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 正文

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

2016-12-21 06:36:1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阿q正传读后感15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1500字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 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 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 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 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 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 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 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 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 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 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 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 月出版。《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篇二:《阿Q正传》读后感

读《阿Q正传》有感

读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脑海里浮现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场景。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中,一个闭塞落后的未庄,一群愚昧的农民,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的革命,引发了我对那个时候关于中国的思考。

《阿Q正传》刻画出一个独特的阿Q形象,再通过主人公阿Q的个人活动贯穿全文,描绘了旧中国的农村生活,以及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贫苦落后的生活。

《阿Q正传》通过对不同群体的人对待革命的态度的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原因。刚开始,白举人在面对自己的亲人参加革命时,不惜大义灭亲;赵太爷、钱太爷由害怕革命,到投机革命,充当未庄革命的急先锋??这些本应是革命的对象,却投机革命,顺利将自己的封建腐朽的一面隐藏起来,成为伪革命者,成为屠杀先进平民的刽子手。反观最低层人民,由于受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根本无法了解革命的真谛;同时,也没有人发动他们革命,打破封建压迫。他们认为“革命就是造反”,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指向封建压迫的枪已经打响。即使有少数农民,像阿Q,迫于阶级压迫的现实参加革命,也是处于革命了自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目的。农民作为封建压迫的受害者,本应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者,反而进一步沦为被屠杀的对象,这更是辛亥革命的可悲之处。所以,辛亥革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阶层忽视了广大农民,没有将革命思想传入广大农民中间,没有激起农民的革命热情造成的。

读完本文,除了此间深刻的意义,阿Q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阿Q作为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民的一员,有着旧时农民的愚昧,封建,穷困,自私自利,懦弱等特点。阿Q上无片瓦,下午寸土,只能靠给别人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跑到尼姑庵偷萝卜,和闲人争着给赵太爷家干活,并且为之大打出手,显示出阿Q的自私自利;阿Q在在封建势力面前显得十分懦弱,对土保的敲诈勒索忍气吞声??阿Q体现出的旧中国农民的共性进一步注定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还不够强大,要想单独消灭封建压迫十分困难。资产阶级只有发动广大农民,才有可能彻底消灭封建压迫。但旧中国的广大农民由于受上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控制,对封建压迫已经麻木,再加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利于发动农民革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正好深刻揭露了这一点: 要想赢得辛亥革命的成功,只发动农民群众远远不够,给广大农民进行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势在必行。

阿Q最显著的特点当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别人打他,他会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安慰自己;别人笑他穷,他大声夸耀自己“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在面对自己老婆也没有的无奈境况时,他还能说出“我儿子会阔多了”的狂言??总之,阿Q总能通过自己的思想的作用,将自己想象成为一个胜利者,即使自己是一败涂地。

在我看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象征着当时的清王朝的精神胜

利法。当时的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的地步,清王朝内忧外患;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不断蹂躏中国土地的时候,清王朝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进取。甚至,当时还有不少妄自尊大的人,和阿Q一样,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聊以自我安慰。《阿Q正传》也正是对清王朝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揭露与讽刺。

把《阿Q正传》放在今天来看,它同样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最终导致革命失败,让我们明白,无论一场什么样的革命,或大或小,都不可能脱离人民大众。脱离人民的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于是,后来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是对鲁迅先生思想的最好诠释。

其次,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小农思想的根深蒂固,直到今天,封建意识或多或少的还影响着当今的人,特别是在农村;而当年扎根在阿Q一类人心中的落后思想也不能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在短期内铲清。所以,今天对于农村的建设仍需要重视。加强三农“建设”,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传统的农民摆脱愚昧,成为有素质,讲科学的新农民。

最后,我们在嘲笑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自欺欺人与无聊的同时,或许还可以从中找到精神胜利法值得借鉴的一面。当我们面对别人盛气凌人,无理挑衅时,我们应保持应有的克制,可以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然后冷静处理问题;当我们面对财大气粗的人时,我们

可以用一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暗示自己,而不要对别人的豪车豪宅嫉妒不已??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于一名旧中国的农民来说,用得过多,就代表着他的愚昧与懦弱;而对于当今物欲横流,社会浮躁的时代,适当用点精神胜利法也可以算作一种优化社会风气的良药,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它所塑造的阿Q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而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仍需我不断地挖掘。我想这也正是《阿Q正传》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至于它的伟大,它的不朽。

篇三: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着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着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着。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


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22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
相关文章
  • 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1500字阿q正传读后感1500字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