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镇江小说 正文

镇江小说

2017-04-14 06:44:3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镇江语文

江苏省镇江市2012届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里弄/玩弄 强迫/强词夺理 角度/群雄角逐 苗圃/惊魂甫定

B.着笔/着手 绿色/绿林起义 拗口/脾气很拗 舍弃/退避三舍

C.行款/行乞 扛枪/力能扛鼎 汤圆/河水汤汤 叱咤/姹紫嫣红

D.兽槛/门槛 单帮/单枪匹马 落枕/落花流水 仆役/风尘仆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B.他们两个是莫逆之交,感情一向就很好,他俩都觉得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C.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D.对灾区人民,首先是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现在人家都在捐钱物,你却细大不捐,真是有些过分了。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4分)

中新网北京电中国国家画院 9月23日在此间举行“扶贫基金启动暨首场募捐笔会”。 这是一项面向全社会,对社会弱势群体、因自然灾害需要援助的人们建立的“扶贫基金”。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书法篆刻院书画家杨晓阳、卢禹舜、解永全、张晓凌等近30位艺术家当场笔会,并将此批创作作品全部捐予桑梓助学基金。

画院副院长解永全表示,中国国家画院是文化部直属的集美术创作、研究、教育、普及交流及美术收藏于一体的国家公益型事业单位;设立基金的举措,旨在使该院公益行为常态化、制度化,能减少中间环节更直接地服务社会,帮助最需资助的人群,让一些弱势群体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社会服务。

4.仿造下面的示例,以“语文”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修辞得当。(5分)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原本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官名,泛指属官。

C.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负:背着

D.忧劳可以兴国 兴: 使??兴旺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庄宗得天下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②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④函梁君臣之首 ⑤系燕父子以组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并非在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C.本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脉络清晰。

D.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当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4分)

(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1)请简要分析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荀子《劝学》)

(2) ,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歌台暖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4)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6)水之积也不厚,。(《庄子?逍遥游》)

(7) ,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如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跟面具相对,就是如此。据爱戈六记1830年4月5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的人看出,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找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们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关起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11.文章第1自然段划线句“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有什么含义?(5分)

12.文章第二段引陶诗《归去来辞》中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5分)

13.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关窗,他的用意是什么?(4分)

14.试探究本文以“窗”为题的深刻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君子”在这个时代稀有难得。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

会同仁也推许备至。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陈寅恪、刘叔雅先生的专门研究和最新创作上的试验成就,佩弦先生都同样尊重,而又出于衷心。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 有删节)

注:①佩弦先生:即朱自清,中国现代作家。

15.文章主要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成就?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条概括。(6分)

16.作者是如何评价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7.为什么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请结合文章谈谈理由。(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人物”却又不平凡,他们铸就了一个个大写的“人”,赢得了成千上万人的敬重。这些“小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动,以及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美德,让我们看到了满目光明。可是,也有些“小人物”,让我们感受到的则是不幸、失落、怜悯,甚至是丑陋、痛苦和悲哀。

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请以“小人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 文 Ⅱ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19. 生 而 警 敏 年 十 二 试 作 《六论》 援 笔 而 成 辞 甚伟 甫 冠名 闻 四 方。

20.文中提到的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和韩愈等人被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请再补写出两位作家的姓名 。(2分)

21.韩愈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道合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文章须“ ”,强调“词必己出”。(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创造了典型的湘西自然风景和社会风俗,作品描绘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对现代都是文明的审视和体味,为都市人营造了一个寄托内心向往的理想空间。

B.在巴金的《家》中,作者对梅的投湖悲剧,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抑郁致死,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悲惨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控诉了封建制度和礼教、迷信的迫害。

C.郭沫若在《女神·炉中煤》中自喻为正在炉中燃烧的煤,用他“这卤莽的黑奴”的 “火一样的心肠”唱出了——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作者对爱情执着追求。

D.《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都收在《呐喊》中。

E.《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这丫头指的是平儿。

23.简答题(10分)

(1)为什么有人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5分)

(2)结合《白光》全文,请你谈谈对“白光”的理解。(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的启迪与思考

孙逊

近日,新华社播发的报道《上海再现文化码头》指出:“70年前,上海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誉,是与‘文化码头’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其实何止文化,上海从开埠之日起,就是个“通商码头”。伴随着商业的往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陆,于是“通商码头”衍生出“文化码头”。历史上,如新华社报道所指出的,上海本来就是一座“文化码头”,虽然此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曲折道路,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把它唤醒时,它首先恢复了“通商码头”的勃勃英姿;随后,它又展示了作为当年“文化码头”的迷人魅力,提出了

篇二:镇江三山

镇江三山

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原名氐无山,又名金鳌岭,也称浮玉山,唐代起通称金山。金山高60米,周520米,占地面积10公顷,原系屹立于长江中的江心岛屿,唐张祜曾有诗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即是当年写照。后因长江水流变迁,清道光年间始与南岸相连。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历代以来相继建成了芙蓉楼、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等诸多景点,景区内陆水相连,泉、湖、洲、园、寺等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楼台两岸水相间,江北江南镜里天"的诗情画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东坡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中秋》。

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构成丹碧辉映,绚丽精巧的古建筑群:慈寿塔、江天一览亭耸立山巅,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七峰亭、妙高台、楞伽台联缀山腰,天王殿、藏经楼、紫竹林等庞大建筑傍依山根。通过曲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看不见山,素有“金山寺裹山”之称,形成了一种盛极一时的建筑流派,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以及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借鉴了这“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艺术。

车到金山,红瓦黄墙,寺庙宝塔都掩映在江南的轻烟薄雾中。顺着大道来到尽头,眼前出现“江天禅寺”四个大字。新建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佛教寺庙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重檐,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红色廊柱,黄色琉璃瓦,内外是精美的彩绘。把殿堂内外装饰得金碧辉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仪态安详,端坐在正中的莲花座上。两边是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岛观音独占鳌头,两侧侍立善财、龙女,法像庄严。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寺内还有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华藏楼、枕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主要殿堂,还有大彻堂、三禁堂、玉鉴堂等。

在“天下第一江山”题刻照壁的辉映中,甘露寺的寺门轻轻开启,二边是清末名书画家苏涧宽用篆书所写的一副楹联:“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既表达了北固山的雄秀气势,又点出了甘露寺的建筑年代,其上的横披则为“南徐净域”,可谓言简意深,寄托无限。甘露寺的建筑特点与金、焦二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凌空飞阁之势,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在寺中众多的建筑中,最著名的是清晖亭、铁塔、多景楼和祭江亭。

铁塔在清晖亭东。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原为石塔,约在乾符年间(874—888年)石塔倒坍湮没。至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甘露寺僧主持为了扩充庙宇,掘得李德裕建石塔时埋入塔基的遗物,在旧址兴建九级铁塔,建于宋熙宁九年(1016年),成于宋元丰元年(1078年)。在重瘗唐代遗物金馆、银椁及李德裕亲书的碑记石刻等的同时,并又增添舍利子,石函等物。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因海啸、雷击而毁,后仿原式复制为七级铁塔,高约13米,仍有尖顶、相轮,耸峙崇山,成为北固山胜景。清代乾隆皇帝所写的“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形象地描绘了“京口三山”风光的美妙。至光绪年间“雷坠铁塔四层”。现在见到的铁塔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塔座为须弥宝座式,上镌如意水纹、卷浪等图案,佛座束腰的每一面雕有壸门和佛像,塔身每层皆八面四门,上铸飞天、莲座、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坐佛、站佛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多景楼在甘露寺的背后,位于北固山后峰顶上,是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古名北固楼,亦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它时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多景楼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而闻名。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牖”诗句,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百年戌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朝东眺望,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飘渺;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愈远愈淡,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

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楼脚下,使人诗情画意油然而生。陈毅同志当年登临北固山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焦山原名樵山,高150米,周2000米,位于市区东北,岿然耸立扬子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相传东汉末年,陕中高士焦光隐居于此,皇帝三下诏书而不出,宋徽宗为纪念焦光赐名此山为焦山了。又因绿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帮又有一名称“浮玉山”。 山东北有两座小山一近一远在江中洲上,叫作松廖山和夷山。好像两块石阙守卫在古代大江入海的海口,故而又称“海门”。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焦山山水天然真实,焦山耸峙于江心,似“中流砥柱”、“镇江靖涛”,气势磅薄;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山上古木葱荣,石刻林立,寺庙建筑皆掩映于老树葱笼之中,所以有“焦山山裹寺”之说。古人曾以“金山以楼阁胜,焦山以树碑胜”来评价两山,看来不失公允。焦山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痤鹤铭》碑为稀世珍宝;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比较有名的有定慧寺、别峰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吸江楼等,这些古建筑精华点缀江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焦山还具有珍贵的“四古”。分别是古寺庙定慧寺,古树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古碑刻《痊鹤铭》和古摩崖石刻。

镇江三怪,古名城出名食,镇江“三怪”的传说古老而富有魅力,在镇江流传着颇具顺口溜色彩的《三怪谣》:“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故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之说。先说第一怪:香醋摆不坏。

俗话说开下门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醋,乃酸、甜、苦、辣、咸五味之首。醋,是我国传统酸性调味品,古人给醋冠以“食总管”的美称。千百年来,人们在爆、炒、拌、熘等烹制中,都要加些醋,去腥解腻,增进菜肴风味。若品尝水晶肴蹄、蟹黄汤包时,每每蘸点香醋,配上姜丝,越觉鲜润芳香;至于醋熘桂鱼、糖醋排骨等均为江苏名菜,别具风味。宋代诗人、美食家苏东坡在镇江焦山品尝鲥鱼时,曾做诗赞美道:“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在我国,酿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籍《礼记》“檀弓”篇记载:“宋襄公丧其夫人醯醢百瓮”。醢是肉酱,醯就是醋,推算起来,我国酿醋至少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镇江香醋素以“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而味鲜”而驰名中外,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提到酿醋,在镇江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醋是杜康的儿子黑塔创造出来的。那一年,杜康发明了酿酒后,发现镇江趱长江中下游,其水质好,利于酿酒,就举家来到镇江小鱼巷,开了个前店后作的小糟坊,酿酒卖酒。黑塔力大无穷,憨厚勤劳,家里重活粗活全包了。当初,还不知道酒糟的用处,黑塔把酒糟放进大缸里,倒进两担长江里的龙窝水。累了,就捧起坛子喝上家酿米酒八、九斤,便呼呼大睡了。梦中似有一位老翁说:黑塔,到二十一天,日落酉时你将造出调味浆。醒后,原来是一场梦,也没有在意。20多天后,满屋飘香,杜康父子很纳闷,找来找去,原来是酒糟变成了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的调味浆。杜康说叫什么名字呢?黑塔说:“酒糟泡了二十一日,到酉时浆水才这么好吃,这二十一日加酉时不是“醋”字吗,就叫醋吧!”杜康造酒儿造醋的说法就传了下来。直到今天,制醋还是二十一天。

镇江香醋经过科学测定含有17种氨基酸。主要有机酸成分是醋酸、乳酸、丙酮酸、甲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一氧代二戊酸等,它们是由植物性原料经发酵生成的,是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而且有机酸在消化道内能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利尿及细胞内氧化还原的良好作用。镇江香醋中还含有多量碳水化合物和少量酒精。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和携带者,作为代谢中间体的要素之一以及作为蛋白质水解的调节剂,在人们的生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说罢香醋,我们再谈谈第二怪肴肉不当菜。肴肉

提起熟食猪蹄,各地都有,红烧猪蹄、五香猪蹄、酱猪蹄、清汤猪蹄等各具特色。然而,以选料之严格,加工之精细,口味之鲜美要首推镇江的水晶肴蹄。水晶肴蹄肉色鲜美,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肉质清香而醇酥,肥而不腻,瘦不嵌齿。故而近人有诗赞道“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口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

嫣红嫩冻水晶肴”。水晶肴蹄是在古菜“烹猪”和水晶冷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味菜。“烹猪”和水晶肴蹄是一脉相承的,用料基本相同,都用蹄子和花椒盐,制法也基本相同,都用老卤,用明矾澄清原汤汁,压冻而成。不同的是“烹猪”不用硝水,而水晶肴蹄用硝水。故有人称“肴蹄”、“肴肉”,又有人称“硝肉”、“冻蹄”。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到瑶池去赴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路经镇江,闻到肴蹄香味,连忙下了神驴,下凡来吃肴蹄,连蟠桃大会都给忘记了,可见其味之特美。食肴蹄,佐以姜丝、香醋味道更好。

据丹徒县志记载,镇江水晶肴蹄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镇江民间文艺家王骧写过一篇关于镇江肴肉最早的记载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明末清初文人丁耀 亢著写的六十回章小说中的文字亦可佐证,其《金屋梦》(续《金瓶梅》)一名《隔帘花影》、《三世报》的第二十七回,“董玉姣明月一帆风,郑玉卿吹箫千里梦”中,写到轻薄青年郑玉卿在金山寺遭遇骗局,被邀酒宴的一场,摆出了镇江的食品;不一时酒保添换新席,八大碗菜;是一盘新出水的白鱼、一盘烧的肥鹅,一盘嫩的香蒸和水晶煮蹄,一盘金华火腿熏的腊肉,红白透亮;一盘豆豉炒面筋,拼着银丝饼鲜;又是一盘红糟蒸的带鳞鲥鱼,又是一盘镇江烧鳖,剥得琥珀似围裙,软美如脂入口而化;又是一盘苏州油酥泡螺,两大盘糖酥水晶角儿,每人面前放一碗。这一盘和着香薷的水晶煮蹄,就是现今名闻遐迩的水晶肴蹄。若再追考,其历史会更早,八十年代初,镇江博物馆陆九莽馆长曾对笔者说,中国有了硝,就有了腌肉,只不过其制法是逐步演变成为现今的制法。

制作水晶肴蹄,其加工工序有十四道之多:主要有选蹄(以猪前蹄为好),去毛剔骨,以铁钎在瘦肉上不规则地戳上几下(以不戳破皮为度),然后均匀地洒上硝水(浓度不高),用粗盐揉匀,层层叠于腌制缸中,腌7天(随着气候的变化,用盐量和腌制天数也略有不同),然后将腌制过的生蹄取出,放水内浸泡,换水三次,将血卤洗净,去掉涩味。开始加水和香料、葱姜、料酒、少许盐,大火煮后保持在95℃左右持续4小时,出锅放入盆内叠好压平,用原汁把油卤冲净,经清汤的卤汁倒入蹄盆,冷却后凝冻即成。吃肴蹄还有许多讲究。为了适应不同口味顾客的需要,充分体现肴蹄色、香、味、形的特点和风味。肴蹄不同部位,可切成各种肴蹄块:前蹄爪部分上边的两块肉切成片状,形如眼睛,食之筋纤柔软,味美鲜香,叫眼睛肴;前蹄爪旁边的肉,切下来弯曲如玉带,其肉极嫩,叫玉带沟肴;前蹄爪上,肥瘦兼有部分,真味清香,叫三角棱肴;后蹄上部一块连同一根细骨的净瘦肉,叫添灯棒肴,香酥软嫩,为最爱吃瘦肉的人所欢迎。肴蹄既可作为筵席上的主碟;又可在吃早茶时,作肴蹄面;还可切成块,装盘当早点吃,故有“肴蹄不当菜”之说。水晶肴蹄不仅为餐桌上的佳肴,而且是馈赠亲友的佳品。用的水晶肴蹄礼盒里放上一支宴会醋(镇江恒顺香醋),既携带方便,又可延长储存期和便利品尝。

说罢肴肉,再说说第三怪:面锅里面煮锅盖。锅盖面

“面锅里面煮锅盖”,是镇江饮食技艺中的一项创造。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至于汤面名称,品种繁多,且如春初刀鱼上市,时新的汤面要数“刀鱼面”;夏时,有“长鱼面”;秋、冬有各式“盖浇面”。平时,常吃的汤面为红汤面。面锅里面煮锅盖(面锅大、锅盖小),据说,过去镇江人下面不用锅盖,一次一家小面店的张嫂为了让面熟的快,无意中盖了锅盖,误把汤罐盖放入面锅中,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这种方法就沿用下来。当面条下入沸水锅后,再用一只小锅盖盖在面汤上,可达到以下好处:一是生面条逐份投入,熟后不粘结,不散乱,规格准确;二是面汤滚沸时,易于清除浮沫,保持汤面不浑浊;三是面条易熟透,不生不烂。当地传统习惯,顾客来店吃面条时,多自带各种荤素菜品,如:猪里脊肉、猪肝、牛肉、鸡蛋、鲜笋、青椒、川芎、小青菜等,入面锅烫熟后,拌面而食。有的店家为方便顾客,准备了“青头”供客选用。所谓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它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花、蒜泥、漂儿菜(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将它们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总之,随着季节变化选用不同蔬菜,制成青头。由于多种荤素鲜味溶于面汤中,使面的口味更为鲜美,深受食客欢迎。难怪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镇江品尝此面,为其美味而赞不绝口。

清末,镇江文人周伯义在他撰写的《扬州梦》一书中说:“吾人惜费,早坐教场茶馆,数十饯使堂倌买上好酱醋麻油至面下?干拌?,称言爱洁。”所谓“干拌”,就是下法特殊:先把面条在面锅里煮熟,再用面竹杓将面条挑到清水里过汤,用竹杓使劲甩干,倒入碗中拌以麻油、酱油、虾米、蒜头等佐料,吃在嘴里是性韧、爽口、味鲜。这种面,夏日颇为流行,既可单食,也可吃粥时搭食,兼作小菜。

篇三:镇江的宗教文化

镇江的宗教文化

镇江的宗教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不仅中国的五大宗教,即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教齐全,而且在镇江产生的宗教文化有许多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

在道教上,茅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是道教上清派的诞生地和祖庭,又是上清、正一、全真派共修共存之地,是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上清派以存神、服气为主要修炼方法,辅以诵经、修功德,认为人神是相通的,只要坚持不懈修炼,最终就可以达到长生成仙的境界。茅山的开山祖师是西汉时期的茅盈、茅固、茅衷,他们从咸阳来此采药炼丹。东晋时,茅山有两位祖师,一是葛洪,一是杨羲。葛洪是著名的炼丹家、医学家,他把道教的神仙、养生理论系统化,写成了伟大的著作《抱朴子》;杨羲创造了茅山上清派。南朝时期茅山来了一位关键人物陶弘景,他集儒、释、道为一身,是当时一位无所不通的大学者,他在茅山潜心修炼45年,以三教调和为宗旨,使上清派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被梁武帝称为“山中宰相”。他的嫡传弟子王远知被隋炀帝拜为帝师,并参与“玄武门之变”受到唐太宗封赏。在唐宋时期,陶弘景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王远知、潘思正、司马承真、李含光、刘昆康等,一再被子封为帝师、国师、道士皇帝,茅山道教大红大紫,这一时期朝廷对茅山的赏赐不计其数,宫观建筑漫山遍野,影响遍及大江南北,直到今天茅山道院还保存着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件珍宝。后世评价说,从公元3世纪到12世纪中国道教主要是围绕茅山展开的。

在佛教上,焦山的定慧寺、金山的江天禅寺是中国佛教最早的一批寺庙,金山江天禅寺的“水陆法会”和“参禅悟道”、焦山定慧寺的现代佛教教育、句容宝华山隆昌寺的戒律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有广泛的影响。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是中国当代有广泛影响的高僧。

镇江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据元代《至顺镇江志》、明代万历年间《镇江府志》记载,在唐代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伊斯兰信徒即在城内的仁安坊阜民街,也就是今天的梳儿巷巷口、上河边至大市口一带,建有清真寺。这个记载比内廷档案记载的伊斯兰教在唐永徽二年(652)传入中国还早了24年。伊斯兰教是在公元610年创立的,也就是说,在它创立18年后即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镇江了。这座清真寺在明万历30年,即公元1602年,移建到了大爸爸巷内,现在这座清真寺已移建到了学府路上。1300多年来,镇江的穆斯林与镇江人民和眭相处,为镇江古城的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据有关穆斯林文献记载,现在镇江人民喜爱的京江齐、大京果、小京果、桃酥和小刀面都是穆斯林食品。辛亥革命前后,镇江的伊斯兰教一度非常兴旺,1906年在镇江发起成立的“东亚穆民教育总会”(后改名为东亚清真教育总会)是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第一个运用教内力量来谋求社会公益的全国性民间组织,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穆斯林民间社团组织,同年创立的穆源小学是中国最早的新式教育学堂,这两件影响到全国的重大事件都是由中国伊斯兰教的著名学者,镇江人童宗创立。

基督教和天主教在镇江落地只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他们在镇江的信众不是很多,但他们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基督教在国际上的影响要超过其它宗教。这主要是镇江出了二位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基督徒:一位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她随作为传教士的父母亲在镇江生活了18年,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镇江度过的,她以镇江的经历为主创作的小说《大地三部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西方产生巨大影响。直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在思恋着镇江,思恋伴她成长的镇江的王妈和教她中国文化的孔先生,还在回味黑桥的烧饼,回味在金山、焦山、风车山旅游的快乐。她的一生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她逝世时,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亲自出席葬礼,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女姓,我们镇江专门成立了赛珍珠研究会,并已二次举办了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把她居住过的凤车山故居辟为了赛珍珠纪念馆,在美丽的古运河畔建起了赛珍珠广场,命名了赛珍珠路。

另一位是基督教中国内地传教会的创始人戴德生,他一生组织了千名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在中国经历了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亲历扬州教案,对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深表同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他死后和他的妻子、四个夭折的孩子都葬在镇江牛皮坡的洋人公墓。


镇江小说》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80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镇江小说
相关文章
  • 镇江小说

    镇江语文江苏省镇江市2012届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里弄 玩弄强迫 强词夺理角度 群雄角逐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