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Eqjwtgs训诂学复习资料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训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 “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作”。
6、句读: 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 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 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 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朱熹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顾炎武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他崇尚汉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戴震 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段玉裁段玉裁是清代戴震的学生,其《说文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音、义互证,相得益彰。他定古韵十七部,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完善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原因。创立了“统语”与“析言”之别,将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字和注音字区别开来,并有意识地联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中考求词义。他的著作有:《六书音匀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孙是戴是清代戴震的学生。王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他们的著作有: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章太炎 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学、经学和史学根底。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他的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
黄侃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术路论,提出了训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其真正独立为一门学科。影响至今。他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训诂学讲词》(包括“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书”两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教材,开创了现代训诂学。他的著作有:《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 传注 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 章句类注释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义疏类注释即疏通其义,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代表: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集解类注释 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而成。代表:何晏《论语集解》,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
□ 征引类注释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李善《文选注》始。
□ 音义类注释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代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
□ 互文 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 连文 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 变文 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
□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
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 《方言》《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 《释名》《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
□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 《经籍纂诂》《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 发疑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
□ 取证 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称作取证。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证,是为旁证。
□ 释理 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释理。释理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释理包括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释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阐明。释事理是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
□ 重文 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
□ 异文 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 字 记录词的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 词 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 义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
□ 训 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
□ 形训 分析字形,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
□ 声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一般是解释词源,也可以说明假借。□ 声训 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 义训 是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的方法。
□ 本字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为本字。
□ 本义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 笔意 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 笔势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 造意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
□ 实义 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来,在实际中应用的词义。
□ 系源 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 推源 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 :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 :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 :尔雅注
6.服虔 :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 :论语正义 尔雅义疏 孝经正义
8.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三、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周礼正义 ——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2.方言 ——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13卷。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
篇二:九上成语整理
■成语
1、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 例句:滑铁卢是一代天骄拿破仑遭受惨败的地方。
2、 风流人物: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例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红装素裹:形容雪过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
例句:早晨雪停了,好一派红装素裹的绚丽景象。
4、温声细语:用温和的声音轻轻地说话;声音温和而委婉,多形容女子。 例句:这个女孩很腼腆,与人讨论问题时,总是温声细语的。
5、润如油膏:形容土地肥沃;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般。
例句:山里的地,处处润如油膏,都是种庄稼的好地方。
6、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例句:小明是个敬业乐群的好学生,所以很得同学的喜爱。
7、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近义词】: 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反义词】: 实事求是
例句: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朱自清《清华的一日》)
8、 不二法门: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例句: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9、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点不分心。【近义词】:心无二用、专心致志 【反义词】:三心二意、魂不守舍 例句:照这样说来他应当是潜心戏内心无旁骛的,但有两次他还是忍耐不住观众起哄。
10、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例句:“强聒不舍”虽然是勇壮的行为,但我所奉行的,却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一句古老话。(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
11、言行相顾:说话和行动互相对照,做到言行一致。 例句: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
12、无业游民:没有正当职业的人。
例句:二人都懂得,农民无地,贵族吞并土地--这种现象是要亡国的,因此必须实行土地改革,恢复小农经营,让无业游民回到经济活动中去。
13、与世长辞:人去世。
例句:曹冷元那斑白的头发楂和胡须都烧焦了,脸上起着一片红泡,眼睛含着浑泪,与世长辞了。(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14、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近义词】:日落西山 例句:王爷爷想念他的儿子;在弥留之际还念着儿子的名字。
15、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褒义)。也比喻做坏事猖獗恶劣到极点(贬义)。【近义词】:叹为观止、空前绝后、超群绝伦 、超凡脱俗【反义词】:屡见不鲜、平淡无奇 、平平庸庸
例句: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朱自清《经典常谈·文第十三》)
16、媚上欺下:讨好上面,欺压百姓。 例句:这批无恶不作的人,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
17、不屈不挠:形容人的意志十分顽强,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近义词】: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坚韧不拔【反义词】:摇摆不定、举棋不定
例句: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曾跟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8、坚定不移:形容毫不动摇。【近义词】:坚强不屈、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反义词】:摇摆不定、举棋不定 例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19、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近义词】: 一意孤行、执迷不悟、夜郎自大 【反义词】: 妄自菲薄、自惭形秽 例句:世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夸其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20、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近义词】义愤填膺、恼羞变怒、大发雷霆;怒形于色、老羞成怒【反义词】心平气和 例句:那排长恼羞成怒,拿着枪头的刺刀,向哥哥的手臂上扎了一下。冰心《去国·斯人独憔悴》
21、恪尽职守: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例句:每个公务员都应该恪尽职守,不能徇私枉法。
22、兼而有之: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例句:在科学研究方面,基础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应该兼而有之。
23、孤军奋战: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持、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例句: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24、肃然起敬:形容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近义词】:奉若神明、肃然生敬【反义词】:漠然置之 例句:衍举眼观看仲连,神清骨爽,飘飘乎有神仙之度,不觉肃然起敬。(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
25、经久不息:长时间不停息,多指掌声和欢呼声。 【近义词】:响遏行云、余音绕梁 【反义词】:万马齐喑、屏声静气、一朝一夕 例句: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26、廓然无累:心胸广阔而没有什么牵累
例句: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27、惊心动魄:使人感受极深,震动很大。形容极度惊险、紧张。【近义词】动魄惊心、心惊肉跳 【反义词】泰然自若、见怪不怪 例句:这部战争片中,有不少惊心动魄的场面。
28、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又走上失败的老路或重犯过去的错误。 例句: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29、刻骨铭心:比喻牢牢记在心上,永不忘记。【近义词】: 刻饥刻骨、念念不忘、铭心刻骨 【反义词】: 浮光掠影、过眼烟云 例句: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保。(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回)
30、涕泗横流:眼泪鼻涕满脸流淌,形容极度悲伤。【近义词】:涕泗纵横 例句:抚剑悲歌,临书浩叹,每感岁时之易失,不知涕泗之横流。宋·陆游《上王宣抚启》
31、自知之明:能客观透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反义词 不自量力/自不量力 例句: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32、赤子之心:比喻纯洁的心。 例句: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33、滔滔不绝:指说话很多,一说起来就像滔滔江水,连续不断。【近义词】 源源不断、夸夸其谈 【反义词】 张口结舌、哑口无言 例句: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绝,如下阪走丸也。
34、气吞斗牛:气势能吞没星空,形容气魄很大。
例句:毛泽东的诗词有着气吞斗牛的气概。
35、大惊小怪: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近义词】:少见多怪、蜀犬吠日
【反义词】 见怪不怪、司空见惯
例句:兄弟,休要大惊小怪的,则他便是杨衙内,是个有权有势的的。
36、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满,毫无缺陷。
例句:新生事物在刚产生时,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总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是要取代旧事物的。
37、传宗接代:子孙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去。
例句:我想劝他讨个“小”,将来生个儿子也可以传宗接代。(巴金《秋》第三十七章)
38、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近义词】 百般无奈、迫不得已 【反义词】诚心诚意 例句: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无可奈何了。(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
39、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了。【近义词】 化为泡影、子虚乌有 例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宋·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诗)
40、无与伦比: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近义词】 无可比拟、前所未有 【反义词】 不相上下、同日而语 例句: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到祖国人民无与伦比的最热情的接待。(魏巍《东方·归来》)
41、怒不可遏:怒气冲冲,难以抑制。【近义词】怒形于色 【反义词】喜不自胜、心平气和
例句: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42、一抔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例句:痛伤情,一抔黄土,高冢卧麒麟。 (明·吾邱瑞《运甓记·蒋山致奠》)
43、一落千丈:形容地位、境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近义词】一泻千里、每况愈下、江河日下 【反义词】 一步登天、一往无前、突飞猛进 例句:所以喜奎一嫁,转瞬坤伶声势,一落千丈,伶界牛耳,又让男伶夺去。(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六回)
44、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近义词】置若罔闻、束之高阁、置之度外【反义词】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例句:老师批评他,他置之不理。
45、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他甚至歇斯底里骂孩子,神经质抱住老婆哭鼻子。”
46、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近义词】 日积月累、有增无已 【反义词】 每况愈下
例句:半个月过去了,风平浪静,然而老赵心里愁闷却与日俱增了。(茅盾《过年》)
47、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近义词】 万无一失、稳操胜券 【反义词】 漏洞百出、破绽百出 例句: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考大学应当是十拿九稳的事。
48、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近义词】:一丝不苟、一板一眼、郑重其辞 【反义词】:掉以轻心、视若等闲、敷衍了事 例句:孙俊英背剪着手,郑重其事地在墙前站着看标语。(冯德英《迎春花》第六章)
49、狼狈不堪:形容处境困难、窘迫。 例句:掌声如翻腾的怒海汹涌的扑向台上去,弄得这些丑类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刘白羽《雷电颂——怀念郭沫若同志》)
50、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近义词】 斩钢截铁 【反义词】拖泥带水、犹豫不决 例句:我喜欢那种斩钉截铁的作风。
51、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近义词】镇定自若、满不在乎 、处之泰然、不动声色、视若等闲【反义词】胆颤心惊、面无人色 、惊慌失措、手足无措、如坐针毡、张皇失措、心慌意乱、胆战心惊 例句:这些人从容不迫地叩了头,花费了半点钟以上的时间。(巴金《家》十五)
52、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近义词】 坚不可摧、积重难返 【反义词】 摇摇欲坠
例句:但我总还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将来有万一之希望。(鲁迅《两地书·十一》)
53、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近义词】废寝忘食、不辞劳苦、摩顶放踵 【反
义词】 游手好闲、饱食终日 例句: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54、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或措施 例句:整风是在我们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办法。(毛泽东《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55、一事无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近义词】 一无所成、一窍不通、劳而无功 【反义词】 功成名就、劳苦功高、一技之长
例句:员乃投镜于地,痛哭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56、持之以恒:长久的坚持下去。【近义词】 锲而不舍、孜孜不倦 【反义词】 一暴十寒、半途而废 例句:学习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能取得好成绩。
57、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近义词】 易如反掌、唾手可得 反义词 来之不易、寸步难行 例句:事情并不象宋福想的那样轻而易举。(杨朔《渔笛》)
5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近义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滴水穿石 【反义词】:半途而废、知难而退、打退堂鼓 例句: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章炳麟《菌说》)
59、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例句: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60、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例句: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
复《原强》)
61、袖手旁观:把手放在袖子里在旁边看。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近义词】 漠不关心、冷眼旁观 【反义词】挺身而出 例句:荪老三的事就和我自己的事一样,我不能袖手旁观。(茅盾《子夜》四)
62、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近义词】手足无措、惊惶失措、心慌意乱 【反义
词】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应付自如 例句:程仁呆了,这个意外的遇见,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五)
63、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近义词】无往不利、一往无前、一路顺风 【反
义词】一波三折、暴风骤雨、凶涛恶浪 例句: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清·李渔《怜香伴·蹴居》)
64、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近义词】 夸夸其谈、侃侃而谈 【反义词】 一
言不发、沉默寡言 例句:柴进高谈阔论,一片言语,娄敏中大喜,就留柴进在相府管待。(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六回)
65、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例句: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唐·李贺《南园》诗)
66、味如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近义词】 平淡无味、兴味索然 【反义
词】 饶有风趣、妙语连珠
例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但是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67、吹毛求疵:比喻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近义词】:洗垢求瘢、【反义词】:宽大为怀、宽宏大量、通情达理 例句:若吹毛求疵,天下人安得全无过失者?(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
68、大而无当:大得没有边际。 例句:订计划要切合实际,不要大而无当。
69、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近义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一心一意、一丝不苟等 【反义词】漫不经心、心不在焉、六神无主等 例句:他指着球里嵌着的花纹,相着伊又相着花纹,全神贯注的,十分喜悦的告诉伊。(叶圣陶《伊和他》)
70、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再一字一句的理解上多花功夫。【近义词】 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词】 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例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71、狂妄自大:狂妄傲慢,自以为了不起。【近义词】: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不可一世 【反义词】:谦虚谨慎、频频入礼、妄自菲薄
例句:它必须给总统留有真正的裁决余地,而不是助长那些无与伦比的人的狂妄自大。
72、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近义词】 字斟句酌 细嚼慢咽【反义词】 走马观花 一目十行 观其大旨 例句: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73、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例句:他却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没事。不知查抄起来,反恐因小失大,他却如何懂得?
74、豁然贯通:一下子搞通了。
例句:宋·朱熹《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明矣。”
篇三:Fdtntvd训诂学复习资料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训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 “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作”。
6、句读: 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 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 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 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朱熹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顾炎武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他崇尚汉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戴震 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段玉裁段玉裁是清代戴震的学生,其《说文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音、义互证,相得益彰。他定古韵十七部,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完善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原因。创立了“统语”与“析言”之别,将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字和注音字区别开来,并有意识地联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中考求词义。他的著作有:《六书音匀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孙是戴是清代戴震的学生。王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
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他们的著作有: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章太炎 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学、经学和史学根底。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他的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
黄侃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术路论,提出了训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其真正独立为一门学科。影响至今。他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训诂学讲词》(包括“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书”两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教材,开创了现代训诂学。他的著作有:《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 传注 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 章句类注释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义疏类注释即疏通其义,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代表: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集解类注释 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而成。代表:何晏《论语集解》,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
□ 征引类注释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李善《文选注》始。
□ 音义类注释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代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
□ 互文 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 连文 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 变文 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
□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 《方言》《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 《释名》《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
□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 《经籍纂诂》《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 发疑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
□ 取证 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称作取证。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证,是为旁证。
□ 释理 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释理。释理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释理包括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释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阐明。释事理是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
□ 重文 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
□ 异文 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 字 记录词的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 词 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 义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
□ 训 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
□ 形训 分析字形,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
□ 声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一般是解释词源,也可以说明假借。□ 声训 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 义训 是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的方法。
□ 本字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为本字。
□ 本义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 笔意 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 笔势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 造意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
□ 实义 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来,在实际中应用的词义。
□ 系源 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 推源 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 :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 :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 :尔雅注
6.服虔 :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 :论语正义 尔雅义疏 孝经正义
8.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三、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周礼正义 ——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2.方言 ——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13卷。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
《断章取义,断章取义的意思,断章取义的近义词反义词,“断章取义”是...》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92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