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宋应星简介 正文

宋应星简介

2016-12-12 07:20:4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第21课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第21课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宋应星是江西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的科学家。

2、知道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的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

收集宋应星及《天工开物》书籍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听说过《天工开物》这本书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二、新授

(一)介绍《天工开物》

1、《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这4 个字, 是用”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前一成语的意思是说, 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 可以生产出胜过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后一成语的意思是说, 如果掌握了事物的规律, 就能办成事情.那么, 这两句话合并后, 总的精神又是什么呢? 它就是: 只要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辛勤劳动, 就能生产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 其精美的程度胜过天然。

2、《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是一部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成就的巨著。

3、《天工开物》被译成日、法、德、俄等多种文字,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介绍宋应星

1、人物简介

宋应星是中国明末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十六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

归里,终老于乡。

2、个人经历

宋应星在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28岁时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于是他不再应试,而游历于大江南北,实地考察各种生产技艺。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3、其它作品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三、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很少有人关注、研究自然科学?

四、全课总结。

篇二:书籍简介

《卖茶翁茶器图》 1823年刻,木村孔阳氏编绘卖茶翁(日本江户时代煎茶道中兴之祖高游外之别号)茶具计三十三件,彩绘木刻,可远窥我唐宋茶器形制之大略。原书现藏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御制耕织图》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初印,清圣祖康熙题诗,焦秉贞绘,含23幅耕种图和23幅纺织图,为彰显劝课农桑之宏旨而作,图诗形象生动、细腻传神,是清代宫殿版画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绘画技艺水平的进步,也生动再现了其时平民社会的生活场景。

《金石昆虫草木状》明代画家、书法家及学者文俶(1594-1634 年)绘制。文俶擅长花草虫蝶鸟画的创作,长年摹绘内府珍藏的本草图。本图谱共 27 册,含 1316 幅图,描绘了 1070 种本草植物。每幅插图的右上角有文俶的父亲文从简(山水画家)用红笔标注的草药名称。原书现藏于国立台湾图书馆。

《天工开物》1637年(明崇祯十年)初刊,明代宋应星著。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此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原书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篇三:化学家简介(中国)

【魏伯阳】(约100~170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炼丹家。名翱,号伯阳,后人称他“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一部炼丹著作,记录了我国古代炼丹的理论与实践。他认为“易经”理论、道家哲学和炼丹术三者是统一的。该书记录的有关化学知识和观察到的化学事实主要有:(1)水银容易挥发,也容易跟硫黄相化合,(2)氧化铅能被炭还原成铅,(3)几种不同金属可以组成合金,

(4)从汞矿石可以制得红色硫化汞,(5)黄金不容易氧化,(6)物质起化学反应时的比例很重要等等。鉴于炼丹术和道教相结合,披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所以在《周易参同契》中有很多神秘荒诞和隐奥莫测的内容。

【葛洪】(约281~340年)中国东晋的炼丹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公。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内容比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丰富而具体,而且隐讳的内容较少。它涉及的知识有:(1)最早详细地记录反应的可逆性和物质相互转化的实验现象,(2)叙述了金属置换作用的实验事实,(3)制得外表如黄金、白银的几种合金,(4)列举某些化合物的性质及升华提纯的操作要点,(5)汇集了多种炼丹的矿物原料,说明人们认识和应用天然矿物质的范围扩大了。由于历史条件,在《抱朴子·内篇》中仍充满了迷信色彩,宣扬了服丹长生不老之说,但该书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在化学上的成就。葛洪是我国炼丹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颇受国内外化学史界的重视。

【沈括】(1031~1095年)中国北宋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浙江杭州)人。宋仁宗嘉祐年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他担任过司天鉴、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延州等职务,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他的《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其中有许多有关化学的知识,如灌钢技术、由胆矾水炼铜等。他还根据陨石的比重和外观断定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铁;用比较严格而正确的方法鉴别硫酸盐。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了很多工匠和劳动人民,记载了他们的发明创造,如1080年他在陕北看到老百姓收集石油来点灯,用石油燃烧的烟炱制成墨。“石油”这个名词就是沈括最早使用和写入书籍中的,他曾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梦溪笔谈》这部书在积累、总结和传播古代化学知识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李时珍】(约1518~1592)中国明代的医药家。字东壁,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他著有《本草纲目》,其中记有1892种药物,药物中的无机物就有266种,而且在有关化学知识上较前人有较大的提高,他把前人和自己实验的知识系统化。《本草纲目》里把无机药物分为水、土、金、玉、石、卤六类,水部包括许多水溶液,土部包括各种土壤和烧过的泥土,金类包括金属、某些合金以及一些金属化合物的制成品,玉类主要是较纯的硅的化合物,卤类大部分是能溶解于水的盐类。《本草纲目》在17、18世纪传到日本、朝鲜和欧洲,被译成英、德、法、拉丁、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并得到很高评价。

【宋应星】(1587~1655)中国明代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他在科举失败后专心治学。他到农村田间和手工业作坊中做过长期调查,

写成了巨著《天工开物》。该书图文并茂,出版于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书中用很大的篇幅分门别类,有系统、有重点地介绍了冶铁、炼锌、金属加工、染色、陶瓷、制盐、造纸、制糖等工艺技术,如在《冶铸》篇,记载了明代三种典型的铸造工艺,即失蜡铸造、实体模型和无模铸造;在《五金》篇里,记述了由铁矿炼成生铁,生铁炼成熟铁,再由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全部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该书1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到欧洲,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名著之一,被誉为“工艺百科全书”。

【徐寿】(1818~1884)中国化学家。号雪邨,江苏无锡人。1862年清朝政府兴办洋务,他曾任安庆军械所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制造我国第一艘“黄鹄号”木质轮船。1867年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造船厂前身)工作,他参与制造我国第一批兵船及各式火炮。与此同时,他用了大量时间从事近代科学书籍的翻译工作,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系统地介绍到我国来,为我国化学教育做了先驱性的工作。他共翻译了13部科技书籍,其中化学方面的书籍有:《化学鉴原》(6卷,普通化学)、《化学鉴原续编》(24卷,有机化学)、《化学鉴原补编》(7卷,无机化学)、《化学考质》(8卷,定性分析)、《化学求数》(8卷,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四卷,物理化学初步知识)、《宝藏兴焉》(16卷,冶金)等。徐寿在元素和化合物的汉语命名等方面用音译方法,巧妙地制造了新字,其中许多化学元素名称,如钠、钾、锰、钴等至今还在沿用。1875年他发起成立格致书院(相当于学会性质的机构),他在讲演化学问题时,配合演示实验,收效甚好。他致力于化学事业,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化学知识,不愧是我国近代化学的先驱者。

【丁绪贤】(1885~1978)化学史家。安徽阜阳人。清末秀才,1904年入江南高等学校,1908年留学英国,1909年入伦敦大学化学系,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拉姆赛的学生,1916年冬回国。1917年发起成立“理化学会”,创办的《理化杂志》为我国早期的自然科学期刊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他主张把科学史列为高校教学内容,他写的《化学史通考》是我国出版的世界化学史名著。他认为学习化学史有以下几点好处:(1)打破狭窄的专业局限、统观化学全局、扩充眼界;(2)养成看问题的发展观点和正确的历史观;(3)从根本上给人们一种训练,提供化学知识的稳固基础;(4)从前人的成败中得到借鉴,观往知来、继承优秀遗产。

【赵承嘏】(1885~1966)有机化学及药物化学家。江苏江阴人,清末秀才。1910年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是英国有机化学家帕金的学生。他是应用科学方法进行中草药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植物化学特别对生物碱的分离结晶有独到的专长。曾系统地研究了麻黄、雷公藤、细辛、三七、贝母、常山、防己、钩吻、延胡索等三十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发现许多新的生物碱,例如,从延胡索植物中分离出13种生物碱的结晶、从钩吻植物中分离出7种生物碱的结晶等。他一生勤恳好学,80高龄仍每天坚持工作五、六小时,坚持亲自做实验不肯假手他人,临终当天早晨仍去实验室工作,因实在坚持不住了,才回家休息,于当天下午逝世。

【张子高】(1886~1978)化学家和教育家。湖北枝江县人。曾考中秀才,清末第一届官费留美学生。1909年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学,是著名化学家诺伊斯(a.a.noyes)的学生,他为建立硫化氢定性分析系统

做出贡献。张子高和王琎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对传播世界先进科学成果做出了贡献。他自1929年起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著有《中国化学史稿》(古代部分)一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他一生俭朴,把全副精力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王琎】(1888~1966)分析化学家。他是我国分析化学和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以分析实验为依据,并与历史考证相结合,开创我国应用新法研究化学史的新河。他曾对五铢钱的化学成分作过专题研究,正确区别了汉、魏、晋(南北朝)和隋的五铢钱。他还用分析结果,澄清了各种我国开始用锌年代的传说,得出我国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用锌的正确结论。

【侯德榜】(1890~1974)工业化学家。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3年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1921年应我国知名实业家范旭东的邀请,离美回国,负责塘沽永利碱厂的设计与投产,1932年又负责筹建永利宁厂(即南京硫酸铔厂),这两大化工企业的投产,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范旭东、侯德榜坚贞爱国,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合作,毅然放弃沽、宁两厂,率众西撤入川,筹建永利川厂。由于井盐成本昂贵、苏尔维法食盐转化率仅为70%,他全力探索制碱的新法,1940~1943年间,在他的统一指挥下,一批有志之士奋发努力,制碱新法终于取得成功,把制碱与合成氨工业联合起来,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8%以上,此即“联合制碱法”,后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1943年12月在中国化学会十一届年会上公布侯氏制碱法后,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侯德榜作为世界制碱的权威,先后获得英国化学工业学会荣誉奖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章,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学会会员、美国机械学会会员和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终身荣誉会员等,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解放后他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工学会理事长等职,为我国化学与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958~1965年他主持设计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工艺,并大力推广小合成氨的生产,建立了我国大、中、小相结合的化肥工业体系。他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两部:一是《纯碱制造》,该书第一次将氨碱法的全部理论与技术秘密公诸于世,轰动整个化学界,风行世界各国,是公认的制碱权威著作。二是《制碱工学》,全书共80余万字,这部专著内容丰富,全面总结了作者从事制碱工业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庄长恭】(1894~1962)有机化学家。福建泉州人。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4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赴德国戈丁根大学及慕尼黑大学研究有机化学。1948年任台湾大学校长,解放前夕离台返回大陆。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化部学部副主任。他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1933年他研究麦角甾醇的结构,1934~1938年他从事跟甾体有关的化合物的合成工作,对多环化合物化学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他在有机合成,特别是在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产物结构的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在国际有机化学界享有盛名。他治学态度严谨,十分热心高等化学的教育工作,对我国有机微量分析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杨石先】(1896~1985)化学家与教育家。浙江杭州人。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高等科,193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理学院院长。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科委化学专业组组长、南开大学校长、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等。他根据所观察到的化学结构与生理活性之间的联系,筛选出适合我国生产工艺的含氯丙烯季胺盐类新植物激素“矮健素”,它能使小麦、棉花增产10~20%,并可增强抗旱和抗碱能力。他是有机磷化合物的专家,在农药方面先后制成了杀虫剂有久效磷、螟岭畏;除草剂有燕麦敌、胺草磷;杀菌剂叶枯净等。在元素有机化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黄鸣龙】(1898~1979)有机化学家。江苏扬州市人。早年赴瑞士和德国留学,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他最初从事植物化学研究,1938年转到研究甾体化学。1940年在解决山道年一类物质的相对构型等立体化学研究方面,获得了新的发现。1946年他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期间,对“开西纳—武尔夫”(kisher—wolff)还原法作了卓有成效的改进,被国际上广泛应用,并称作“黄鸣龙还原法”。1952年回国后,开展甾体植物资源的调查和甾体激素的合成研究,他是我国甾体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并培养了一批从事甾体化学的专门人才。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担任过国际《四面体》杂志的名誉编辑等。

【曾昭伦】(1899~1967)化学家。湖南湘乡人。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因学习成绩优良提前毕业,1920年赴美公费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后又转攻化学,1926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31~1936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兼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化学科学研究——他是我国化学界最早提倡要搞科学研究的人,他亲自带领学生在很多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绩卓著,代表了30年代我国化学研究的部分水平,有的还受到国际化学界的重视。他还在有机理论、分子结构及炸药化学、近代化学史等方面作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等校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化学系任教。解放后曾任高教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全国高分子委员会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关心我国化学名词的统一和命名工作,倡导在我国开展元素有机化学的科学研究,并组织撰写了《元素有机化学》丛书,该书是我国第一本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的专著。

【黄子卿】(1900~1982)物理化学家。广东梅县人。青年时期他抱着“中国不能没有科学”的心愿,三次赴美国攻读化学和从事科学研究。1934~1935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精确测定了水的三相点(0.00981℃)——这一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数据,因而被选入美国的世界名人录。195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温标会议上再次肯定黄子卿测定的数据,并以此为标准确定绝对零度为273.15k。1949年回到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努力。”他曾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委兼国家科委化学组委员、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他是我国物理化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他编著的《物理化学》等书,一直是国内物理化学教学的主要参考书。

【傅鹰】(1902~1979)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家。福建福州人。1919年进燕京大学学习,1922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1928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再度赴美,继续在密执安大学研究院工作。他虽身在异国,但向往真理,热爱祖国。1950年10月回到祖国。1954年他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胶体化学教研室主任。1962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编委。早在40年代,他就以热力学为工具,研究溶液的吸附,对固—液界面和气—液界面的吸附层性质作了多方面的考察,设计了一种计算表面活度系数的方法。50年代以来,他继续指导学生研究吸附问题;开展了硅胶的制备、吸附和热稳定性、白土的吸附、润湿性、吸附色谱、金属膜上化学吸附和红外光谱等研究,他在表面化学领域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指导研究生研究表面活性剂、气溶胶、铝皂及泥浆的流变等,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他的一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他特别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和动手实验,他提出“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他在教学中很重视讲授中外科学史,他说“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他的著作很多,50年代编写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无机化学》教材,较70年代从西方引进的无机化学教材毫不逊色。

【吴学周】(1902~1983)物理化学家。江西萍乡人。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1931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从事分子光谱、均相反应动力学以及电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多年。是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长期担任科学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陈光旭】(1905~1987)有机化学家、教育家。河南浙川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化学教育》杂志主编。他在有机合成和立体化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治学严谨,重视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为培育化学师资做出了贡献。

【王序】(1912~1984)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家。江苏无锡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自1940年回国以来,一直从事天然有机产物研究工作,从1960年开始,又进行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为了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抗癌药物,致力于研究核苷酸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理活性。曾任北京医学院教授、药学系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

【朱子清】(1900~)有机化学家。安徽桐城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29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学习,1933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937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继续研究有机化学。回国后历任教授、研究员、化学系主任。1955年起为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有机物研究室主任。他在植物碱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在国际上很有声望。1957年被聘为国际有机化学杂志《四面体》荣誉编辑。

【戴安邦】(1901~)无机化学家。江苏丹徒人。1924年毕业南京金陵大学,1931年获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专长无机化学、配


宋应星简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0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宋应星简介
相关文章
  • 宋应星简介

    第21课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第21课宋应星与《天工开物》教学目标:1、知道宋应星是江西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的科学家。2、知道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的基本内容。教学准备:收集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