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影评-白日梦想家
《白日梦想家》----生活的真谛
电影《白日梦想家》是由本·斯蒂勒自导自演的奇幻剧情片,本.斯蒂勒饰演的华特米提是《LIFE》杂志的底片管理师,平凡内向、谨小慎微的一个上班族。他不敢向心目中的女神示好,即使是在网络上。当在工作上遇到了讨人厌的上司以及女神时,华特就会陷入自己的幻想中,实现自己内心渴望的梦想。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华特.米提负责处理顶级摄影师肖恩.欧康诺的作品,然而在杂志面临收购改组网页化的紧张关头,华特却无论如何找不到肖恩号称“生活精髓”的一张底片,面临着失业的威胁。因此华特踏上了追寻肖恩之路,在人迹罕至的格陵兰、在喷发火山的冰岛、在空气稀薄的喜马拉雅,华特.米提逐渐触到了曾经的自己真正丢失掉的梦想,那也是他一直苦苦追寻的最后一张底片----生活的真谛。
当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往往拼尽全力才能让自己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物质环境,才能让家庭稳定。但奇怪的是,在物质越来越富足的今天,大多数人的内心越来越空虚,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但在现实社会遭受挫折之后,他们往往躲进自己塑造的保护壳中,直到下一次的挫折来临。《白日梦想家》就是这样一部在当代时代特征下出现的好电影,在里面折现了纸质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变迁,也折现了在变迁中,小人物的挣扎与努力,还为我们提供了多种的关于时代变迁的思考,其中有一条就是: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只有保持精神不死,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开拓视野,冲破艰险,
看见世界,身临其境,
贴近彼此,感受生活,
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我想,这应该是一部公路片,沿途的风景美得不可思议,主人公在行走中收
获生活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当华特.米提在格陵兰前行,踏着滑板骑着自行车前行,看过了太多的美景,结识了很多人。在喜马拉雅山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肖恩,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成功了,不是吗?有多少人只在心中幻想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在将要出发前犹豫不决,始终踏不出那一步。但是,华特.米提最终踏出了那一步,即使途中很狼狈,但至少向我们证明了,在钢筋水泥的重压下,他的精神不死。他将自己的幻想,甚至可以说是梦想,照进了现实。他去鲜有人烟的格陵兰岛,去火山喷发的冰岛,去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展开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奇幻之旅。在这趟旅行中,他找到了勇气,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收到了众人的关注,也拥有了向女神告白的勇气。最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生活的真谛,开创了第二人生!
也许有了“摄影师”与“公路”两个要素的参与,《白日梦想家》在画面的美感上下了不小的功夫;很多画面都极具美感,线条,光线,构图,很见功底。这部电影或许有些苍白:苍白的故事,苍白的思想,苍白的情感,但这种苍白沉淀在电影中,展现出的却是热血的状态。整部影片始终在一种平静与温和的氛围中进行,偶有戏剧冲突,亦不是大喜大悲;但或许这便是生活的真谛,每个人都活在平凡之中,但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你可以保持你的精神不死,总有一天,你的梦想也会照进现实。
在这个时常让人流泪的世界里,还是需要一些温暖的东西给我们正能量,《白日梦想家》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明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篇二:浅析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
浅析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
——以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为例 摘要:弗洛伊德始终对文艺怀有浓厚的兴趣,曾阅读过许多文学作品,他用精神分析学来研究文艺现象,同时又以这种研究为例证,支持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其中《创作家与白日梦》一书集中体现了他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动机的深刻思考。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他的很多著作都有着梦幻般地无法正常推理的想象。可以说,卡夫卡与弗洛伊德的作品相互影响,对后来的作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 卡夫卡 白日梦 乡村医生 心理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理论在众多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文艺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在此,就以其中一方面《创作家与白日梦》来作浅析。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洁。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与普通人的白日梦或幻想非常接近。
艺术家犹如白日梦者,艺术创作仿佛是白日做梦。卡夫卡与他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一个是伟大的作家,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卡夫卡曾经说过,他对父亲的优越地位的态度不是在“日常的思考”中形成的,而是“从童年时代开始就亲身经历到的”。他关于他父亲的“教育方法”的言论,他论及教学法的书信“都肯定着精神分析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创作源泉也是源于他童年时代父亲的影响。卡夫卡还非常重视梦的意义和作用,他的某些有关梦的观点与弗洛伊德颇有相同之处。他的朋友布罗德认为,“若没有弗洛伊德,卡夫卡也许从来不会对自己的梦给予那么多的注意。”“卡夫卡似乎只对自己的梦感兴趣。”1910年,卡夫卡第一次写日记就记下了自己的梦,以后他在致女友菲莉斯的信中曾数十次谈到梦。卡夫卡说过,“我们只是以自然性质的无法理解的高速度走过真正的事件之前或者之后经历它们,它们是梦幻般的、仅仅局限于我们心中的虚构。”他还说,他的小说《司炉》是“梦呓”,是“闭着眼睛的图像。可见,弗洛伊德梦理论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卡夫卡作品的梦幻风格,另一方面卡夫卡日记和书信中记述了59个梦,这些梦传达出了弗洛伊德的梦象征意义。通过运用弗洛伊德梦理论对卡夫卡作品的分析,可以一窥卡夫卡作品中隐藏
最深的潜意识内涵。
卡夫卡的文学作品影响巨大,它的卓越一方面来源于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更重要的他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藉,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卡夫卡所有的文字都被一种阴影笼罩着,一团譬喻的阴影,一种嘲讽的阴影。嘲讽是对人,也是对自我,这种嘲讽没有优越感,嘲讽者即是受难者。弗洛伊德把作家分为“像古代抒情诗人的悲剧作家那样收集现成资料的作家”和“用自己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的得到体现”。卡夫卡无疑是后者,他认为后者的作品作为白日梦的特征更为典型,因为其作品的主人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家通过自我观察,将“他自己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
卡夫卡的《乡村医生》让很多读者都认为它是一个梦,一个乡村医生的梦,因为只有以梦的逻辑来理解才能真正进入它。它有着荒诞的情节和混乱的时间,故事脉络大概是:陷入窘境(没有马让医生夜间外出给病人看病)--得到解决(神奇的马突然出现)--两难选择(马车夫欲在医生外出时强暴女仆)--到达病人家(迅速的时空切换)--第一次查看病情(没病,病人说他想死)--医生大量的内心独白--第二次查看病情(发现伤口)--医生被脱掉衣服--医生与病人(伤口?)的对话--医生的自我解救,回家。
整篇故事都有让人闹不懂的情绪和仿佛做梦的怀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理解这一作品的重要参照,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幻想世界的非真实性对他的艺术技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有许多动人心弦的剧情本身在实际上是令人悲伤的,但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上演中,却能变成听众和观众的一个快乐的源泉。通过对创造性的作家和在某些方面背离所谓规范的作家做个人精神分析,我们发现白日梦具有与“怪诞”小说类似的特点,即自我满足于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同时他还认为白日梦者会小心地在别人面前掩藏起自己的幻想,因为他觉得他有理由为这些幻想感到害羞。作家在写作时,同样会通过改变或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乡村医生》便是卡夫卡的梦。 《乡村医生》的若干场景可以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找到来源并得到解释,下面来浅析作品中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首先,在《乡村医生》中,正陷入窘境的医生,“没有马”、“马在冬夜里劳累过度而死了”,却立刻从猪圈里“两匹健壮的骠马相拥而现”,急着要到病人家去,就感觉到“一阵呼啸风驰电掣般掠过”,明明是“十里之外的村子”,却“病人家的院子好象就紧挨着我家的院门”, 这一切不合常理的地方,可以看成是使故事发展下去的动力与必要元素,也可以看成是使梦境持续下去的,我们的妥协,对自我的救助,因为“任何一件在梦思中看起来是理智活动的都
不能看作是梦运作的心智成果,它只是属于梦的材料,作为一种现成的构造显现在梦的继续中。其次,《乡村医生》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梦,文中一开头就提出“我陷入了一个极大的窘境”,文中的医生几乎是从头到尾都陷入在一种巨大的焦虑感中,对没有马的焦虑,对可能受暴于马车夫的女仆的焦虑,对病人家憋闷氛围的不自在,对棘手的伤口,对唱着诗的人们,对这个地区“总是在夜间按门铃”、“丧失了信仰对医生却要求不可能的事”的人们的焦虑,其中到达病人家后那一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集中表现了这种焦虑。弗洛伊德曾论述过,白日梦幻者由于他感到有理由对自己创造的幻想而害羞,从而小心谨慎地向别人隐瞒自己的幻想。文章更大程度上表现了一种边缘的精神状态,我们做着焦虑之梦,焦虑均附着于来自另一来源的某种意念上,焦虑说不清道不明,我们在梦里所感受到的焦虑就是梦内容所明确表示的那些念头而已。再次,在《乡村医生》中,使我最为印象鲜明的就是那几匹“不属于人间的马”,它们几乎和医生本人一样贯彻了全文见证了整个事件的发展,他的形象难以定义,但又不可缺少。最后,文章的内涵又是什么?通过以上三点的分析,可以得出《乡村医生》真正的故事应该是,年迈的乡村医生驾着非人间的马,奔波在自我审判、充满了罪与罚,渴望着救赎又不断怀疑着、否定着、消解着自我的道路上。卡夫卡向来用冷静的语调来叙述荒诞的情节,用嘲讽的笔触来对笔下的人物进行消解,甚至他对自己也是这样的:“我与犹太人有什么共同点呢?我与自己都没有
篇三:白日梦想家
白日梦想家:生活不再是白日梦
【剧情介绍】
沃尔特米提是一位美国生活周刊的底片室总管,他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生活平淡无味。但他常常做白日梦,幻想自己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同事,却苦于不敢表白。他总是幻想自己成了她的英雄,赢得她的倾慕,可现实生活却依旧一团糟。这次公司要倒闭了,他们要做最后一刊,而公司总裁,一个真正的冒险家,寄来的底片里却没有他信上所说要用做封面的那张。为了找到这个冒险家,米提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去了格陵兰,从直升飞机上跳入冰冷的海水中,险些被鲨鱼吃了,被救后又随船去了冰岛,跑到了冒险家要拍照的那座将喷发的火山,却又一次错过,在火山喷发前一刻他被人搭救。他回去后因为两手空空而被解雇,但他又有了新的线索,他决定继续追寻下去,不止为了他自己不再被主管羞辱,还为了生活周刊“LIFE”的宗旨。他来到了未受管制的阿富汗地区,后又登上了喜马拉雅山,在一座高峰上,他终于见到了那个冒险家,他正在拍雪豹。经过交谈后他得知,底片并不是没寄来,而是在作为生日礼物的那个皮夹的暗层里。回去后,他交了照片并鼓起勇气向他的女神表了白。而那张封面,竟是总裁为了纪念他这类老员工而抓拍的他的照片。
【应用思考】
本片是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男主兼导演本斯蒂勒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演员,他演过博物馆奇妙夜的里那个倒霉的守夜人。而这部电影翻拍自1947年的《梦里乾坤》。
在豆瓣上这部电影得了8.5的高分,在这个众口难调的世界里还能有这么高的分数,绝对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很有趣,开头便把主人公的性格展露无遗,米提在一个交友网站上对自己的女神想点赞又不敢点赞,那战战兢兢的样子再加上有些花白的头发很容易就让人把他定性为一个大龄男屌丝。而电影也很快展现了极富“屌丝”气息的场面,他幻想自己是一个英雄救出了女神的小狗,却误了火车;他遇见了公司转型期所谓的特派主任,一副专横跋扈的样子不知道让他在白日梦里给打了多少次,而在现实中,他那出神的样子却被主任误认为是呆子。种种迹象都表明,他工作失意感情失意,是一个生活惨淡的人。但故事就此发生了神展开,我来描绘一下两个
非常让人激动的场面。当他决定去寻找那张底片的时候,他提着包跑过公司走廊,这时镜头放慢,一副副放大了的作为展览的“LIFE”的封面从他身旁掠过,从现在到从前,象征着“LIFE”公司的自由的理念,再结合着渐响渐快的音乐,男主角的奔跑带动着我的心的跳动,很带感,同时也勾起了我对旅行的渴望。
当男主角看见了直升飞机驾驶员醉得站立不稳,便想打消同他去船上的念头,这时他开始做白日梦了,梦见了他的女神在他身边唱起了《汤姆上校》,一首讲冒险精神的歌。在直升飞机起飞前的那一刻,他跳了上去,前往下一个旅程。他的表情表演的非常到位,真不愧是著名喜剧演员,从一开始的畏惧,后来的迷茫,再后来的坚毅,以及跳上飞机后惊魂甫定的样子,真的可以说是让我身临其境大呼过瘾。当然还有很多,全讲了也就没意思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它深层次的东西。电影并没有过多提及男主角的身世,只给我们展示了他有一个妹妹,还有母亲,只提到他的父亲在他十七岁时就去世了。这其实是暗示了他过早的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影片中还有一张他早年玩滑板获奖的照片,那时候他剃的是莫西干发型,可见他并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把它们藏了起来。他的经历可以算是一个典例:人们都为了生活而藏起了梦想。而本电影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社会现象而拍摄的。
由于看的是带滚动评论的电影,当男主角一人在冰岛的公路上跑步、滑板时,有人评论说好喜欢,又有人评论说其实西藏也这样,这时又飘来一条文字:其实没有人的地方都这样。这其实令人深思,人们总是羡慕这里羡慕那里,又嫌人多不想去。说真的如果要去,哪儿来那么多废话,而且更深一步,到底什么是他们羡慕的?恐怕是那种独自亲近自然的感觉吧,既然如此,又何须在乎什么地点什么季节呢。
我们都已经成了物质世界的奴隶,围绕着电脑不肯放手,而影片正是在恰当的时机宣传着这样一种正能量:出去走走,把从前遗失的梦重新找回来吧。
《白日梦》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2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