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伏尼契《牛虻》 正文 本文移动端:伏尼契《牛虻》

伏尼契《牛虻》

2016-10-15 13:31:1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中的南方淑女形象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转向成熟的过程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绿色山墙的安妮》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用眼睛透视心灵—评析《老人与海》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On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s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对策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幽默语言的翻译 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 交际式语言测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谈成本领先策略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格兰仕为例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

43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44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

45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

46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

47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48 从文化角度看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

49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50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51 The Influence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52 从释意学理论看中英口译

53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

54 中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55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56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

57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58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59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

60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61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

62 浅谈象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63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

64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65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66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67 新经济原则在商品买卖会话中的运用

6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6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0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

71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72 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73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

74 天才的悲剧人生——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

75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76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8 艾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自然诗写作风格对比分析

79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

80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81 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

8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83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84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85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

86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87 论《宠儿》中的母爱

88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

89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

90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

91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92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3 中英文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94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95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96 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德莱赛《珍妮姑娘》中珍妮的形象

97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教主题的研究

98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 99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100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

101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102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103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04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05 《蝇王》中的象征

106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10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8

109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110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11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112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113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14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

115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116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

117 理想政体的历史超越性探因——《理想国》、《乌托邦》和《新亚特兰蒂斯》中哲学家的自我中心共性

118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119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120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121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122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

123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24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125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

126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127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128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

129 专有名词普通化

130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

131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13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33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134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135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136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137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138 比较分析《长干行》不同译文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139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

140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

141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142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143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

144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145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

146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

147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

148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149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15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1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152 A Research on Frances Burnett’s “Fauntleroy” Writing Style

153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154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155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

156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157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158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159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160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61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1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3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164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

165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1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68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169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

170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171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女性的“物化”现象

172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173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174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175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孤独的割麦女》

176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177 Cultural Approaches to the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Brand Names

178 浅谈英语中歧义

179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180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

181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

182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183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

184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

185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

186 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策略研究

187 试论英语学习中的动机

188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189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

190 英汉招呼语对比与应用研究

191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92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193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194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195 浅谈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19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197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198 消费文化社会下嘉莉的生存斗争

199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

200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

篇二:《牛虻》鉴赏

《牛虻》读书笔记

一、概况

(英)艾捷尔.丽莲.伏尼契(Voynich,E.L.)著;

伍志辉 周德安译;

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二、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 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 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1892年,她和一个受过她帮助、后来从流放地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担任了流亡者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 她还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还结识了普列汉诺夫、札苏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出版。苏联作家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对牛虻有过高度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牛

虻这个人物 曾影响了许多当时的青年。 伏尼契还创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说《杰克 雷蒙》(1901),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奥利弗 雷瑟姆》(1904),叙述“牛虻”离家出走后13年的经历的小说《中断了的友谊》 (1910)。 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纽约寓所去世。

三、作品内容概要

英国青年亚瑟就读于一所意大利大学,他父母双亡,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掌握了家产,对他冷淡排斥,大嫂裘丽娅更是视他为眼中钉。惟一能给他以关心和安慰的只有青梅竹马的女伴琼玛和爱他如子的蒙太里尼神父。 任意大利比萨神学院院长的蒙太里尼神父是亚瑟家的旧交,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亚瑟非常崇敬和信任他。在一个闷热的夏夜,亚瑟和蒙太里尼谈心时向他透漏了自己想参加大学里为反抗奥地利统治、解放意大利二成立的秘密团体“青年意大利”的打算。深知其危险性的蒙太里尼十分担心,劝说亚瑟和自己一起去阿尔卑斯山采集标本,好找机会说服亚瑟改变计划。然而,虽然他们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蒙太里尼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不久,蒙太里尼被天主教会任命为阿平宁山区的主教,这意味着他将离开亚瑟,而新来的接替他的卡尔狄神父又让人难以信任。由于担心亚瑟的安危,蒙太里尼很不愿离开,他希望亚瑟挽留自己,但亚瑟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劝他上任,他只好忧心忡忡的离开。 琼玛与亚瑟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她也是“青年意大利”的积极拥护者,因此与这一团体的领导人之

一波拉交往逐渐频繁。这使亚瑟心生妒忌,单纯的他在忏悔时受卡尔狄神父的欺骗,讲出了青年意大利党的一些活动情况,还说出了波拉的名字。不久,他和波拉便被奥地利军警逮捕。在狱中,亚瑟经受住了种种折磨,拒不招供,最后在哥哥的干预下被释放出狱。当他在狱吏口中得知是卡尔狄出卖了他时,心灵受到极大的刺激,对伪善的宗教产生了怀疑。前来迎接他出狱的琼玛误以为是亚瑟出卖了同志,打了他一个耳光后愤然离去。 伤心绝望的亚瑟刚回到家里便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企图将他赶出家门的嫂子告诉他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亚瑟是她母亲和蒙太里尼的私生子!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亚瑟对人世、对宗教的所有美好回忆,他砸碎了家里的耶稣神像,留下了一份遗书,最后藏身到一艘开往南美洲的船上,去了巴西。 13年之后,新即位的教皇为了收买人心,对政治犯颁布了大赦令,自由主义热潮席卷了意大利。在南美已漂泊数年的亚瑟历尽磨难,在形体、外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的变化,唯有思想深处解放意大利、反对教会的信念没有改变。他在旅居法国期间化名为列瓦雷士,以“牛虻”为笔名,以笔墨为武器继续着与反动势力的斗争。这时他应几位意大利名流的邀请回到意大利,为他们写作讽刺时政的文章。在一个偶然的场合,琼玛见到了他,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因为从他身上,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爱人亚瑟的影子。 琼玛当年在看到亚瑟遗书时深受打击,认为是自己害了亚瑟,久久不能原谅自己。现在,她渴望牛虻就是亚瑟,并一次次的进行试探,但牛虻感于过去的痛苦,一直不愿开口承认。 牛虻的讽刺文章犀利甚至刻毒,对敌人毫不留情。新任

的红衣主教蒙太里尼以其谦和的风度和无可非议的德行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但牛虻仍然撰文无情的攻击他,这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牛虻不愿只是做纸上谈兵的斗争,他一边写作,一边组织起义。准备起义,他到阿平宁山区去偷运军火,被密探发现。枪战中他本可以逃掉,却因蒙太里尼的突然出现而在一时犹豫中被捕。牛虻在狱中见到了蒙太里尼,与之相认,要求他做出选择:要么脱离教会,与自己共同战斗,要么继续做教会忠实的奴仆,看着自己走向死亡。蒙太里尼劝服不了牛虻,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煎熬,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牛虻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狱吏,他们自愿带信给琼玛。在信中牛虻终于原谅了琼玛,承认自己就是亚瑟,并向他她表达了始终不渝的爱情。牛虻英勇赴死后,丧子之痛和深深的悔恨摧毁了蒙太里尼的意志,他在复活节作完疯狂的演讲之后,黯然辞别人世。

四、精彩段落摘录

1、走在黑暗里的人们看到了伟大的光明。(第10页) 走在黑暗里才更加清楚光明是多么重要和伟大。

2、宣誓有什么用?约束人的并不是誓言。如果你对一桩事情有了某种感受,你就受它的约束了。如果你没有那种感受,任何别的东西都约束不了你。(第14页)

束缚人的并不是什么所谓的誓言,而是一个人自己的信仰和决心,而正是这种信念让牛虻义无反顾地献身。

3、如果我必须去死,我会把黑暗当作新娘。

这是作为一个勇士的誓言,证明自己坚定的信念。

4、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说明他对自己的决定绝不后悔,他做着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所以不管怎样内心都是愉快的。

5、如果一个人必须承担一件事情,他就必须尽量承担。如果他被压垮了下去——哼,那他就活该。

6、如果你已经发现了牺牲的道路,发现了那条通向和平的道路,如果你已经结识了至亲至爱的同志,准备解救那些在暗中哭泣和悲痛的人们,那么你就务必要使自己的心灵免受妒忌和激情的侵扰,要使自己的心灵成为一个圣坛,让圣火在那里永远燃烧。

7、想想它回过头去——在众人的面前那样无依无靠——因为大山不愿压住它——因为岩石无心遮住它——忌妒那些能够 逃进某个地洞藏身的老鼠;想起了一个灵魂已经麻木——想喊无声,欲哭无音——它必须忍受、忍受、再忍受。

8、记住有一个高尚而又神圣的事业,接受这一事业的心灵必须纯洁得不受任何自私的杂念影响。这种天职也是教士的天职。它不是为了一个女人的爱情,也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片刻儿女私情,这是为了上帝和人民,它是始终不渝的。

这个事业对他来说更加超越了儿女私情,始终是他的最高信仰。

9、上帝不允许我说他没和你的灵魂对过话。但是别忘了发生这件事的时候你自己的状况,不要把悲伤或者病痛的幻觉当成是他的显灵,如果他真的愿意在死亡的阴影中回答你的问题,你也一定不要把

篇三:《牛虻》简介

牛虻(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小说)《牛虻》(The Gadfly)是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小说,作者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原书出版于1897年),该书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

内容简介

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叠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亚瑟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蒙太尼里发现了亚瑟的活动后十分不安,想方设法加以劝阻;但亚瑟觉得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琼玛,悄悄地爱上了她。 蒙太尼里调到罗马当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尔狄成了新的神父。在他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他们的被捕,连琼玛都以为是亚瑟告的密,在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亚瑟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对神甫竟然会出卖自己感到震惊,同时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来是他的生身父亲,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要发狂。他一铁锤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以示与教会决裂。然后他伪装了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亚瑟度过了人间地狱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牛虻”了。他受命于玛志尼党揭露教会的骗局。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红衣主教蒙太尼里为首的自由派实际上乃是教廷的忠实走狗。牛虻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

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人物形象

牛虻: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深爱过两个人——父亲蒙太尼里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他的内心承受了非人的炼狱般的折磨。他给我们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该为什么活着。

牛虻最后在遗书里写下的一段话,至今成为经典: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和处决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

牛虻:终生只爱一个人

她,琼玛——牛虻在亚瑟时代就对她心生爱慕,只可惜由于无意中泄露了组织秘密,被视为叛徒。琼玛的一记耳光打碎了亚瑟的心,他的爱情也从此暗淡下来。13年后,当亚瑟化作牛虻归来,身心俱已大变。他记恨琼玛对他的伤害,即使在她面前内心再次强烈地翻滚着爱情,也不承认自己就是曾经的亚瑟,这种残酷的折磨让琼玛一直生活在悔恨和内疚中。直到死前,他才给琼玛留下一封告别信,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那种撕心裂肺的爱情让琼玛悲痛欲绝。“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脖,扎着一根辫子拖在身后。我仍旧爱你”。

牛虻:也有另一场纠葛

她,吉达——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她在对牛虻的疯狂爱情里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牛虻并不把她放在眼里,她只是他在某些场合,某些需要时的陪衬。她怎么能甘心呢?她不仅要占有牛虻的肉体,还要争取他的灵魂。可是,牛虻的灵魂除了属于革命,属于自己的信仰,还属于暗恋他的琼玛——他的同志和战友。这就注定了无论做什么,怎样做,吉达都是和悲剧连为一体的。但吉达就是愿意以这样的方式燃烧自己,直至化为灰烬。 牛虻:残酷“封锁”父爱

他,蒙太尼里——曾是他的榜样和偶像,他曾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但他没想到他曾私通自己的母亲,而自己就是他的私生子。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让亚瑟的信仰彻底崩溃。这一事件也直接决定了亚瑟时代的结束。他留给这位“敬爱的神父”一个投海自杀的假象,让这位“父亲”的内心多年来一直浸泡在灵魂的煎熬里。13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但父子之情已经在各自信仰的极端冲突中痉挛与压抑。父亲最后目睹了儿子的死亡,但他的灵魂又怎可能得到安息,他很快也随儿子而去。

作品鉴赏

《牛虻》一书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小说主人公亚瑟的成长是通过各种矛盾冲突来表现的。这种矛盾冲突主要包括父子关系、宗教信仰两个方面,集中体现在亚瑟同神甫蒙太尼里的关系上。开始时,亚瑟并不知道蒙太尼里是自己的父亲,而只是把他当作慈爱可亲、堪予信任的神父。当时的亚瑟受到了争取民族解放独立思想的影响,在跟神父的讨论中坚持认为:做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与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并不矛盾。他不知道两者在当时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父对这种天真的想法十分担心,他寄希望于将来能偷偷打消会导致亚瑟反教会统治的危险思想。然而亚瑟对神父因父子私情而产生的宽容却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宗教与革命是可以统一的,并且不恰当地把神父看作是教会统治的代表。由于这一错觉,当新神父到来时,他立即遭受惩罚:他和所有的革命党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儿时女友琼玛给他一记耳光,人家告诉他新神父告密,以及蒙太尼里就是他父亲时,他那天真的幻觉才痛苦地消散。他开始认识到民族独立与教会统治是势不两立的。这次挫折对亚瑟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又是火中凤凰的新生。因此,亚瑟自杀这一情节安排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是小说的精华所在。从此之后,亚瑟再也不是旧“亚瑟”了,他变成了“牛虻”。

“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意味着他将是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果然,当“牛虻”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激起读者对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结尾对牛虻慷慨就义的描写,则是特别精彩的一笔。

《牛虻》1897年在英国出版,在本国文学界一直默默无闻。但半个世纪后被译成中文时,深受中国广大青年的喜爱,先后发行一百多万册。造成这种比较文学中罕见的事例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青年所持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倾向,他们乐于阅读革命志士传奇式的故事,学习并且仿效那些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形象。

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

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

爱尔兰迁居伦敦。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 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游历两年,她和俄罗斯与波兰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1892年,她和一个受过她帮助、后来从流放地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担任了流亡者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

她还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还结识了普列汉诺夫、札苏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出版。苏联作家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对《牛虻》有过高度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牛虻这个人物曾影响了当时的许多青年(参见刘小枫文)。

伏尼契还创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说《杰克·雷蒙》(1901),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奥利芙·雷瑟姆》(1904),叙述“牛虻”离家出走后13年的经历的小说《中断了的友谊》(1910)。

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纽约寓所去世。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伏尼契《牛虻》》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7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伏尼契《牛虻》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