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贵州梵净山图片 正文

贵州梵净山图片

2016-12-12 07:36:0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贵州梵净山风景图片(16张)

贵州梵净山风景图片(16张)

介绍

梵净山(Mount Fanjing),原名“三山谷”,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得名“梵天净土”,国务院于1986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单位之一。

篇二:贵州铜仁江口梵净山旅游详细日志

徒步梵净山两万阶梯

关键词:海拔2300米、徒步两万阶梯、纯粹自虐、独自旅行

早上七点起床,9:45到达索道下站。步行至零步阶梯,开始登山。

一般体力者登山大概花6小时,本人为青年,花时间3小时15分到达索道上站,爬山排名第三。10:30到1200步客栈,在这之前一路上我都歇了好几次,感觉这山比鼓山还鼓山,比安厚的天洞还天洞,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还好带了个P4听了两个小时,以消解途中的寂寥,听着听着想起大学的第一次班会,大家都说喜欢听歌,但不会唱歌,大家就不会起哄要你唱歌了。11:45到3600步客栈

接下去是4500步的医疗救护站,前面的路差不多都是45到60度的陡坡

走得都不知道饿,吃不下东西,这和尚走的山路真的很不一般啊!真的一天只能一个来回哦,以前还觉得是电影里面吹的。

要是累了爬不上去,可以叫人抬的,据说 这

是按照体重来收费的,如果我累了,那不很省。

还好后面的路不用连续上陡坡,会轻松一点。这爬山跟追女朋友是一个道理,刚开始会觉得很难,一段时间过后,就觉得容易点啦。这一路上,一直都大汗淋漓的,感觉衣服几个小时都没干过,我想这出的汗大概有六斤吧,虽然喝了四瓶水,

一趟回去可能都会瘦下两三斤重。

13:00到达索道上站,别以为解脱了,想要看到风景,还有一段路。

山上的水很凉,温度在0°左右,功能可以和冰箱媲美。休息一下,继续前行,

岩石上的许愿树,也是同心锁悬挂的地方

以下是对石头的简单介绍

为了在14:00之前从索道上站下去(据说14点过后不许下山,怕人走不完),也为了“没登老金顶,就不算来梵净山”这句话,所以只得放弃释迦殿,而去沿途风景较多的老金顶,海拔2300米。请看新金顶,很壮观

越来越近

沿途可以看到这些风景

下面是传说中观音大师修炼的九龙洞

篇三:梵净山弥勒道场(贵州铜仁著名旅游景点)

梵净山弥勒道场 概述

梵净山称“弥勒道场”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不少方志专家,查找古今史籍,实地蹋勘考察,寻访民间传说,确证梵净山宋元时代即为梵天净土,明代初年已成弥勒道场。

梵净山位于中国贵州铜仁市的江口县、印江自治县、松桃自治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1986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单位,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由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不少方志专家,查找古今史籍,实地蹋勘考察,寻访民间传说,确证梵净山宋元时代即为梵天净土,明代初年已成弥勒道场。至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佛山,破山和尚传临济正宗,虽不专修弥勒净土,

却容僧众禅净双修,并纷纷兴建或

重修庙宇,环山建起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和金顶古庙群,道场于是盛极一时。立于万历46年(1618年)、由朝廷户部郎中李芝彦撰文记载重建梵净山金顶的《敕赐碑》,高度评价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并对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兴盛赞颂不已:“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由此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据肖忠民研究,唐贞观年间(627—649)梵净山北部的天庆寺就已建成,宋代建炎年间(1127—1130)又在梵净山西部山腰建成天池寺(清代改名护国寺),元大德年间

(1297—1307)在西部半山之薄刀岭与棉絮岭交界处建有山王殿,由此说明梵净山佛教开发早已从唐初开始。当然,弥勒道场的建成,理应在它开发到一定的时候,因此应晚于唐代。乔松先生认为,不可能在弥勒净土信仰发展最快的初唐以前开山建立,因为任何道场开山,只有在教义已为当地信徒所普遍接受之后而不是这以前。赵幼立先生认为当在宋朝末年,一是从金顶“院道”摩崖记载明永乐初年踏勘“委系古迹名山”,说明开山肯定早于明代;二是根据乌江流域文物的发掘,唐朝在沿河建沿丰寺、宋朝在印江建西岩寺的史料记载,以及对净土宗的创立、发展过程的分析,梵净山佛教的开发繁盛期当在宋朝末年。

据贵州都市报2006年10月4日载:江口县文广局负责人与铜仁地区佛教协会副会长释佛祖法师、江口梵净山佛教协会会长释祖德法师等9人,在梵净山麓的太平乡白鹤山上,发现了两座保存完好的古僧塔和弥勒佛道场遗址。据当地80多岁老人吴应德介绍,白鹤山弥勒古佛道场辉煌鼎盛于明、清时期。山上曾有一座古寺,该寺坐南朝北,属四合大院,房屋48间,正殿供奉高大的弥勒佛坐像,两边是形态各异的24位诸天王和十八罗汉像。前发现的两座并排的五级僧塔,塔身上叙文和塔前的石碑文字已全部风化,无法辨认。根据佛教仪规,从僧塔、寺庙的建筑规模分析,能享受七级、五级僧塔待遇的都是有建树的德高望

重的高僧。古僧塔群及弥勒佛道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所获得的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 文化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丰赡。

一是庙。历代所修寺庙甚多,大小寺庙数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最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护国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产遍及周围30多里。释迦殿、弥勒殿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这组建筑地处梵净山绝顶,下临一千多米的深谷,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三间,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仅存部分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镇国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20世纪50年代倾塌。金顶古庙较多,遗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顶、圆通殿等多处,可惜尚存文字资料少。

二是碑石和摩崖。“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禁砍山林碑,共两块,分别刻记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麟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三是桥。天桥架于金刀峡之上的石拱桥,凌空千尺,极为壮观,桥面宽1.86米,长

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应当与释迦、弥勒殿同。二天桥在金顶腰,高3.9米,宽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这两座桥迄今保存完好。

四是洞穴。观音洞在金顶半山凹处,外方砌石墙,有岩浆泉水涌出,属上金顶的半山朝拜之处。九皇洞在金顶北约1公里,为一天然石洞,面积100多平方米,传说九皇娘修炼之处,洞门为块石砌成,洞内有皇娘梳妆井和磨簪石等。

五是奇峰经石。金顶高约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连。金顶周围万卷经书、蘑菇石、老鹰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顶千姿百态,角峰相遂,百丈深渊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称一绝。

六是云海波涛。从金顶远望,白云无际,浓密处如堆积的新絮;稀疏时像薄洗的轻纱。面对此景,清人有云:“转眼风云相会处,凭空移步作神仙。”

七是佛光幻影。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在与太阳相对的云雾中出现五彩光环,中嵌人影,人动影动。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浓雾中还会出现比人高大数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八是山花红叶。梵净山红花绿叶四季不败,珙桐、杜鹃、玉兰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轮番开放,游人如置身于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数百年来,湘、鄂、川、黔、赣、滇、闽及东西各国善男信女前来朝拜,络绎不绝,“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见当时佛教之盛况。

梵净山从金顶摩崖石刻到庙宇的断垣残壁,从民间故事传说到民风民俗,都透出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虽然,由于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森林及动物大量减少,这一方尚存的原始生态并拥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地球“绿宝石”名气大增。已成为全国佛教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寺庙

四大皇庵

据史志记载,唐代佛教传入贵州梵净山地区(:“唐代,牛腾在藏轲大布佛教,黔北黔东兴建寺院10余座,为佛教传入贵州之始”),宋代黔东北地区颇具规模的寺院有沿河沿丰寺、印


贵州梵净山图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5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贵州梵净山图片
相关文章
  • 贵州梵净山图片

    贵州梵净山风景图片(16张)贵州梵净山风景图片(16张)介绍梵净山(MountFanjing),原名“三山谷”,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得名“梵天净土”,国务院于1986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