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 正文 本文移动端: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

2016-10-17 14:30:4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中国建筑史论文

论中国建筑史的发展

摘要: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木建筑、建筑发展

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木架建筑长期,广泛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的优势,其一,取材方便,二适应性强,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四施工速度快,五便于修缮搬迁。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缺陷,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大量消耗从而限制它的发展前景。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杠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穿斗式主要广泛用于南方地区,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尤为重要,墙体薄,屋面轻,出檐大,用料细,体现建筑外观轻巧。抬梁式多用于北方地区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暖,建筑物的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暖层,再加上对雪的负荷,用的材料粗大建筑外观显得浑厚凝重。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二、中国古代建筑发展阶段

古代建筑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建筑,奴隶社会建筑,封建社会建筑,而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夏朝,标志我国的奴隶社会的开始,夏朝初期的遗址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土建筑和庭院,并且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在夏代至商代早期开始走向定型。

商是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其代表建筑有郑州商城。

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在城市规模,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重要建筑物必须按照等级建造,不过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而这种城市制度逐渐打破。瓦的发明在西周建筑上有突出的成就。使西周建筑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战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铁制工具的使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采用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大概是木结构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的解决办法。

在秦,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东至黄河,西至开水,南至南山,北至九峻 ,都是咸阳范围。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

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在甘肃武威和江苏句容出土的东汉陶屋上可证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木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巨大进步。

三、我国各时期建筑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的传入和山水园林的形成。

北魏佛塔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石窟寺是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

我国的自然风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一方面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另一方面,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了自然式山水园林兴盛。在石刻方面,南京郊区一批南朝陵墓的石辟邪、石麒麟、石墓表可表示出技艺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近年在陕西麟游发掘的仁寿宫是隋文帝命宇文恺等人兴建的离宫,唐太宗时改建为九成宫。

唐代建筑的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

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规模、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的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具体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有了新的发展)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将作监李诫,书中资料主要采自历来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

由于辽代建筑史吸取唐代北方的传统做法而来,工匠也多来自汉族,因此较多的保留唐代建筑的手法。辽代留下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

元:元大都:1,在金中都的北侧建造了工规模宏大的都城。2,统治者崇信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都都有所发展,使宗教建筑异常兴盛。3,木建筑方面,仍是继承宋、金的传统,但在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

明朝建筑的表现;1,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结构。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清建筑大体上市因袭明代传统,发展方面: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结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至今,它的历史文化和智慧不断摩擦磨合,在矛盾下产生与发展,体现它的顽强生命力和适应力,在建筑领域彰显它一番独特的韵味,中国建筑将会愈走愈远。

参考文献: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篇二: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2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课程:中外建筑史

学校:淄博职业学院

专业:

姓名:张帅

学号:

P12建筑装饰工程技术1班 201207130388

概论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外国建筑史主要以西方建筑为代表,本论文中主要论述西方建筑。中西方文化均有各自的特色,都在各自的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地理、文化、经济和审美观念、生化习惯、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不同地发展风格。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

一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

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

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各间具体名称是:

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

二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1、木架建筑

特点:⑴. 取材方便;

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

确,“墙倒屋不塌”

⑶. 抗震性能好;

⑷. 施工速度快;

⑸. 便于维修、搬迁;

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

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2、群体建筑

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⑴.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三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1)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2)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简述西周王城形制及等级制度

西周的“国”,即“城”。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

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周朝宗法制度: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余子弟封侯,为小宗;侯亦如上,分大宗、小宗;小宗封大夫;大夫小宗为士。

《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篇三:中国建筑史论文3000字

中国建筑史

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日 名 业 别 付子航 建筑学 2013 国防工程学院人防三队期2015 年 11 月 11 日

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摘 要】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具有多样性;同时它

们也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统一性。

【关键字】 中国传统民居 统一性 多样性

1.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1.1中国传统民居的特征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它不仅外形和构造受当地气候环境的(气温、降水、风向)影响;构筑材料(木、石头、竹子、土、砖)也受当地环境的制约;当地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家庭组织、礼仪)同样会影响建筑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习俗,不同地域的人对建筑具有不同程度的防御性要求;地形地貌也影响着民居建筑的发展。

1.2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

(1)民居布局形式多样性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近乎自由,原生态的民居错落有致,温良恭谦的质朴中透露出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2)民居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

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

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何子渊故居等。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五种。

干阑式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杆栏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1.3中国传统民居的统一性

(1)中国民居的民族特征

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