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绝句江碧鸟逾白》阅读答案 正文

《绝句江碧鸟逾白》阅读答案

2017-01-09 06:16:4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空2分,共4分)绝句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2012中考古诗词复习练习:21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湖北黄石2008绝句江碧鸟逾白vs夜雨寄北

2.

3.

4.

湖北黄石2008绝句江碧鸟逾白vs夜雨寄北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7——8题。

【甲】 绝句 杜甫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 之情。(2分)

8.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秒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又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2分)

8.(1)拟人(1分) (2)巴山夜雨涨秋池 (1分)(3)想象景(未来景)(1分)

云南曲靖2011夜雨寄北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1分)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2)(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湖南娄底2011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对未来 的憧憬。

16.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离别愁苦(1分)相聚的欢乐(1分)(答“离别”、“相聚”、或“愁苦”、“欢乐”亦可)

16.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2分)

江苏扬州2011夜雨寄北vs芙蓉楼送辛渐

9.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君问归期未有期, 寒雨连江夜入吴,

巴山夜雨秋涨池。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何当共剪西窗烛,洛阳亲友如相问,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⑴“巴山夜雨秋涨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2分) ⑵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 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 的志向。(4分)

⑴渲染气氛,融情于景。(各1分,意思对即可)

⑵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 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意思对即可)

1.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意蕴丰富,请从眼前景、心中情两个方面作上点分析。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6、“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7、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参考答案】1、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2、想象了与妻子团聚的情景。表达了渴望与妻子离别重逢的感情。3、夫妻间的关怀、思念以及作者对妻子的歉意。4、(1)“涨”字写出夜雨连绵,秋池水渐渐涨满的情景。(2)作者秋夜听雨时孤寂感倍增,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愈浓。5、思念朋友,渴望团聚。6、“秋”字点明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7、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篇三:苏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射阳县实验初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

初二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

(5)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我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古诗词中蕴含这一道理的句子很多,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

两句:, 。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5分)

年轻的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摆脱束缚()。然而青春的岁月不会一番风顺,.

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棘,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航船.

历经风浪,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驶向理想的彼

岸; , 。年轻的我们相信只要拥有

一对轻灵的翅膀,就能在无际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fù tuò

(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番改为帆

(3)在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此题答案不唯一。例:或许青春的天空时有阴霾,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求自己的一片

蓝天;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2分) ( )

A、 一提到射阳县城近几年来的变化,街道办的张大妈就夸夸其谈,充满了自豪感。 ....

B、 莫言小时候每次去集上听书回来,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母亲炫耀自己的

记忆力,他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母亲听。 ....

C、回到家乡后,我欣喜地发现昔日的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鳞次栉比的汽车川流....

不息。

D、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儿童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的报道,就被传得满城..

风雨,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随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打破了人们曾经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 、天突然渐渐下起了牛毛细雨。

C、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任何国家都没有资格以权威自居,对别国进

行所谓“评级”。

D.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5、 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后来,它终于沉没了,橘红的流霞染红了整个蔷薇谷。

②近处的山顶上,几只觅食的狐狸,也正返回沟壑间的巢穴。

③几只投林的倦鸟在霞光里扇动着翅膀,样子剪纸似的。

④太阳渐渐西沉,在幽暗的远山背后,它向天空喷射出无数光束,犹如黄金号角在天边齐

鸣。

A、④①③②B、 ② ③④① C 、①② ③④ D、④③①②

6、文学名著。(6分)

(一)宋江见天色已晚,急叫马麟先护送欧鹏出村,又教小喽罗聚拢众好汉,且战且退,

自己拍马到处寻看,恐有兄弟迷路。正行之间,一丈青飞马而来,宋江措手不及,拍马往东

而去。一丈青追上去正要下手,山坡上有人大叫:那鸟婆娘赶我哥哥到哪里去!原来黑旋风

__A__带七八十小喽罗,大踏步赶来。一丈青便勒转马,往树林边去。不想树林边转出十数骑

马军,领头的正是林冲,大喝道:“兀那婆娘走哪里去!”

(1)本段文字节选名著《水浒》其中A指_________,一丈青指_________(填人名)。

(2分)

(2)上述语段讲述的是《水浒》中哪一个情节?(2分)

(1)李逵扈三娘(2分)

(2)宋公明三打祝家(三打祝家庄、攻打祝家庄)(2分)

(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

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以上内容出自名著 ,文段中的她是指 。(2分)

红岩 江姐(江竹筠)

7、综合性学习。(8分)

前不久,由团中央倡导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在各地陆续展开,射阳实验初中将举行

“放飞梦想”系列活动,请你参加下列几项子活动。

(1)活动一:校团委拟举办“放飞梦想”演讲比赛,由提出书面申请的学生参赛,假如你是

想参赛的九(1)班学生杨华同学,以下表格提供了申请书的格式,请你补写好申请的内容和

理由。(3分)

(申请的内容和理由各1分;语言通顺1分。示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必须

放飞每个人的梦想。我有放飞梦想的激情,也有演讲水平,因此我积极要求参加学校团委组

织的主题演讲比赛。)

(2)活动二: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为主题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

分)

(共2分,不设统一答案。内容贴切1分;运用修辞1分)

例:梦想照亮生活 希望成就未来(2)例:梦想是光,照亮黑暗的街。

(3)活动三:假如让你担任“放飞梦想”演讲比赛的主持人,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

(不少于60字)(3分)

同学们,梦想是人生活的航标,是理想的翅膀。拥有梦想,才会拥有未来。每个人都拥

有梦想,每个人都期盼将来。人生没有梦想就如飞机失去航标,船只失去灯塔,终将被社会

所淘汰。碌碌无为是庸人所为,奋发图强是智者之举。试问,我们在座的热血青年谁又愿意

过那种行尸走肉的日子呢?我相信我不会,你们大家都不会。让我们一起放飞梦想,放飞希望,

像鸟儿一样高高的飞!下面我宣布射阳实验初中“放飞梦”演讲比赛现在开始。

二、阅读与理解(55分)

(1)阅读下面两首古,完成8~9题。(6分)

【甲】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 【甲】诗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2分)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又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2分)

巴山夜雨涨秋池 想象景(未来景)

(二)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分)

思乡盼归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

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

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

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

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

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

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老百姓生活贫困,就会出现作坏事的。他们生活贫困是由于口粮不够,口粮不够是由于

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 从事农业生产,便不会在农村安家。不在农村安家,便会轻易离开家

乡。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四处谋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

刑 罚,还是不能禁止。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一定是轻暖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一定是美好的食物才

吃。人在饥寒的时候, 就不顾廉耻了。人们的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年到头不

添做衣服就会受冻。肚子饿弄不到吃的,身子冷弄不到衣服穿,就是慈爱的母亲也不能保全

她的 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姓呢?英明的君主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使农民从事农

业生产,减轻赋税,扩充积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可以得到 人民的拥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汪然涕曰 ( 眼泪 ) (2)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 ..

(3)犹不能禁也。( 还,还是,仍 )(4)故民可得而有也(因此 ,所以 ) ..

1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分一处,否则不给分)2分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夫寒之于衣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夫/寒之于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2)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人们的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

14、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

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4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

14(1分)甲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1分)乙文:希望统治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2分)相似处:希望统治者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维护国家统治。

五、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5-19题。(16分)

说勤

①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②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④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五十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⑤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16、文章开篇引用俗语和唐代韩愈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作为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引用俗语、名言,具有权威性,说服力。(答到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7、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摆事实、事实论证),具体有力的证明了“勤出成果”这一分论点。

18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4段所举的两个事例。(每个论据不超过30字)(4分)

(1)

(2)

(1)德摩斯梯尼气不馁,心不灰,坚持不懈,终成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2)陈正之不懒不怠,勤学苦练,终成博学之士。

19、本文论证层次清晰,请结合选文具体谈谈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本文先通过俗语和唐代韩愈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再从“勤出成果”和“勤出智慧”两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的结论。

(四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20-24题。(19分)

春天的蕨菜

牛角湾离小镇五里,小镇离县城五十里。


《绝句江碧鸟逾白》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6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绝句江碧鸟逾白》阅读答案
相关文章
  • 《绝句江碧鸟逾白》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空2分,共4分)绝句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