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意思 正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意思

2016-12-12 07:25:3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6年4月上海市初三语文二模考试官方权威版闸北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期中练习卷(2016、4)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27题。

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造化钟神秀, (《望岳》)

(《蝶恋花》)

3.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

4.予谓菊,。 (《爱莲说》)

(《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诗中“班马”的意思是(2分)

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以送别环境之清雅,烘托友人间情谊之高雅。

B.颔联用“孤蓬”比喻漂泊无定的友人和自己。

C.颈联将浮云和落日拟人化,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D.尾联以萧萧马鸣之声传依依惜别之情,令人回味。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上文节选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篇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老人、孩子为代表写游人之乐,更能凸显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B.太守宴席的最大特色是融于山水、就地取材,以泉代酒也足可醉人。

C.宾客的喧哗充分体现了“宴酣之乐”,也与太守的沉闷形成鲜明对比。

D.“太守醉也”既因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也因自己年事已高、精神不济。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俗以喜人面①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②。”师怒.

曰:“吾辈直道事人③,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

【注释】①面:当面。②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③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外官不易为 ( ) (2)汝言亦不为无见(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有京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13.京官说“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是因为,本文讽刺了那些(5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辅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乙”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青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丙”借柳条随风飘拂,似牵人衣,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支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驱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

贵重,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愿——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4. 根据上下文,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是()(3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B.??? C.???D.???

15.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指的是(1),(2)(4分)

16.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1)(2)(3)3分)

17.本文是从“折柳赠别”的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3分)

18.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挖 笋 记

①好友相约,今年我们两家又一起挖春笋。

②来得早了,笋还少,人却很多。为了找笋,人们三三两两地,这里挖挖,那里刨刨,恨不得掘地三尺,将笋一网打尽。我也不例外。凡有竹叶拱起的地方,我必手脚并用,一探究竟,实在称得上心无旁骛。不知不觉地,我在林中越走越远,还不时蹲下来,翻开一层层灰黄的、快腐烂的竹叶,甚至翻起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不晓得竹林里哪来的那么多石头?)。一不小心,惊扰了睡在叶下、石缝的小虫。骤然暴露在天光下,吓得它们扭作一团,抽出身来,便惶惶逃走。它们不知道,其实我被吓得更惨!只听“嗡”地一声,头皮发麻,一身毛毛汗。欲待求援,然而四顾无人,身畔只有茂林修竹环绕。

③忽而一阵风过,竹叶沙沙,一股奇异又熟悉的香气飘来。不是青草,不是春泥,也不是任何一种花,更像是青草、春泥和落花之香的集合。一时间,我辨不出这香,不由得有些焦急,就像和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相遇,你惊喜地张开嘴,却偏偏呼不出他的名字。

④我只有低下头,闭上眼,深深呼吸,在日渐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搜寻。此时,香气变得更熟悉了。终于,我辨出了其中的一种香。睁开眼,我紧紧盯着脚下翻开来的、那一层层竹叶遮蔽下的黝黑的泥土。俯下身去深吸一口气,我惊异地发现:正是这肥沃、潮湿的腐殖土,在散发着这奇异的香气!可是,若非竹叶fù盖,春笋萌动,又何来这异香?它应当只属于这片竹林,只属于这个时节。

⑤去年的这个时节,我也在这同一片竹林里。想必也闻到过这种香气,可那时遍地春笋,我们挖笋尚且不及,哪里还有暇他顾?今年呢,那些钻出地面时,总喜欢把几片小小的、黄绿色的笋衣,像面旗帜一样举在头顶的春笋去哪里了?它们似乎一直在躲着我。久寻未果,我慢慢变得沉静下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此时,我发现了今年的第一个竹笋。不一会儿,又发现了一个。原来,竹笋近在眼前,只是我视而不见。

⑥莫非,今年这片竹林要以另一种方式馈赠于我? .....

⑦此刻,我的世界就是这一片竹林。它用自己的落叶,为我滋养出一个安静而丰富的........世界。小虫在叶下栖身,蚯蚓在土里奔突,春笋在泥中拔节,期待有一天冲向云霄。我们总..

喜欢追索这世界的意义,偏偏忘记了怎样去感受这世界本来的样貌。细细看,慢慢找,静静感受,也许意义就在其中。

19.根据拼音写汉字。fù盖2分)

20.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5分)

21.第⑥段加点词语“另一种方式”指的是,而第⑦段中“一个安静而丰富的世界”的含义是(6分) 22.围绕这次挖笋经历,文章第②-⑤写了三件事,分别是(12)36分)

23.下列句子最适合作为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B.只要不轻言放弃,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C.仔细观察并静心感受世界,才可能发现蕴含其中的意义。

D.对于难以实现的目标不要过于执着,惊喜往往会等着你。

三、综合运用(11分)

阅读以下内容,完成第24—26题(11分)

作为国内首个悬臂式屋顶摩天轮,位于地铁8号线和12号线曲阜路站的上海大悦城SKY RING摩天轮采用和伦敦眼相同的拉索技术,整体设计浪漫、轻盈、时尚。直径56米,距离地面106米,共30个极具时尚感的轿厢,当人们进入轿舱时,立刻有梦幻华丽的感觉。

去年冬季,浓浓的复古英伦风也萦绕在摩天轮光环下的上海大悦城,在南座一楼一辆从维多利亚时代驶来的马车,带来了伊丽莎白花店、1972中英茶叶铺、莎士比亚图书馆、一战邮局等各种有趣的门店,可以买到干花、英式红茶、英文版图书等各种文艺系礼物。

24.由原研哉设计的SKY RING视觉形象将不会出现在()上。(3分) A.SKY RING摩天轮门票 B.上海大悦城会员卡 C.上图借书证 D.地铁曲阜路站广告牌

25.陈列在莎士比亚图书馆的图书,是英国作家作品的一项是()(3分)

A.《鲁滨孙漂流记》、《威尼斯商人》 B.《凡卡》、《竞选州长》

C.《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D.《二十年后》、《变色龙》

26.在英伦展一隅,印有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著名演说词“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链接一】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成功奥秘”讲座,那天丘吉尔走上讲台,两眼注视着观众,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never give up(放弃)!;第二是,never, never give up!;第三是,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我的演讲结束了!”

【链接二】“never”可翻译成“决不”或“从未”。

如果让你来翻译丘吉尔的演说词,你会译成“决不放弃”还是“从未放弃”呢?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四、写作(60分)

27.题目:最后才发现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九年级语文期中练习卷(2016.4)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文言文(39分)

1.阴阳割昏晓2.衣带渐宽终不悔3.带月荷锄归

4.花之隐逸者也 5.朝晖夕阴(1—5每空3分,每错一字扣1分)

6.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2分)

7.B(2分)

8.欧阳修 醉翁亭记(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9.(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场景,是众位宾客在尽情欢乐。(3分,判断句及“坐”“而”“众”)

10.A(3分)

11.(1)做 (2)见识,见解(各2分,共4分)

12.有一个要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3分,倒装句(定语后置和介宾后置)及“于”“其”各1分)

13.他的老师也是个喜欢戴高帽的人(3分)喜欢听好话/言行不一(2分)

二、现代文(40分)

14.D(2分)

15.(1)柳树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2分)(2)柳树是消灾祈福的工具(2分)

16.(1)“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可表达惜别之意。(1分)

(2)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可传达“春常在”的祝愿。(1分)(3)柳条插土就活,希望友人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1分)

17.来历(来源)(1分) 文化源头(1分) 逻辑顺序(1分,有错别字扣1分)

18.第④段(1分)。这段文字说明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有顽强的再生力这一特点(2分),很好地解释了第④段的中国古代神话,棺材上的装饰以及灵车都与“柳”密切相关的原因。(2分)

19.覆(2分)

20.拟人、比喻(2分)把笋衣比作“旗帜”,把春笋当作旗手,生动形象地写出春笋刚钻出地面时充满生机甚至有些调皮的样子,也表达了对春笋努力冲破阻碍、昂扬向上的精神的赞美。(3分)

21.不同于去年满足“我”挖笋这一物质需求的方式,而是带给我精神上的愉悦。(2分)由落叶、泥土、小虫、蚯蚓、春笋等共同构成的竹林世界,远离人类的喧嚣与功利,还原了大自然的本来面貌,带给人丰富的精神享受和启迪。(4分)

22.(1)翻竹叶找笋时惊扰了叶下小虫,也被小虫惊吓(2)发现竹林里的奇异香气是由腐殖土发出的(3)静下心来才发现了一直找不到的竹笋(6分,每空2分)

23.C(3分)

24.C(3分)

25.A(3分)

26.表态(两者皆可)(1分) “决不放弃”是“坚决不放弃”的意思,(2分)强调态度的坚定是成功的奥秘。(2分)/“从不放弃”是“从来没有放弃”的意思,(2分)强调一贯坚持的态度是成功的奥秘。(2分)

篇二:上海市闸北区2016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6年闸北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1、本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造化钟神秀,。 (《望岳》)

2、 (《蝶恋花》)

3、晨兴理荒秽,。 (《归田园居》)

4、予谓菊,(《爱莲说》)

5、,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诗中 “班马”的意思是。(2分)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首联以送别环境之清雅,烘托友人间情谊之高雅。

B、颔联用“孤蓬”比喻漂泊无定的友人和自己。

C、颈联将浮云和落日拟人化,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D、尾联以萧萧马鸣之声传依依惜别之情,令人回味。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上文节选自“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名)所写的文章《 》(篇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老人、孩子为代表写游人之乐,更能凸显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B、太守宴席的最大特色是融于山水,就地取材,以泉代酒也足可醉人。

C、宾客的喧哗充分体现了“宴酣之乐”,与太守的沉闷形成鲜明对比。

D、“太守醉也”既因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也因自己年时已高,精神不济。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俗以喜人面①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②。”师怒曰:“吾辈直道③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①面:当面。 ②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③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外官不易为 为( ) (2)汝言亦不为无见见(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13、京官说“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是因为 的人。(5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8分)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辅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 甲 ”,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比如

“ 乙 ”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青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和“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 丙 ”

借柳条随风飘拂,似牵人衣,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十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十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实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是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晨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支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逐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驱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愿——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4、根据上下文,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是()(3分)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

15、第 ⑥段划线句“这样的认识”指的是(1) (2) (4分)

16、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1)(2) (3)

(3分)

17、本文是从“折柳赠别”的, 原因和 等方面介绍 古人“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3分)

18、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2 分)

挖笋记

①好友相约,今年我们两家又一起挖春笋。

②来得早了,笋还少,人却很多,为了找笋,人们三三两两地,这里挖挖,那里刨刨,恨不得掘地三尺,将笋一网打尽。我也不例外,凡有竹叶拱起的地方,我必手脚并用,一探究竟,实在称得上心无旁骛,不知不觉地,我在林中越走越远,还不时蹲下来,翻开一层层灰黄的、快腐烂的竹叶,甚至翻起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不晓得竹林里哪来那么多石头),一不小心,惊扰了睡在叶下、石缝里的小虫、蚯蚓,骤然暴露在天光下,吓得它们扭作一团,抽出身来,便惶惶逃走,它们不知道,其实我被吓得更惨!只听“嗡”的一声,头皮发麻,一身毛毛汗,欲待求援,身畔只有茂林修竹环绕。

③忽而一阵风过,竹叶沙沙,一股奇异又熟悉的香气飘来,不是青草,不是春泥,也不是任何一种花,更像是青草、春泥和落花之香的集合,一时间,我辨不出这香,不由得有些焦急,就像和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相遇,你惊喜地张开嘴,却偏偏呼不出他的名字。

④我只有低下头,闭上眼,深深呼吸,在日渐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搜寻,此时,香气变得更熟悉了,终于,我辨出了其中的一种香,睁开眼,我紧紧地盯着脚下翻开来的,那一层层竹叶遮蔽下的黝黑的泥土,俯下身去深吸一口气,我惊异地发现:正是这肥沃、潮湿的腐植土,在散发着这奇异的香气!可是,若非竹叶fu盖,春笋萌动,又何来这异香?它应当只属于这片竹林,只属于这个时节。 ⑤去年的这个时节,我也在这同一片竹林里,想必也闻到过这种香气,可那时遍地春笋,我们挖笋尚且不及,哪里还有暇他顾?今年呢,那些钻出地面时,总喜欢把几片小小的,黄绿色的笋衣,像面旗帜一样举在头顶的春笋去哪里了?它们似乎一直在躲着我,久寻未果,我慢慢变得沉静下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此时,我发现了今年的第一个竹笋,不一会儿,又发现了一个。原来,竹笋近在眼前,只是我视而不见。

⑥莫非,今年这片竹林要以另一种方式馈赠于我?

⑦此刻,我的世界就是这一片竹林,它用自己的落叶,为我滋养出一个安静而丰富的世界。小虫在叶下栖身,蚯蚓在土里奔突,春笋在泥里拔节,期待有一天冲上云霄,我们总喜欢追索这世界的意义,偏偏忘记了怎样去感受这世界本来的样貌,细细看,慢慢找,静静感受,也许意义就在其中。

19、根据拼音写汉字,fu盖 (2分)

20、第⑤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作用是 (5分)

21、第⑥段划线词语“另一种方式”指的是 ,而第⑦段“一个安静 而丰富的世界”的含义是 (6分)

22、围绕这次挖笋经历,文章第②——第⑤段写了三件事,分别时(1)

(2) (3) (6分)

23、下列句子最适合作为文章主旨的一项是()(3分)

A、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德眼睛。

B、只要不轻言放弃,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C、仔细观察并静心感受世界,才可能发现蕴含其中的意义。

D、对于难以实现的目标不要过于执着,惊喜往往会等着你。

三、综合运用

阅读以下内容,完成第24——26题(11分)

作为国内首个悬臂式屋顶摩天轮,位于地铁8号线和12号线曲阜路站的上海大悦城SKYRING摩天轮采用和伦敦眼相同的拉索技术,整体设计浪漫、轻盈、时尚。直径56米,距离地面106米,共30个极具时尚感的轿厢。当人们进入轿舱时,立刻有一种梦幻华丽的感觉。

去年冬天,浓浓的复古英伦风也萦绕在摩天轮光环下的上海大悦城,在南楼一楼一辆从维多利亚时代驶来的马车,带来了伊丽莎白花店、1972中英茶叶铺、莎士比亚图书馆、一战邮局等各种有趣的门店,可以买到干花、英式红茶、英文版图书等各种文艺系礼物。

24、由原研哉设计的SKYRING视觉形象将不会出现在( )(3分)

A、KYRING摩天轮门票 B、上海大悦城会员卡 C、上图借书证 D、地铁曲阜路站广告牌

25、陈列在莎士比亚图书馆的图书,是英国国家作品的一项( )(3分)

A、《鲁滨孙漂流记》、《威尼斯商人》 B、《凡卡》、《竞选州长》

C、《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D、《二十年后》、《变色龙》

26、在英伦展一隅,印有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著名演讲词“never,never,never give up!”

【链接一】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成功奥秘”的讲座,那天邱吉尔走上讲台,两眼注视着观众,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never give up!(放弃),第二是never,never give up!第三是never,never,never give up!我的演讲结束了!”

【链接二】“never”可翻译成“决不”或“从未”。

如果让你来翻译邱吉尔的演讲词,你会译成“决不放弃”还是“从未放弃”呢?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四、写作(60分)

27、题目:最后才发现

要求:(1)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一,文言文(39分)

(一)(15分)

1. 造物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最后一句“一览众山小”应该是脍炙人口的。)

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

3.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田园居》)

4.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5.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二)(4分)

6. 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7. B

(三)(8分)

8. 欧阳修,醉翁亭记 (2分)

9. (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场景,是众位宾客在尽情欢乐。(3分)

10. A(3分)

(四)(12分)

11. (1) 做 (2)见识,见解(各2分)

12. 有一个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3分)

13. 他的老师也是个喜欢戴高帽子的人(3分)

二, 现代文(40分)

(一)(18分)

14. D(3分)

15. (1)柳树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2分) (2)柳树上消灾祈福的工具(2分)

16. (1)“柳”是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 可表达惜别之意。(1分)

(2)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可传达“春常在”的祝愿。(1分)

(3)柳条插土就活,希望友人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1分)

17. 来历(来源)(1分) 文化源头(1分) 逻辑顺序(1分)

18. 第4段(1分)。这段文字说明了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有顽强的再生力这一特点。(2分)很好地解释了第4段的中国古代神话,棺材上的装饰以及灵车都与“柳”密切相关的原因。(2分)

(二)(22分)

19. 覆(2分)

20. 拟人、比喻(2分)把笋衣比作旗帜,把春笋当作旗手,生动形象地写出春笋刚钻出地面时充满生机甚至有些调皮的样子。也表达了对春笋努力冲破阻碍、昂扬向上的精神的赞美。(3分)

21. 不同意去年满足“我”挖笋这一物质需求的方式,二十带给我精神上的愉悦。(2分)

由落叶、泥土、小虫、蚯蚓、春笋等共同构成的竹林世界,远离人类的喧嚣与功利,还原了大自然的本来面貌,带给人丰富的精神享受和启迪。(4分)

22. (1)翻竹叶找笋时惊扰了叶下小虫,也被小虫惊吓(2)发现竹林里的奇异香气是由腐殖土发出的

(3)静下心来才发现一直找不到的竹笋(6分,每空2分)

23. C(3分)

三, 综合运用(11分)

24. C(3)

25. A(3)

26. 表态(两者皆可)(1分)“决不放弃”是“坚持不放弃”的意思。(2分)

篇三: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21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21

(用时:45分钟 满分:47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经典作品,固然是历史的、传统的,但它同时又与当代发生千头万绪的联系,总是反....

映着人类的一些普遍观念和思想心理。

B.从那时起,赵红亮就和儋州市敬老院的老人和孤儿院里的孩子结下了一面之缘。他坚....持每周按时到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

C.当谣言大行其道时,我们要身体力行地制止谣言的传播,劝告身边的家人、朋友,不....要轻信谣言,始终保持理性和镇定。

D.考古工作者只要能找到确实属于王陵区内的墓葬,便可缘木求鱼,会有更多的发现。 ....

答案 C

解析 C项“身体力行”意思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行。A项“千头万绪”形容事物纷繁,头绪很多。句中强调的只是联系十分紧密,应用“千丝万缕”。B项“一画之缘”指只见过一面的缘分。句中强调的是难以分开的缘分,此处应用“不解之缘”。D项“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此处属望文生义,应用“顺藤摸瓜”。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专家呼吁,人们要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注意价格杠杆在其中的作用。

B.这部影片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摇滚音乐风靡全国,让人们再一次激情澎湃,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C.柳永自从步入词坛以后,整个文学界面貌为之一新,出现了新的格律和更丰厚的创作内容,词坛有了第一位专业词人。

D.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另一种是学术研究人才的高考。

答案 D

解析 A项“提高”与“意识”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增强”。B项成分残缺,应在“风靡全国”后加上“的场景”。C项中途易辙,应把“自从”放在句首。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传统美学理论所争论的问题之一,是画人容易还是画鬼容易。________。问题虽是从绘画方面提出的,其他艺术何尝不存在神与形的矛盾。________。艺术中的鬼虽是想象的产物,但虚构的依据仍然是人。________。________。这种虚中有实、富有真实感的形象,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________。

①神鬼虽是一种依靠想象和幻想而虚构出来的形象,但它的根据仍然离不开对人和鸟兽

的具体特征的观察、体验、改造与综合 ②而神与形的矛盾,在创作上往往形成了再现与表现的矛盾

③这一争论在今天看来不仅仍然具有学术意义,而且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④它和“照着葫芦画瓢”的再现方法有根本性的差别

⑤不论是描画印象中的人还是描画想象中的人或鬼,审美感受的深浅对于创作构思的得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A.③②⑤①④ B.③⑤④②①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③①④

答案 A

解析 本文段以“画人容易还是画鬼容易”的争论谈艺术创作上“再现与表现”的关系,代词与连词的运用使论述环环相扣;第③句中的“这一争论”代指前句提出的争论问题;第②句开头“而神与形的矛盾”紧承上句的“何尝不存在神与形的矛盾”;第⑤句中的“不论??”承上句的“??依据仍然是人”;第①句中对“神鬼”的描述与后一句中的“这种虚中有实、富有真实感的形象”相呼应;第④句中的“它”代指①句中的“神鬼”,这一句指出“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和“照着葫芦画瓢”的纯粹再现有“根本性的差别”,是对整个文段论述的小结,应放在最后。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答案 (1)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2)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3)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

三、语言表达和运用(32分)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实验。实验者以保育院的40个小朋友为对象,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在冬天的夜晚,实验者要求儿童去取柴火,发现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教育,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这个

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而大部分孩子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 ②敢于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 ③儿童在勇敢方面是有差异的

解析 仔细分析①处前面的内容,上文说“发现有些孩子勇敢地??”,实验的结果应该交代完整,①处应该交代另外一些孩子的情况,所以不难得出答案,但考生容易写成“而有些??”这样的句式,根据后文的“仍有20多个”可知,之前的“勇敢的”是少数,“不够勇敢的”是大多数。综合“通过教育”和“但仍有20多个??”这些信息可知,②处应该填“不够勇敢的”孩子的变化情况。要准确解答③处,需要综合整段文字信息,梳理该实验的整个过程:该实验是通过教育,改变了一些孩子的勇敢程度,但语段最终的语意重心落在“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所以应该概括出类似于“其改变很有限”或者说“很难彻底改变”这样的信息。由此可得出③处“儿童在勇敢方面是有差异的”答案。

6.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文字描述其内容,揭示其寓意。(6分

)

答:

答案 漫画内容:漫画的题目是“‘霾’伏”,整幅画都是灰蒙蒙的,画的中央是一座四四方方的似“霾”字构成的城,人们纷纷从两个城门出来,试图逃离被霾笼罩的城市。

漫画寓意:人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解析 题干要求考生对漫画内容进行说明并揭示漫画寓意,所以作答时首先要仔细观察漫画,明确其基本构成,然后联系现实总结其寓意。注意答案要顺畅,没有语病。

7.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所选句必须含“马”字。(5分)

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文人墨客以诗词颂之,武将骑兵以手足视之。沉淀进艺术领域的马,更寄托着文人墨客的复杂情感。对岑参来说,能使之传递乡思与问候的,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对陆游来说,能使之了却抱负与惆怅的,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对李白来说,能使之表达友情与别离的,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人和诗句对应正确,诗句中含有“马”字,意思基本吻合即可)

解析 题干要求另写两句话,并且引用有“马”的诗句。画线句引用了岑参的诗句,句子是先解释诗句蕴含的情感,然后写出具体的诗句。回答问题时,可以先想出相关的诗句,然后分析诗句体现的情感。

8.(2014·临汾一中四校联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最容易丧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回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也不因为吾人贵它爱它稍稍在人间留恋。刚刚说它是“今”是“现在”,它早已风驰电掣一般,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②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

③已成“过去”了

解析 作答本题,第一步是整体阅读,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属于议论性文字,阐述了“‘今’(现在)最可宝贵”的思想。第二步是结合语境明确每处横线要填写的内容。第①处由横线后“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这一疑问句的提出,并据前句“因为最容易丧失”可知,应填写“所以更觉得宝贵”之类的观点句。第②处由前面“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的自问自答句式,并联系后句“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的回答可知,应填写“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之类的疑问句。第③处则由前面“刚刚说它是‘今’是‘现在’,它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可知,应填写“已成‘过去’了”之类交代变化、结果的句子。

9.下面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十年内中国人体重指标变化情况的调查,数值越大,体重增加得越多。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用简明的语言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6分)

对十年内中国人体重指标变化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所有中国人的体重指标都是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国人体重指标变化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男性岁数大的体重__________,岁数小的体重__________;女性岁数小的体重

__________,岁数大的体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正数 中国人的体重都在增加(或:中国人都在变胖) 增加较少 增加较多 增加较少 增加较多

解析 首先,要看懂这个图表的内容。这个图表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是20岁~70岁各个年龄段体重指标的比较,横向是城市、农村不同性别人们的体重指标的比较。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中国人体重指标变化的一些规律。其次,在拟写答案的时候,注意语言要简明,上下文语意要连贯。

10.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5分)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便可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雅闲适;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便可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

解析 仿写时,追求“形似”只是其表,追求“神似”才是其根本,要注意在句式、语气、修辞、风格上与例句保持一致。对于本题来说,在仿写时要引用相关诗句,所引用的诗句要和诗句后面的内容衔接紧密。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1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

    2016年4月上海市初三语文二模考试官方权威版闸北卷(含答案)九年级语文学科期中练习卷(2016、4)(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 本试卷共27题。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