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D1版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的遭遇听起来很熟悉
D1版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的遭遇听起来很熟悉,似乎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讨厌的同事,不合作的搭档,趾高气扬的上司……总会让你心情不愉快,工作久而久之也变得压抑。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何与同事、上司和睦相处,使自己的办公室生活如鱼得水呢?
掌握5Ps、3Cs、OfficeEtiquette等法则,可以让你在办公室环境中一展优雅手段,游刃有余地工作。 5Ps:“备课法则”
5Ps,即PriorPreparationPreventsPoorPerformance,意思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与客户谈判时是如此,同事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就像教师上课之前,事无巨细,充分备课,临场时自然应付自如。在人际交往上也需要充分“备课”:从企业的文化、工作氛围,到老板的个人脾性和管理风格,再到前任的工作方式……通过“备课”,把自己“武装”起来,这样你才能从容面对职
场的尴尬和敌意,应付自如,无往不利。运用5Ps,好好备课,是办公室优雅生存的不二法门。
3Cs:以礼相待,以诚待人,以德服人
3Cs分别是Courtesy,Caring,Charming,意思是“以礼相待,以诚待人,以德服人”。三者缺一不可,同事之间,如果能够做到礼貌与关爱,真诚地关心以及尊重他人,相应地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谅解。3Cs原则做起来,其实很简单。比如说,多用敬语“您”、“谢谢”;用身体语言表达,如微笑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融洽的同事关系,默契的配合,往往在工作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繁忙的都市生活使每个人都面临不小的压力,彼此之间因为竞争的关系,也很容易造成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其实工作中的任何不满、任何委屈都可以优雅地处理。在合作的前提下,保持冷静的态度,坚决而又不失礼仪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同事之间进行沟通。
案例1中珍妮的同事显然就漠视合作,不服珍妮管束,擅自越权跨级,打“小报告”,引起了珍妮的反感。作为下属,如果觉得珍妮的处理方式不合适,或者珍妮某些细节没处理好,可以尝试与珍妮沟通,委婉提出,而不是越俎代庖。珍妮显然没有做好自己的5Ps,上任之前应该了解企业文化、老板的个人脾性与工作风格、前任的工作模式,对未来的工作情况加以预计,适当准备应对措施。这样,遇到爱打小报告的同事,也不会不知所措,白白忍受“夹板气”。珍妮在察觉下属的不良意图后,应该注意加强沟通,主动向老板汇报工作,让老板对你有信心,小人之言自然无法得逞。另外,找个合适的场合,选择适当的方式,(elegant but firm:直接又不失礼仪)地坦白告诉下属,不要越俎代庖,如有任何意见,与你直接交流。这样做既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又毫不失礼。或者可以通过做一个成功的case,亮一手真功夫,让同事和老板见识你的能力,众人心服口服之余,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职位。
珍妮放弃了职位,选择了跳槽,其实是选择了逃避,而逃避并不是维护自我真实的最佳方式。
案例2中,奕与他的经理都没有给自己好好备课,最终导致彼此水火不容的局面。举例来说,如果奕在新的部门经理上任前,了解新的经理的工作习惯与作风,从而对自己的工作方式作出调整,也许与新的经理的相处就不会那么难。反过来,如果这位上司了解前任的工作模式与工作风格,可以与下属做到更好的相处,部门的离职率就不会这么高。
在办公室场合,运用3Cs,以礼相待,互相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而奕的上司就忽略了这一点,缺乏对下属的尊重,不注意与下属的说话态度、口气和方式,开会时骂娘,引起下属的敌对情绪,反而“欲速则不达”。即使是一个好的观点,也需要好的方式来表达。
另外,奕对新的部门经理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感,“早就领教了他的嘴上功夫,也早就看惯了他部门里的人的遭遇”,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没能及时对自己的工作方式以及心态作出调整,造成奕不能与新的上司有效交流,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心情压抑,黯然离开。
要做到有效交流,一定要消除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建议奕在作出结论之前,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判断是否正确?
2、判断的依据是否可靠真实,是来自你个人的感受,还是别人的印象误导?
3、这个判断是在什么情况下作出的?
4、如果你是他,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与态度?
通过暗自反省,以及角色换位,会使你用一种新的观点来审视这个问题,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比如说,周一例会工作报告在许多公司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因为这会让你增强时间管理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因为上司的态度让人难以接受,就全盘否定,这并不是可取的态度。
总体说来,企业环境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人人视你如珠如宝,那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运用这些法则与技巧,巧妙应对,在职场中才能稍胜一筹。畅销书《给加西亚的信》(美国西点军校教材)指出:“只有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得每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佳的职员——那些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有鉴于此,运用5Ps、3Cs等法则,做好准备,让自己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吧。
篇二:一个人的遭遇
让我们敲响和平的钟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
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主题单元“和平的祈祷”第一模块“遭遇战争”中,收录了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在这部以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为主题的作品中,肖洛霍夫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教学这篇课文,我不想依照小说的要素来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希望通过文本的研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和战争文学,培养起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所以,我主要是抓住文章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来做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学生记忆中积累的关于战争文学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战争文学的本质。 本课授课,共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师:提到战争,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图象。有的人想到的是血肉横飞,哀鸿遍野;有的人想到的是驰骋疆场,杀敌立功。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战争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个遥远的过去。对于战争,我们还知道多少?提到战争,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蓄,看看你的记忆中,保存着什么样的战争画面?然后再想一想,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保存在你的大脑中呢?
生:我看过《南京大屠杀》,留在记忆中的,是无数的尸体,还有遍地的鲜血。对于战争,我痛恨。
师:这部片子,我也看过,确实是惨绝人寰。我们应该牢记这份灾难。
生:我看过《黑太阳》,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用中国人做活人实验,特别残忍。当时,我就希望手中能有枝枪,把这些日本鬼子全部打死。
师:我也看过,和你一样的心情。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大地上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
生:我没看过什么小说,电影好象也只看过《地道战》。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消灭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家乡。
师:《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电影啦。我小时侯看过无数遍。每次看到民兵们在地道中用长矛戳死日本鬼子,就感到特别痛快。
生:我看过《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写了美国军人如何拯救一个叫瑞恩的被俘士兵的故事。因为瑞恩的其他兄弟都在战争中死去了,美国人要为这个家庭保留下一个孩子,就组织了一支小分队带敌人后方去把他救了出来。 师:哦,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美国大片,可惜我没有看过。你认为这部美国影片,它想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生:善良吧??
师:善良?
生:还有机智。在这个片子中,美国人表现的非常勇敢机智,也非常善良。
师:好,刚才几位同学,从他们观赏过的战争主题的影视作品出发,带领着我们回忆了发生在中国和外国的几次不同的战争。对于战争,我们有了个初步的印象。然而,我们的印象毕竟是肤浅的。因为我们仅仅是个看客。战争,对战争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身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的人。下面,我们就打开课本,共同学习前苏联伟大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一个人的遭遇》。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整理出“我”所遭遇的主要事件。最好是用曲线图的形式,标注出“我”的人生起伏。另外,对文章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做好标记,写好自己的批注。阅读中遇到疑问,可以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少量同学在交流。此处用去15分钟。
师:谁来说说“我”都经历了哪些事件?从“我”出发上前线开始说起,你说。
生:“我”上前线,和妻子分离,“我”用力推开妻子。然后我到战场,做运输兵。后来被德国人抓住了,受尽折磨。后来找到机会,俘虏了一个德国少校回到了自己的队伍。然后是接受治疗,然后写信回家。从邻居来信中,知道妻子和女儿都被炸弹炸死了。再后来过了几个月,我又惊喜地知道了儿子还活着,并且做了军官,正在前线和德国人作战。然后,有一天,儿子部队的人来通知我,说儿子牺牲了。后来战争结束,我到一个战友那去开车。偶尔的机会,捡到一个孤儿。我收养了这个孤儿,和他相依为命。再后来,我开车撞死了一头牛,驾驶证被没收了,我带了孩子到别的地方去流浪。
师:复述的很完整了。有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你有吗?
生:主要的就是这些。另外,课文中还有少量的细节,比如“我”回家乡探视时的悲伤;比如“我”找到儿子时的梦想等等。我觉得这些细节对表现这个人物特别重要,比故事梗概更重要。
师:哦,还有很多细节。细节比梗概更重要。这样,咱们先把细节放一放,继续研究梗概,一会研究细节时,你再继续发言,好吗?
生点头,坐下。
师:主要故事梗概整理出来了。我们在一起归纳一下,看看在这个梗概中,我的情感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生:作者的情感是个波浪线。从课文节选这个部分看,是从“喜”入手的,回归部队,特别高兴。后来得知亲人被炸死,是“悲”。再后来,得知儿子还活着,并且还做了军官,又是“喜”,课文中说是“喜气洋洋”。但是,战争的最后一天,儿子却牺牲了,这又回到了“悲”。这种“悲”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认了一个孤儿做儿子,又回到了“喜”。后面的日子就很平常了。
师:噢,悲喜人生。故事是在悲与喜的交织中进行的。再思考一下。这里的“悲”与“喜”,如果我们用个坐标轴来标注一下的话,“悲”应该在第几象限,“喜”在第几象限?
生:“悲”是副值,在第四象限;“喜”是正值 ,应该在第二象限
师:为什么“喜”不是在第一象限?
生:这个“喜”并不是真正的大喜,“喜”中含有很多“悲”的成分的。
师:噢,“喜”中含有着很多“悲”的成分。所以,不能在最快乐的第一象限。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这样的划分。我觉得,无论是“悲”,还是“喜”,它们都应该在第四象限中。因为这里的“喜”,看起来是高兴的开心的事,实际上,它还是一种悲。而且,这里的“喜”的事情,连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都比不上。如果我们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看成Y轴,那么,这里的“喜”肯定是副值。
师:哦?为什么说这个“喜”连普通人的生活都比不上?
生:这个人所感到欣喜的事情,一个是找到了儿子,一个是认了个儿子。这两件事,和和平年代中的亲人生活在一起相比,显然是可悲的事情。离散后找到了,虽然是值得高兴的。但这个高兴,肯定比不上生活在一起没有分离这个底线的。至于认了个儿子,更谈不上有太多的喜了。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这里的“喜”,仅仅是一种悲到极点后的一点点好转,它实际上还是悲。是吗? 生:是的。
师: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大家比较认同哪种划分?
生齐答:后面的。
师:好,这个问题看来形成共识了。下面,我们一起回到刚才放下来的那个话题上,研讨一下课文中的几处细节。先请刚才那位同学继续发言,说说你在这个小说中,最喜欢的细节是什么?
生:不是喜欢,是感动。最感动我的细节是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师:这个细节有什么地方打动了你?给大家读出来,好吗?然后你再说说你的理解。
生朗诵课文:“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这一处的朗读,学生读出了情感,声音哽咽,显得很激动。其他同学受她的感染,也沉浸在默默中。我也一时无话可说。
大约停顿了有半分钟,这个同学开始发表她的见解。生:对不起,刚才默读这段时,我就很感动。现在一朗读,情绪就有些控制不住了。我觉得这个段落中描绘的那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不是有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吗,这里,作为父亲的我,就是“心”死了。“我”因为心死了,所以也麻木了,没有眼泪了。
师:这一段文字确实打动人心,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真的让人难以承受。我刚才留意了一下,我们很多同学的眼中,都泛出了泪花了。谢谢你的朗读和观点,请坐。
师:还有哪些细节也能让我们如此感动呢?哪位同学再说一说?
生:除了刚才这个段落外,“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也很感人。
师:请你给大家朗读一下吧。
生读课文:“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师:你感觉这处细节,有什么地方特别打动了你呢?
生:我想,这个人站在这个深深的炸弹坑前时,他的内心的情感一定是无法压抑的。我能体会到他所说的那种“穿心”的悲痛。我觉得他一定是想发泄,想嚎啕大哭的,可是他又没有眼泪。
师:哦,他为什么会没有眼泪呢?
生:他经历过太多的悲伤,生活让他没有眼泪了。
师:生活?什么样的生活?
生:战争,战争让他没有眼泪的?
师:战争怎么就让他没有了眼泪了呢?
生:我认为??我觉得战争让他先是经受了夫妻的分离,又经历了被俘,最后又经历了死亡。这几年时间,他经历了太多,特别是知道妻子和女儿死亡后的这个阶段,他的眼泪都流干了。所以,现在他真的在原来的家前时,反而没有眼泪了。
师:我明白了,你是说,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是吧。
生:是这个意思。战争毁灭了他的家,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
师:很好,在这个细节中,你读出来了一种深层次的东西:战争的罪恶。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你就是文章中的“我”,面对着这个亲人死亡的大炸弹坑,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我会回忆过去我和她们在一起时的生活。
生:我会诅咒战争。
师:哦?诅咒战争?你会不会想到再上战场,去为亲人报仇雪恨?
生:我想我会的。
师:可是战争结束了啊?再说,你也不知道是谁发射过来的炸弹把自己的亲人炸死了,怎么去复仇呢? 生:虽然我不知道具体的人是谁,但我知道是德国法西斯。找他们复仇就可以了。
师:战争结束了啊,怎么找法西斯复仇呢?难道潜入德国,去暗杀?暗杀也要有目标啊
生:??
师:看来,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这样,咱们把这个问题暂时放一放,明天再来探讨。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请大家做一回电影导演,把文中的“我”在弹坑前的画面,用电影手法表现一下,怎么样?
生:夕阳落山时节,风很大,主人公蹲在土坑边,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手还用力地拉扯自己的头发。坑里的一片枯叶被风刮起来了,飘到他的手上,然后又飘到荒草中。他蹲了很长时间,然后慢慢站起来。一个特写镜头,他的脸上写满了痛苦,神情很呆滞。一滴眼泪慢慢从眼眶中溢出,滑过脸颊。他用手背抹一下泪水,转身走了,越走越远。远处,夕阳如血一样。这个人最后走进夕阳中。
师:残阳如血,很好的,用夕阳来做背景。特写镜头运用也很到位。其他同学怎么设计的?你说。
生:天上飘着小雨,很冷。主人公没有穿雨衣,也没有打伞,只是静静地站在齐腰的杂草间,默默地凝视着这个大坑。这时,用黑白片插入以前一家人在一起欢乐的场面。把主人公呆立的形象作为背景。然后,用一滴雨水来模糊这个回忆的镜头,让她们慢慢消逝。然后,主人公如梦初醒式的长叹一声,转身走去。只有两只沉重的脚,踏着泥泞在机械地挪动,鞋子上还沾着落叶。
师:同样很好,用了电影中虚实相间的手法。还有吗?
生:废墟的不远处是街道,人来人往的,很热闹。旁边还有不少人家在盖房子。只有主人公家的地基这儿,是一个深深的大坑,而且长满了杂草。主人公站在杂草从中,静默了一会,然后,他开始拔草,越拔越快,拔了一片之后,他开始扒露出来的瓦砾。似乎是想从废墟中找到什么东西。后来,他什么也没有找到,又呆呆地望着大坑。眼前出现幻觉,好像听见了孩子嬉闹的声音。他张开双臂,想要去拥抱孩子,却一个踉跄,险些跌倒。 师: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拔草扒瓦砾的动作呢?
生:我想,他内心肯定是波澜起伏的,但这个没有办法表现出来,就用他的动作来表现他内心的震荡。 师:很好。这个安排也很能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悲痛。
师:刚才几位同学,从他们各自的理解出发,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悲惨的细节。我想,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个角度,考虑一下,能否用些喜庆的美好的东西做反衬,来衬托出主人公的悲呢。比如,用弹坑里盛开着鲜艳的花?这个
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构思,只要能把这里的悲哀渲染到极致状态,就是好的设计。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小说的情节,研读了小说中的两处细节。这节课,我们接着上个课时的内容,继续研究作品中的细节。首先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在文章中圈画出表示“我”的情感的词。
学生速读课文,边阅读边圈画,同时在书边上做批注。
师:一起探究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汇是——
生齐答:激动。
师:激动?谁激动?为什么激动?
生:“我”激动。“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
师:两年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什么样的待遇是“人的待遇”?
生:拥有人的尊严,能依照自己的希望做事情。
生:能在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比如想玩的时候玩,想做事的时候做事。
生:能不挨打,被别人尊重。就是人的待遇。
师:拥有尊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人的待遇,这还好理解。不挨打怎么也是人的待遇?这是什么意思? 生:“我”在德国人的集中营中,没有尊严,时常挨打,遭受的是非人待遇。不挨打,被尊重自然就是人的待遇。 师: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文章中的“我”把不挨打就看成了人的待遇,是不是这个意思?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环境,现实生活中的你,会不会把不挨打看成是人的待遇?
生:我肯定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原来就没有挨过打,我的父母从来不打我。
师:你的父母从来不打你,你就不把不挨打看成是“人的待遇”了。那么,眼下的你,把什么样的东西,看成是你希望获得的“人的待遇”呢?
生:说真话?
师:当然说真话。
生:学校把我们当做人来看,而不是当作考试机器来看。让我们有正常的双休,有活动课,能依照自己的喜欢读些课外书,偶尔上上网等等,就是我们学生的“人的待遇”。
这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一阵掌声。
师:好,痛快陈辞!你觉得老师会不会欣赏你的这种“人的待遇”的追求呢?
生:你吗,差不多会。别的老师不一定。学校是肯定不会的啦。
师:为什么学校肯定不会?
生:学校要的是名声,是升学率,才不会管我们想什么啦。
师:噢,学校要的是名声,是升学率,所以就没有让学生享受“人的待遇”了。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咱们今天暂不去探讨。回到小说中来,作品中的“我”在德国集中营里都遭受了哪些非人的待遇?回到部队后,又享受了哪些“人的待遇”?
生:在德国人那里,时常挨打;回到部队,大家都对我很亲切很关怀。
师:作品中写到德国人打“我”了吗?
生:没有正面描写,但侧面写了。小说中有一句“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
师:小说只说是“仿佛怕挨打”啊,并没有真的挨打。
生:“仿佛怕挨打”是说现在在首长面前。根据这个句子,可以想象“我”以前在德国集中营里时,每次接触德国兵,都可能挨打。因为总是挨打,所以才有了习惯成自然。
师:哦,怕挨打,习惯成自然地将头缩到肩膀里。什么样是习惯成自然?
生:口头禅。
师:口头禅是习惯成自然的表现,还有呢?
一个学生插嘴:陈清迟到是习惯成自然。
师:陈清迟到也是习惯成自然?陈清,是这么回事吗?
陈清尴尬地笑:??
师:给大家读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奥地利,有一个叫做B博士的人,原来
是个律师。二战爆发后,被关进了一家旅馆的空房子里,接触不到任何人。后来,一次提审的机会,他偷了一本棋谱回来。每天研究这本棋谱来打发时间。二战结束后,一个偶尔的机会,在一艘船上,B博士遇见了当时的世界冠军。在别人和冠军下棋时,他过去看棋,将一盘必输的棋指点成了和局。于是冠军发出挑战,要和B博士决一胜负。两个人对阵时,冠军每步棋都有意识地走得非常慢。B博 士在忍受了这样的漫长的等待之后,“突然猛地一下子站起身来,开始在吸烟室里踱来踱去。他起先走得很慢,后来渐渐快起来,越走越快。但他的步子尽管很急, 可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就仿佛他在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每次都碰到一堵看不见的栏杆,迫使他转身往回走。他在走来走去中不知不觉地划出了他从前囚室的大 小:在他囚禁的那几个月里,他一定恰好也是这样两只手一个劲地抽筋,缩着肩膀,像个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似的,奔过去奔过来;他在那儿一定是这样上千次地跑来 跑去,在他那僵直而又发烧的眼光里闪烁着疯狂的红色的火焰??”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中的B博士,是否也有一种习惯成了自然?他这个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和课文中的“我”的习惯是否相同?
生:我觉得B博士的这个踱来踱去中,体现的就是一种习惯成自然。尽管眼前没有任何障碍,但囚室已经扎根在他的心中。所以,他只依照囚室的大小来散步。这个细节很生动,它写出了法西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和摧残。 生:这个细节和课文中的细节有一点差别。“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B博士心中的囚室,是他自己在困境中养成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B博士是一种自身行为,和别人没有关系?
生:不是。
师:那你想表达的意思是??
生:我想说的是,我们这篇课文中的“我”,是在长期的肉体折磨下形成的这种习惯性动作。而B博士,则是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下由于精神受到伤害而自己养成的这种习惯性动作。
师:明白了,你说这二者的区别,一个是肉体折磨的原因,一个是精神折磨的原因,对吗?
生:是。
师:好,请坐。从刚才的两个细节中,我们了解到了法西斯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摧残。下面,我们继续回到课文中。看下一个表示情感的词汇。这个词是——
生:发愁。
师:“我”为什么发愁呢?
生:因为没有收到回信,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都在大脑中转。
师:你觉得“我”都会想些什么样的古怪念头呢?
生:我想,一定是担心家人的安慰。一方面会担心他们遭到伤害,一方面又不愿意往这方面去想。可能越不往着上去想,又想得越多。
师:为什么要担心家人受到伤害?家人也没有上战场啊,毕竟还在国内。
生:战争年代是没有后方的。不上战场,也有危险。我想,作者一定是看到听到了太多的亲人亡故的消息。他这么长时间没有收到回信,不能不往坏处去想。
师:作者看到听到?
生:哦,是作品中的人物。
师:对了,注意小说都是虚构的。好,“我”在发愁,为了家人的安危。那么,当我终于等来了邻居的信,知晓了日夜牵挂的亲人已经死亡的消息后,我就怎么样了?
生:“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师:心缩成一团,松不开了。用我们的话说就是——
生:揪心。
师:心真得缩成了一团吗?是写实还是写虚?
生:写虚。一种很形象的写法。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呢?
生:我觉得是把抽象的悲伤写得形象化具体化了。
师:那么,作者这里介绍“我”的悲伤时,是采用的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生:描写。
师:描写?描写应该写出“怎么样”才行啊。
生:那是记叙。
篇三:苏教版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预习1节,研读1节。
教学内容:
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
二、文本研习:
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心情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巧遇凡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
以上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
2、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
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描写见教材p45下两段)
5、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一个苦行者的遭遇的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27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