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王英琦,--,文学 正文

王英琦,--,文学

2016-12-20 06:30:30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王英琦 简介

王英琦,女,当代著名散文家(一级作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早年写过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由西影厂拍摄)。散文曾获全国及省级奖,曾被介绍到日本、印度及欧洲诸国,并被新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等书列为专章介绍的中国少数几位重点散文家之一。

创作上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人格与世界对话。在报刊多次撰文谈到中国文学的弊端。呼吁文学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发展。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作家用整体人格与世界对话。

近年又专攻太极拳、内丹功,曾获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赛一等奖与风格奖。被《文学报》、《文摘报》等报刊誉为“中国第一个有

武功的女作家”。人生格言:为人性的纯洁、自由而奋斗!

篇二:王英琦谈散文

王英琦谈散文——散文的敌人

1

有智者预测,21世纪是散文的世纪。

我想补白的是:当一种文学形式在量层面上开始泛滥时,也就是它的气数将尽时。如果说文学是包含了真与善的理念之后呈现出的感性形象,那散文就是这颗形象之树上最美的花朵。如此界定,是由于散文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奇异特质:一种两极性和对称性所决定的。 散文既在最低层面,最基础层面拥有最广义的普适性、群众性(似乎只要识得千把汉字,别把字码反了,都能插上一杠子),又在最极限处,最高审美养成,考验制约着人的整体素质和人文品质。

它的基座之大,没在边界限制,恰恰是一种最大最无边的限制。指出这一点,并非诚心要与“盛世散文”、“大时代散文”唱反调。只是对当下散文的被滥写异代,散文的“人海战术”、“生产大运动”等无序运作奉上几名真言。

人人爱散文,但散文只苛爱极少数人。

2

散文由昔日的文学弱势一跃而为大面积包抄文坛的强项,是与当前中国整个文学机制的不良转向——文学的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分不开的。

较之其它文学样式,散文的经济效益、短平快特怔似乎更明显。就在许多人高叫散文也是商品,也要走向市场,拼命强调散文的所谓商品属性时,却忘了——或故意抹去了散文最主要的内禀性:精神性、崇高性。

散文从根本上说来不是物品,商品,不能用现代商品的促销手段——热炒快炒爆炒批发甩卖。也不能主动包装广告,作伪作秀。它全靠人的心灵主动认可,主动承认。它在内里恪守的不是市场规律而是文学规律:以心会心,以精神对精神,以灵魂征服灵魂。

强调散文及文学的商品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我们这个泱泱散文古国的文化堕落。散文的头号天敌就是散文的非散文化、非精神化。

3

近年时尚的大散文,多是借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或偶发事件,借古今中外的遗景故人,外在化地抒发情怀、批发知识。

由外引内没有错,借景抒情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对文学主客体把握的度上,失衡偏斜了。也就是说这些大散文的重心都倾斜到了外部,外界世界成了写作的中心点,自身的心路历程却几近空白。这种不见一已自我,却将环境和外在因素作为创作主体的为文法,至少不符合散文的内在精神。

真正的散文写作,起码要做到灵魂在场。在自我的血泪参与,有作者心的跳动,精神的痛苦,以及人性的冲突升华。认识并书写外部固然重要,但认识并书写内我更符合散文的本义。一个内在灵魂尚未开启的人,是无资格言说世界、济世启人的。

或许大散文的难点——大散文真正的弊端不在由外引内和借景抒情,而在“向内转”面向真实自我的酷难上。那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认识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否定自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的——漫漫炼狱路。

真正的大散文不仅需要大知识大智慧,更需要大勇气和大无畏。

4

批量化、平面化从生产流水线向市场推进的泡沫散文、快餐散文、松花蛋散文,正无情地腐蚀着散文,败坏着人性,搅和着真相,消解着读者的认识力、判断力。

这些任意煸情、作秀,大搞假问题、伪忧患的散文,一个共同点是,文本都充斥着大量的伪信息、负信息——乃至无信息。人们从中得不到一点在关生存因惑、人性本质的良性启迪,反多是与生存无关、满是皮相愉悦的“闻香识女人,闻烟识男人”的无用知识,以及铺天盖地宣泄,较理的负向否定性思维,极少在开出药方,给出活路,说出确定性的价值,揭示出真理的特性的,因此说它们是散文的垃圾并不过分。

当代散文并不缺乏忧患意识、问题意识——恰恰相反,忧患、问题的太强烈过剩了。21世纪真正需要的是那种既具在价值观的真确性,又具在生命意义的多样性;既具在真理的统一性,又具在人性的丰富性的那样一种经过提纯的高浓度信息的散文。

5

循文而散,太散而太文,是当代散文的一大语病。散文虽不像诗歌那样讲究语言的声调、

韵律,重复性节奏等,但散文必定又是一种美文,必定又含在某些韵文的性质及内在的神韵和张力。

散文语言整体的逻辑词序,段落之间的转承起落,句子的长短疏密,情感的修辞分量,都潜在地决定着散文的美感和质感。这种内在性的韵律要求,这种看似无技术却潜蕴着技术的写作技巧,不能靠浮表的临摹、仿制去掌握,它自然地蛰伏在一个优秀散文作者性灵的最深处。它与那些对人生的苦难有超常体悟,对生命和宇宙的节律有天生敏感的人最具亲和力。

语音节奏属于诗歌,语义节奏则属于散文。散文语言的最好状态应是口语。因为口语最流畅自然、简约素朴。但自然之中有不然。越是精彩的口语越具有“繁复的简赅”的复合型特性。它不仅长于从多种学科要语言,且善于融古今词汇于一炉;不仅有自己独在的丰饶多变语汇,且有“敢于使用”、富于表达自我的专门词汇。好的散文散文应当既是“语言的修女”,又是“概括的大师”。它永远不会迷失自我,永远保有自己热辣辣、活泼泼的生机。

6

散文的创新意识与散文的机械复制是个一体两面的双面刃问题。创新和复制都与原创精神有关。原创力的丧失,可持续写作资源的枯竭,必然导致复制和无新意。

原创精神来自人的原始动力,来自上帝赋予人的第一推动力;那些属于人性的最不可或缺的美德和标志。失去这些人性座标,就找不到人格的支撑点,也就找不到生命情感、散文创作最初始最永恒强大的驱动力。

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散文的寄生性太强。小名则安,小利则喜,功利人生使大多数散文写作者在表面的成功荣誉上耗能太多,后继潜能自然不足。

散文作者只有在一次次地回归本性,一次次地从宇宙上帝那里汲取最本原最真实的动力源——散文之魂只有在找到最高信仰,依泊在最终极永恒的事物上,才能敢终走出复制的宿舍,走向创新的坦途。

7

关系就是美。写散文就是在写关系。这意思是说,散文就在几千字中讨营生,所以更需要由博化简的全息综合知识,更需要一种“打通、搞活”各学问间关系的真功夫。

惜乎现时的散文界中人,关系活做得不是地方。功夫不是用在打通搞活知识学问上,而是人情人际上。为了谋求发稿、评论、中奖等不正当的优先权,不惜采取非文学非人格的手段,把散文写作当成无度攫取生存空间的角逐场,将人际关系异化成获得成名成功的重要人力资源。致使大批平庸散文和散文作者恶性膨胀,另一些优秀散文及散文作者被拒门外。然而,当一切附加值、外在特殊的条件统统失去,当人为的人际关系因着客观环境的不利而变得不利时,散文又将安在?

关系绝活仅用在短时有效的实用性上,可以使人写得多些、发表得顺些、虚名沽得大些,绝不能使人写得好些、高尚些、持久些、经典些。

篇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今天(一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今天(一月)

1月1日

1914年1月1日,《中华小说界》(月刊)在上海创刊。32开本,中华书局印行,主编为沈瓶庵。

1915年1月1日,《小说海》(月刊)由中国图书公司和记在上海创刊,黄山民编辑。 1915年1月1日,《中华小说界》第2卷第1期发表梁启超《告小说家》。作者秉其一贯“新小说”理论,对小说家提出了很多忠告。

1917年1月1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1919年1月1日,《新潮》(月刊)在北京创刊。北京大学新潮社创办,由傅斯年、罗家伦先后主编。

1923年1月1日,胡适与李大钊、钱玄同、周作人等人共同创办了《国学季刊》杂志。由胡适执笔,19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共同签名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明确指出了“整理国故”运动的任务。

1923年1月1日,冰心第一部诗集《繁星》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收诗8首。 1924年1月1日,蒋光慈的《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发表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署名“光赤”。

1928年1月1日,周作人的《谈虎集》由北新书局出版。

1929年1月1日,太阳社刊物《海风周报》在上海创刊,蒋光慈主编,上海泰东图书局发行。

1929年1月1日,《金屋月刊》在上海创刊,邵洵美、章克标编辑,上海金屋书店出版。 1930年1月1日,鲁迅与冯雪峰等人合编的《萌芽》月刊在上海创刊。刊物封面由鲁迅绘制。光华书局发行。自第1卷第3期起,《萌芽》月刊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之一。

1933年1月1日,何丹仁(冯雪峰)在《现代》第2卷第3期发表《并非浪费的论争》、《关于“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秋原、苏汶展开论辩。

1934年1月1日,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在北平创刊,郑振铎、靳以主编。 1934年1月1日,吴组缃的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在《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发表。 1934年1月1日,臧克家的长诗《罪恶的黑手》在《文学》第2卷第1号发表。

1941年1月1日,延安文艺月会会报《文艺月报》创刊。萧军、舒群等先后担任主编。 1943年1月1日,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邓初民、翦伯赞、郑伯奇、冯乃超、阳翰笙、夏衍、于立群、姚篷子、洪深等50位文艺、文化界人士为沈钧儒祝寿。

1月2日

1913年1月2日,新闻家、翻译家梅益生于广东潮州。

1951年1月2日,由文化部和全国文联主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1955年1月2日,《人民日报》开始刊载批判胡风观点的文章。

1963年1月2日,曹靖华的散文《艳艳红豆寄相思——广西抒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1964年1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观看豫剧《朝阳沟》。 1977年1月2日,黄谷柳逝世,享年69岁。

1988年1月2日,季红真的《中国近年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连续发表在《文艺报》第1-2期上。

1993年1月2日,据《文艺报》第1期报道:南京等14个城市的文联负责人在西安座谈讨论文化体制改革问题。

1月3日

1912年1月3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丘逢甲被推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1927年1月3日武汉人民召开大会,庆祝国民政府北迁和北伐胜利。

1940年1月3日,《新华日报》召开欢迎会,欢迎参加慰劳团和作家战地访问团的老舍、宋之的等从前线归来。

1984年1月3日,胡乔木在中央党校做《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讲话,对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做出理论性的总结。

1991年1月3日,西川的《幻象》4首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上。

1992年1月3日,杜鹏程的散文《彭大将军接见记》、李存葆的散文《伏虎草堂主人》、王英琦的散文《走向成熟》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上。

1994年1月3日,王小妮的诗《活着》(五首)、郑敏的长诗《诗人之死》(后更名《诗人与死》)、残雪的中篇小说《痕》、霍达的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顾城的随笔《最后的篇章》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上。

1995年1月3日,绿原的诗《庐山 九月 我们》、海男的中篇小说《蝴蝶》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上。

1996年1月3日,西川的长诗《造访》、王家新的短诗系列《游动悬崖》、谈歌的中篇小说《大厂》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上。

1997年1月3日,臧棣的组诗《赞美及其他》、铁凝的短篇小说《秀色》、航鹰的中篇小说《白蝴蝶的复活节》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上。

1998年1月3日,《人民文学》从第1期特刊“小说连环”专栏,发表李大卫、邱华栋、李冯、丁天、李洱、习斗等合写的小说《如愿以偿》,至第6期止。

1999年1月3日,郑敏的诗《诗的交响》及诗论《诗歌审美经验》、陈丹燕的短篇小说《阳光下午才能照射进来》、毕四海的中篇小说《选举》、阿成的中篇小说《我可爱的家乡》、王宏甲的报告文学《初见端倪》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上。

2000年1月3日,臧棣诗《快速投递》、桑克等的组诗《爱的罗曼思》、徐怀中的短篇小说《或许你看到过日出》、阿成的短篇小说《鸭舌帽》、孙春平的短篇小说《通天有路》、戴来的小说《自首》、邓一光的散文《那个世界那个梦》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

期上。

1月4日

1912年1月4日,章太炎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与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公开分裂。

1920年1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创刊,由北京大学学生会出版,共出版17期。 1921年1月4日,中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正式成立(第一次筹备会于1920年11月在北京大学召开)。

1934年1月4日,瞿秋白奉调中央苏区工作,前来鲁迅家告别。

1940年1月4月,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

1984年1月4-8日,全军报告文学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1988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与山西文艺界的马蜂、西戎等作家座谈,畅谈学习党的十三大文件体会和文艺界的大好形势,强调继续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文艺。

1991年1月4日,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台北一家医院中自杀身亡,终年48岁。 1992年1月4日,唐弢在京逝世,享年78岁。

1月5日

1915年1月5日,《妇女杂志》(月刊)创刊,1931年12月停刊,共出17卷,每卷12期。

1920年1月5日,沈雁冰的论文《尼采的文学》(署名“雁冰”)一文发表于《学生杂志》第7卷第1号至第4号。

1932年1月5日,《十字街头》第3期发表了鲁迅答沙汀、艾芜的《关于小说题材问题的通信》。

1940年1月5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1946年1月5日,中外文艺联络社机关刊物《文联》在上海创刊。

1948年1月5日,香港“文协”分会举行新年团聚大会。

1985年1月5日,章德益的诗《大西北抒情诗》,周涛的诗《在死亡的岸边歌唱》发表在《中国西部文学》第1期。

1985年1月5日,刘恒的小说《狼窝》发表在《莽原》第1期。

1985年1月5日,古华的小说《凤爪》、何立伟的小说《斑斓》发表在《文学月报》第1期。

1986年1月5日,韩少功的小说《诱惑》、方方的小说《湖上》发表在《文学月报》第一期。

1987年1月5日,丁玲的遗作《死之歌》发表在《湖南文学》第1期上。

1987年1月5日,马原的小说《战争故事》发表在《延河》第1期上。

1988年1月5日,《民族文学》山丹奖在京颁奖,少数民族作家张承志(回)、扎西达娃(藏)等获奖。

1988年1月5日,叶延滨的组诗《半掩之窗》、高晓声的小说《火与烟》发表在《上海文学》第1期上。

1988年1月5日,蔚桦、顾汶光、何光渝、叶辛的同题散文《紫木凼之夜》发表在《山花》第1期上。

1988年1月5日,徐迟的日记《玉门——敦煌》发表在《长江文学》第1期上。 1989年1月5日,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双灯》、吕新的短篇小说《哭泣的窗户》和《绘在陶瓷罐上的故事》、苏童的中篇小说《平静如水》、池莉的中篇小说《不谈爱情》发表在《上海文学》第1期。

1990年1月5-10日,中宣部、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 1990年1月5日,江河的诗《快餐馆》发表在《上海文学》第1期。

1996年1月5日,西川的组诗《另一个我的一生》(8首),王家新的诗学随笔《游动悬崖及其它:1995年个人记》、何顿的长篇小说《荒原上的阳光》发表在《大家》第1期上。

1997年1月5日,翟永明的诗论《道具和场景的述说》发表在《大家》第1期。 1997年1月5日,王家新的诗论《奥尔弗斯仍在歌唱》发表在《莽原》第1期。 1998年1月5日,刘醒龙的中篇小说《大树还小》、刁斗中的中篇小说《资格认定》发表在《上海文学》第1期。

1998年1月5日,红柯的中篇小说《阿斗》、行者的中篇小说《寇家庄》、莫言的《俄罗斯散记》发表在《莽原》第1期。

1999年1月5日,叶君健在京逝世,享年85岁。

1999年1月5日,《花城》从第1期起开辟“试验文本”专栏,发表张锐锋的长篇散文《皱纹》。

1999年1月5日,《山花》从第1期至11期开设“自由撰稿人”专栏。

1999年1月5日,《莽原》改版,从第1期开始推出“跨文体写作”专号。 2000年1月5日,《江南》第1期推出“三驾马车”新作。

2000年1月5日,韩东的《论民间》发表在《芙蓉》第1期上。

2000年1月5日,《花城》第1期集中发表于坚、麦城、王小妮、翟永明,臧棣、张枣等人的诗作。

2000年1月5日,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女人》、何申的短篇小说《热河诗梦》、李修文的短篇小说《西门王朝》、叶弥的中篇小说《两世悲伤》、发表在《钟山》第1期上。 2000年1月5日,北村的中篇小说《家族记忆》发表在《大家》第1期。

2000年1月5日,刘醒龙的中篇小说《民歌》发表在《上海文学》第1期。

2000年1月5日,残雪的小说《生活中的谜》、余华的随笔《我的一生窄如手掌》发表在《莽原》第1期。

1月6日

1920年1月6日,周作人应邀前往北平少年中国学会演讲,讲题为《新文学的要求》。

1924年1月6日,黄仲苏的《美特林的戏剧》在《创造周报》第35号期发表(连载两期)。

1945年1月6日,“文协”三台分会假东北大学礼堂举行成立大会。

1949年1月6日,胡风离香港北上,3月26日到达北平,参加文代会筹备工作。 1950年1月6日,文化部举行文艺报告会,茅盾对北京市文艺干部作文艺创作报告。 1967年1月6日,《文汇报》发表社论《革命造反有理万岁》。

1972年1月6日,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陈毅在北京病逝,终年71岁。

1986年1月6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在上海召开,与会者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价”,“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人民文化出版社和当代文学研究会在京联合召开诗歌讨论会,就诗歌观念更新、“新生代”诗人群现象等问题进行讨论。

1995年 1月6日,首届广东文学节在穗深举行。

1月7日

1940年1月7日,胡风写了《今天,我们底中心问题是什么?——其一:关于创作与生活的小感》一文。

1945年1月7日,胡风主编的《希望》创刊号要目见报。

1984年1月7日,《文艺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清除精神污染与解放艺术生产力》。 1995年7日,据《文艺报》报道:纯文学刊物今年订数回升,走出低谷。

2000年1月7—12日,鲁迅文学院举办“当前长篇小说创作的研讨会”。

1月8日

1941年1月8日,《七月》召开座谈会,讨论“作家的主观与艺术的客观性”问题。 1946年1月8日,晋察冀边区文化界举行茶话会欢迎周扬、丁玲、萧三、萧军、沙可夫等陆续由延安来到张家口的文艺工作者。

1948年1月8日,上海《大公报》发表社评《自由主义者的信念》。

1951年1月8日,中央文学研究所举行开学典礼,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出席。 1956年 1月8日,《人民文学》一月号改印横排文字出版。

1957年1月8日,上海市文化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通俗话剧(“文明戏”)观摩演出。

1958年1月8日,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在《人民文学》1月号上开始连载,至6月号止。

1959年1月8日,李季的叙事长诗《杨高传》第二部《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刘白羽的特写《英雄岛》发表在《人民文学》1月号上。

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上刊登魏天祥的《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和赵晋新的《彻底肃清<锻炼锻炼>的流毒》。

《人民日报》发表晋群新的文章《周扬、刘大年之流是叛徒的辩护士》,指责周扬一伙用“太平天国革命的叛徒李秀成”“作为反党的工具”,并刊发资料《叛徒李秀成及其


王英琦,--,文学》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13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王英琦,--,文学
相关文章
  • 王英琦,--,文学

    王英琦简介王英琦,女,当代著名散文家(一级作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