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柳宗元——《渔翁》 正文

柳宗元——《渔翁》

2016-12-12 07:28:0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古诗文《渔翁 柳宗元》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28分)

(一)(5分)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①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欸(ǎi)乃:拟声词,摇橹声。

13.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忙碌的渔翁,请逐句品读诗歌,补充下面的句子:(2分) 渔翁夜宿,晨起汲水,燃烧楚竹,日出。

14. 品读诗歌5、6句,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心情。(3分)。

三、 (一)(5分)

13.(2分)西岩摇橹(撒网、捕鱼)

14.(3分)无忧无虑,悠闲的心情;向往自由的心情

(二)(13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小惠未徧 (4)必以信

1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何以战

A.以其境过清 B.策之不以其道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8. 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3分)(二)(13分)

15. (4分) 参与 (2)目光短浅 (3)通“遍”,遍及,普遍(4)实情

16. (3分) C

17.(3分)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枯竭。(“鼓”、“再”、“衰”、“竭”译错各扣0.5分)

18. (3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分)曹刿深谋远虑,深察战争的先决条件与战时的关键时机,同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1分)鲁庄公是一个开明的君主,曹刿相信他能采纳自己的意见。(1分)

篇二:柳宗元《渔翁》高考诗歌鉴赏

柳宗元《渔翁》鉴赏

鉴赏

0125 1306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

知。

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充足。“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通达。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周啸天)

篇三:解读柳宗元的渔翁形象

解读柳宗元的渔翁形象

[摘 要]本文通过柳宗元的寒江渔翁、西岩渔翁与传说的渭滨渔父、屈原的江潭渔父分析比较,结合柳宗元的经历,解读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形象,蠡测柳宗元的思想变化。

[关键词]柳宗元 经历 渔翁 追慕老庄

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先后写了两首描写渔翁的作品,其一是《江雪》,其二是《渔翁》。

一、少年得志,超取显美

柳宗元,少有才学,虽有坎坷,但也少年得志。贞元九年(793年)春,柳宗元年二十一岁,“得进士第”;贞元十二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三十三岁的柳宗元,“自御史裹行得礼部员外郎”。

“太子即位……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 “荣辱进退,生于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素与往还者,相次拨擢,至一日除数人。”年轻的柳宗元“超取显美”。

二、被贬永州,旅途劳苦

柳宗元“超取显美”之时,无疑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由于顺宗未即位就已中风,“不能听政,深居施幄坐”,再有宦官与藩镇节度史这些既得利益者内外勾结,更由于改革集团内部王叔文与韦执谊的关系破裂,于是好景不长,“永贞革新”历时仅仅半年便被迫落下帷幕。革新集团的领袖或遭杀戮或遭贬斥。

贞元二十一年九月,风华正茂之年的柳宗元,贬韶州刺史。半路上再被贬为


柳宗元——《渔翁》》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2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柳宗元——《渔翁》
相关文章
  • 柳宗元——《渔翁》

    古诗文《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古诗文阅读(28分)(一)(5分)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①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