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所见》教学反思 正文

《所见》教学反思

2016-12-27 06:13:4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13古诗两首

所见(清.袁枚)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

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

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

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

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 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

准确组词。

2、 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 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 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

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

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

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

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

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

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牧:(儿歌)骑牛写文章,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蝉:看蝉图听蝉声,明白蝉就是知了 —— 幻灯片播放 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请生观察“立”字和

身体的相似处 头 胳膊 脚尖

地面

【设计意图:四个字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

兴趣,且识字过程形象、生动。】

巩固识字:(1)任意指读。(2)小黑板出示词语领读:

所有牧童 放牧所以捕鱼

捕蝉关闭 闭口 一所房子 卫生所

6、读出节奏。(幻灯片播放) 所 见

(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师示范,生练习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

过渡: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

像坐在摇篮里,哇!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

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

密密的树林。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

(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 、集体朗读

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

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

了呀?”

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

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图的能力,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 捕:捉 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

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

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

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集体朗读、指名比赛评比、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

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

四、指导背诵古诗

1、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设计意图: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背诵。】

2、展示背诵(指名背诵: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自己当成牧童)

3、集体做动作表演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2、同学们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谁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

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黑板上贴上蝉的图片)

篇二: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篇一: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小学语文《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隔学生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

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针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本课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前几组的教学中已积累了很多学习生字的方法,针对本课生字少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认字方法,也可以在学习古诗时纠正个别发音强化认字,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会组词,学会词语的灵活运用,积累语言。 2、古诗教学学生毕竟见得少,所以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篇二: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见》这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那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因为牧童高兴、活泼可爱。)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

呢?(因为牧童要捉知了,怕惊吓了知了。)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篇三: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

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这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诗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捕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

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

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篇三:《所见》教学反思12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是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依教参所说,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看图导入的方式,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而识记了“牧童”、“蝉”等生字,然后导入课题,通过给“见”字组词,理解“所见”即是诗人所听见的和所看见的。我觉得这一部分的设计很符合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看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古诗也显得很自如。

在教学本诗生字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从词到字的认读,本以为很简单的六个生字,学生们应该很容易记住,可是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孩子们对“捕、所”两个字的识记依然不扎实,可见我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完成识字的这一目标。经过反思,我想应该是本节课环节设计有点多,导致时间紧张,没能很好的巩固识字。此外,在理解感悟古诗的这一环节中,进行朗读指导时也有欠缺,对一动一静的体会还不够深刻,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体来看,上完这节公开课让我对我班的听讲纪律、发言以及课堂常规方面都有所了解,也从其他老师那里获得了一些反馈。在课堂组织、重难点把握等方面我还需进一步加强。


《所见》教学反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57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所见》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13古诗两首所见(清 袁枚)教材分析:《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