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故事 正文

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故事

2016-11-26 13:55:4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华佗张仲景小故事

华佗博览古代医案,多年的临床实践,丰富了他的医疗经验。他断病准确,创造了许多奇迹。华佗在内科方面 的诊断医术相当高明。他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病症的规律。他通过对病人面目、形色、病状的观察,可以判断病人 的吉凶,甚至可以预见一个人的生死。他对临死的人的面容观察和描写,更为详尽,共有七十六条,其中有许多地 方同现代诊断相似。

一次,华佗走进盐渎(今盐城)的一家酒店。看见严昕正和朋友饮酒。华伦仔细观察了严昕的脸色,问他说: “你身体不舒服吧?”严听听了,很惊讶,说:“我身体很好呀!”华佗说:“你脸上已显示出严重的病状,恐怕 要患中风病吧。你可千万别喝酒了!”严昕听后置若罔闻,继续饮酒。回家途中,严昕乘车走了几里路,就从车上 晕倒在地。第二天,他就死了。

还有一次,华佗去探望一个叫徐毅的官吏,正值徐毅患胃病。徐毅高兴地说:“华大夫,你来得正好。我昨天 胃痛,请一位大夫针灸,针后咳嗽得很厉害,简直是坐卧不安,您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华伦仔细地观察了针灸的 穴位说:“医生没找准穴位,他没扎到胃部而扎到肝脏里去了。你这几天食欲不振吧?要安心休养!”华论走出房 间后,对送他出门的家属轻声地说:“准备后事吧!徐毅顶多能活五、六天”果然,第二天徐毅病势转重,五天后 死去了。华佗能做出这样的诊断,说明他的经验十分丰富。

华佗不仅精通内科医术,对治疗体内寄生虫,也有独到的功夫。

有一次,广陵(今扬州)太守陈登患肚子痛病,面红耳赤,饮食不进。他听说华伦能驱治寄生虫,便请来华佗 诊治。华佗望了望陈登的气色,摸了摸他的脉搏说:“你的胃里长了虫子,若是不及时治疗,就要发展成一种肿烂 的毒疮。你是不是吃了不清洁的鱼啦?”说完,华佗便从药囊中取出几种草药,煎煮成两大碗药汤,让陈登服下。 服药不久,陈登吐出了许多红头虫子,肚子果然不痛了。华佗在妇产科和小儿科方面的经验也颇为丰富,达到了很高水平。

有一个妇女,患了很重的病。腰酸背痛,吃不下饭,喝不了水。前来请华佗医治。华佗模完脉对妇女的丈夫 说:“从脉上看,她是怀孕期间受了伤,胎儿没下来。”妇女的丈夫说:“对了,她是受了伤,可胎儿已经生下来 了。”华佗又说:“按脉理看,胎儿还在肚里,先治治看吧!”就一面叫她吃药,一面给她扎针。隔了一天,那妇 女肚子疼的厉害,又来请华佗诊治。华佗检诊完毕说:“从脉理来看,跟前几天一样,她这是双胞胎。在她受伤以 后,‘第一个婴儿生下来的时候,由于流血过多,第二个就没能顺利生下来,以致胎儿死在肚中,影响血脉不通, 这就是她的脊背疼痛得厉害的原因。”后来,请接生的人动了手术,果然从那个妇女的肚子里取出一个男孩来,胎 儿手脚齐全,只是颜色已经变黑。 东阳地方有个叫陈叔山的人,请华佗给他两岁的孩子看病。他的小孩患了严重的痢疾,日夜哭吵不停,身体消 瘦,其他医生都不敢给治了。华伦先摸脉,接着摸摸孩子的全身,又看了看孩子的咽喉,对陈叔山说:“你的孩子 生病,是他母亲身体不健康,奶水营养差的缘故。生病以后,调养的又不好,所以弄成这个样子。”华佗给孩于服 用了自制的“四物女宛丸”,不到十天功夫,病就好了。 华佗还创造性地运用“心理疗法”。有一个郡的郡守得了重病,华伦检诊后,退出病房,告诉郡守的儿子说: “你父亲得的病很奇怪。他的肚子里积了很多淤血,服药根本无效,只有他大发雷霆,吐出淤血,病才会好。”郡 守儿子着急地说:“怎么才能让他吐出淤血呢?”华佗说:“请你把你父亲的缺点告诉我,我给他写封信,大骂他 一顿。他一生气,就会将淤血吐出来。”后来,郡守看见华佗给他的信,果然动怒了,他气愤地说:“华佗简直是 侮辱我的人格!”

说着,他立刻吐了大量黑血,不久,病就痊愈了。

华佗治病,不墨守陈规,而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治疗”。曹操患偏头风病,久治无效,经华佗 针刺就不痛了。倪寻和李延两人,也都患头痛发热。华佗给倪寻吃泻药,给李延吃发汗药,结果治好了。别人问他 这是什么道理。华佗回答说:倪寻是伤食,李延是外感,所以治法不能一样。”

张仲景与饺子

饺子是我国历史悠久、南北通食的一种食品,在冬至和春节期间,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饺子的来历吗?饺子至今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

古时候,人们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以前将饺子包好,待到子时吃,因为这时正是正月初一的伊始,也是辞旧迎新之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另外,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饺子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饺子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担任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一生为官清廉,但不满于当时东汉王朝的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愤然告老还乡。当他途经家乡白河岸边时,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以后渐渐形成习俗,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做“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篇二:医德故事

历代名医医德故事

历代名医医德故事

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

颗璀璨的明珠。中医的魅力与光辉并不仅仅来源于她神奇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还有就是历代中医大家们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医德!医德的发展是与医术一起发展,传承至今的。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我们从以下五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医家中便能浅析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医德内涵。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他认为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 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 喻昌: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医生为患者诊疗时诚心不足、耐心不够,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的情况是其中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患者有时在接受医生诊疗期间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和医生配合,但是明代名医喻昌认为,“然敬设诚致问,明告以如此则善,如彼则败,谁甘死亡,而不降心以从耶?

”“此宜委屈开导,如对君父,未可飘然自外也。”从喻昌所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病人如果诚心,尽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为病人服务,病人怎么可能不与你交心,不配合你工作呢?所以在自身修养方面,行医之人应该好好领会喻昌之言的深意!

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崇祯辛巳(公元1641

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世人都只看到名医的光环与伟大,却很少知晓名医的难处。孰不知学医难,行医更难,做名医尤其难。这里的“难”不仅是说成为名医的过程艰难,而是如徐大椿所言:凡求治于名医者“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其病必迁延日久,屡易医家,广试药石,一误再误,病情数变,已成坏症”。可见病人及患者家属对名医所寄予的希望很大,要求很高,有的病虽然迁延日久,但若经过积极救治还能转危为安,但是很多患者被一些庸医折腾过久,即便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然而病家常常又不会理性看待,甚至责怨名医。徐氏以上所言便是告诫名医不可过高地看待自己,名医说到底是人而不是仙,同时也是对患者及其家属们的肺腑之言。名医如此,普通的医生更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徐氏所言名医也讽指一些徒有虚名的“名医”,

他直言道:“获虚名之时医,到处误人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命也。有杀人之实而无杀人之名。”

医德、医术佳联妙对 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品味,久传不衰。 医生的职业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益寿延年。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品味,久传不衰。

立论活人,当年无愧谥医圣;

善书妙说,今日有情颂良方。

一位造福一方百姓的湖南长沙太守,又是悬壶济世、万民称赞的神医。

志在救人,剂温凉寒暖,而万姓感德;

心欲济世,诊沉浮迟数,乃千古扬庥。

这是陕西药王山中药王庙内的一副对联。通俗易懂的联语,对唐代一钱罄矣还栽菊;

四壁萧然不卖琴。

相传明代安徽休宁县吴士彪,医名振乡里,他仗义疏财,扶贫济困,虽生活清苦,但情怀高雅,曾自撰此联,表现一生行医志向,可见

其医德高尚。

著手成春,万家生佛;

婆心济世,一路福星。 这是道光皇帝赏赐名医费伯雄的一副御联。据说清代江苏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学养宏深,医术高超,求治者日逾百人。他曾两次被召入京,为皇太后治疗肺痈和为道光皇帝治疗失音,均获良效。因此,道光皇帝特撰此联以赞颂之。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这是清代名医范文甫题于其医馆的一副门联。此联别具一格,以联明志,慷慨大方,济贫扶困不吝钱财,尽力尽职为病人服务,其高尚医德难能可贵。

只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这是湖南湘乡一位名医的一副门联。该联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其高尚的医德医风,耐人品味。

通过这一句句言语真诚和期盼众生平安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

心中,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的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品质和职业传统习惯,是以善恶标准评价医务人员

品质和依靠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惯来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医德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意思是说道德修养的成就居于先,技艺的成就处于后。《省心论·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作医”。《徐灵胎先生传》又强调:“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似乎德重而艺轻,不知艺也者,德之精华也。德之不存,艺于何有?”祖国医学传统医德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闪耀着人性与理性的光芒。它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道德信念,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人道为先,是医者从业立术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它倡导 “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同情、关爱、尊重、保护和真诚善待病人,一视同仁,爱人如己,时时处处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原则。我国历代医家对医者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皆有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如唐代杰出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为至亲之想。”而现今少数医者把病人分为三六九等,岂不是倒退吗?

近代医家陆渊雷先生曰:“自古学问与功名分两途。状元翰林有绝对不通学问者,大学问有终身布衣者。”历代医家都推崇轻权位、淡名利的高尚品质。医者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最大乐趣,别无所求。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医术高超,仍不辞劳苦,周游天下,为民间解除疾苦,深得群众敬爱。汉代名医华佗,医术凡超,淡于名利,不愿做官,被曹操杀害便是一例。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云:“古人有三不朽之事,为立德、立功、立言也。故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闻发蕴奥,韦着方书,其立言也。”

医者是一项庄重、严谨的职业。历代医家都很重视严谨治学态度和注重自己的神态与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西汉名医淳于意,名重一时,诊断疾病非常认真,并且极重视记录书写病案,以积累临床经验,为后世医案的创始做出杰出的贡献。在如北宋时一读书人患疾数载,耗尽家资,求遍白医无效。其妻决意让名医何澄一试,因家贫付不起诊费,便瞒着丈夫,引何入密室,羞怯地说:“妾以良人抱病日久,典买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酬。”何正色道:“娘子何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经过何澄力救,终起沉疴。何澄

篇三:《护理伦理学》作业

护 理 伦 理 学 形 成 性 考 核 册

专业: 15春护理本科 学号:

姓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用A4纸按照顺序打印后用笔作答,并左侧装订)

护理伦理学作业1

(第1~3章)

一、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

1. 道德规范现象: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如道德戒律、道德格言、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等。

2. 道德的他律性:道德的他律性是指通过外部的道德教育或道德影响,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等形式,来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过程。

3. 生命伦理学:即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

4. 护理道德品质:护理道德品质是指护士对护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

5. 功利论:功利论是主张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的基础或基本的评价标准,强调行为实际效果价值的普遍性和最大现实性的伦理学说,即强调效用原则和为最大多数人做最大的善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道德属于 上层建筑,因而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道德还激励人们改造 社会舆论 和树立道德典范。

3、规范伦理学是由古伟大思想家首创的,因此他又被人们称之为“伦理学之父”。

4、护理的本质只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权利,这体现了护理的 5、1860年

6、1941~1942年毛泽东同志两度为护士题词,其内容是:“作有很大的政治性。

7、2006年颁布的国际护理学会最新一次审查和修改的《国际护士准则》,强调护士有四项

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和减轻痛苦。”

8、护理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美德论、

9、护理道德品质是一系列

10、义务论的具体表达形式是人们 应该 做什么和不应该 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是道德的。

11、功利主义。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4分)

1、道德规范是一种( D)。

A、强制性规范 B、外化性规范

C、法律性规范 D、非制度化规范

2、道德精神是一种特殊的( D)。

A、科学精神B、艺术精神

C、宗教精神D、实践精神

3、道德的教育功能不可能( C)。

A、造成社会舆论B、培养人的道德意识

C、替代自身的道德修养D、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道德意识现象的是( B )。

A、道德教育 B、道德行为

C、道德信念 D、道德修养

5、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道德活动现象的是( D)。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戒律 D、道德修养

6、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道德规范现象的是( B )。

A、道德认识 B、道德誓言

C、道德评价 D、道德理想

7、在下列各项中,集中体现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统一的是( A)。

A、道德规范B、道德精神

C、道德发展D、道德类型

8、“人命之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句名言出自(C

A、扁鹊 B、李时珍 。 )

C、孙思邈 D、董奉

9、“贫富虽殊,药施无二。”这句话出自(D )。

A、妙闻集 B、孙思邈

C、华佗 D、龚廷贤

10、为穷人治病不取酬的事迹“杏林春暖”的典故是称颂医学家( C )。

A、庞安 B、李时珍

C、董奉 D、孙思邈

11、护士“应具有良好的行为和清洁习惯,要忠于他的职务,要对病人有深厚的感情,满足病人的需要,遵从医生的指导。”这段话出自( B).

A、大医精诚 B、妙闻集

C、本草纲目 D、希波克拉底誓言

12、南丁格尔是(D )人。

A、美国 B、意大利

C、德国 D、英国

13、提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是( D)。

A、董奉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14、最早构建较完整美德论体系的是( C)。

A
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17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故事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