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意思 正文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意思

2016-12-12 07:18:2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闻砧高中阅读答案

篇一:闻砧高中阅读答案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1)“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2)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2)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游子思乡”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 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 字有什么作用? (2) 请简要分析“桃花 在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 出自.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注:李进即江青.本诗作于1961年9月9日.这天正是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34周年.毛泽东看到李进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片.由照片上那苍劲的松柏想到自己一生的斗争生涯以及目前正面临的重重困难.感触颇深.慨然命笔. 1.人们一直对“劲 字备加赞赏.请分析为什么. 2.诗的结尾句“无限风光在险峰 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此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词语可看出?用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

篇二:闻砧高中阅读答案

篇三:闻砧高中阅读答案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⑴本诗开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4分)

⑵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

篇四:闻砧高中阅读答案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是兼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流传至今的古典文化精粹。阅读材料网整理了 ,希望对古诗词爱好者有所帮助,下面是整理的孟浩然《闻砧》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供大家参考!

闻砧①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⑴本诗开头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3分)⑵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⑴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烘托 ,说成 衬托 反衬 对比 比较 ,都算对。)⑵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游子思乡 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虚实结合 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诗词欣赏,/gsc/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借砧声以抒游子情怀的诗作。在众多以 闻砧 为题材的诗中,这种借砧声抒游子情怀的诗并不多见。砧声的特点在于 哀 而 切 。每当萧萦之秋,月明之夜,一声声砧杵,刺破寒空,无不给人以凄楚苍凉之感。可是为了突出砧声之哀,诗人却不从正面着手,而是先用两个人们熟知的哀音作为比较: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杜鹃的声音算得哀了,《宣城见杜鹃花》诗云: 蜀国曾闻杜鹃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子规即杜鹃,鸣声凄切,似 不如归去 ,最易引起羁旅愁思。然而它与砧声相比,诗人却说它 不哀 。断猿,指断肠之猿。《世说新语 黜免》载: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又《荆州记》引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亦有诗云: 风急天高猿啸哀。 (《登高》) 听猿实下三声泪。 (《秋兴八首》)猿声之哀,一至于此。可是这里却说它 不切 。其实不是真的 不哀 不切 ,这是为了烘托砧声。 内容来自/gsc/

铺垫已足,诗人便纵笔描写砧声。这时诗中主人公远游他乡,月下徘徊之际,忽然阵阵砧声,传入他的耳畔。他不由一惊: 月下谁家砧? 这声音好凄苦: 一声肠一绝。 本来杜鹃声、猿声皆令人肠断,然而对一个经常涉水登山的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唯有这月下砧声,才能撩拨他心中的哀弦。于是下文转入自我愁思的抒发。 杵声 以下四句,重在写

自我的主观 感受。所谓 客 和 游子 ,都是指诗中人物。以写《游子吟》著称,他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他还有一首《游子》诗云: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也写得情真意切。这里既言 客 ,又言 游子 ,是一再强调作客他乡之意。是的, 杵声不为客 ,它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捣衣妇并非专为惹动游子愁思才挥动捣衣棒。尽管砧声无意,而闻之者却有心: 客闻发自白。 听了砧声,头发不禁为之愁白。古代妇女捣衣,有的是为了寄给征人,故陈玉兰《寄夫》诗云: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此云: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是代捣衣妇设想,意为她此时捣衣,并非为了寄给游子,而是想让他听到砧声,惹起乡思,速速归来。语直而纡,感情深挚。上两句分明说 杵声不为客 ,而这里实际是说杵声专为游子而发即 为客 ,语言似相互矛盾。其实这是反复言之,上两句从游子角度着眼,下两句从对面(思妇)写来,多层次、多侧面地描述了砧声之苦。 内容来自/gsc/ 这首五古不雕章琢句,而是以质朴的语言,倾诉胸中的感情。同是咏砧,同是写游子,但作者能独辟蹊径,自出机杼,写得真挚感人。诚如《读孟东野诗》所说: 诗从肺腑出,出輙愁肺腑。

篇二: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文言文 (39分)

(一)默写(15分)

1、造化钟神秀, 。(《望岳》)

2、__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3、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

4、予谓菊,。(《爱莲说》)

5、,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滋去,萧萧班马鸣。

6、诗中“班马”的意思是 。(2分)

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以送别环境之清雅,烘托友人间情谊之高雅。

B.颔联用“孤蓬”比喻漂泊无定的友人和自己。

C.颈联将浮云和落日拟人化,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D.尾联以萧萧马鸣之声传依依惜别之情,令人回味。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上文节选自“唐宋八大家”之一______(人名)所写的文章《 》(篇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老人小孩为代表,写游人之乐,更能凸显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B.太守宴席的最大特色是融于山水、就地取材,以泉代酒也足可醉人。

C.宾客的喧哗充分体现了“宴酣之乐”,与太守的沉闷形成鲜明的对比。

D.“太守醉也”既因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也因自己年事已高、精神不济。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12分)

俗以喜人面 1 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2 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3 ,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

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①面:当面。 2 (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 3 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

1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⑴外官不易为( ) ⑵汝言亦不为无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3分)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京官说“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讽刺了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5分)

二、 现代文 (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甚至一些惜别远怀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乙”。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丙”,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的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支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的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4、根据上下文,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3分)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② 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 ①②③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6、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是从 “折柳送别”的________、原因和_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古人“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挖笋记

①好友相约,今年我们两家又一起挖春笋。

②来得早了,笋还少,人却很多。为了找笋,人们三三两两地,这里挖挖,那里刨刨,恨不得掘地三尺,将笋一网打尽。我也不例外。凡有竹叶拱起的地方,我必手脚并用,一探究竟,实在称得上心无旁骛。不知不觉地,我在林中越走越远,还不时蹲下来,翻开一层层灰黄的、快腐烂的竹叶,甚至翻起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不晓得竹林里哪来的那么多石头?)。一不小心,惊扰了睡在叶下、石缝的小虫、蚯蚓。骤然暴露在天光下,吓得它们扭作一团,抽出身来,便惶惶逃走。它们不知道,其实我被吓得更惨!只听“嗡”地一声,头皮发麻,一身毛毛汗。欲待求援,然而四顾无人,身畔只有茂林修竹环绕。

③忽而一阵风过,竹叶沙沙,一股奇异又熟悉的香气飘来。不是青草,不是春泥,也不是任何一种花,更像是青草、春泥和落花之香的集合。一时间,我辨不出这香,不由得有些焦急,就像和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相遇,你惊喜地张开嘴,却偏偏呼不出他的名字。

④我只有低下头,闭上眼,深深呼吸,在日渐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搜寻。此时,香气变得更熟悉了。终于,我辨出了其中的一种香。睁开眼,我紧紧盯着脚下翻开来的、那一层层竹叶遮蔽下的黝黑的泥土。俯下身去深吸一口气,我惊异地发现:正是这肥沃、潮湿的腐殖土,在散发着这奇异的香气!可是,若非竹叶fù盖,春笋萌动,又何来这异香?它应当只属于这片竹林,只属于这个时节。

那时遍地春笋,我们挖笋尚且不及,哪里还有暇他顾?今年呢,那些钻出地面时,总喜欢把几片小小的、黄绿色的笋衣,像面旗帜一样举在头顶的春笋去哪里了?它们似乎一直在躲着我。久寻未果,我慢慢变得沉静下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此时,我发现了今年的第一个竹笋。不一会儿,又发现了一个。原来,竹笋近在眼前,只是我视而不见。

⑥莫非,今年这片竹林要以另一种方式馈赠于我?

⑦此刻,我的世界就是这一片森林。它用自己的落叶,为我滋养出一个安静而又丰富的世界。小虫在叶下栖身,蚯蚓在土里奔突,春笋在泥中拔节,期待有一天冲向云霄。我们总喜欢追索这世界的意义,偏偏忘记了怎样去感受这世界本来的样貌。细细看,慢慢找,静静感受,也许意义就在其中。

19、根据拼音写汉字。fù盖 (2分)

20、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其作用

。(5分)

21、第⑥段加点词语“另一种方式”指的

是,

而第⑦段中“一个安静而丰富的世界”的含义

。(6分)

22、围绕这次挖笋经历,文章第②—⑤段写了三件事,分别是:

(1) ;

(2) ;

(3) 。(6分)

23、下列句子最适合作为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

A.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B.只要不轻言放弃,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C.仔细观察并静下心来感受世界,才可能发现蕴含其中的意义。

D.对于难以实现的目标不要过于执着,惊喜往往会等着你。

三、综合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4—26题。

56米,距离地面106米,共30个极具时尚感的轿厢,当人们进入轿舱时,立刻有梦幻华丽的感觉。

作为国内首个悬臂式屋顶摩天轮,位于地铁8号线和12号线曲阜路站的上海大悦城SKYRING摩天轮采用和伦敦眼相同的拉索技术,整体设计浪漫,轻盈,

舱时,立刻有梦幻华丽的感觉。

去年冬季,浓浓的复古英伦风也萦绕在摩天轮光环下的上海大悦城,在南座一楼一辆从维多利亚时代驶来的马车,带来了伊丽莎白花店,1972中英茶叶铺,莎士比亚图书馆,一战邮局等各种有趣的门店,可以买到干花,英式红茶,英文版图书等各种文艺系礼物。

24、有原研哉设计的SKY RING视觉形象将不会出现在( )上。(3分)

A.SKY RING摩天轮门票 B.上海大悦城会员卡

C.上海借书

证 D.地铁曲阜路站广告牌

25、陈列在莎士比亚图书馆的图书,是英国作品的一项是( )(3分)

A.《鲁滨孙漂流记》、《威尼斯商人》 B.《凡卡》、《竞选州长》

C.《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 D.《二十年后》、《变色龙》

26、在英国展一隅,印有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著名演讲词“never,never,never give up!”

【链接一】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成功奥秘”讲座,那天丘吉尔走上讲台,两眼注视着观众,用手势停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never give up(放弃)!第二是, never,never give up! 第三是,never,never,never give up!我的演讲结束了!”

【链接二】“never”可翻译成“决不”或“从未”。

如果让你来翻译丘吉尔的演讲词,你会译成“决不放弃”还是“从未放弃”呢?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四、写作(60分)

27、题目:最后才发现

要求: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⑵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⑶不得抄袭。

闸北区中考二模?参考答案

1.阴阳割昏晓2.衣带渐宽终不悔 3.带月荷锄归 4.花之隐逸者也 5.朝晖夕阴

6.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2分)7.B(2 分)

8.欧阳修醉翁亭记(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9.(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场景,是众位宾客在尽情欢乐。(3分,判断句及“坐” “而”“众”)

10. A(3 分)11.⑴做⑵见识,见解(各2分,共4分)

篇三:家语

“诗家语”的结构及其表达形式

一、“诗家语”的提出

中国古代的诗歌,随着近体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诗歌的语言结构及其表达形式。“诗家语”概念的出现,从狭义的角度说,诗歌语言有了不同于散文语言的充分理由;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则诗歌在整体表达的形式上,也充分体现了它的独特性与独创性。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六载:

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

有宋一代是诗歌艺术理论进一步专门化、学问化的时代,“诗学”这一概念也正于北宋中期以后,逐渐流行并渐成专门术语。荆公王安石是宋代诗坛的巨擘,也可以说是诗学研究的先驱人物。他将诗歌中词语的某种特殊表达称为“诗家语”,说明北宋诗人已经自觉地将诗歌创作的实践经验,通过归纳与总结,逐渐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层面。王安石将王仲的诗句“日斜奏罢《长杨赋》”,改为“日斜奏赋《长杨》罢”,从形式上看,没有改变一个字,只将“赋”与“罢”作了一下换位,按文理看原句应该更顺畅一些。但细细推敲,王安石的这一改确是有道理的。首先,《长杨赋》本为汉朝著名赋家扬雄的名作,王仲借此自喻,表现出他应试完毕后自得与自信的心情,但“奏罢《长杨赋》”,只是一个简单的动宾结构,“长杨赋”三字也过于直露,改动之后,“奏赋”增加了动作的层次,也使后边的名词更加凝练与老到。其次,在名词后增加了一个“罢”字,使原句的动宾结构,变成了动宾加上一个补语的结构,从而使语言在精练的同时,又丰富了结构上的变化。第三,“赋”与“罢”虽均是去声,于格律无碍,但“赋”字是“合口呼”,发声较为沉闷,而“罢”字为“开口呼”,声音响亮而高昂,恰与作者的精神面貌相吻合。一字之调整,确实显示了诗坛大家的老辣手段。而“诗家语”命题的提出,也为诗句奇特而特殊的组合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出了诗歌语言艺术表现的独特魅力。

二、“诗家语”的组合形式

“诗家语”的组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也是相当复杂的。首先,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分析,“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便是:既出于常理之外,又入于情理之中。譬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对句就不能改成“采鱼船上宿”;“水中宿”三字更能表现农夫为了生计而水陆兼营的辛劳。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也不应写成“春风花朵香”,因为“花鸟香”,更渲染了春意的浓郁;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决不能变成“独钓寒江鱼”,否则生活环境的凄清、落寞与诗人性格的倔强、孤傲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何以见得?!张继的《枫桥夜泊》首句便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按逻辑讲,“霜”何能“满天”?但诗句写成“月落乌啼霜满地”,便大为逊色了。韩愈《咏樱桃》诗有“香随翠笼擎偏重,色照银盘泻未停”两句,也有人认为:“樱桃初无香,退之以香言,亦是一语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明人吴景旭深不以为然,反驳他说:

竹初无香,杜甫有“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之句;雪初无香,李白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雨初无香,李贺有“依微香雨青氛氲”之句;云初无香,卢象

有“云气香流水”之句,妙在不香说香,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而渔隐乃病之,我恐此老膏肓正甚!

——《历代诗话》卷四十九

吴氏连用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李贺《四月》和卢象《东溪草堂》中的诗句,来说明“诗家语”“妙在不香说香,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的特点,极有见地。所谓“本色之外笔补造化”,也包含了“出于常理与入于情理”相统一的意思了。 在“诗家语”的结构中,还有一种情况是“错接”,也就是在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的组合时,通过词或词组的交错衔接,从而达到意象重合、浑融一体的艺术效果。如韦庄《春陌》中的诗句“一枝春雪冻梅花”,按理性逻辑应该是“一枝梅花冻于春雪”,但诗人却将“一枝”这个数量词与“春雪”这个名词对接,而将名词“梅花”反而与“冻”这个动词组成新的词组,形成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的交错衔接,显得别致而新颖。再如李白《清平调词》“解释春风无限恨”一句,本来“解释”当与“恨”组合;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两句,其词组的常规搭配乃是:料敌扬雄赋,看亲子建诗。这样的“错接”词组在辞赋、散文中也每有出现,如江淹《别赋》中的“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两句,按逻辑词组应为“神夺人骇,心惊骨折”,因为“心”不可能“折”,而“骨”又如何能“惊”?同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之句,按理“泉”应与“洌”搭配,而“酒”才能与“香”组合。在散文中出现这种“错接”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句的诗化。 在“诗家语”的表达中,运用比兴、象征、通感、夸张、双关、借代等技巧,达到出神入化,变化无端的艺术境地,更是让读者有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审美感受。李白《送友人》中一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浮云”呼应“游子”,以“落日”映衬“故人”,在这里一己的会心联想,超过了一切语言的诠释。杜甫《赠王侍御》中的“晓莺工迸泪,秋月解伤神”,高蟾《春》诗中的“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春风亦不消”等句,其妙处又如何可以言说!沈佺期之《古意》中“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与骆宾王《咏蝉》之“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均将乐府歌辞名称及其原本歌意,与当前词语之陈述及其情思多重绾合,其巧妙与精致当也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 在“诗家语”的艺术结构中,最为常见的当推“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的关系,正如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将诗句与诗意之关系,比喻为谜面与谜底一样,不少诗歌不能仅作字面的理解,解读者不作意译便不能阐其妙。这已关乎诗歌的基本特征问题,不必

多说。

其次,从语法的角度对“诗家语”进行分析,主要有语言成分的省略与前后诗句倒置两种。省略主语的诗句不胜枚举,甚至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孟浩然的名句“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怀辛大》),便是省略了主语的例子。

谓语也可省略。杜甫《滕王亭子》:“古墙犹竹色,虚阁自钟声”,按句意当谓:古墙犹存竹色,虚阁自送钟声。再如《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生)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均以副词连接前后词组。

宾语也可以省略。如老杜之《赴青城县》:“老耻妻孥笑,贫嗟出入劳。”如补充完整全句,乃是:老耻妻孥笑我,贫嗟出入劳身。再如其《江南逢李龟年》之上联:“岐王宅里寻常见(汝),崔九堂前几度闻(歌)”,亦复如此。

另外诗句还可省略全部动词,达到浓缩句子的作用,最典型的要算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了,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但见残月一轮,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正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诗人只提供情景画面,其余让读者自己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去拼接组合、想象补充。

诗句可以倒置是“诗家语”中最为突出的语法现象。在近体诗中由于格律的限制,有时不得不调整词组组合的顺序,到后来即便不为平仄格律,诗人也由于某种需要故意颠倒词语的先后。譬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句意实为:流水洗客心,霜钟有余响,乃主语与宾语的倒置。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句意实为: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是谓语部分的小主语变为大主语,原主语转为宾语。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题扬州禅智寺》),按词序当为:一蝉雨过噪,松桂飘萧秋。南宋释志南的名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也是谓语前置的例子。杜甫《秋兴》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一联,原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按词序而言,原意的句子还更顺畅更合理,而且从平仄格律的角度看,诗句与原意句均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的律句。但老杜偏不遵循常规,而是将原属宾语位置上的“香稻粒”与“碧梧枝”,硬是拆开来变成分属主、宾位置的词语,遂使诗句在一种拗折的韵味中,透露出奇崛不平的情味来。苏东坡的《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之句,其原意也应为:煎处已翻雪乳脚,泻时仍作松风声。其句法正与老杜同出一辙,故而宋人杨万里在其《诚斋诗话》中特予指出。清人洪亮吉有云:

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如韩(愈)之《雉带箭》云:“将军大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杜(甫)之《冬猎行》云:“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使上下句各倒转,则平率已甚,夫人能为之,不必韩、杜矣。 ——《北江诗话》卷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然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体裁又不仅是诗歌,在这种情况下,“诗家语”的特殊结构,无疑成了诗歌语言的主要表征。

三、“诗家语”的表达形式

“诗家语”由词、词组而成为诗句,它的自然延伸又涉及句法、章法与诗歌整体情思的表达问题。诚如前述,在“诗家语”观念的作用下,诗句间的倒置也是常见的现象。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之上联“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是按时空的顺序来写的;而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之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则完全是时空的倒置,将后来发生的情事写在了前面。在诗歌句法、章法的结撰方面,甚至还出现了整章、整篇倒置的现象。如辛弃疾《鹧鸪天》的下片:“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野老”苦邀词人(翁)到家中作客,怕“翁”不来,便上门迎接。不料在途中的桥上迎面相遇,“野老”见前边有人过桥,先避让一边,待细看后方知对面正是自己要请的客人,便急忙过桥相迎。到了家中才“呼玉友”(指招呼请用白酒),“荐溪毛”(指奉上水生菜蔬),词句完全倒置,这与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的写法是根本不同的。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但粗读不易理解,因为全篇的时序不但完全倒置,而且诗歌的章法也颇耐人玩味。诗人是夜半时分听着钟声停泊于姑苏寒山寺下的,飘泊羁旅的忧愁,使诗人面对着江桥、枫桥下的渔火难以入眠,就在这“对愁”之中,不知不觉“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所以此诗只要倒过来吟读,其意才明白晓畅。这种语序倒置的写法在叙事文学中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它不符合叙事的逻辑性和顺序性,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它不但可以,而且用得好还是一种技巧的表达。明代的谢榛云:“起句当如爆竹”,“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卷一),这首诗在艺术表达的效果上,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起句与结句”的章法要求。

在诗歌句法、章法的衔接方面,时空的跳跃与腾挪,无疑是诗歌表达的显著特点。即便是在“以文为诗”的创作路数中,诗句衔接时的跳跃与腾挪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有的衔接比较“疏”,有的衔接比较“紧”罢了。先看“疏”的。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上联写李龟年当年之盛。李是玄宗时的著名歌唱家,杜甫遥想他于开元全盛之时,曾多少次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府宅中宴饮歌唱,那时享尽太平,是何等的繁盛与快乐。谁知一场“安史之乱”,葬送了盛唐的大好年光,时代进入了衰退之期,人生也忽忽飘入萧瑟的晚年。这时的诗人已是五十九岁了,飘泊流浪于潭州(今长沙),所谓“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逃难》),流离之苦难,溢于言表。而此时的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客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诗的下联一下子跳到眼前之悲,沧桑慨叹,无限凄凉。“落花”的意象,一语双关,委婉而动人。上联与下联的时空跨度竟达二三十年之多。再如,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此诗是诗人凭吊诸葛亮“八卦阵”古迹时所写,全篇短短的二十个字,上联十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下联十字则对“蜀吴联合”战略的失败,表达了深沉的感慨,作出了言简意赅的评价。以如此少的文字,写如此丰富内容的主题,非诗歌不能为。

再说“紧”的。如宋代柳开的《塞上》:

鸣鈗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诗歌居然也可以像摄影、雕塑、美术等造型艺术一样,定格生活中的瞬间情景或聚焦某一特定的情事,也就是说同为语言艺术,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全篇不可能仅表现如此细微的对象,但是诗歌可以。诗人就像一个技术高超的摄影师,把战场上一个最精彩的瞬间拍摄了下来。塞外大漠上,风停无声,窥探宋朝边境的胡骑正悄悄地迫近。蓦然间,一支响箭直刺云霄,在寂静的紧张气氛中更带着呼啸之声,充满了强劲的威力。敌军因毫无思想准备,一个“提”字、一个“看”字,表现了敌人的惊慌和胆怯。诗写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箭是敌军进入埋伏的信号?还是宋朝军队向敌人发出的警告?胡骑将如何举措等等,读者均可于无字处读、于想象中找。更主要的是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以物象为主构成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一种自豪、高昂的精神风貌,令人回味不已。这种具有浓缩性、特写性的艺术表现,在咏物诗、题画诗等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这首诗的衔接相当紧凑,体现了宋诗的某些特点,但其中仍有表达上的跳跃腾挪之处。

总之,与“诗家语”相关连的诗歌的种种表达形式,诸如跳跃、腾挪、省略、写意、点染、

联想等等,无不显示着其艺术上的独特性,它在展示给我们广阔探索空间的同时,也暗示着我们:如何去把握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如何来指导我们现实的诗词创作。

诗家语

诗词对联基础知识与写作技巧系列讲座

作者: 流氓才子

第十四讲 诗家语

写诗要用“诗家语”。这是北宋大文学家、大政治家王安石提出来的。什么是诗家语,王安石没有下定义。

“诗家语”按我的理解,就是“诗的艺术语言”,诗和其他文学样式是用同一种语言,但诗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又确有不同,这并不像新诗最早的“尝试”者胡适先生说的那样:“诗国革命何由始,要使作诗如作文

诗的语言与散文语言到底有什么区别?历代文人学士比较能接受的共识是诗与散文在语言上有层次之分。明人苏伯蘅说:“言之精者之谓文,诗又文之精者”。《清诗话》收录了吴乔的《答万季埜诗问》有一段很精彩的文字:

“问:诗与文之辩?答:二者岂有异?唯体制辞语不同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美,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酒与饭比,提升程度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当然更精致,更精美,更精华。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9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

    闻砧高中阅读答案篇一:闻砧高中阅读答案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