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现代孝的故事 正文 本文移动端:现代孝的故事

现代孝的故事

2016-10-18 13:43:4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

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20位候选人事迹介绍

1、三十年如一日播孝心

曹翠花,女,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近湖镇人。说她平凡,因为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说她伟大,因为她30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把一对孤儿兄妹抚养成人,直至大学毕业;她30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多病的婆母、公爹毫无怨言;17年内,她一共做了1856双布底鞋送给全县15个乡镇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双肩和双手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2、爱润人间“傻子”情

曹伟,男,河南商丘人。他是127名贫困学生的“父母”长辈,更是全市200余名孤寡老人的“儿子”,每当“儿女”们需要交学费了,“父母”们缺少生活必需品了,他都及时送到。接二连三的好事,让曹伟对发展爱心事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让他从内心里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温暖和爱心的力量。他坚定信念,要把“傻子”爱心行动打造成一个大家参与、共献爱心的慈善事业,使其成为葫芦岛市一个充满魅力的公益品牌

3、一个老兵的大爱情怀

陈瑞明,男,满族,现住邢台市桥西区中兴路办事处冶金社区。入伍期间,曾赴老山前线参战。返乡后,成为邢台市桥西区民兵应急分队一名骨干,1996年邢台发生特大洪水,陈瑞明带领民兵应急分队在洪水中连续奋战几个昼夜,为国家和群众挽回、抢救经济损失数十万元,体现了退伍不退色的军人本色。并加入邢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汶川地震后,成立抗震救灾牛城老兵救援突击队。陈瑞明先后被授予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邢台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4、困苦家庭换回幸福情

2003年,傅维从河北丰宁嫁到怀柔一个特殊的五口之家后,便含辛茹苦照料年老体弱的奶奶和智障的公公、婆婆,以热忱的孝心和柔弱的双臂撑起了这个贫穷困难的家庭。从此,傅维家里家外一把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用行动书写了“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孝老爱亲之歌。6年的含辛茹苦,傅维牺牲了自

己的很多东西,换来了这个不幸家庭的幸福,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敬和赞美。

5、为亲人撑出一片蓝天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就是中南大学学生洪战辉。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的妹妹的家庭重担。2006年,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

6、从侍奉双亲到关爱社会

1997年,来自安徽的胡兰同丈夫创办金盾涂料有限公司,公司正在业务打拼的时候,婆婆和公公都患上癌症,治疗期间,胡兰将公司委托给他人管理,四处求医问药陪着家人治病,20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公婆。公司发展了,胡兰将她讲慈善、讲孝道的思想不断在社会上传播,关爱、资助社会老人,以延续自己的尽孝之情,几年来胡兰先后救助了100多位老人。胡兰先后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安徽省第二届“十大孝星”等荣誉称号。

7、二十二个少数民族孩子的“父亲”

蒋行远,男,贵州省六盘水市人。10年来,蒋行远工作之余熬夜加班打工挣钱,资助边远贫困山区22个少数民族孩子生活、求学,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和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用一颗慈父般的爱心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亲情的大家庭。去年底,蒋行远被评为“贵州省助人为乐模范”。

8、把一切献给老人

鞠爱彬,男,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原社会福利院院长。当过兵的鞠爱彬,在入伍期间,不知帮助了多少位孤寡老人,却从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十年的军旅生涯结束了,这位雷锋式的“兵伢子”载誉转业回到云梦,当了县社会福利院院长的鞠爱彬,始终把敬老、养老放在自己的心坎上,他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孝亲敬老”之星、湖北省首届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等荣誉称号。

9、跨越血缘的生命延续

林萍,女,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林萍割掉了自己的胆囊,捐献了48%的肝脏给一位8岁的小女孩,她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之前也从来没见过面。一波

三折的捐献过程体现了一个妈妈慈爱胸怀。如今林萍被人称为“无胆”英雄,不过她的开朗,做事情的方式,对生活的态度,还是和以前一样,“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她以一个坚决的决定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她以慈爱的心肠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10、大爱无声海峡两岸送光明

毛葆庆,男,台湾名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市荣誉市民。2005年9月,在台湾爱盲协会理事长毛葆庆的联系下,6只由台湾爱盲协会出资捐献的眼角膜,分两批运抵宁波,为6名宁波盲胞带来了光明的希望。毛葆庆多年来帮助很多的失明同胞重见光明,这是继台湾向大陆捐赠骨髓后,海峡两岸共同谱写的一首“光明”曲。此外,毛葆庆关心故乡的残疾人,他所在的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先后向宁波残疾人捐赠了1900辆轮椅,赠送了1500根盲人白手杖,捐赠了2000只盲人专用语音有声手表。

11、智慧妈妈和智慧女儿

莫欣萌,49岁,南宁市人。她用快乐教育方法使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被保送清华大学;她用快乐疗法和精心护理使妈妈变得“年轻”。她被媒体誉为“智慧妈妈”和“智慧女儿”。在莫欣萌的引导下,张弛成了品学兼优的学子。莫欣萌利用各种心理学知识跟母亲交流沟通,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出“精神护理”、“音乐疗法”等完整的康复方法。

12、《劝孝歌》行善动人寰

倪烈水,64岁,广东揭阳人。他一直把传播、践行孝道文化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教育下,很多不孝之子都悔过自新、改邪归正。他收养帮助教育了20多位贫困少儿,使他们大多都长大成材。为让更多的人受到孝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倪烈水利用两年多的时间撰写出版了《劝孝歌》一书,向社会捐赠1.5万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已成为劝孝行善的楷模。

13、一百八十六个孩子一个“爱心妈妈”

史金凤从收养第一名聋哑弃婴开始,十几年来共收养聋哑儿童186名,通过无私的爱心使他们重获新生,有的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有的孩子进入技工学校定向学习,有的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她用自己柔

弱的身躯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用自己的爱心诠释了一个普通的中华母亲的伟大形象。2005年,她有幸成为中华慈善总会和香港亚洲电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真情故事评选"活动的主角。

14、十二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母

2009年1月,河南洛阳监狱中队长、警察作家王春来,以40多万选票当选“2008年度感动河南十大爱心人物”。他放弃了司法部调他进京工作的机会,12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母。点滴间,一个孝子的动人情怀让人不禁心生敬意。从1996年起,王春来就开始写日记,记录着照顾父母的生活故事,父母亲从生病到逝世,他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给父母翻身换尿布、烧茶喂饭??10多年来的近万篇亲情日记节选,一个孝子的心路历程跃然纸上。

15、农家妇女撑起生命的天

王春艳,女,吉林省长春市一名农家妇女。2002年6月的一天,王春艳的丈夫姜振涛不慎碰到高压线触电身亡。处理完丈夫的后事,很多人劝她“再走一家”,对婆婆的牵挂,对逝去丈夫的责任,让王春艳做出了决定:不能离开这个家,用自己柔弱的肩,撑起了塌下来的天!丈夫去世后,她毅然担起照料疯婆婆的责任,多年如一日,精心服侍婆婆,用善良真诚的爱心和感天动地的壮举,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

16、六旬慈母用生命挑战医学极限

王三花,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青石岭村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为了挽救患了尿毒症的儿子的生命,62岁的她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捐了出来,慈母的爱让她的儿子有了第二次生命。一个愿意用生命来给与儿女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这也为天下的儿女们深深地上了一课,应该用什么来回报我们的母亲。

17、母爱唤醒植物人养女

吴建平,女,浙江省宁波市江北人。十余年来,吴建平命运多舛,亲生女儿花季夭折,人到中年下岗失业。当厄运再一次降临到她的养女身上时,这名瘦弱的妇女擦去泪水,筹资救女。为了更好地给孩子治疗,吴建平把房子卖了,带着几件破旧的家具住进借来的房子。为了让女儿学会说话,夫妻俩又将女儿送到康复中心,进行说话训练。点点滴滴全都落入了女儿的眼里,她总喜欢说

上一句悄悄话:妈妈,我也会永远孝顺您。

18、陪瘫痪儿走完四十八年人生路

萧金定,女,福建晋江人。萧金定怀着大儿子时,有一天突然肚子疼,不明情况的医生给她吃了药,儿子在八个月大时早产了。自此之后,孩子就开始发高烧、脑膜炎,医院也说这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从此之后,萧金定就负担起孩子的日常生活。吃饭、睡觉、洗澡,每一样常人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都要由萧金定来为儿子做,可她对患病的大儿子始终没有放弃过。48年的辛酸和操劳贯穿了萧金定的一生,母亲的伟大和平凡就是用一颗爱心铺就的。

19、一诺至孝三十载

谢延信,男,河南焦作一位普通工人。1973年,谢延信(原姓刘,后改姓谢)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嘱咐丈夫要照顾好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想着爱妻临终嘱托,谢延信开始照顾老人一家,为了省钱给老人治病,4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他补了又补,一穿就是6年;一件衬衣白天穿脏了晚上洗洗,第二天再穿,整整穿了10年。

20、爱心传播育子经历

20多年如一日,山西的赵锁仙用日记追逐孩子的心灵律动。她从小女儿婷婷两周岁生日那天开始,为女儿记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35本、约200万字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两个孩子成长的每一天。她用特殊的爱培养了两个令人羡慕的女儿。大女儿杨娉娉1997年考入南开大学,如今在中国人民银行做博士后。小女儿杨婷婷1998年考入清华大学,如今在上海某跨国制药公司搞研发工作。赵锁仙先后被评为“中国首届百名优秀母亲”、“山西省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称号。

百善孝为先。无论历史怎样更迭,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孝的传统不会变,孝的内涵不会变,孝的重要性更不会变。不孝父母,何以敬重配偶?何以教化儿女?何以忠于岗位?何以报效国家?对于个人而言,何时开始尽孝道?不是在成年后,不是在父母年迈时,而是在咿呀学语第一声:爸爸、妈妈后。

篇二:孝(4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孝(400字)作文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失去了灵魂,只留下了一副躯壳。孝,是一种对父母的尊重,一种回报父母的方式。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芦衣顺母的故事:周朝有个人叫闵损,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损。闵损对待后母如同亲母一样。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对待闵损越来越冷淡。有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闵损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后,叫闵损帮车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闵损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缰绳把闵损肩头的棉步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损看到后母和两个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闵损的孝心感动了后母,使其痛改前非。 是啊,孝是没有血缘的,古今中外,有多少有关孝的故事啊!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如果我们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的话,不就是连动物都不如了吗? 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份孝继续传递下去!六年级:赵丹丹

篇一:以孝话题作文

以“孝”为话题的例文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惦记,就是完全为父母着想,甚至不惜以生命去回报父母。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所谓“孝“,是恭敬,是爱护,是孝养。谈到孝顺,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禽畜尚且知道反哺,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甚至进一步扩大为对整个民族尽孝。因此我们说,现代意义上的孝,是爱心的表现,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孝维持了长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至诚感谢,更是无怨无悔的回馈报恩。为自己所爱是小孝,为家族亲人为中孝,为国家民族是大孝。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父母的孝顺,应该从亲人做起,进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扩充至整个社会和国家。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

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之道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在中国历史上,以前,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当代不少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

在深圳工作的北大高才生廖某,竟对远从湖南赶来帮助自己照顾老婆和儿子的父母实施家暴,对当年挣钱供其上学的姐姐也是拳脚相加。某日早晨,廖某与父亲再次发生冲突,对父亲大打出手,不但撕烂父亲的上衣,还将父亲的左肩咬得鲜血淋漓。

有高学历,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也应该比一般人高一个层次。恰恰相反,这则新闻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连基本的孝亲观念都没有的人。廖某的行为是对中国几千年孝亲礼仪的严重亵渎,应该引起礼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依然以孝为荣。但是尽孝,似乎让一些人很为难。有的人工作忙,再加上自己的小家庭,时常会把老妈老爸忘掉,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有空闲回家看看。在他们眼中尽孝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庭五六个兄弟姐妹,他们都有着高而稳定的收入,但将养育自己的父亲、母亲,像打乒乓球一样“打”来“打”去,不愿意背上赡养父母,尽孝心的“黑锅”,嫌弃老人年迈多病,养活起来费事。

其实尽孝并不难。“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没有哪个父母会对儿女们奢求什么。尽孝不过是满足一下老人们的心愿,让他们渡过一个幸福开心的晚年而已。什么是孝?是《论语》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方”,是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是李密的“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也是闵子骞的芦衣顺母,孟宗的哭竹生笋,姜诗的涌泉跃鲤。这种孝,何其美哉!何其壮在! 冰心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庇荫。孝敬父母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山悲吟声声泣,声声呼严父;碧水哭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还能再等待吗?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界无处不充满“孝”。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将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的佳话。对于青年来说,孝可能不能那么完美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要尽我们最大努力去诠释它,让他变得更具意义,而不是徒有虚名。

孝,是父母干完活回

到家后我们送上的那一杯热茶;孝,是父母累的时候我们一句安慰的话;孝,是父母晚上回家后我们端上的洗脚水;孝,是让父母看到我们成绩进步,孝。是父母从犯=我们嘴里得到那一句让人感动得话;孝,是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他们来说也已是对他们的孝。

父母,不奢求我们能够给他们买多少东西,不奢求我们有多有钱,而是我们能够在伤心的时候给他们打一个电话,是我们在外上学对他们报的那一句平安,使我们期中,末考试成绩单上的前几名,即使没考好,父母还是会鼓励我们,让我们努力,让我们有出息。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 想想父母在家拼命地挣钱,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能够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能够有个好的学习坏境,能够让我们有出息,能够让我们健康的成长。

为了父母,为了我们这个家。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付出多倍的努力去孝顺我们的父母。不要求我们给他们买多少东西,就只请我们,在学习上努力地进步,努力

地向前;大休你回到家后,给父母洗上一次脚,给他们捶捶背,说说这段时间的进步,聊聊这星期发生的事。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是孝了。

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历史的佳话。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感化父母,孝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对父母嘘寒问暖,洗洗脚,捶捶背,报上一句平安,学习上的进步。

虽然我们不能够把孝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地去诠释它,不要让它从我们这里不再是佳话。 孝,是我们永不会忘记的传统美德,是感化心灵的名词。

孝敬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篇二:以孝为话题的作文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

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

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扩展阅读篇】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

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题和立意凡考试作文必须审题,原因是考生要在同一环境下,作公平的竞争。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高考作文评判明确规定,凡审题有问题的试卷最后得分一般都不超过二类卷最低分。由此可见,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立意,就是要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认识生活,提炼主题,使主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既反映时代,也作用于时代,跳动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文章的“意”, 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

生活中逐步孕

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撞击”的产物,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两年的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有些同学忽视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看问题不全面,观点偏激,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2、标题和段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

下页篇三:以孝为话题的作文

以“孝”为主题作文——孝行天下

1、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我的错误有三条:年轻的时候因为学习和游历诸侯,把亲人放在

书生、百姓;从年龄上看,有老者、成人、儿童;从内容上看,有至贫孝亲的、有危难救亲的、有显贵孝亲的

《二十四孝》今天看来,尽管有愚孝的成分,但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养亲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淳朴中蕴涵了真挚个别内容中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戕害人性的说教,鲁迅先生早在1926年就深刻指出:“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希望读者批评地阅读 01孝感动天

[原文]虞舜,瞽瞍之子①,性至孝,父顽母嚣②,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③,妻以二女④,遂以天下让焉系诗颂之

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⑤,孝感动天下

[注释]①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瞽瞍(gǔ,sǒu):眼睛没有瞳人的瞎子 ②顽:愚蠢、迟钝(yín):愚蠢而顽固 ③事以九男:派了9个人去服侍他 ④妻以二女: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为妻 ⑤嗣(sì)继承尧: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解说]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

篇三:孝道文化与现代青少年

孝道文化与现代青少年

前言

在华人家庭中向来非常重视孝道,这是促进家庭和谐团结与连续性

(Solidarity and continuity) (Yang,1989)。《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从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这说明“孝道”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切道德行为,是以“孝”为根本,一切教化也以此而产生。

从原意来看,“孝”的原意是指子女孝顺父母。从“孝”字的结构来看,上半部是“ ”,是指“老”,即指父母。下半部是“子”,即指子女。父母在子女的上头,意思是指子女应有责任奉养父母。《说文解字》在注解“孝”时就明确地说“孝,善事父母也。” (《注文解字法》)。子女孝顺父母,这符合《大学》中所说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第一章》)。 有人说,孝道(filial piety)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在西方的社会里,我们根本无法找到相类似的词语来形容。西方社会所谓的“对父母忠诚”、 “负责任”、“服从父母”、“尊敬父母”等词语,都无法概括中华文化里的孝道的内涵。

孝道是社会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科技的发达,东西方的接触频繁。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可能使到人们对传统的孝道内涵有所改变。由于教育政策的影响,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有所变化。那么,作为华人家庭的孝道思想是否也有所冲击?孝道还是华人家庭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吗?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华人社群里,孝道还是最重要的道德行为,人们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孝道也还是衔接祖先、父母和下一代的环钮。(Thomas,1990;Ho,1991)。换句话说,在华人社会里,子女如何对待父母,奉养父母,以及对祖先的追思,还是一般家庭成员所重视的。光宗耀祖,为家庭争光,还是认为是孝道的最高表现。

在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他们也都认为孝道在其社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Broberg,Melching & Maeda,1975;Palmore,1975)。在韩国的社会中人们也都认为孝道是社会的基石(Choi,1989;Sohn,1977;Sung,1987, et.al)。

传统对孝道的期待

在过去的年代里,中华文化中的孝道不只实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它也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孝道不但是家庭中伦常支柱,也是社会中认可的基本德行。在传统的华人社会,是不可能摆脱孝道对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的影响(Cheng,1986;Hsieh,1967;Li,1973;Pan,1956)。尤其是中国、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社会。

为了研究孝道文化和现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首先必须了解过去传统中人们对孝道的期待。 在华人社会里,传统对孝道的期待,基本上是记载在儒家典籍里。比如《论语》(Analects)《孟子》(Mencius),《孝经》(Xiao Jing,Book of Filial Piety)、《礼记》(Liji,Book of Rites)、《大载礼记》(Book of Rites)、《颜氏家训》(The Yan Family manual)和其他典籍里。这些典籍也是过去学校基本教育的读本。墨家、法家和道家虽然也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但其论述都缺乏系统,因此,其影响远远不及儒家。

你期待一个孝顺的子女应具有怎样的孝行?笔者根据儒家典籍中的论述,归纳成六个层面。

一、奉养父母

二、尊敬父母

三、带给父母快乐

四、追思祖先

五、光宗耀祖

六、移孝作忠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过去典籍中人们对孝道文化及孝行的期待。

一、奉养父母

曾子(公元前505-435)相信,奉养父母是基本的孝行。他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大载行记?曾子大孝》)。他又说:“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 大载礼记?曾子本孝》)。即一般人奉养父母,只要尽其能力就算是孝。

孔子(公元前551-579)也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他认为作为子女的应关怀及照顾父母的健康,就如父母爱护其子女一样。

东汉(公元25-220)的《太平经》一书中清楚地道出子女奉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根据该书所说,当父母老衰弱时,子女已长大。因此,子女有责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换句话说,子女不尽力奉养父母,是认为不孝。

从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子女奉养父母要:

1、尽力让父母有舒适的生活。

2、有什么劳力的工作,要代劳。

3、照顾父母日常的生活需求,关心他们的健康。

4、为了照顾父母,应有个人牺牲的精神

二、尊敬父母

孔子认为孝行除了提供物质上的奉养外,还要包括照顾与尊敬父母。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手?”(《论语?为政》)。

又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他认为奉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行为。对父母不敬,就是不孝。

当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时,孔了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 为孝乎?”《论语?为政》。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尊敬父母的孝行是:

1、经常表观出爱护尊敬父母的行为。

2、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

3、对父母说话要温和有礼。

4、记住父母的生日。

5、做重要的决定时,尊重父母的意见。

6、即使父母除你不好,仍要尊敬他们。

三、使父母快乐

曾子认为物质上的奉养,还不能算是孝顺。孝顺还需要使父母感到“安心”。这样才能使子女与父母之间感到快乐和没有忧虑。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安为难。安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大载礼记?曾子大孝》

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久病无孝子”。

孔子指出照顾自己,不要使父母感到忧虑,也算是一种孝行。他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

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荀子(公元前313-238)认为只是奉养父母还不能算是“孝”,它还要包括乐意去做在内。荀子相信行孝是子女的义务,不是要有好名声。如果行孝是为了博取好名声,那将使名声降级。)(《荀子?子道》)

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孝行是:

1、要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担忧。

2、要保持身体健康,使父母快乐而不担忧。

3、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增添父母的麻烦。

四、追思祖先

孔子认为不论父母是活着或者是已去世了,我们作为子女的都要待之以礼(《论语

Book11?7》)。孟子也认为当父母在世时,虽然奉养和尊敬父母是重要,但是他们去世后的追思更是重要。他说:“养生孝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从以上论述,可知追思和祭拜祖先的内容是:

1、当父母去世,祭拜要合乎于礼。

2、在重要的节日要拜祭祖先。

五、光宗耀祖

曾子认为行孝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为父母带来荣耀,光宗耀祖。他说: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

孟子相信如果能维护自己的名誉,让父母觉得有面子,这也是对父母的孝心。他认为不犯五种不才的行为,将能使父母觉得荣耀。他说:

“情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离 娄下》)。

孟子相信“无后为大”是不孝的。因为这不但将使行孝不能继续,也没有人能延续香火,更没有人祭拜祖先(孟子?BookIV,Part B,26)“无后”将削弱家族社会。如果家族社会被推毁,被视为对父母最高德行的孝道将变成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社会的人们认为最不孝的行为就是“无后”。

龚自珍(公元1792-1842)的孝道思想来自黄宗义(公元1610-1695),他认为如果子女不能执行父母的命令,满足父母的愿望,也算是不孝。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给父母带来荣耀的内容是:

1、不论读书或工作都要努力,使父母感到光荣。

2、继承与发扬光大父母,祖先的事业。

3、要有子女传宗接代,使父母享有荣耀,对得起祖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现代孝的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3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现代孝的故事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