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学国学的意义,学国学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正文 本文移动端:学国学的意义,学国学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学国学的意义,学国学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2016-10-15 11:19:5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学习国学的意义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在于:

一、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字串1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以前在家吃饭很挑剔,自从读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之后,我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吃饭时即使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掉。”由于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二、健全人格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三、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四、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孩子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

篇二: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尚书?泰誓下》

【译文】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做起。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 仁者无敌(仁慈的人是没有对立面的)《孟子》

(二)让孩子乐于孝悌, 学会感恩

“孝”,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小册子,即《孝经》和《二十四孝》。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呢?就是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敬老孝老的精神,把这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适应老年社会要求的新路子。为此,突出强调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孝道,就显得格外重要。子女、晚辈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更要在精神上尊敬、体贴、关爱老人,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试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增广贤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韩诗外传》这样的句子,这样的道理,如果早早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我想,这个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三)让孩子们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如今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祖辈父辈的精心呵护下,从不晓得关心他人,自然而然的生成了自私自利的缺点。

责已之心责人,恕已之心恕人。——《增广贤文》。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将心比心,则整个社会再没有人际之间的明争暗斗、家庭矛盾、贫富悬殊;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么国与国之间战争恐吓也将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社会就是个和谐、大一同的社会。因此学会互相理解宽容在当今世界对我们太重要了。

国学经典中传承理解宽恕的思想句句珠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厌恶的,不要施之于别人。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

(四)让孩子学生明是非,学会反省,知错能改

如今的孩子,学习被动,对于师长的关心与教育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反向为之。这就是因为孩子没学会辨是非,辨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自身的行为如何,没学会反省。国学经典当中教育人们辩是非、反省等方面的文章句子很多。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 《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这也就是说做人必须明是非。

“知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标准,一条底线,也就是有羞耻心。它是一个人言行的底线,有羞耻心,他就会自律,自觉不做不道德的和会招致耻辱的事;在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就会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耻才能有所不为,才能自觉走上正道,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不可救药。所以知耻历来为中华文化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孟子则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道了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接下来自然而然会知道“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李顒《二曲集》卷一)意思是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让我们怀着虔诚与敬仰,领着孩子们踏上读经之路,让经典伴随着他们成长,让孩子在醇厚的文化熏陶下,传承优秀的民族气质。

即因材施教、率先垂范、学无常师、学思并重、启发诱导和循序渐进。西方的圣人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中国的孔子更早于苏格拉底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学经典的教育方法,是我们目前教育界亟需研讨的课题。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国学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在中国原指的是太学、国子监等教育机构。后来专门指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学问。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这四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时至今日,学术界及社会上对国学的概念、范围也各有看法,一般分为狭义和广

义两种概念,前者指儒家学术文化及诸子百家,后来则扩大到中国一切的传统历史文化。晚清国粹派辜鸿章、章太炎都发表文章,结成社团,倡导国学。

二、国学的发展

国学于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兴起, 二十世纪20年开始盛行。从二十世纪初起,国学有两次振兴。第一次是“五四”后兴起的国学热。那时,不仅北大、清华等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各地还应运而生了不少国学刊物。国学的另一次振兴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有北大版《国学研究》的问世,后有《人民日报》的助燃,以及诸多国学大师的呼吁,引发了关于国人对国学的大讨论。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学的价值得到世界上许多人的认同。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基。

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三千多所学校恢复教授孔子学说。在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国学热”。

三、国学发展的现状

据研究发现:我国的国学经典教育存在两个问题:第—,对国学概念认识不清,概念认识比较狭隘,认为国学经典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书籍。

第二,主张以“四书五经”为主体内容的诵读活动,一味苦读,死读,从而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喜欢国学内容,不认可。

第三,教师对国学教学感到茫然,主动参与意识不强,重形式、轻内容,对国学教育工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怎样不断探索,寻求适合儿童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方式呢?在新课程语文教材中以及《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有效融合现代与传统的精髓,以学生为本,注重德育为先,以达成师生主体身心结构完善,思维与理想健康,于快乐中自我实现,收获成功的教育教学目标。于是,我开始了“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构想。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为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寻找有效的途径。

四、研究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璀璨瑰丽,高峰迭起,无数灿若星汉的古散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当前,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及诵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2001年《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学习国学就有许多积极意义。

1.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文化的韵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炼的词句,对培养孩子的语感、发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独到的作用。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背诵,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化底蕴,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

国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传承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3.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五、理论依据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国学经典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区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下一下发展区的发展。

2.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

基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国学教学应该分年级,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思路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实施整体性教学。

3.教育心理、生理学理论

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文

篇三:国学的意义

在当前世界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及文明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学,以求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和谐、和平的发展。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沉淀与集合,既是中国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的年轻人大多是看着漫画书、动画片长大起来的,学习教育也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国学知识接触积累有限,自然的就缺少了一种人生的底蕴与沉淀,造成了今天浮躁之气盛行。国学的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贵在坚持,不是简单的学习几首唐诗宋词就能完成的。优思慧国学秉承这一理念,实施国学教育,让孩子在国学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进步。这一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对一个人心性的磨砺过程,更是对人生底蕴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国学是历史文化所在,是我们民族的根本。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使人们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学好国学,并不是机械地看书、读文章,使他们成为自身的标码,而是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份感动。国学作为具体的历史文化概念,既包括国粹,也包括糟粕。研究“国学”,要去粗取精,要从文化的领域和视角来认识国情,认清中华民族的长处与短处,寻找出历史上的中华民族曾经繁荣兴旺与危亡衰败于文化上的原因所在。学习国学,在于对中国文化保持理解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深刻的反思——在感悟的同时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追捧和机械地复制前人,这才是国学真正的真谛。

简单来说,学习国学,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习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使我们确立稳定的信仰与价值观,启迪良知,明心见性,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国学的意义,学国学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2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