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 《 爱 因 斯 坦 与 教 育 》 有 感
读 《 爱 因 斯 坦 与 教 育 》 有 感
最近读了《爱因斯坦与教育》一书,深有感触。书中所阐述的有关爱因斯坦对教育的的一些理念,很值得我们这些搞教育的现代人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尤其是那些决定我们现在教育方向的领导和所谓的专家好好研究。
书中阐述:爱因斯坦论教育的动力是兴趣。他认为:直接而稳定的兴趣在教学中作用很大,间接而短暂的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则不大;认为学习的推动力是成绩的基础,取得良好成绩,又会反过来加强这种推动力。爱因斯坦强调: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完全牺牲了学生的兴趣,教育这项神圣的工作变成了像流水线一样重复的机械运动。我们的学校领导最好取消所有的课外活动及所谓的小三门,我们的所谓主课老师最好是再多几节课时,学生最好是不吃不喝不拉的机器人。看看我们的现状:学生体能在倒退;近视率达到70%以上;除了文化学习还有其他技能的学生不足5%。太可悲了!听课-作业-听课-补课-练习,周而复始,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会有什么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现代教育中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做法,爱因斯坦给予了辛辣的讽刺。爱因斯坦写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还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尤其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习性的。”这些言论,我们的领导和专家难道不该好好反思反思?!
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实验和理论体系发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步系统地、完整地掌握理论和实践,这无疑对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现代教育是多么需要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呵!
篇二:德国爱因斯坦教育理念
德国爱因斯坦教育理念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德国,一个拥有8200万人口的国家,瓜分了全世界近半的诺贝尔奖项,这种现象绝对不是偶然,在学术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德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也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人把“教育家”的头衔加到爱因斯坦头上,爱因斯坦也从不以“教育家”自居,但他对教育非凡的洞察力却留给后世不少的震撼。1930年,他在讲话中提到了教育,并强调说他一生中都能把自己童年强烈的求知欲很好地保护
起来,“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只是拥有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罢了。”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演讲上说:“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哪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爱因斯坦的教育理念,如今已逐渐成为德国教育的主流理念之一,特别是在幼儿阶段的教育,更是得到了德国当地教育局的重视和推广。早在2001年,青年福利局就提出“爱因斯坦式幼儿园”的理念,一年以后,青年福利局委托柏林的一家从事应用心理学社会研究的机构Infans,来实验这个新颖的理念,然后在斯图加特开始试行。有8家幼儿园对此进行了实验,它们被称为“实验幼儿园”,里面包括了一共700名左右的儿童和其父母们,还有100多名青年福利局的员工。这次试行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幼儿园在德国所有的幼儿园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水平最好的一批幼儿园。
“每个孩子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是却很早就消逝了。”爱因斯坦在强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时发出了感慨和惋惜。今天,我们可以从现代的大脑研究报告中得知,心理的发展和教育,对培养小孩的好奇心有重要作用。早期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对创造力和终身的学习欲有很大影响。从小全面培养孩子的各种天赋,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还有情商和探索精神,爱因斯坦这种教育理念,得到德国教育界的认可和推崇。
孩子有求知欲、有兴趣的时候是学习的最佳时机。他们可以边学边玩,并在玩乐中学会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可能会起冲突,当他们学会化解冲突的时候,他们的团
队和探索能力、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这就是寓教于乐的道理。教育对孩子们来说,应当是一种宝贵的礼物,而不是一项艰苦的任务。专业知识,只能让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满足孩子们的各种兴趣,而非过早地专门化,专业化,才能保持孩子对知识产生强
烈的热情和求知欲,也避免因枯燥的专业知识对孩子造成过重的负担,从而大大减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知识,是孩子通过自己对外界的认识而产生好奇,进一步发挥想象,并最终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到答案,这也是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死板的知识传递,只会扼杀孩子天生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即便是获得了知识,但却失去了培养学习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大好时机。再者,通过自身理解获得的知识,往往比大人们传递的信息更加深刻。
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注重学习的过程,能不断地激发孩子求知的动力。因此,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增
加孩子们的学习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太多太杂的学科和任务,只会增加孩子们的负担,大大危害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甚至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消极的。
“知识不是力量,探求知识的好奇才是力量”,这就是德国爱因斯坦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
篇三:爱因斯坦:教育不是训练狗
爱因斯坦:论教育不是训练狗
2014-05-20格智兴教育期刊
文/爱因斯坦
下面三段文字,分别选自他的《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论教育》与《教师和学生》。
一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时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青年一代的。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当我把“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作为重要的东西
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门知识。
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二
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着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和滋养。在这里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同学校的教育准则的关系极为重大。做同样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只不过这种好奇心往往很早就衰退了。同样一件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以很不相同,这要看推动这项工作的主因究竟是怕会受到损害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对快乐和满足的追求。没有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会没有影响。
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
三
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
如果你们始终不忘掉这一点,你们就会发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并且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也就会有正确的态度。
《爱因斯坦论教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92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