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作文大全 > 高二作文 >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正文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2017-02-23 06:08:1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6、哲学派别一览

7、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9、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3、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

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主义哲学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5、运动和静止

(1)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5)、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b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起源和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b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

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8、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7、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篇二: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纯粹的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区别:二者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时代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①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5.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也就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的,就是可知论;凡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就是不可知论。)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7.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因而是不科学的。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8.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存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即认为世界是人的思想和感觉的产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以及其他巨大进步。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②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它包括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

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要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8、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产生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本质)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方法论)

原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方法论)

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0、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①哲学依据: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②现实依据:是我们做好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么办: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能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1、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③社会历史性: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

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②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1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注:哲学的范畴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

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普遍性的原理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同时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3、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统一又对立,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一分为二的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9.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反对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 10.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是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1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13.辩证的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

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原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的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主观因素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 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 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5、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篇三: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基础知识点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基础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学过哲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

(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颠倒易错)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的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判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提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5、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神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源于实践)与革命性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略)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唯物论

9、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属性 (两者不要混淆)?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和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的,要求人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③人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0、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1、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改造、改变、消灭。(易错)

②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原理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人类造福。

(2)★原理归纳: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做、精神状态)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13、意识的含义:(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了解)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了解)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①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无论是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易错点)

1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5.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所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原理归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论最基本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意义:①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②也是无产阶级 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认识论

17、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易错)

(2)特点:客观物质性(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社会历史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1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区分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一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传递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要求、认识工具—仪器设备、新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原理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9、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只在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果超过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0、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三、辩证法

2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22、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①联系的普遍性。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易错: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错误!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指导意义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4、系统优化的方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统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5、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和考验。

★★27、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28、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 同一性: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两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③ 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2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时时),对任何事物(事事),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

30、矛盾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3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指导意义(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要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抓主要矛盾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分:——抓主要矛盾是为解决问题。材料中有“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主题、主线、核心问题、首位、第一要务”等字眼或意思都是讲要抓主要矛盾或要求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抓主要方面是为认识问题. 评成就、看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37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