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正文 本文移动端: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2016-10-17 10:55:0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读】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景象。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背后,生态旅游在我国仍然面临着一些基本问题和矛盾,影响其进一步深入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及实践,总结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几大矛盾,之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经验,提出对策与方略,以期为我国生态旅游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旅游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当前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仍未统一。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指出,生态旅游是“对自然区域负责的旅游,既保护环境又为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认为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以及其他附带的文化因素),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同时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利益。”虽然生态旅游的概念多种多样,但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概括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其旅游对象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系统;

2、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为原则,强调旅游的可持续性;

3、生态旅游不仅强调对当地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还强调通过旅游带动社区发展,以此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追求的是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旅游因其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其兴起之初,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尤其是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深入推广及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实践模式。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方面均取得一些成绩,但整体看来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发展在概念认知、理论研究、实施保障(管理、政策、法律规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矛盾分析

1、生态旅游风行与大众认知偏离的矛盾

近些年,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以此为宣传品牌的旅游景区纷纷涌现,但是部分政府部门和大众对于这一概念相对陌生,对其认知程度较低,甚至出现较大偏离。

一些人将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乡村旅游等混为一谈,更有甚者将生态旅游理解为大众旅游,将所有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活动和与生态相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这种对生态旅游内涵理解上的偏差,造成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表象上,开发实践也与生态旅游的本意发生的背离。

这种生态旅游的风行和大众认知偏离的矛盾,使得“生态旅游”这一极富市场吸引力的品牌被滥用于国内各大景区的宣传与开发,“伪生态旅游”产品层出不穷,这又会进一步误导公众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加剧生态旅游的泛化、低俗化。

2、旅游实践对理论研究的需求与相关研究滞后的矛盾

生态旅游实践的开展,需要有强大的理论背景作为支撑,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正确的引导实践,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纵观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历程,其研究主体虽然呈现多样化趋势,包括旅游学、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但仍存在实证性和理论性研究较少,而偏重应用性研究的问题,无法为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实践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科学指导,而且也不便于生态旅游统一的概念框架的建立以及整个研究体系的构建。旅游实践对理论研究的需求以及相应研究滞后的现状,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领域所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3、低密度、保护性开发与开发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矛盾

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同时关注经济收益。生态旅游的收益除用于生态保护外,首先考虑使当地居民受益。因而,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追求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中生态保护优先的特殊性决定其自身的发展是无法规模化的,它在开发强度、游客规模等方面必须有所控制,但是这与开发商一贯的追求效益最大化之间的存在很大矛盾。一方面,如果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相关控制来进行旅游开发,那么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除去投入与维护成本以及社区居民收益之外,生态旅游反馈给旅游开发商的收益必然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旅游商业价值则是旅游开发商的首要追求,生态保护则退居其次,造成了生态旅游低密度、保护性开发与追求旅游收入的矛盾。

4、生态旅游有序化开发的要求与相关规范缺失的矛盾

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为核心,追求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生态旅游发展要规范、有序的展开。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关于生态旅游的标准和规范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造成各种“伪生态旅游”大量涌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以生态旅游为口号的无序化开发,导致景区盲目开发、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违背生态保护的事件层出不穷。因此,生态旅游有序化开发的要求与相关规范缺失的矛盾是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案例分析

本文以生态旅游开展较为成熟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为例,分析并总结其发展经验,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黄石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的国家公园之一,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强调保护当地特有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及其生。该公园的开发在经营理念、保护措施、资金运用、保障措施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对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开发理念

公园的开发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而是为国民提供良好的游憩机会,让游客感受和了解自然,同时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其环境保护意识,依靠公众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以生态保护、环境

教育为目的,兼顾经济获益的发展理念是黄石公园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2、生态保护途径

措施维护:以生态学原理和规律为原则,维护公园内动植物种群的平衡和自然状态,如实施“以火管理”的措施等。同时,通过景区规划等措施减少人类活动(例如旅游)的影响。

旅游项目设置:体现教育性、体验性和环保性。通过“初级守护者”等参与性项目的设置,使游客自觉成为公园生态环境保护者;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严格控制。

宣传教育:开展各类研讨会,为大众提供全面接受生态教育的机会,并通过讲学和探讨等形式,扩大对生态保护理念的宣传。

3、科学研究

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对国家公园内的旅游、餐饮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进行研究,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4、资金来源

黄石公园最大的资金来源是联邦政府拨款,这是该公园能够摈弃以经济收益为驱动,以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的经济保障。公园同时通过以授权特殊商业活动(例如,公园的餐饮、住宿等)来收取费用,但公园管理机构并不参与这些商业性经营活动,而是这些活动的监督者。个人、团体和公司的捐赠也是公园环境保护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篇二: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摘要】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朝阳型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的发展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旅游需求还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生态旅游并不是新出现的一个名词,其产生,发展都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本文就先从生态旅游的含义谈起,接下来又说了说生态旅游发展种存在的问题,,然后又根据这些问题谈了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最后又说了说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总之,生态旅游是对旅游资源重要的利用方式之一,只有对生态旅游加以鼓励,我国的生态旅游才会更好的发展。

一 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其利用环保的手段,对所在区域的旅游景点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加大本地区的旅游的经济价值,并用取得的经济利益对景点进行维护,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 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1利于绿色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广大的大地上分布着众多的绿色生态旅游美景,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或者国外的游客来旅游。而我国的生态旅游是“绿色”的产业。绿色产业是当代人的最爱,而生态旅游的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绿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国家而言,这类行业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更能让本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会陶冶情操,会让那种吃客宰客的旅游常态消失,从根源上让我们的出行变得舒心健康。

2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健康的旅游方式符合国家的战略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开放型经济、海外投资实现第二次腾飞提供了平台。金融是市场的血液、经济的灵魂。可以肯定,未来在我国的企业规划中,生态旅游企业将大有用武之地。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人才、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存短板,“走出去”的企业,对有着一定商业风险的投资主导型合作模式,还不够适应。正因此,更期待充分发挥金融“软实力”的先行优势和引领作用,在成为赣企“走出去”坚强后盾的同时,逐步发挥金融资金撬动项目、提供信息、增强对外形象和实力,最终促成企业对外合作的超前对接优势,以共赢为最终目标,用金融手段建设命运共同体,用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将江

篇三:生态旅游管理类论文:研究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生态旅游管理类论文:研究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在生态旅游概念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 采取重视旅游地质学等学科的研究,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等措施,拓宽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全新的理论体系, 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

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

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

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

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 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1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