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苏州狮子林图片 正文

苏州狮子林图片

2016-12-12 07:31:3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狮子林考察报告

篇一:狮子林调查报告

狮子林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2年2月-2012年4月

二﹑调查地点: 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

三﹑调查对象: 苏州狮子林

四﹑调查内容: 狮子林的历史、简介、建筑等等

五﹑调查人员: 姓名:

学号:

班级:

六﹑调查过程:

对位于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的狮子林的调查工作。从公园的正门进入,第一次去狮子林的时候,第一眼,这个园子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为之喜悦,手不断的按着相机的快门,还是感觉不够:原来苏州也有如此精致,让我们心动,叹为观止。

狮子林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1982年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

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的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园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狮子吼”是指禅师传授经文),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 惟则曾作诗《狮子林即景十四首》,描述当时园景和生活情景。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狮子林纪胜集”。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因园内有五棵松树,故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

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 公元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

公元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公)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贝润生原准备筹备开放,但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如愿。公元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公元1954年对公众开放。

七:调查结果

通过对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狮子林的调研,我们发现人群活动量的大与小与环境的好与坏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良好的环境中,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多。因此,丰富多彩的人间话剧都会在此上映。城市也就会充满了活力与人情味。良好的户外环境为人们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此时,通过与人交往,我们获得了比其他途径更平凡、但同样重要的细节。篇二:苏州拙政园参观实习报告

城市建筑规划----苏州古代类建筑

摘要 苏州拙政园是一处典型的苏州园林,通过实地参观与交流,让我们认识了拙政园的布置与其中包含的各种建筑文化与建筑元素,参观了拙政园后,听导游的一些讲解已经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悟心得,与同学交流后得到了很多的建筑思想,更加领略到了故事那种建筑文化思想,拙政园的建筑特点就是精致与紧凑,在一个园子中表现出了好多不同的元素,各处可见到不同的建筑手法,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等等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一种桃园深处的感觉。

关键词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正文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作为一处典型的江南园林,拙政园将江南园林的各种建筑元素都在一座园林中完美的表现力出来,我们于12月28日上午去游览了拙政园,在我看来,拙政园给了我很深的建筑感触,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1园林的建筑元素

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各种建筑元素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姐在一个园林中表现了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1.1园林时代背景

拙政园也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占地5公顷。它的创意构思由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执笔而成。第一任园主王献臣是明朝的监察

使,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监督地方官员的吏政情况,职位显赫;官场失意后还乡,在苏州城内东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现在的“拙政园”。 王献臣之后,屡更园主,王心一、叶士宽、张履谦等二十多人先后为园主,

因曾有“复园”、“将园”、“吴园”、“书园”、补园”等名园。现全园包括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归田园居”)三部分。其中,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园内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1.2拙政园造园手法

拙政园整个园林是以绿色为基调来布置整个

园林,随处可见婀娜的植物。绿色是自然的

色彩,是生命的色彩,它使人感到和平和宁

静,充满希望和活力。作为人类建造的第二

自然——园林,绿色自然成为色彩的主旋律。

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阐述“新筑易乎开

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

木繁花。”在拙政园里,以“绿”为主题的景

点有很多,如“绿绮亭” 、“晚丹晓翠” 、

“浮翠阁”等。

在园中以花卉、果实色彩为点缀,在园林中

有了花卉、果实色彩来点缀,园林空间便不

在那么单调乏味。花木的选择范围广泛,为

园林增添了亮丽色彩。

拙政园里山石花木色彩姹紫嫣红,带建筑的

色彩却非常简单。粉墙、黛瓦、栗色的窗和

柱,就是建筑的全部色彩了。这简单的色彩,

看似单纯,却以不变应万变,衬出了满园的

风光无限。园林内建筑类型丰富,亭台楼阁

高低错落,图片1

1.3园林特征和空间特色

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山水建筑参差起落,花草林木点缀成景,层次丰富,意境深远。拙政园的自由不对称布局,各种建筑类型看似杂乱无章的在园林中布置,看似各种建筑将整个园林分割开来,但增添了园林的变化性,让人有了更多的享受与游园惊喜,,在园中行游, 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

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

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

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

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2 拙政园的建筑内容

拙政园的空间可以说是非常紧凑的,在一个可以说

是面积不大的园林中将好多带有江南的元素的经

典建筑都囊括在了一个园林中,其中建筑的色彩也

用的相对比较单调,但将整个园林的文化都表达出

来,其建筑皆可以说是比较精致典雅的,让人流连

忘返。

2.1 园林的空间形态 图片2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往往面积不大,但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

易影;空间处理上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整个园林的空间给我们一种紧凑的感觉,但不失美感。

2.2建筑色彩、建筑体型特征

整个园林的色彩比较单调。粉墙、黛瓦、栗色的窗

和柱,就是建筑的全部色彩了。这简单的色彩,看

似单纯,却以不变应万变,衬出了满园的风光无限。

整个园林中的建筑都是看似不同的,因为整个园林

中囊括了太多的建筑,如果色彩太过繁杂,将会影

响到整个园林的视觉效果,而用单调的色彩恰好解

决了这么一个问题,将园林中的诸多建筑以一种色

彩的来将它们联系起来。

园林中的建筑都是比较精致典雅的,并不像现代建

筑那般给人一种刚硬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只是淡然 图片3

与舒适的感觉。

3园林中环境布置

整个园林中的环境将整个园林的各种元素都巧妙

的联系了起来,有山有水,有树有花,小桥流水,

曲径通幽,给人更多的享受与惊喜。

3.1山的布置

古人云“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叠石造山,

小则置一二湖石,“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大 图片4

则峰峦洞壑,绵延成脉,远观有势,近看有质,石

无定形,山有定法。而拙政园中的各处的山体安排

的皆是恰到好处,如一来到花园里,园主给我们观

赏的竟然是一块巨大的湖石,遮挡了园中秀丽的景

色,反而更激起我们游园的兴趣。进门见山这种处

理方法,在造园手法上,称作“抑景”。既是屏障,

相当于园门入口处屏风的功能;又因自身的美感淡

化了它本身的实用功能而成为一景。就好象“犹抱

琵琶半遮面”一样,遮遮挡挡的,却使欣赏者更想

见识“庐山真面目”了。含蓄而委婉的表达艺术是

蕴藉在我们东方人血液中的,也正是所谓的“东方

魅力”吧。 图片5

3.2水的布置

“虽有人造,宛自天开”即模范山水。山贵有脉,水

贵有源,山与水的关系是“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苏州园林中多以水池为中心,辅以细流,迂回曲折,

并合自然,水光云影,相映成趣,而拙政园小飞虹以

水为底,堪称佳构。整个园林中的水景皆给人圆润的

感觉,将园中的建筑联系起来,给人视眼空旷之感,

心旷之觉。图片6

3.3植物类布置及其种类

拙政园中的植物可以说是各有特点,不同的地方种植

不同的植物, 园林中花木既能观赏又能组景,分隔

空间,屋角蕉影、窗外修篁、池边垂柳、雨中睡莲、

经霜丹风,雪中梅朵。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

中的种植方法“小园植树多落叶,要疏植;大园植

树要适当布置常绿树”是现代园林设计中仍然非

常关注的问题。

整个园林中的植物皆是南方特有的植物,植物寄托

的园林主人的那种希冀与抱负,像竹子等是不可或

缺的,园中的植物完美的体现了江南的特色,体现

了江南的地域文化,精致典雅的生活文化,植物布

置亦是如此。园中景物布置不仅给人观赏,同时也

将一些不同的空间完美的分隔开来,诸多地方都给

人一种惊喜的感觉,犹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图片8

4拙政园交通设置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车辆停

放方面,从北园路、百家巷或娄门路、东北街方

向到拙政园地区的旅游车辆分别停放至百家巷的

拙政园园林停车场、拙政园停车场;从园林路到

拙政园地区的旅游车辆分别停放至狮子林停车

场、狮林寺巷内设置的临时停车场。非机动车则

停放在东北街、百家巷、园林路人行道上的非机

动车停放点。

5游园路线安排

整个园林分为三个部分:

一东部景区:图片9

东部景区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竹坞曲水为主,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点缀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间。

二中部景区: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扇花窗,使东部和中部隔而不断。这是全园的精华部分,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小沧浪和枇杷园等。

三西部景区

西部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十八曼佗罗花馆、留听阁、倒影楼等。篇三:华东三市考察报告

华东三市考察报告

学校: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珠江学院 班级:环境艺术设计x班学号:20112603050x姓名:xxx 在中国历史上,华东三市一带,有着水墨江南、烟雨江南等美称。古时,江南多才子佳人,也多文人墨客,随着他们在华夏大地上的行走,美丽,富饶的江南逐人尽皆知。而我也慕名前往。到过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依山而筑的中山陵;到过庄严沉重,历史沉思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过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留园,庭院错落、曲折变化的拙政园,趣味无穷的狮子林;到过古朴典雅又富有现代色彩的苏州博物馆;到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的周庄;到过繁华热闹的国际大都市上海...... 11天考察过程中,我获益匪浅,感触良多,在次过程中不仅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还开阔了自己对于外面世界的见识和眼界。

第一站是南京,我们依次考察了南京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总统府、夫子庙步行

篇二:浅析苏州狮子林的造园技巧与艺术风格

浅析苏州狮子林的造园技巧与艺术风格

摘要: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苏州狮子林的山石、池水、长廊、植被、家具等在造园技巧上的独到之处;初步探讨了其在建园营造上的艺术风格和规律,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灵魂所在:追求意境,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

关键词:园林,营造,艺术

作者:李弢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造园艺术中的奇葩,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而且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深受世界人民的青睐。

“狮子林”是一处精致有趣的园林建筑。它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36年),原为寺庙园林,而非一般人认为的私家园林。当时苏州高僧天如禅师为了纪念其师中峰和尚而兴建了菩提正宗寺,因中峰和尚原来住在天目山狮子岩,所以称菩提正宗寺为“狮林寺”。而“狮子林”则是该寺院的后花园。因其地原为宋代废园,有园林遗风,故建于此。园中多怪石竹林犹如狮子状,所以又被世人称为“狮子林”。

狮子林的营造特点是以山石、水、廊、植物家具在园林中的营造来体现的。

1 山石

狮子林以山石造型天然神趣,洞壑盘旋巧夺天工而著称于世。堆山叠石向来是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手法。园,不分南北、大小,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狮子林中的山石不但神形兼备,而且具有传情的作用,可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它将传统的掇山叠石手法运用的得心应手。园中虽峰岩嶙峋,沟壑纵横,但却蹊径脉络分明,不仅深得山林野趣,且无有凌乱、局促之感。如指柏轩前庭园,面积稍大,且较开敞,造园家即以山石为核心,层岩叠翠,洞壑盘洄。与西侧荷花池相对比,山林气氛极为浓郁。狮子林中以山石形成的洞壑也极具特色,不仅从平面上看极尽迂回曲折之能事,而且从高程上看还力求回环错落。如指柏轩前院及中部假山的处理:这里规模大,占地广,自指柏轩前一直连绵至荷花池以南。沟涧洞壑纵横交错,置身其中让人犹如时而登临于峰峦之颠,时而沉落于幽谷之底。自下往上看层峦叠嶂,自上往下看沟谷盘旋,使人如入深山峻岭,又如进入迷宫,为传统园林中堆山造石较为曲折复杂的一处[1]。

2 水

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到:“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用水来点缀建筑与自然环境,便可使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狮子林整体布局上呈长方形,中部为池,水面波动,使幽静的园林有了生气。人们在游历时,也充分体会到了静中有动,动中取静的感觉。由于此园地处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即使是城内依然是水网交错,这就为园林引水造园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狮子林中池水曲折蜿蜒贯穿于整个园林,使得整体呈长方形的单一布局形式得以丰富,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建园营造中是常使用的手法,但在这里的运用却是很成功的一例。园内的指柏轩、燕誉堂、荷花亭、真趣亭等形状、造型、营造各异的建筑分布在山池东北两翼。狮子林中建筑的布局和位置经营毫无保留地恪守着疏密对比这一构图原则。园中建筑乃至山石分布极不均匀,疏密对比较为强烈。园东北建筑较密集,西南较稀疏。山石则以东部指柏轩前最集中、最稠密。总的来说,园的南部建筑、山石都较稀疏,给人以松弛的感觉;而东部则建筑、山石相当密集,不仅变化的节奏快,而且起伏十分强烈,与南部适成对比。

3 廊

狮子林中还有一处亮点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廊”。中国的古典园林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和古文,特别是词的结构相似,为了引人人胜,为了求得意境的深远,古典园林在布局上无不追求蜿蜒曲折。那么如何实现曲折性呢?那就要借助“廊”的连接作用了。在整个狮子林园中长廊的分布亦如池水蜿蜒曲折贯穿始终,使游人或行或止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致,在不同的空间中感受到整个园林的意趣之所在。它的营造和分布是有着特别意义的:园林的营造者在设计规划时,若将很多景致罗列其间,则不免显得零乱,而将长廊这一特有的建筑形式贯穿其间,会使凌乱呆板的各种建筑与景致连成一个整体,而且它还将空间予以分隔使其两侧的景物互相渗透,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变化,从而在营造上也丰富了园林景观。再者它还起到引导与暗示的作用,造园者借游廊把人不知不觉地引至某个确定的目标——景所在的地方。除此之外,它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在营造时考虑了方便人的使用。苏州经常阴雨连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游览。所以在园林中设置长廊,既可使游人在其引导下游历、小憩,又可为游人遮雨;可以说长廊使得整体园林营造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效果。狮子林之所以显得境邃幽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曲折多姿,穿插于花丛之中的长廊。

4 家具植被

“狮子林”园中的植被和家具造型及用料也处处显示出了精美。“园,所以种树木也”,“种果为园”,从这些解释来看,园林是不可以没有植被的。园林中有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被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于江南水乡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所以非常适于植被的生长,狮子林中的植被无论点种还是丛植,均错落有致、参差重叠,以古五松园庭院为例,整个庭院呈“凸”字形平面,有桂花、柏树各一株,一据院西,一据东南,桂花窈窕袅娜,松柏挺拔苍劲,二者相互映衬,点缀了庭院空间。狮子林中的植被栽种还运用了中国画论中的“以一当十”论,在园内山石集中的地方广种树木,将整个园林布置的苍翠茂密,颇具山林野趣;再加上开窗借景手法的运用和植被相互呼应衬托,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构图景致和丰富的视觉景观,让游人有既在画中又身临其境的双重感受。值得一提的是狮子林中的家具造型及用料亦十分考究,设计上既融合了那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又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营造精巧、细致的特点;在选料上以红木为其主要材料,不仅显示了园中陈设的豪华气派,而且也可防止气候潮湿及虫蛀对家具的损坏。

5 意境的追求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追求意的幽远和境的深邃。“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恰恰准确地表达了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境的深邃主要依靠增加景的深度来实现,而利用空间的渗透可极大地加强景的深远感。在狮子林中,借大量设置完全透空的窗洞的方法而使被分隔的空间互相渗透,其效果十分显著。如自立雪堂前院复廊看修竹阁一带景物,廊的侧墙上连续开了若干个六角形窗洞,透过窗口摄取外部图像随视点移动时隔时透,忽隐忽现,有步移景异之感。此外,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特别是把室外景物引入室内,也是传统园林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如古五松园位于狮子林北部,园的规模不大,西部为厅堂,较开敞,并带有前廊。其东南两侧设有曲廊,从厅堂内向外看庭园,园的正中恰有叠石峰一座,作为厅堂的对景,使室内外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再如,自狮子林荷花厅向南看园内景色,荷花厅位于园的中部,地位十分突出。厅南为水池,对岸为山石、亭廊,风景极为秀丽。荷花厅南面的-0'1较为开敞,并带有前廊,廊前为一宽大露台。自厅内向外看,层次既富于变化,景色又绚丽动人。

从狮子林的营造艺术中,不难感受到其造园所追求的一种“写意式的意境”,一切营造手法都是为追求这一“意境”所展开的。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中国园林营造的传统大都是文人造园,因此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同步发展的;创作时始终都在追求神思和韵味。在造园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谋求诗

的意境美。还经常借楹联匾额来破题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时时处处都讲究“意境”,时时处处都体现出“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的意境追求,把人们凭感官可以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成为可以对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2]。

总之,以上园林的营造艺术在狮子林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和发挥,从而奠定了狮子林在中国园林营造艺术中的典范地位。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中国园林的营造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设计,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童著.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7—73.

[2]计成原.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1—78.

(转自“园林学习网”/thread-23848-1-1.html)

篇三:苏州名园狮子林浅析

园林赏析论文

苏州名园狮子林浅析

学 院(系):

专 业: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评 阅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大连理工大学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摘 要

本文通过简要的介绍狮子林的历史沿袭背景,浅析其具有代表性的造园手法及空间感受,旨在说明苏州名园狮子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一、园中保留有迄今国内仅存的大规模古代假山群;二、狮子林是南北两种园林流派交融的见证和标志;

三、狮子林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文化风貌。

关键词:苏州园林;狮子林;造园手法;文化内涵

正文

1 狮子林简介

1.1 历史背景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园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图1.1

自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正式建院起,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都屡有增建,形成了嶙峋假山与一汪碧水相依。松竹梅居于亭台楼榭相伴的人化自然空间。徜徉于狮子林中,游客既可以穿越六百多年的时空观景赏古,又可在咫尺山林中感受山水之乐。

1.2 现状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为元代园林的代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平面呈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

1.3 总体布局

园内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

品。。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

图1.2 狮子林平面图[百度图片]

2 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2.1 假山构造奇巧,石文化内涵深厚

第一,历史悠久,价值极高。狮子林假山从元代建园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虽然历代园主都曾对其有所曾葺,但总体而言,仍基本保持元代建园之初的原状,这在全国来说,已经是孤本独存。

第二,设计巧妙,回味无穷。狮子林假山面积约一千一百多平方米,远大于一般园林。元末明初建园时,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加上禅师惟则参与了造园设计,整座假山奇石磅礴、峰峦叠嶂、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像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袁学澜在《狮子林记》中曾有评价说:“石之奇,为吴中之冠。”

第三,代表了中国假山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狮子林的假山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指柏轩前面积最大的太湖石大假山。大假山是明代以前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堆塑假山艺术手法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家山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假山石林可以说是狮子林的主要艺术特色,因此,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狮子林已经成为古典风格假山的代名词。

图2.1 千姿百态的湖石[百度图片]


苏州狮子林图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4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苏州狮子林图片
相关文章
  • 苏州狮子林图片

    狮子林考察报告篇一:狮子林调查报告狮子林调查报告一﹑调查时间:2012年2月-2012年4月二﹑调查地点: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三﹑调查对象:苏州狮子林四﹑调查内容:狮子林的历史、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