,做派,应该算真正的贵族。他们接纳了哈克,待他很友善。他们信奉宗教,却是带着枪械去教堂的。这样的对比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小说中还对高雅和低俗进行了强有力的对比讽刺。小说的通篇语言都是“俗”的,小说中马克·吐温使用了多种方言土话,密西西比河流域黑人土话、西南僻远地区土话、普通“派克县”土话以及最后这一种土话的四种略有变化的分支。小说的主人公哈克一直在用方言俗话讲自己的故事,有时还跟吉姆信口开河,胡诌历史。
与哈克的“俗”截然相反的是葛伦裘福德家已故女儿埃蜜琳小姐的“高雅”。这位小姐喜欢吟诗作画。她的画上全是哀伤女子,写的诗也全是悼亡诗。这位小诗人写什么从不挑剔,只要是感伤的题目都能写。每逢有人死了,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娃娃,死人身子还没凉,她就做了挽诗送来。有一次为了押死者名字的韵,伤了一番脑筋,此后便渐渐的消损下去,没有再活多久。
“良心”与健全的心灵
用马克·吐温的话来说,“这是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所谓畸形的意识是指孩子被当时世俗所污染的种族歧视思想,而健全的心灵则是指作家所追求的没有种族歧视、人人平等的民主理想”。
篇三:死魂灵 外国文学论文
浅谈表达人物形象的艺术灵魂
——《死魂灵》
王若男 中文122班 39号
【摘要】:大家所知《死魂灵》这部长篇小说是俄国伟大的讽刺作家果戈理写的一部杰作。在俄国文学史上,果戈理被称作是“俄国作家中无可比拟的伟大的人”,《死魂灵》更被看作是“果戈理的现实主义的顶点,使俄国和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这部小说继承了欧洲流浪小说的传统,以骗子乞乞科夫为联缀人物,以其为牟取暴利而奔走于偏僻农村收购死农奴为情节主线,巧妙地引出了五个乡村地主的形象。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剥削和压榨,描绘了田园荒芜的衰败景象,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人民的反抗,农奴的逃亡。果戈里以尖刻无比讽刺、愤怒地鞭笞了这个腐朽社会的代表人物――官僚、地主和贵族。
【关键词】:《死魂灵》,果戈理,人物形象
《死魂灵》揭开了专制农奴制俄国的脓疮,震撼了整个俄罗斯。无论在社会意义和艺术特色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果戈理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地主形象,如懒散的梦想家玛尼洛夫、愚昧贪财的科罗博齐卡、喜爱撒谎打架的酒鬼、视赌如命的诺兹德廖夫、粗鲁顽固的索巴凯维奇以及吝啬鬼普柳什金等等。果戈里以辛辣的讽刺手法,对这些人物的生活环境、外表、嗜好、言谈和心理等等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使得他们成为了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
说起艺术特色,大部分人都认为这部长篇小说在人物塑造、幽默、讽刺手法运用上都达到了俄国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独树一帜。在一部书里这样说“读果戈理长篇小说时真有笑,但读完后会悲伤。它不是漫画,而是真实的表达事情的”。“含泪的笑”是本篇小说的一个艺术特点,而我在这里浅谈这部长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以下有几个方面简述:
一、运用描写方法特别灵活
无论是在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还是在细节描写方面用的特别准确生动。可以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印象。
(一)典型的环境描写
由环境的描写来展现时代的风貌,间接的刻画了人物性格。作者采用由远到近、由表到里,步步深入的描写方法来写几个地主的庄园及房屋庭院的布局和室内的陈设。例如:在描写地主索巴凯维奇的庭院时“建造马厩、谷仓、厨房用的全是些沉甸甸的粗大的保用百年不修三圆木。甚至连庄稼汉们住的小木房??没有粘土墙雕镂花纹以及别的花样,但一切都做得结结实实、地地道道。甚至井栏圈也用上了结实的橡木,那是用来做海船的。总之??一切东西都是显出一副
结实而又笨重的样子。”从这里我们感受到这位地主笨拙、粗野的性格。
用典型化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如玛尼洛夫灰尘的家和破败的田园与他的懒惰成性:诺兹德廖夫的狗舌与他的狗性:索巴凯维奇的粗壮的家具与他的熊性:普柳什金发霉的仓库和无光的土屋与他的吝啬。人物性格与环境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真是天衣无缝。
在小说中我们的主人公乞乞科夫刚接近普柳什金农舍时,看到的路面是“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城里的石子路面真算不得什么了。这些圆木像钢琴的键盘一样,忽而高,忽而低??”,“干草和粮食在霉烂,禾垛变成真正的堆,只差在上面载种白菜,地库里面粉结成了石块,非得劈碎了才能够用,呢料、麻布和粗布简直碰都碰不得:一碰就会化成一团团的非尘??”。这样把普柳什金的庄园的破败:路面、农舍、麦垛、菜园,无一处不败坏腐朽,“庞大的庄园像一个衰朽不堪的残废人”。在这位俄国地主的“城堡”内部:墙上、桌子上、架子上、柜子里、地上、角落全是陈年废物,生活早已像墙上的钟表一样“停止”了,甚至生命的迹象也荡然无存。
作者用由远到近、由表到里的方法来描写,使读者感到身入其境,以生活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透过这种生活环境描写,使读者可以看清楚那些地主们的吝啬精神确实鄙陋不堪,已经到了彻底毁灭的境地。当然不只限于描写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注意了描写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实践,揭示出使地主官吏们变成精神僵尸的是农奴制度,这种制度,是他们赖以生存,又日趋坠落的根底。
(二)个性化的肖像描写
在肖像描写方面作者把几个地主人物写的个有特色,而且准确的抓住人物肖像与性格有内在联系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描写使人物性格表达的很完整。例如:“乞奇科夫瞟了索巴凯维奇一眼??他非常像一只中等胆小的熊??他身上穿的那件燕尾服完全是跟熊皮一样的颜色??走起路来脚掌着地,步印歪歪斜斜,并且不断地踩在别的脚上”,并且写他的脸部时说“一斧头就是一个鼻子,再一斧头就是两片嘴唇,用大号钻头凿两下,一双眼睛就挖出来了??说了声:活啦!索巴凯维奇便生着这样一副顶顶结实的拼凑得极为奇特的长相??”这样如实的体现了索巴凯维奇的行为粗野、愚钝、凶狠残忍的性格。在看看玛尼洛夫的肖像描写: “他的风采很体面,相貌也并非不招人喜欢,但这招人喜欢里,总夹着一些甜腻味;他笑起来很媚人,浅色的头发,明蓝的眼睛。”这里,活生生地勾勒出玛尼洛夫的形象。
再如描写普柳什金时“他很久识别不出这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她身上的那件衣服实在不伦不类,很像是女人的睡袍,头上戴着这样一顶乡下女仆戴的小圆帽,只有那条嗓子他觉得比起女人的来似乎嫌沙哑了一点??”。读了这些我认为大部分读者会感到惊奇吧。普柳什金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他那么富贵、有财富,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量却极端寒伧。普柳什金虽家存万贯,但对自己如此吝啬,我们可想而知对别人是怎样的了。
(三)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方面
通过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且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中也有比喻和夸张夹杂着,读者看了后会情不自禁的笑起来。同时也把人物形象表达的惟妙惟肖。例如:玛尼洛夫和乞乞科夫都站在客厅门口有好几分钟互相谦让着请对方先走,可到头来最后“两个朋友侧着身子,相互稍微挤了一下,同时走进了门去”,“这当口玛尼洛夫把烟杆啪哒一声落在地板上,惊愕得张大了
嘴就这么张着嘴一直呆了好几分钟??”,这里提现了玛尼洛夫是个只会讲庸俗的礼数、虚浮客套、常常沉浸在空想之中。
还有“这时候诺兹德廖夫爆发出一阵只有生气蓬勃的、健康结实汉子才会发出的那样一种笑声来,这种人一笑起来就张大了嘴露出白糖般洁白的牙齿,笑得脸上的肌肉直发抖,挑动个不停,一个隔开两重门,住在第三个房间里的邻居,也会给笑声惊醒?..”。再如:在乞乞科夫到达小饭店时,饭店的老婆子去翻寻折腾了一会儿“拿来了一只盘子,一块浆得像干树皮一般硬的餐巾,再拿来了一把骨头柄发了黄,薄得像削笔刀似的刀子,一把剩两个齿的餐叉,和一只怎么也不能摆平在桌上的盐瓶”。
这样作者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真实地写了当时社会的人物及生活环境。运用比喻和夸张,辅助于突出人物形象。鲁迅认为果戈理写实本领的独特之处“尤其是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的显示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作者通过描写平常的一个动作和事情,并且还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夸张把人物形象显示的如此到位。
总之,描写是烘托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无论是在运用描写的类别与方法上特别灵活,而且在这描写中有叙述、议论、比喻、夸张融入的特别恰当。
二、运用简章,如是的人物对话
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汇来写对话,只是平常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如:乞乞科夫与地主柯罗博奇卡老太婆的对话:
“你,我的爷,你是在骗我,他们实在是那个??他们实在要值更多的钱。”“最好还是我再等一等,万一有商人来,我可以比较比较价钱。”
“说真个的我简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最好我还是卖给您大麻吧!”。 在这些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地主柯罗博奇卡老太婆即感兴趣又怕上当的性格。在对话里她一再而三地拖时间,想死魂灵值多少钱?最后还是对乞乞科夫说:“我还是卖给你大麻吧!”,她死活都不上当,愚昧、闭塞、生性多疑,在出卖死魂灵时,生怕在价格上吃亏。作者没有华丽的词语来描写人物的对话,而且用简单的言语对话来表达人物性格却那么如实。正如文中所说“她只要脑子里想到个什么念头,你就再也别想把这个念头打消了。不管你向他提出多少明如白昼的论点,都会被他驳回,正像一只皮球从墙上给弹回来一样”。
在饭店里,诺兹德廖夫在乞乞科夫面前夸他的狗崽的对话中他非要让乞乞科夫摸摸那个狗崽子的耳朵不可,乞乞科夫摸摸那狗崽子的耳朵之后,诺兹德廖夫非要乞乞科夫捏一下狗鼻子。当乞乞科夫对诺兹德廖夫说要买死魂灵时,他则硬要乞乞科夫说明买死魂灵的用途,并且要求乞乞科夫买他的公马、母马、狗、手摇风琴??等等。还要求乞乞科夫陪他赌钱、下棋,乞乞科夫被缠得无法脱身。在无奈之下乞乞科夫与他玩下棋的时候,他走了一步棋,并且在这同一时间里,用袖口把另外一只棋子也捎带着向前推进一步。当乞乞科夫说他的时候,他死活都不肯承认,并且两个人吵起来了。他还叫人想打我们的主人公乞乞科夫呢!
这时乞乞科夫只好放弃了做买卖的念头,趁法院院长来找诺兹德廖夫的机会,偷偷溜走了。在这对话中体现了诺兹德廖夫的爱吹牛惹事生非,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无赖。
三、在叙述中运用了插叙
在叙事方法上作者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故意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悬念,即从乞乞科夫来到N城市写起遍访社会名流 ,并且初步介绍了书中的一些重要人物。而且乞乞科夫的来历,却没有交待,而是留在了第十一章揭开谜底。
这一插叙对乞乞科夫的来历以及他的既精于官场应付和与地主们打交道的世故伎俩,又有资产阶级投机钻营圆滑奸诈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且解开了这些性格形成的原因。
因为他从父亲那里接受的是只认识金钱,不讲道德,不择手段的向上爬的家教。既“要博得你的上司的欢心”还要“省钱积钱,钱是永远不会抛弃你的只要有钱,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什么都会得到”。他出入社会,曾一度得手。为了得到科长的职位,他以前所未有的“克己和忍耐”,对上司百般献媚,并且追求上司的麻脸女儿,然而一旦职位到手,即把上司和未婚妻抛弃一边。为了得到税务局里的一个重要职位,他装出少有的“正直和廉洁”,最终得到上司赏识而了得心愿,并且利用职权,走私贩私,大发横财,但东窗事发,功亏一篑。但他从不认输,跌倒了再爬起来,开始新的“尝试”。于是他又来到法院当了代书人。在办理农奴的抵押业务之时,受到启发,想到趁新的人口调查到来之前,买进死农奴,再到救济局抵押,转眼就可以发大财。他就奔赴乡村,把他的计划一步一步实现。
正因为乞乞科夫成长过程中的家教和所经历过的生活使他形成了一个圆滑和奸诈的性格特点。这一性格特点在这一插叙里面也充分地揭露出来了,并且他的这种性格在购买死魂灵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在愚蠢的玛尼洛夫面前,他可以变得比玛尼洛夫还文雅,而对柯罗博奇卡则是软硬兼施,与无赖诺兹德罗夫相处他则小心谨慎,对索巴凯维奇他则硬碰硬,直来直去,而对普柳什金这样一个吝啬鬼,他只需装得比对方还要傻,情愿负担死农奴的人头税,以致普柳什金对他感激不尽。
除此之外本篇中还插叙了普柳什金的以往的生活,其实他以前也有过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可亲人的一个个离去,最后他只剩下孤身一个人了。社会的制度和他情感世界的变化,他的吝啬性萌芽了。
在邮政局长的口中转出《戈贝金大尉的故事》,把这个故事穿插,则击中了帝俄专制的要害,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使人变成腐朽无能。
作者这样引用插叙,对某些情况作诠释说明,补充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本篇小说内容更完整地充实了情节结构的完善。在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直线上来 —— 乞乞科夫买死魂灵。叙述曲折造成端绪变化,运用插叙在“断”与“续”之间要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理清头绪。并且富有情调的表达了人物形象。
四、运用误会,引发矛盾
误会是指错识的把此一事物当彼一事物,并由此引发了许多矛盾,藉此曲折情节。
小说一开始就把我们的主人公乞乞科夫的身份显得很神秘。他来到N城市的次日就对城里所有的官员们进行了访问。他不管遇到什么场合,总是显得是一个
非常正派的人。这样一来所有的官员都挺喜欢这位新人物的出现。这样一位新人的评价与认识,直到客人的一件事情完成为止,几乎全城的人完全陷入迷惑之中。
其实乞乞科夫并不是大家所认识的那样,讨人喜欢的人,就用我们所议论的一样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
乞乞科夫购买死魂灵,凭借机智、圆滑、奸诈,迅速办理了死魂灵过户手续,乞乞科夫成了N城市的热点人物。人们纷纷向这个百万富翁道贺。他周旋于上流社会,得到了每个人的喜爱。最后流氓地主诺兹德廖夫当着省长的面,说穿了他的勾当。于是乞乞科夫事情败露,全城都乱了,惊慌、猜疑。有的说他是新任总督的侦探,有的说他是潜逃的强盗,有的甚至说他是乔装出逃的拿破仑??谁也搞不清他的来历,他的身份一直是个迷惑,是一个误会。
正因为他身份的一个误会,揭露了社会各流人士、官员的丑恶形象。以前女人们甚至为了他的一个眼神而嫉妒了的。可丑事揭开之后,女人们谣言四起。男人们怕因为此事担了什么意想不到的干系,况且新总督就要上任了。检察长竟然被吓死,而乞乞科夫本人仓惶出逃。
最终,小说中谁也没有弄清乞乞科夫的真实地身份,小说中的人物都被他团团转,虚假背后隐藏着真实面目,把人物的丑恶本性揭露的如此透明。
总而言之,以上阐述是我读过本部长篇小说之后的浅识。小说运用描写方面,无论是在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还是在细节描写方面用的特别准确生动。可以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印象。在叙事方法上作者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故意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悬念,以插叙来情调地说明了人物形象形成的根源。运用误会,更明晰的展现了本篇小说人物的本性。
参考文献
[1] 果戈理著.《死魂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
[2] 钱中文.《果戈里及其讽刺艺术》第10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3] 李今著.《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 鲁迅对果戈理《死魂灵》的翻译及其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5] 童道明.《阅读俄罗斯》下辑27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
《外国文学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14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