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韦庄——《金陵图》 正文

韦庄——《金陵图》

2016-12-12 07:27:5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金陵晚望》与《金陵图》比较赏读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

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

独怜才。

敏捷千首,飘零

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

好归来。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2分)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意

思对即可)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

举了一种并作赏析。(4分) 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颔联通过“世

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3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②直抒胸臆。(2分)这首诗采用

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2分)(意思对即可)

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

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

篇二:愁到深处也动人

班级:06111006 学号:1120101655姓名:何丹

愁到深处也动人

----古诗词鉴赏 读书有感

阅读古诗词,我们知道其中有酸甜苦辣和浓缩的人生,有深邃寄寓和洒脱的傲然,有悲欢离合和风雨同舟,有心灵的震颤和精神的飞越,诗人们不管是寄情于流水落花,还是幻情于超然的想象,只要我们广泛涉猎,认真揣摩,就一定能契合诗人内心的情愫,品味出他们赋予我们的香茗的氤氲。

李煜可将愁化为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唱出了失意君王的家愁国恨;秦观将愁变为随水而流去的物,“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青春易逝,感春伤别之情溢于言表;李清照可将愁搬上船,“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环境中而又心忧天下的柔弱女子尽现眼前;马致远又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到马背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风尘仆仆,心念故园亲人则让我们伤怀。

如果限于文人学士给我们圈定的“愁”做进一步咀嚼,我们会发现,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国愁家恨

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朝庭更迭频仍,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更迭,必是前一个王朝早已腐烂生蛆,而中国文人士大夫又少不了一份情结,对已逝王朝,痛则痛矣,恨则恨矣,但内心又绝不希望它逝去,因为那毕竟是他们仕途寄寓的希望之树,因而,那种失去故国家园的心理,幻化成文字则让人心伤。还有一种情况,汉唐以后,主宰中原文化的大宋国势衰微,积贫积弱,周边国家的环伺,总是让统治阶级胆战心惊,特别是金兵南渡,靖康之耻给了文人学士以沉重打击,反映到诗歌中,低沉、凄婉、哀伤者居多。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喜见外弟又别》)

国家动荡,离乱纷纷,秋山重重,别意依依,那份国恨而致离愁让人心颤不已。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韦庄《金陵图》)国势倾颓,君主昏庸,忧虑深深,伤意绵绵,为晚唐唱出了一曲挽歌。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壮志难酬,孤愤莫名,幽情蕴藉,怨悱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心本弛于疆场,身却僵卧孤村,一心搏击长空,却折断羽翮,只能做痛苦呻吟。神州陆沉,妖氛未扫,流年暗度,幽咽难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秋雨霏霏,黄叶飘落,夜静更深,点滴细雨撞击心扉,泪水与哀愁同出,读之肠断。

2、羁旅乡愁

①古时文人以学识而省身,以学识而求仕,作为晋身的必要手段,游学以致仕的现象盛行一时。游学者或集于京师,或聚于名师左右,相互唱和,乐而忘返者有之,迫于无奈者甚多,不管怎样,那种羁旅乡愁是永远不会销减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罗邺)

“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专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笔,泪血滴来千里书。”(赵嘏)

科举不第,思乡情浓,事关家庭、亲族、故乡的荣辱,因而只能望乡而叹,叹息而生愁,愁而不得还乡。

②古语云“伴君如伴虎”,虎有发威,威而必有人罹难逢殃。中国古代对犯人的惩罚无外打、杀、贬谪三种,打与杀来得痛快,不会给人心理造成多么深重的伤害,而

贬谪则另当别论。流放者在漫长的贬谪路途中,在绝少人烟的蛮荒之地,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之重,乡愁之浓,则是常人难以体味的。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江汉》)贬居岭南,音书俱绝,私自逃回,“急欲问”又怎敢问,情更切又情更怯,那种忧思幽愁,该更深重吧。

“尽道黔南,去天五尺,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黄庭坚《醉蓬莱》)乡愁如万重烟水,绵绵延展,杜宇声声,伴贬谪之人通宵达旦。

③置身异乡,做四处飘游。也许自古以来,文人学士总有一种放纵不羁的心性,渴望游历异乡山水,在陌生的路途中跋涉,而在前行的过程中,“异乡山水更会让人联想起自己生命的起点,因而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联系在一起。(余秋雨《山居笔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槲叶满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李觏《乡思》)

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深刻地交融,在各种人生况味中显得动人心魄,落日天涯,倚楼而思,流水落花,大雁南飞,无不引发诗人们内心无法化解的乡愁。

④中国历史多变革,而每一次社会变动都会带来太多人的远足,但最终那份情感的依托依然是羁旅乡愁,从而形成“史诗”般的悲壮。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朝庭败逃,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备尝辛酸,悲愤与乡愁交织,抨击与沉痛共在。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是愁。”(张炎《八声甘州》)故土沦落,彷徨失意,北行匆匆如一场春梦,连眼前的落叶都充满了亡国的哀愁。 3、离情别绪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后主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别,或天各一方相见无期,或离别经年依依惜别,或执手相泣,或挥手含情,不管什么情况,不管诗人身处何种境遇,离别总是难免,离情总是不舍,心绪总是不宁,愁苦总是充溢其间。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孟浩然《留别王维》)别得苦闷怨愤;“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别得凄凉寒冷;“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别得霜天凄迷;“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别得缱绻不忍;“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别得肝肠寸断;“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别得余波荡漾,低回微呤。

4、征夫、思妇幽怨情

①战争,永远都是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统治加强边防的必要手段,君王的穷兵黩武,将领的好大喜功,即使是正义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依然是苦难,百姓承受的不仅是肉体的磨难,更是精神上的压抑与苦痛。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而利用人民的爱国热情,战事结束后回乡的士兵,只留下了让人心酸的无法弥补的伤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受降城下闻笛》)长期的戍守,不尽的战事,饱尝艰辛,心中化不开的是乡愁。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流沙积淀,日晒雨淋,累累白骨成为未亡人心中甜蜜的祈盼,除动人心魄不会有其它的观感。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春风殆荡,韶华春光,牺牲了闺中怨妇缕缕青丝与红颜,那份相思的幽愁,动人在由美转悲的瞬间。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不利的军事形势,难销的浓重乡愁,抵御外辱建功立业的决心复杂矛盾,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②封建时代的女子地位极低,这里不用赘述,而作为宫中女子的悲惨命运,则更成为文人传情过意的一种途经。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妇星。”(杜牧《秋夕》)“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夜长。”(薛逢《宫词》)“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烛救飞蛾。”(张祜《赠内人》)

青春易逝,逝去的青春背后是诗人们留给我们的不尽的恒久弥坚的批判,九重楼宇锁住的是渴望幸福而不得的心怀,那以一隅而反映出的封建制度下妇女的凄苦命运令我们震撼。

5、伤春惜春怀才不遇

古人讲“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帝王是不是真正地需要你,你是不是帝王真正需要的人才,则不得而知。总之,这类诗歌在浩如烟海的古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结合阅读者所处情境,特殊的情怀,往往能给人一种“心有戚戚”之感叹。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怀抱济世之志,只有寄美酒,独自品尝孤独寂寞愁苦。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自负知兵善政如何?拍遍栏杆无人响应,借古抒发内心愤懑愁思而已。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钱惟演《玉楼春》)幽怨而无心无力赏景,良辰好景虚设,皆因春景平添烦恼。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虽回肠荡气,含蓄深沉,但惨目之景,伤心之情,饱含词人无限感喟和深深忧国之情。

愁,七情六欲之一种。蚀骨销魂,挥之不去而沉于心我们谓之“愁肠百结”;心颤神凝,伫立沉思而现于外我们谓之“眉头紧锁”。至于诗人们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

篇三:核心意象《画》

描写画的古诗

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峨眉高出西极天, 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 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 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 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 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 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 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 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 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 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 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 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 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 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 武陵桃花笑杀人。

唐·杜甫《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奴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唐·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

楚公画鹰鹰戴角, 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徒惊掣臂飞, 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 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 亦未抟空上九天。

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

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悬圃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蹋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

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唐·杜甫《画鹘行》

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

乃知画师妙,功刮造化窟。

写作神骏姿,充君眼中物。

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

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

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

乾坤空峥嵘,粉墨且萧瑟。

缅思云沙际,自有烟雾质。

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

唐·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

沱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

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直讶杉松冷,兼疑菱荇香。

雪云虚点缀,沙草得微茫。

岭雁随毫末,川霓饮练光。

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

暗谷非关雨,丹枫不为霜。

秋成玄圃外,景物洞庭旁。

绘事功殊绝,幽襟兴激昂。

从来谢太傅,丘壑道难忘。

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涂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禀缠其身!

唐·景云《画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唐·刘商《画石》

苍藓千年粉绘传, 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 不把分铢补上天!

唐·杜牧《屏风绝句》

屏风周昉画纤腰, 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 拂尘犹自妒娇娆。

唐·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中国画简介

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动物画,据唐画书画社考证,中国画的历史超过了2000年,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称为水墨丹青,是以水为韵,以墨为骨,色彩为辅的画种,题材非常广泛,大体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从技法可分工笔、写意和工夹写三种,富于传统特色。国画历史悠久,和西方绘画的原则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现代国画的发展也开始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体解剖的准确等,也有画家将国画的意境用于油画创作上。中国国画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曾有数次高峰,名家辈出,佳作传世亦多。中国画从一个侧面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诉求。

国画(工笔花鸟)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都统称为古画。

在东周墓葬中出土过最早的帛画作“祈祷的女人和夔龙”(亦称龙凤仕女图),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韦庄——《金陵图》》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2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韦庄——《金陵图》
相关文章
  • 韦庄——《金陵图》

    《金陵晚望》与《金陵图》比较赏读《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