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战争论读后感 正文

战争论读后感

2016-12-29 06:37:3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篇一: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必须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 了失败,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必须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预测的)。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来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来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通常情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篇二: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着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着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着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

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着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着作,又是一部哲学着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篇三:战争论读后感

何谓战争,《战争论》作者克劳维茨对战争的理解是“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不可否认反恐战争、局部战争等各种战争危险仍然充斥着这个世界。研究战争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和平鸽能展翅在天空;研究战争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制止罪恶枪声的响起。

《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着作,在军事思想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初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对军事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着作至今仍为资本主义国家军事界所推崇。阅读此书能让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批判的选读这本书后,让我对“国家使命”四个字有更深的理解。

今年是我军建军八十三周年。在这风风雨雨的八十三年里,我们历尽磨难,饱经战火的洗礼。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而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边境冲突、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乃至中美的数次军事交锋无不坚持自主、自强、自卫的基本原则,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

所谓自强,就是紧紧抓住新时期军事变革的难得机遇,尽快实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质的飞跃。引述《战争论》中的一段话,“面对重大的历史变革,唯有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拥有自主决定权。”中国的主权与安全,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能寄希望于任何人恩赐和施舍。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政治家一再发表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论,”实际上就是“威胁中国论。”就是威胁中国不可壮大军力国力,扼杀中国这头雄狮于睡梦中。应对这些心怀叵测的人,唯有自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经。加快发展中国军事力量,当中国的国防力量与别国对等,才能拥有同等的地位和话语权,“中国军事威胁论”也就不攻自破。但我们在自强的道路上不能迷失方向,不能以“超英赶美”或“取代美国,争霸世界”为目标。中美军事战略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国土防御战略,后者是全球进攻战略。如果我们参照美国的军事战略,不仅走偏了方向,更是贬低了自己。

所谓自卫,就是科技强军加快建设的步伐。我们不能任人欺侮,必修有能力让任何威胁我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略者付出应有而又惨重的代价,并且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但我们的自卫必须有严格限定,不能像《战争论》中所述暴力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坚持不能“打第一枪”更不能去挑衅别人。和平解决争端才是首选的方式。

当我合上这本书,不禁长吁一口气。我们 90 后该如何肩负使命,我们该如何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引用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的一句话“国防不是军防,一个民族、政党、国家,每一个人,如果不爱国,不重视国防,民族也好,国家也好,就会任人宰割,在世界民族之林永远站不起来。”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个对国家负责任的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逐渐挑起国家这个重担。只有我们热爱国家,重视国防才能对身后数万万的同胞负责,才能对中华民族负责,才能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世界之林。

篇二: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而在邹校长编著的《百家经典选读》中,更是将其列为我校学生应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在最劣势的时候,甚至处于最被动的状态下,是否发光,哪怕是一丝光线。积少成多,许多人一同努力发光,那么就不再是微光,而希望之光,胜利之光。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么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制服敌人的力度。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

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通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符合实际情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争中的贻误……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须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客观情况缺乏了解的场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运了。"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

今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2013.12.29

篇三:《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12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如果作为读者你想从这本《战争论》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诀窍,那么你肯定会非常失望。因为这本书通篇描写的是什么是战争,而不是如何战争。在这本书中,我个人觉得他得出的比较有价值的观点有一下几点:

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公认,应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最重要的贡献,即使意思形态不同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过作者的这句名言,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讨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

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各种战争的。”在书中他定义了一种“绝对战争”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实际战争中,好像并没有这种战争发生。不管战争惨烈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达到作者笔下的“绝对战争”的标准。当这种战争被弱化后,他背后的主谋(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战争只能被定义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二、人民战争。他的这个观点比***要早提出近一百年,所以有人曾经提出***的军事思想不过是克劳塞维茨的翻版。(在战争年代,***的确拜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至于***是否剽窃别人的观点,这个命题就让历史学家求证去吧)。“人民战争”这个概念虽然在书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毕竟是作为一种战争的方式提出来了。这与他第一次用辨证的方法写军事学著作一样,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民战争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他书中山地作战和后勤这两大块。

三、指挥系统扁平化。这个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和现代的军事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例如美国的的未来战场指挥系统中,作战指挥部可以对单兵直接下达作战命令。这样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转达(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者被夹杂了很多传达者的主观意见。

四、提出了战略和战术的划分。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划分标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划分方法也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指出:战术就是如何战斗,而战略就是如何运用战斗。

简单的说了一些我认为《战争论》中比较有意义的四点后(其实远不止这些,只不过水平有限,还有就是懒得写),也应该对他错误的观点进行一下驳斥。

一、防御是比进攻强的形式。

这个观点是充斥这整本书的观点,书中作者认为,防御是消极的,进攻是积极的,防御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因此,防御者通过防御比进攻在形式上强的因素来抵消进攻者在实力上强的要素,从而达到彼此平衡的状态。其实作者这样把防御和进攻单独的列举出来谈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进攻都会以防守而结束,而防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攻。(都是指广义上的)应该说防守和进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作者在最后的几章中也提到了进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无法领会作者的原意。但是进攻和防守在我认为绝对没有强弱之分。

二、万物绝对化、极端化。

可能作者是因为受了当时哲学的影响,什么东西都会追求绝对的概念,不时的就会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极端的逻辑怪圈中(当然,读者更受罪)。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战争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动用暴力。他曾经痛斥“不流血的战争”这种观点,认为在战场上一定要歼灭敌人的主力。虽然他指出了战斗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为上的战争规则,也不懂得上兵伐谋的道理。而关于这点,我国的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这种暴力最大化观点和他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矛盾的。因为,从广义上来讲,既然政治是战争的目的,那么战争就必须受到政治决策者的影响,也就是说,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战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视政治,那么政治必将成为战争的奴隶。而且,如果战争一味追求暴力,那么战争就称不上艺术,而应该改名叫屠杀。

本来还想写第三点、第四点??但他书中的语言太晦涩难懂,而且逻辑有的时候很乱,以至于我不确定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我读得并不是很透,不敢太放肆。

另外,他书中关于防御和进攻的论述占了一半,当中有很多的观点和现在的作战样式不相符合,这里就不一一指出了,如果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读读。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更别提军事学这种充满“概然性”的科学。我想,如果给作者多几年的时间,他一定会给我们澄清他书中矛盾和不清晰的观点,但是造物弄人,这位军事天才英年早逝,适得他的军事理论也变得扑朔迷离,可能这本身也符合军事学的规律吧。


战争论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80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战争论读后感
相关文章
  •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战争论读后感篇一:战争论>读后感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