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正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2016-10-28 11:40:3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我科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多个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等情况,听取了相关单位和科室关于我市医药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就有关我市医药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全市人民健康。为加强对医改工作的领导,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医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医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医改工作的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

我市结合医药卫生工作实际,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入开展卫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惠利群众、改善民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三、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群众看病有保障。

1、三大医保扩面工作进一步推进。根据医改有关要求完成了社会保险征缴工作,为扩大覆盖面打下了良好基础。截止2011年,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参保率?%。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参保率?%,其中成年人参保?人,参保率?%,学生儿

童参保?人,参保率?%。201年新农合参保?人,参保率为?%,基金筹资总额?元。

2、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提高最高支付限额、降低乙类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自理比例、调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待期、取消特殊病种门诊起付标准、建立门诊统筹等5个方面的内容。职工医保报销比例稳定在80%以上。对特殊病种实行全年计算一次起报线、多次费用连续计算,累加报销的政策。

(二)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群众平时少生病。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一是领导重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省卫生厅确定我市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市县后,卫生局召开专门会议,明确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基妇科具体负责,建立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共同做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包到乡镇,定期督查工作情况,及时解决村所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乡镇定期汇报工作进展。二是组织有序,方法灵活,要求统一,保障到位。

1、统一标准,集思广益。开好动员会,进一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召开了六期建档培训会,培训人员1400余人次,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建档医生护士的操作技能,统一了标准;召集有关人员到建档工作速度快、质量好的单位进行了学习观摩,熟悉建档工作的程序、方式方法、管理措施等。2、结合实际,灵活操作,提高质量。建档工作涉及面广,既取得镇村干部的支持和群众的信任,又合理安排配置卫生资源。组织各乡镇卫生院多措并举,采用先易后难,整村推进,总结经验,全面推广,高质量完成建档工作任务。如有的单位人手少,乡医基础好,就采取分片包干,明确乡医建纸质档案,

再由卫生院人员审核录入档案的方法;有的卫生院组织工作人员包片包村完成建档;有的卫生院发挥职工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开展建档工作;3、统一安排,统一要求,保障到位。统一印制了居民健康纸质档案、设置了档案室,配备了电脑和档案柜、档案盒。统一制定管理制度、确定建档对象、建档流程等。各乡镇卫生院安排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管理,按照面积15平方米以上、符合十防(即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泄密)要求的房间存放档案。预拨工作经费,加快软件系统建设,提高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考核督导,严格奖惩。建立了与完成工作任务相结合的项目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定期深入基层督导检查,按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根据各单位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核拨资金,有力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为载体,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截止2011年5月完成纸质健康档案332681份,建立电子健康档案328190份,建档率达82.5%,完成焦作市下达的建档任务。同时将27463名老年人、20850名高血压、6366名糖尿病、301名重症精神病人纳入规范化管理。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拨入中央和省市级资金452.55万元;2010年拨入资金658.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09.2万元,省补助资金136.4万元,市级补助资金46万元,县级补助资金67万元。两年合计拨入资金1111.15万元。2010年共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555.47万元,余额555.68万元。2011年上级拨入资金508.47万元,已拨付605.68万元。累计账面余额为458.47万元。

(四)加紧进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准备工作,使群众看病少

花钱。

**市由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12家乡镇卫生院。按照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要求,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切入点,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积极探索“三定三建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新模式。“三定”即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三建立”即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新机制,财政保障新机制,管理与绩效考核新机制。

(一)坚持合理、公开、公平,做好“三定”工作

一是实事求是,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按照省里规定,我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编制进行初步核定上报,省里核准编制370名,原有编制435个,实际超编65名。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对超编人员进行合理分流。目前,在编在岗330人,在编不在岗90人,在岗人员需补充40人,需分流50人,现已分流13人,另外的37人已计划分流到乡村一体化管理机构及村卫生室。二是科学统筹,设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按照“因事设岗、按需设岗”的原则,科学设置工作岗位370个,其中专业技术岗位占总数的80%以上;工勤和管理岗位占总数的20%以下。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设置工作已经完成。三是人尽其才,做好人员竞聘定岗与工作。采取民主评议与推荐、竞聘演讲、组织考核等方式,公开选聘12家卫生院院长;严格按照制定的岗位,坚持“人尽其才、择优选用”原则,公开竞聘岗位所需人员。目前,12家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工作已全面开展,7月份完成。

(二)坚持公益性,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新的药品管理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从去年3月1日起,在12家乡镇卫生院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一年多来,基本药物配送与供应渠道健全畅通,运行规范平稳,效果明显,卫生院呈现出“两降”即药品价格下降、门诊均次费用下降,“两增”即门诊量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增加两大特点,在降低药品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方面,受到群众好评。截止2011年5月底,我市共采购基本药物1583万元。另外,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市扩大基本药物覆盖范围,在6家市级公立医院和5家民营医院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购销秩序更加规范,药品使用更加合理,群众受益更加明显。我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荣获全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共拨入基本药物补助资金463万元,下拨107万元;2011年共拨入基本药物补助资金107万元,下拨264万元,累计账面余额199万元。

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市级财政压力巨大。深化医改的工作任务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医改资金的投入。市级医院整合、搬迁、重建等需要资金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软硬件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零差价需要财政补贴,卫生负债化解也需要资金,特别是绩效工资的实施将是更大的投入。医改是硬性任务,势在必行,必须做好,因此财政在投入上必须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确保医务人员的队伍稳定。

2、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单位招人难、留人难。医疗卫生单位在城区的布局和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区,农村卫生发展相对滞后,技术力量薄弱。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门诊业务量将大大增加,医院医疗和药品二大支柱之一的药品收入将无从谈起,如果财政的补偿难以保障医务人员在实施医改前的工资福利待遇,医

篇二:201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201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市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657家,其中有医院(疗养院、检验所)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6个、乡镇卫生院68个、门诊部38个(综合门诊部13个、中医门诊部4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5个、普通专科门诊部4个、专科门诊部2个、口腔门诊部6个、眼科门诊部2个。)、妇幼保健所(院)10家、卫生所(医务室)42家、个体诊所815家。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68个,一体化村卫生室441家。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6个,其中:中心47个、站139个。全市卫生机构有工作人员2440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450人,占总人数的79.7%。全市实有床位共13590张,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8张(全国平均3.8张,全区平均4.08张)。全市有大型医用设备CT24台,核磁10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14台,电子

直线加速器(LA)7台。

二、调研中发现的亮点工作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筑健康屏障,保障群众能够“防得了病”。

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着力改变“重医轻防”的局面,突出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努力使群众“少得病、不得病”。积极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市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人数199万人,建档率73%。实施了农村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两癌”检查、免费服用叶酸项目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改造农村牧区户厕5.6万座。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完善全市三级传染病直报网络,强化传染病预警预测,切实抓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卫生监督,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市财政投入800万元购置水质全分析仪器,使我市水质检测项目达到国家标准。强化妇幼机构和产科管理,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98%,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完善自愿无偿献血网络,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预案体系、应急队伍、应急演练等基础性工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落实创卫长效机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今年6月1日自治区人大批准《xxxxx市爱国卫生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爱国卫生工作迈上法制化轨道。

(二)构建和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提高群众就医的可及性,确保群众“看得上病”。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是我市医疗卫生的客观现状。据统计,我市医疗资源83%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集中在大医院,造成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医疗资源缺乏,成为“看病难”的原因之一。为此,着力发展农村牧区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1. 在农村牧区卫生方面。抓住国家以项目资金的形式对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给予支持的有利时机,近年来,实施了15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3所苏木乡镇卫生院、138所嘎查村卫生室新建改扩建项目。2014年,积极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标准化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目前104个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中,完工并投入使用13个,主体完工正在装修中22个,正在进行主体建设40个,未开工29个。三年投入25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城市医院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农村牧区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牧民群众在乡村的就诊率明显提高,逐步引导形成“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观念。

2. 在城市社区卫生方面。社区医疗服务具有方便、价廉等优势,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有利于降低卫生服务成本、减轻城市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是缓解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出路。我市合理调整卫生资源,鼓励和引导医院延

伸服务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将一级医院、部分二级企业医院、区属医院、门诊部、分院、街道卫生院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医院举办的发展模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全体居民,并形成“十五分钟服务圈”,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群众就医,逐步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与此同时,不断加快大型医院建设,先后建成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包医二附院、包钢医院、北重医院、市肿瘤医院、包钢三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医院新大楼。2013年启动新都市区医院筹建工作,开工建设了精神卫生中心病房大楼。

(三)完善机制,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看得起病”。 立足卫生行业实际,多途径构建医疗保障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改进医疗服务,努力缓解群众就医负担。

1. 不断完善新农合工作机制。2014年全市参合农牧民69.63万人,参合率99.07%,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25元,基金达到2.96亿元。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病种扩大到29种,其中将14种大病以及无责任意外伤害纳入大病商业保险范围。今年住院报销最高封顶线提高到13万元。

2. 积极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69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自治区增补药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基层全覆盖的目标,有效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3. 加快医疗机构运行管理机制改革。

一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九原区医院、达茂旗医院、固阳县医院和土右旗医院分别列为自治区和国家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重点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医药价格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二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同时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不断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流程,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预约诊疗服务。强化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启动市中心医院与土右旗医院协作办医。积极推动包钢三医院股份制改革。与市公安部门联合开展医院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启动市综治委、卫生、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建立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大力发展医疗服务,鼓励不同形式的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三是积极开展医疗机构公益性建设。推行济困门诊、济困病房建设和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工作,大力推行单病种最高限价。深入推进“健康xxxxx行动”。

篇三:关于对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紫阳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 李平全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安排,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将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为审议好该项议题,经主任会议研究,抽调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及部分常委会委员组成视察调研组,由常委会副主任程楚安任组长,于9月份开始,深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部分镇卫生院及有关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个别了解等形式,对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情况进行视察调研。10月9日又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分别听取发改、财政、卫生、人社、民政、物价、药监等11个部门关于医改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围绕全县医改进行了交流座谈。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自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实施以来,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省市政府充分肯定。

(一)高度重视,组织领导有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重大民生问题,倍受群众和社会关注。县政府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涉及医改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在县发改局设立县医改办公室(设在发改局),定期研究重大事项,着力解决突出难题,制定出台了《紫阳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承担职能,积极履行职责,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卫生部门主抓、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把医改工作纳入全县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跟踪督查,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部门协作,医改全面启动。县人民政府根据省市列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提出医改的具体方案和办法,并全面启动实施。从这次调研情况看,全县医改在各部门密切配合下,正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向前推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医务人员受鼓舞”的医改目标正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一是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参保(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12758人,参保率达到99%。新农合参合农民269127人,参合率达到97%。对五保户实行免费参保,低保人员、残疾人实行参保减免,对中小学生实行应保尽保,对改制关破企业退休职工给予医保。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新农合的补偿标准、报销比例及个人支付限额。医疗救助制度基本落实,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县政府积极争取资金,加大了县医院、县中医院、卫生监督所、县妇保院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了对乡镇卫生院及212个村卫生室的建设力度,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网络基本形成。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序开展。以为城乡居民健康体检为枢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实施。县卫生主管部门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镇村医疗机构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检查等工作全面开展。四是基本药物制度在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2010年11月1日起全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执行药品“三统一”管理和“零差价”销售,今年7月1日起,县级综合医院又全

部执行药品“三统一”管理和“零差价”销售规定,据调查,群众用药负担大为减轻,城乡居民得到更大的用药实惠。五是县级综合医院改革稳步推进。继药品“三统一”政策实施后,相继制定出台了《紫阳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财政补偿办法》、《紫阳县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紫阳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办法》、《紫阳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医疗服务项目最高限价表》等配套政策,各项改革已全面启动。

(三)保障有力,医改稳步推进。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制定补偿政策,保障了各项改革顺利实施。一是核定医疗机构收支,制定出台补偿办法。2011年制定印发了《紫阳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综合补偿暂行办法》,今年7月又制定印发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财政综合补偿办法》,为全县医改补偿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优先保障医改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不断加大财政补偿力度,保障镇村卫生机构正常运转。三是对乡镇卫生院实行“院财局管”制度

,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财政的大力投入和保障,使患者医疗成本大幅下降,“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充分体现了新医改的公益性回归。群众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调研时县镇人大代表、部分患者家属普遍对医改表示赞成和支持。

(四)强化管理,医改成效初显。以医改为契机,近几年不断加大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力度,改善办公条件,实行院长聘任、绩效考核制度,内部管理明显加强。同时,由于医改实施给予医务人员一定财力保障,广大医务人员不再执着利润追求,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一)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尽统一。在调研时发现,部分医改成员单位对医改认识不全面,改革创新不够,在制定医改配套政策时不灵活,没有前瞻性;在基层干部层面,多认为医改是卫生局系统内部的事,镇村干部参与不够;在群众层面,包括很多村干部不知晓医改政策,不懂合疗报销程序,一味的埋怨基层医疗机构,不理解国家医改要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这一最终目标。

(二)医技人员匮乏,制约卫生事业发展。一是医技人员总量严重不足。按照这次医改编制调整情况看,乡镇卫生院核编310人,而目前在编在职245人,被上级卫生医疗机构借用48人,其余为临聘人员。县级医疗机构人员编制还未批复下来,但过去核定县医院、县中医院、妇保院三所医疗机构188名编制显然不符合医改要求,也不能满足现有床位需要。县医院实有人员269人,在编在岗137人,临聘107人;中医院实有104人,在编在岗34人,临聘67人;妇保院实有67人,在编在岗8人,临聘45人。县医院如果下半年新楼投入使用,按县级综合医院二甲标准配置,人员不足将更加凸显。从上可以看出,由于医技人员总量不足,导致县级医疗机构在基层借用人员,而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工作量大面广,不聘不行,但临聘人员没有财政补助,既增加了医疗机构负担又增加了医疗风险,长此以往将和代理教师一样,给政府留下遗留问题。二是临床一线人员严重不足。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缺乏,呈现出“青黄不接”现象。高级职称全县只有14名,而镇卫生院没有一人具备。三是招聘政策不灵活。由于全社会卫生人才培养储备不足,具有资质的医技人员严重紧缺,今年我县计划招聘25人,实际只招进24人,有些岗位招考报名人数都不够,一些医学院校毕业生具备资质且通过实习已能进入临床一线,但由于招考比例限制而被其他市县直接聘用。据调研统计,2008年至2012年共招录86名卫技人员,但同时五年共退81人,也就是5年补充了5人,招进的人数仅能与退休的人数基本持平。四是人员流动和结构问题较大。调研发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借调基层卫生院人员数量大、镇卫生院在编不在岗、分配人员专业不对口等问题突出。人员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医

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不及时想办法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医改工作进一步推进。

(三)财力投入不足,影响医改成果巩固。由于全县财政基础薄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沉重,而医改又是一个以财政大量投入为特点的民生工程,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村卫生室建设、村医补助、公共卫生项目等都需要政府大量投入。近几年,虽加大了投入和保障力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负债大,投入仍显不足,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仍运转艰难,尤其村医,药品“三统一”后,全靠政府补助生存,难以巩固村级服务网底;核定镇卫生院每年收入增长10%难度大,不符合医改初衷。由于乡镇卫生院就医条件有限,稍微严重的患者都转往县、市级医院就医,实行药品“三统一”和“四费合一”后,大部分卫生院主要承担公共卫生职责和基本的医疗服务,收入难以年度递增;乡镇卫生院存在挤占公卫经费补偿人员经费问题,由于整个卫生机构临聘人员多,而临聘人员没有财政补助,加之医疗收入减少,只有挤占公卫经费,给公共卫生带来安全隐患。

(四)配套机制未跟进,医改效果难以彰显。一是院长聘任制、岗位聘任制、收入分配、绩效考核等制度改革实施不尽科学合理,导致基层医务人员对医改积极性不高。二是对药品配送监管乏力。存在招标药品品种单一、配送不及时等问题,一些常用药没有列入采购目录。在座谈时村组干部集中反映以前如甘草止咳片、三九感冒灵、小儿七星茶等普通常用药都没有,就近就医仍困难。三是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未建立,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建议意见

(一)加强医改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基层医改是一项普惠广大农民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医改宣传,及时宣传医改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动态、有关政策措施等,使医改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医改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氛围。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基层医改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的大事来抓,要站在支持全县卫生事业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沟通交流,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真正使改革达到双赢。

(二)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卫生事业发展基础。一要及时补充医技人员。要根据县情实际和卫生人才规律,灵活把握政策,尽快补充人员,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卫生人才问题。可借鉴其他市、县经验,二本以上毕业生,只要具备资质,直接聘用,为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二要建立健全现有医务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对医务工作者开展医疗卫生业务知识、医疗技能、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医务工作者执业水平。同时,通过培训,积极支持具有资质的临聘人员参加招考,逐步化解这一矛盾。三要创新人事编制管理。基于卫生技术人员的特殊性,建立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基层卫生院之间、县级医疗机构之间实行总量控制,统筹使用,自行平衡,以保证人员合理使用。四要探索村医发展模式,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并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抓好村医队伍建设,筑牢网底工程。

(三)加强保障机制建设,确保基层医改顺利推进。一要针对补偿办法,科学核定收支,不断健全和完善补偿制度,使其更加趋于合理;二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保障其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等。要将乡镇公共卫生经费单列,不宜与其他补偿经费一起综合预算。县医院、县中医院人员基本工资要给予一定保障。对临聘人员问题,政府应进行专题

研究;三要对乡镇卫生院负债问题进行认真摸底调研,建议参照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办法,对确需由政府化解的部分进行剥离,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逐步进行化解;四要就人口空挂原因导致的合疗资金征收缺口制定补助政策,尽量不让镇村干部个人承担,此问题基层多次反映,涉及面广,镇村干部意见大,应研究解决,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四)加强配套机制建设,彰显医改社会效果。一要健全和完善院长聘任制及岗位聘任制,按岗聘用,能进能出,合同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利益导向和绩效考核机制,将优惠政策倾向于一线重要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在兼顾公平与效率前提下,合理拉大收入差距。三要健全对配送企业考核监管机制,督促其及时、高效配送药品,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和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预防和妥善处置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五)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要加强对镇卫生院长和村卫生室负责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驾驭医改后整体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医务工作者从业行为的规范管理,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医疗秩序和流程,教育和引导医护人员爱岗敬业,改善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要给予医务人员更多人文关怀,树立医务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1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相关文章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我科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多个卫生院的公共卫生...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