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起承转合 正文

起承转合

2016-12-12 07:26:0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你的文章起承转合了吗

你的文章起承转合了吗?

你的文章起承转合了吗?曾记得自己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认识到文章有这样一种结构。写作十年的青春岁月转瞬即逝,能够留下来的是那些或稚嫩或深沉或有血液或只是一个躯体的文字。多年来,我一直把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铭记于心,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每一种文体当中来。为了更好地深化这种写作的意念,今夜抽时间出来结合自己的写作,抛砖引玉地总结一番,以便日后“对症下药”,运用自如。

一、什么叫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简言之: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二、起承转合的意义

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的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揭示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主要体现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采用了这种结构。开头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这是“起”。于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欣赏恬静幽美朦胧迷人的荷塘月色美景——这是“承”。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最后,文章巧妙一“合”:“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由此可见,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到小桥梁大格局的作用,每一座木桥泅渡事件发生的五w,由此而形成一种由因到果,由局部到整体的关系。

三、起承转合的运用

这种“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可以在变通、变迁中综合运用,可以体现在每一句话,或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中。

(一)一句话语

一句完整的话语,当然少不了主谓宾。当然,有时我们写文章为了增加表达的效果,采取断句的方式来进行简单的了断。这种情况在散文诗中时有发生,譬如笔者在《面朝石头》一文中写道:“石头。石头。石头。我看见了石头,看见了石头做的母亲在山坡。”三个石头成为、三句话,三个念叨成为起的部分,“我看见了石头”是承接石头来写,似乎写出我看到石头的惊喜,然后笔锋一转,写到石头另一个层面的涵义,这句话中有转也有合。这些断句连贯性很强,完全可以整体的一句话来看待。

如何在一句话中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结构,那么首先要从表达的内容和联系这两方面来入手。如《屋檐下》开头这样写道:“屋檐下,雨在敲打心窗。是风推开门,把忧伤抱进来了。”屋檐下,三个字可以作为一句话的“起”,写出要表达的主题;“雨在敲打心窗”即为“承”,写出当时屋檐下的情景,“是风推开门”一句则是由雨转到“风”,最后特出一种动态的结果“把忧伤抱进来了。”

一句话中有时起中有承,承中有转,转中已合。这要看如何运用词语来达到要表达的效果了。

(二) 一个段落

一个段落用这种章法可以让行文条理更清晰,以达到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效果。譬如我在《流浪诗歌》中以断句的方式来呈现。我把它们合成一个段落来分析。“爱情和现实围困的孤岛,住满了诗人的眼泪。夜,黑色的眼眸,噙着诗人忧伤的灯光,一步步地问候黎明。现实的森林,残瓣凋谢。一朵。两朵。无数朵。锋芒布满了视野,一节。两节。无数节。你前世的宿命呵,背驮着一支笔头,问津荒园,一路踽踽独行。瞧,有人在半夜跳舞,有人在白天打鼓。惟有诗歌,不分昼夜地流浪情感。”“爱情和现实围困的孤岛,住满了诗人的眼泪。”这是一句概括性的语句,这是文章的开头,为写流浪诗歌铺下基石。“夜,黑色的眼眸,噙着诗人忧伤的灯光,一步步地问候黎明。”这句话承接着眼泪来写,用眼眸的动态来呈现诗人的执着。“现实的森林,残瓣凋谢。一朵。两朵。无数朵。锋芒布满了视野,一节。两节。无数节。”这句话转到现实中写,由内心活动过渡到现实状态。“你前世的宿命呵,背驮着一支笔头,问津荒园,一路踽踽独行。”又来一转,深化了现实的艰难和诗人的坚守。最后一句“瞧,有人在半夜跳舞,有人在白天打鼓。惟有诗歌,不分昼夜地流浪情感。”两种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 一篇文章

下面以我写的一篇文章《异度空间》来谈谈起承转合的运用。

①南国,早已草长莺飞。我的思念锁在小小的空间,近乎窒息。只有心在律动,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但我依然感觉到它的温度,和爱一样温暖,谢绝了冰冷的无情。

②心若在,爱就在。亲爱的,不是我想你不够多呵,是风在堵住我的口。我的两个鼻子,只因思念你而呼吸感染严重,再先进的药也无法根除。

③残留的心半醉半醒,跟着思念在喘息。我不够青春么?现实包围的诺言,时间无法解救。请不要担忧,我的力量是为你准备的。我不够坚强么?我的臂弯很瘦弱,但还可以为你遮风挡雨。就算天塌下来,我也是第一个死去。我会在天堂远远发来问候,你可安好?

④这小小的空间哦,住满了诗歌和爱情。这小小的空间哦,思念不想搬家走人。这小小的空间哦,没有你就没有世界。这小小的空间哦,困住了一条河流,还有一块心病。

你说它小吗?小小的空间,深深的目光。它的墙裂开了道道缝,是被昨夜的思念戳穿了。为了你,它用血泪问津英雄。再大的风再大的雨再长的路也无法割断他的狠心之策。

①写出思念在异度空间中的状态,交代了起因。无论思念多么狼狈,爱是温暖的。

②承接爱来写。进一步写思念的狼狈,以富有个性的表达写出这种思念与众不同。

③虽然狼狈,但依然抵挡不住我的追求。这一转,让承的部分有了具体的内容。

④先对空间的总结,然后写到我要的结果可以通过我的痴情换来真情。

四、起承转合在各种文体中运用的例举

(一)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运用

元?范德玑《诗格》:“做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我写的诗歌往往采取了四、五节的方式来写,主要是为了让诗歌在语言的铺展中能够做到散而不乱,每一小节都能够顺理成“章”。譬如我写的《远方的远方》就是其中一举证。

①我还没来得及和故乡说再见

脚步已经被梦想迁走

临别的种子裹着土豆的叮咛

乖乖地踏上远方的征途

②远方好像神奇的魔咒

我手握住一支命运的接力棒

追赶青春的风速和天空的高度

有一种力量正在背向而行

③我的根将归宿何方

故乡的亲人没有告诉我

他们只会关心我的身体

关注我在泥土里长大的诗句

④我不敢相信

远方可以给予我什么

回首那一段段苍茫的路途

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那个巢做的故乡

⑤何时故乡成为梦里的远方

思念时常穿越过悠悠星空

——能够抵达的远方

会不会就是不能说再见的故乡

①首先以一种辞别的情景来牵引出远方这个话题。

②承接最后一句话“远方的征途”来写出我在远方的状态。

③由远方转到故乡。写出我对故乡的思念和感悟。

④这一节也是承的部分,为了刻画我在远方的心理活动。

⑤诗歌的结尾一定要有力度,首尾呼应。这正应和了合的意义,或揭示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二)起承转合在散文中的运用

简单说说起承转合在散文中的运用。我在《到坟边走一趟》错乱地运用这种结构。

起:正是有这样的心境,让自己想要到外面走一走。

“百无聊赖的夜晚,谈不上高兴,也算不上忧伤。人就是这样,命运和天气一样变幻莫测。日子其实和往常一样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太阳要等到明天才能升腾起来,只有融融月色相伴。”

承:由心情到行动以及到进一步的心理活动。

“走上乡村那条静谧的山道,一个人的漫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平时熟悉的景物到了夜晚就显得陌生了许多。是夜在作怪了?还是心理在作怪了?当一切都披上了黑色的面纱,就算月光也带有诡秘的色彩,双脚踩在石径发出来的声音,近似遥远的召唤。”

转:由眼前看到的遐想到现实。

“我猛然想到了人生的话题。我先想到死,死亡是人最后一个驿站。但很多人活着的时候,不是在生活中忙碌就是在忙碌中沉迷,还有谁想过死亡这样不吉利的事情呢。”

合:写出了那一次到坟边行走得到的心灵洗礼。

“那夜,至今回想起来,依然美丽动人。一次漫步给我思想一次清澈的洗礼。不虚度年华,不抛弃时光,学会珍惜生活,问心无愧地工作,把活着的意义用心动加行动来诠释。

朋友,当你厌倦人生或者是遭遇挫折,请到坟边走一趟吧,你会从中找到活着的艺术——于死亡面前,我们注定投降。”

(三)起承转合在小说中的运用

小说中的起承转合正是小说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

我在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写的《为了不能忘却的怀念》以“起承转合”四个字作为标题来跟着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经过结局来一边叙述一边抒情。

小说《今天你还好吗?》以《影子来临》、《影子对话》、《追溯影子》、《影子定律》和《从今天起》这样的小标题来体现出这种起承转合的结构。

(四)起承转合在通讯中的运用

写通讯稿,一般常用到小标题。由于报告文学篇幅比较长,以小标题的方式来呈现出事件的过程更让读者明了。

譬如我在通讯稿《十三岁少女撑起一个家》中以这种结构来写。“家园:阴霾密布雷声滚滚”,“天秤:左边生活右边梦想”,“成长:风很大天也很黑”,“愿望:春天你在哪里”这四个标题一种结构的四个章法来写。

《南方周末》作为中国的品牌报纸,它在内容选取、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方面都做足了功夫,特别是在写作结构和风格方面。据我了解,它大多深度报道都是采用了这个结构来报道的:启(引入话题)——起(交代起因)——承(深入追究)——(转)(过渡主体)——展(铺开主体)——合(回归主题)。

●起承转合在实用文中的运用

这种结构应用在企业策划中,达到的效果也明显。由于策划方案内容比较杂乱,如果用这种思维套进去,不但起到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的效果。譬如我在一份石材策划方案《一个中心、两边延伸、三方成网》中从当地石材的概况、石材存在问题、石材发展方向,然后提出港口物流的重要性,再到某企业的概况、企业文化以及他们的服务和优势作为基础,再提出“一个中心,两边延伸,三方成网”的构图,再进一步诠释这种构图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提出了规划的策略。

以上是我简陋粗略的谈论,仅作参考之用。其实,文无定法,理论只是作为一种写作的意念,能够将这种意念融会贯通,那么你在写作中就会自如驾驭。

篇二:如何用起承转合构思故事

如何用起承转合构思故事

大家好,对不起我又来了OTZ

最近感冒吃药都昏昏沉沉的,所以打开文件档脑袋都一片空白,盯了半个小时一个字都没进展

今天想来分享的是一种大纲的思考方式。从前不知道该怎么写大纲构思故事的时候,都是一个人乱想,后来经过高人指点此秘笈,简直平添一甲子功力啊啊(虽然道行不够深还在修行中,但这并不影响葵花宝典的威能!!) ,所以改来写教学文转换心情(也太随便了吗)

至于这秘笈的名字呢?它就是起、承、转、合四字真言啊啊啊!!

是滴,它就是默默隐藏在国小国中作文课中的基本常识,但孰不知高人总是隐居在深山中的,最至高无上的真理反而是最人尽皆知的啊!

:废话太多啦!!快点进入正题!!

(爬回来)现在马上说正题。

各位同学请不要小看起承转合四个字,任何故事剧情,不管你是小说创作、漫画创作、戏剧、电影,所有的剧情编排,都一定和这四个字脱不了干系,无论长篇小说也好、短篇小说也好,只要有它,就不用担心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的故事没有高低起伏、为什么中间的剧情总是那么难想、以及为什么故事越写越长没个结尾这个坑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填完啊啊!!!

先请各位看一下示范图~

这个很像算盘的奇妙东西,就是基本大纲的思考模型。

写小说这件事情,一直都是很讲究逻辑的东西,尤其写得越长,逻辑思考越要清晰、剧情编排越要合理,这样子你的故事才会脉络清晰,读者也才能进入你的故

事之中。

但如何才能让故事环环相扣、架构严谨呢?起承转合这四个字绝对是必备的概念。

任何故事都要有起源、都要有承接、都要有转折、也都要有结局。

不管你要写多长的故事,一开始一定会有个开头,比如说主角要离开家里去冒险,而你可能也设定好了结局,就是主角要成为一个名动天下的屠龙英雄(咦?太老梗?嘛~反正是示范不要太在意

那么首先,就先帮你的故事依起承转合设定四步骤。「起」当然就是主角离家,到大陆上去历练。「合」也从一开始就想好了,主角要为爱(炸)屠龙。

那么「承」的部份,当然就是主角在冒险中结识了一堆朋友一起冒险,而「转」的部份,既然是为爱(?)屠龙,那么当然是队中有喜欢的女孩子被龙抓走啰~ 这样子,要如何让没没无闻的主角,从冒险开始踏上屠龙之路的故事基本路线雏形就已经定下来了。

那么每一个起承转合下面,都还可以细分起承转合。

如同主角离家这个故事最大的起源,就还可以分成四个起承转合。

比如说主角为什么会离家?

「起」一开始是失踪了好几年的父亲终于回家,并带回许多有趣的见闻,让主角萌生外出探险的想法。

接着承接这个想法的「承」主角开始缠着父亲听他说外面的见闻,并强调也想和父亲一起出外旅行,但母亲和家里亲戚都反对。

那么主角就离不成家了吗?当然不是,因为还有个「转」,父亲似乎保有某个秘密物品,这个东西为全家招来了杀身之祸,只有主角带着父亲给他的东西逃跑成功,侥幸躲过一劫。

最后的「合」就是主角决心带着这个东西踏上寻找它的主人,以及为家人报仇的旅途。

而这样就完了吗?不一定喔~

像是一开始的主角父亲回家的「起」,就又可以再分为起承转合四个步骤。 「起」:家里突然来了陌生人,听母亲说起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主角震惊之余,不愿意接受此事实。

「承」:父亲很努力想和主角打好关系,但主角压根不认这个抛下年幼的自己的父亲。 )

「转」:主角因为跟父亲一次口角,气愤跑出家门、在山上迷路差点落崖,被父亲所救。

「合」:主角因落崖事件接受了父亲,询问他为什么当年会离家,听着父亲说在外的见闻,心生向往。(同时也承接下一段的「起」)

依照这样的思考脉络去慢慢补玩自己的故事,你就会发现这样一来,你的故事每一章、每一篇都会有个很明确的主题,让你知道你自己要写什么。

写故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慢慢推演、补完你的剧情架构,反而会比直线思考更来得简单而且有效率喔。

短篇小说,也许你只需要一次起承转合。

如果我是想写一部四集的故事,那么四集刚好占去起承转合的四点,而每一集又可切割成四份,而每一份下面,又可以再切割成四章,组成起承转合。

而当你的故事每一集、每一章、每一小节都有一个重点,你的故事架构自然会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也同样会吸引读者往下看。

当然,更长篇也可以使用这方式,如果想写个十集以上的长篇故事,同样也可以把十集的故事分段,而每一段再分段、再细分。

如何?有没有觉得这样一来写大纲根本难不倒你了吧

就算我这个修行中的人,都觉得这样的思考方式非常好用(虽然老是想不出什么好梗OTZ),它就是这么的简单,希望大家也可以尝试看看喔。

以下是补充

1.其实有的时候,长篇连续性的小说在「合」这个部份通常会和下一个段落的「起」连接,这样故事就会不断地延续下去,一个桥段扣一个桥段。

2.一般来说起承转合要做到多细呢?通常都是因人因事啦。我自己就习惯做到分章,但是有些同学可能不习惯做到这么细,简单来说就是看个人啰~

3.这种分段大纲法,好处就是可以不用一次把故事全部想完,但你又可以清楚的掌握好主线进行。比如说总纲下完之后,下分集大纲,之后先把第一集的内容做

出分章大纲,第二集的分章等第二集要写的时候再下都可以,而且你还可以记录下第一级在写的过程中突来的灵感,或是不在计划内新加入的伏笔,在安排第二、第三集的大纲时就可以把这些细节再编进去。

4.之前在这一篇里我有提到关于伏笔的设定,其实若有伏笔,在承和转的部份下

去设计会是最妥当的方式了,明伏笔(就是读者一看就知道这个事件在后面会发生作用)在转的部份通常能发挥到很好的成效,因为它能带动后面的故事发展,而暗伏笔(就是读者看不出来,要等到作者解答才会发现)则是在承的部份就埋下最能达到效果,它可以在后面的转就爆发,成为引发故事转动的一个点,也可以埋到下一段的转再爆发,可以运用的时机点很灵活。当然这只是大部分人的做法和理论,仅供参考,并非一定要这么做的定理。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只是个工具,能够帮助作者在创作上更得心应手。但实际修行还是要看个人,毕竟以上所说的方法只是个技巧,基本功若练不扎实,再好的技巧也都枉然。而且我提供出来的东西只是其中一项方法,相信其它同学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创作思路能更得心应手(例如我就看过有人用鱼骨图来思考大纲

希望这一篇能协助到有些不知道该怎么架构故事比较好的同学。最后还是再提醒,工具就只是工具,基本功还是最重要的喔~

如果有同学有问题或是有补充意见的,也欢迎一起来讨论喔~

关于同学所提到的这个定义问题啊.....其实我觉得大多数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方式,而且通常都差不多~),世界上方法千百种,不管黑猫白猫,只要会抓老鼠都是好猫

不过我还是来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起:当然是指一个故事的开头,就是缘起、原因,这点我跟同学的看法一样。

承:我习惯将它解释为「承先启后」,也就是说承接开头的事件,开始往下发展,但同时也要开始为后面的事件铺路,也就是慢慢的透出线索、该发展,该埋伏

笔、该发生事件都要从这里开始,也是告诉读者,故事慢慢在发展啰~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喔~~~这样的部份。

转:简单来说就是转折,也就是爆点!故事该发生大危机!该有重大转变,就都是在这里,前面「承」的铺陈在这里爆发,将故事导向另一个方向。

(意思就是说该领便当的这时候赶快领一领 )

合:在短篇单篇故事里当然是大家和乐融融迈向结局。但当你是在写长篇,或是单元剧的时候,

这里就是该解决前面的事件,顺便把还没有解决的伏笔拉个一、两个来提,提醒读者,不要那么急着阖上书啊,后面还有还有呢~~这个事件解决了,可是主角又被扯进另一个事件啦!当然同学所说得,大家解决完这个城镇的杀人案(咦?),可喜可贺的往下一个都市前进啰~~这样。

以上算是自我流的解释方法,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同学的补充??

先谢谢同学的关心(羞)

其实我感冒好得差不多了,各位同学也要记得小心身体,最近流行感冒好可怕啊啊啊然后请别叫我老师我会怕 ,我还只是个还在修行中的小沙弥.......乱喊阿守小 守还有那个某人什么都可以啦

关于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先回答第二个好了。可不可以一路转转转转到底?? 哎~豆~~建议千万不要!

原因请让我们来看图解(揍)

请不要介意它很丑 也不要因为它其貌不扬就不理它

这个东西是一般状况下使用起承转合的写作模式,「起」是故事的开始,到「承」故事开始爬坡,「转」的时候来个急转直下的大转折,「合」的时候坡度平缓一些,

篇三:起承转合的文章体例..

起承转合的文章例话

对于文章作法,人们常讲的一句话是“文无定法”。但这决不是说文章可以

毫无章法地随意挥写。这句话的完整意思应该是,文章有法,但无定法。我们今

天讲文章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这就是文章在结构上的基本要求。古人称之为

“起承转合”。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篇之中,先立

大意,起承转合,三致意焉,则工致矣。”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

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

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

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

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

部论证的结束。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

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这四字

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事实上,起承转合这种行文的格式,只要我们能古为今用,

灵活运用,不但能将观点阐述的全面、充分,而且能使文章严密、深刻。在中学

作文,尤其是高考应试中很有可取之处。 【起部】

我国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

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

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正如明代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爆竹是吸引人的,把

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好的文章开头,也应如此。

第一,要明。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

解你的论点或论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

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

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

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形式

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

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

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要简。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考生在写给材料作文时,好把原材料

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

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

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

【起部六式】

一、 材料开篇:“材料开篇,引入正题”是材料型作文最稳健的开头招式。

不过,以“材料开篇”,绝不是不动脑筋地照抄原材料。而是应该在整体把

握材料的基础上,精要地概述,合理地取舍,精选角度,突出重点,引入正

题。

丹麦人钓鱼会用尺子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是一种智慧,因为

他们不赶尽杀绝,以便收获更多、更大的鱼;孟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的教诲同样也是智慧的体现,因为他倡导的是确保资源长盛不衰、可持续

发展的思想。中外共通的“钓鱼之道”对我们应该是莫大的启发和指导。(《人生的大智慧》,2010上海高考)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

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

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

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

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

不能效仿。”(《传承与创新》,2009上海高考)

二、 引用开篇:引用与论题相匹配的古诗、佳对、名言,略加衔接和阐述引

出论点,使文首充盈丰富的内涵和人文气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是朱自

清的选择。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着如此丰富的蕴含。背负着五岳的沧桑与

巍峨,他们用一种亘古不变的声音呼喊:“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人生的选择》)

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

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但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却认为:

“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在你

心中》)

三、 开掘题旨:题目中的概念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只有把题意阐释清楚,

方能清晰地推出论点。这就是所谓“是什么”。

自尊是什么?自尊是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千古佳话;自尊是志士不饮盗泉之

水的高风亮节;自尊是“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自尊是“富贵不能淫,贫*

不能移,威武有能屈”的浩然正气! (《自尊无价》)

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宽容,是一种豁达,是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宽容有度,宽容无价,宽以待人,这是人生处世的基本法则。(《宽容的魅力》)

四、 提问切入:文章一开始就设置疑问,能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往下看。你可

以在开始就给出答案(即先给出结论,再论证其合理性),也可以通过逐步深入的议论(议论的过程也就是释疑的过程)最终给出答案。

当虚荣蒙蔽了求真的双眼,当名牌充当了彰显身份的外衣,当攀比之风在校园里蔚然盛行,我们不禁要问:攀比从何而来?有人说攀比源自财富,有人说攀比源自虚荣,但我要说,攀比源自贫乏。(《攀比源自贫乏》)

忍是懦弱,还是坚强?是逃避的借口,还是另一种直面的方式?其实万事都不绝对。忍与不忍的取舍,需要我们根据情况,灵活把握。(《忍》)

五、 创设情景:开头或创设情境,或描述形象,情感饱满,文采斐然,然后

引出论点,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读者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知道他们一定在外面等着。他们不像母亲们那样焦急地聚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他们一定就那么静静坐在角落旁,抽着根烟,不时看着这学校的大门,微微磕一下烟,考虑着自己的孩子是否一切顺利。他们不说话,只抽着那危害了他们一辈子的烟,粗糙的指间有着烟熏的痕迹,脸上刻着令人生疼的岁月印迹。他们,是父亲。(《他们》,2008上海高考)

“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你却不能打败他。”

每每看到这句名言,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汹涌澎湃的大海上,一只小渔船,一只由一位老渔民驾驶的渔船,老人正用他古铜色的身躯,铁一般的臂膀,挥动着船桨,与鲨鱼搏击。溅起的浪花,洒在老人的身上,射出落日的余辉。这就是桑提亚斯——海明威笔下的响当当的铁骨。

六、

这个世界,真的是“大”千世界。大人物,大环境,大趋势,大事等等,可反面切入:从反面入手,经过抒写描叙,再由反入正,转到文章的主旨和中心上来,在相反相成、彼此映衬之中形成气势。

以说,一个“大”字,充斥了我们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凡是跟“大”沾上边,就是大新闻,就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可那些细微之处呢?我们怎么能够忽略呢?无论是从艺术、科学,还是人生,我们都无法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正是细微,才有深度。(《细微深处》,2008上海春考)

没完没了的会议,从早到晚的宴会,城市繁华喧嚣,畸形滋长的欲望,都使我们的生命很满而生活很空。 丹麦人和孟子有一个共同的智慧——将小鱼放回大海,经过成长繁殖,反而能带来更多的鱼。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可我们实行的并不好,“余”仿佛一张通行证,贯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余”味绵长》,2010上海高考)

【承部】

文章中间的主干部分,通常被比作“猪肚”,就是说要像猪的肚子那样,充实饱满。有的文章把重心放在“是什么”,重在概念的界定;有的文章把重心放在“为什么”,重在分析原因;有的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层说理;有的用逐层推进的思路,层层深入;或对比论证;或假设论证。各显其能,各尽其妙。总之,文章主体部分的展开要做到四个“有”:

言之有理,分析道理,充分合理,自圆其说。更高一级,做到透彻辩证。 言之有物,材料充分,能结合具体实际。

言之有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言之有文,有文采,语言流畅生动。

【承部六式】

一、 概念界定:名正则言顺,对于抽象的概念最好加以界定,从而明确对象,

便于下文有的放矢。在界定概念时,要注意揭示概念的具体内涵,包含有哪些义项,涉及怎样的内容范畴,给予怎样的态度倾向(肯定还是否定,褒贬)。概念一旦加以明确的界定后,后文就要注意概念的统一,一以贯之。

2008年江苏高考高分作文

好奇心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社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2008年广东高考高分作文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

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为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在一个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刻,他的“勇于不敢”,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而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而幡然知耻,那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


起承转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2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起承转合
相关文章
  • 起承转合

    你的文章起承转合了吗你的文章起承转合了吗?你的文章起承转合了吗?曾记得自己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认识到文章有这样一种结构。写作十年的青春岁月转瞬即逝,能够留下来的是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