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小学生养蚕的方法 正文

小学生养蚕的方法

2016-11-26 13:56:2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怎样教孩子养蚕

怎样指导孩子养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大多没有我们以前的那种童真了。回想起我的童年,抓“手绢儿”、捉迷藏、抓知了、养蚕等,真可谓花样其多,回味无穷。现在的孩子,大多时间已被校外课堂所占有,哪还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因此,让孩子更多的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不仅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能力。特别是养蚕,对孩子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因为蚕宝宝十分可爱,小小的、白白的,会让小朋友们懂得怜惜,勾起他们的兴趣,正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不是吗?让其能体验到“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整个过程。在培育春蚕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到生命的可贵。

现在小学的课本,有许多内容都是与养蚕有关的。除了科学课提到的之外,像语文课本中的《蚕姑娘》、《我们来养蚕》、《给蚕宝宝记日记》等,都涉及到了养蚕。这就是要孩子从小开始,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培养、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我们来养蚕》这篇课文,是湘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的内容。这篇课文主要以蚕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构建的。重点让学生亲历饲养的全过程,了解怎样照顾蚕的一生的饮食起居并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总结归纳昆虫的特征。城市里的孩子,除了电视和书本上,从来没有亲自养过蚕,有的甚至没有见过活生生的蚕。那这篇课文,究竟是简单地将蚕的生命历程告诉孩子,还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验证关于蚕的知识呢?现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过程。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讲解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毕竟,学校是一个公共场所,不可能因此而影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其实,养蚕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主要是在养蚕的期间,要认真地观

察蚕由卵→幼虫→蛹→成虫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位家长,等孩子到了10岁左右,就可以利用暑假(或闲暇时间),教孩子开始养蚕。并且,在这个时间段,最好让孩子学会记录蚕生长蜕变的整个过程。

首先,在养蚕之前,要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

① 蚕室要求地面平整、洁净,前后有对流窗,最好开地脚窗。门窗要装好纱网防苍蝇,地脚窗装好铁丝网防老鼠。

② 消毒是防治蚕病发生、保证养蚕高产优质的前提,一定要认真抓好。第一批消毒应在养蚕前的1周内完成。先把蚕室、桑叶室及周边环境彻底清扫干净,蚕具可放在阳光下暴晒,然后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毒。

其次,要明确养蚕的具体步骤,才能保证把蚕养好。具体步骤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蚕卵放在盒子里,等待孵化,最适宜温度是25℃-28℃,如果气温较低,可以盖上盖子。

2.刚孵化的小蚕要特别小心照顾,用比较嫩的桑叶喂养。

3.蚕睡眠时不吃不动,表面是睡眠,实际是脱掉旧皮,换上新皮以继续生长。蚕宝宝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蜕皮4次,每次蜕皮的时候它不吃不动,这时,尽量不要干扰它,也不要以为它生病了就把它丢掉。蚕每次眠期大概持续一天时间。

4.一般25天左右开始结茧。等蚕宝宝背脊亮晶晶,发黄发透,就表示它要吐丝结茧了,这时要提供个交叉的空间好让蚕宝宝结茧。需要两天时间才能结成一个完整的茧,并在茧中完成最后一次蜕皮,成为蛹。

5.雌雄蚕蛾破茧后不久进行交尾,交尾后雌蛾花4-5个小时可产下400个卵,然后慢慢死去。

最后,在养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基本事项: ①桑叶要保持新鲜,每次喂养适量,剩下的放在冰箱里保鲜。桑叶要干净,否则蚕宝宝吃了会生病;如果桑叶变黑发霉,不要喂给蚕宝宝。给蚕喂桑叶时尽量洗干净手,以防病菌感染蚕宝宝。

②换桑叶的动作要轻,可用羽毛或很软的毛笔来移动它,并且要勤快清理盒子。

③如果饲养过程,蚕宝宝生病死掉了,要尽快清除出盒子,同时把盒子开水烫下消毒,防止传染。

其中,特别是夏秋养蚕时要注意:

⑴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⑵防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在蚕室以及桑田附近的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农药,其气味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

⑶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⑷发现病蚕要及时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浆的消毒盆内,禁用病蚕饲喂畜禽,以防止病原传播扩散,污染环境。

⑸夏秋高温,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叶、及时运叶,合理贮叶。贮桑池每个龄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过夜桑叶。

当然,在养蚕的过程里,肯定还有许多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家长可以收集一些有关养蚕的资料,以确保整个养蚕过程的顺利进行。

养蚕对于孩子来说,这整个过程是非常受益的!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动物,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这么可爱的无私奉献的小动物肯定是科学课少不了的好伙伴了,学生能在养蚕活动中观察到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受益。

养蚕对孩子的重要意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养蚕能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耐心与细心。因为养蚕,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通过养育蚕宝宝,让孩子体会饲养的乐趣,体味生命的存在,懂得珍爱生命。

第二,培养孩子对做任何事情认真的态度,善始善终的好习惯。学生在写观察日记时,不仅记录了蚕的各种变化,如食量、颜色、斑点、蜕皮日期等,有的还进行拍照、录像,明确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记录。这种对事情认真的态度会使他终生受益。

第三,孩子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学会去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去创造,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还发展了其创新

思维能力。

第四,重新审视了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蚕的一生极为短暂,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它的要求极为简单—桑叶足矣。然而,当它付出的时候,毫无怨言、倾其所有,彰显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一段精彩的生命历程。让孩子从中明白生命的可贵,体验生命应有的价值。

另外,养蚕还能构建良性的亲子关系。积极的良性亲子关系具有强大的正面力量,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动力源泉。作为父母,除了做好衣食父母、给孩子创设安全环境外,同时还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各种需求、促进孩子潜能发展,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养蚕,充分尊重了孩子的需要,这正是一种良性的亲子关系的建立。

总之,养蚕的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也不在于养了多少,成活了多少,结茧了多少,而在于这个活动背后的意义。要知道孩子们亲自和蚕宝宝们一起相处至少有一个月,他们不仅增加了对昆虫的了解,愿意亲近动物、亲近自然,而且,身上的责任油然而生,内心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细腻。

养蚕之乐,不在于蚕,其质在于“养”,其乐则在于收获与希望。我想,有了这段“养蚕”亲身经历,孩子一定会对生命、对生活有了与先前不一样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对任何事情充满着信心和期待,最终能够感受到那份属于自己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总而言之,养蚕对于孩子来说有特别的意义,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一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具体落实。

篇二:探索城市小学生养蚕新模式

探索城市小学养蚕新模式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个单元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小学生通过饲养蚕宝宝的活动来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但是,城市学校地处城区,家、校附近没有桑树,孩子要养蚕,需要家长开车到郊外很远的地方采集桑叶。前几年开展养蚕活动,只有少数学生参加。要开展大面积的养蚕实践活动,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如蚕种、桑叶来源,养蚕技术,家长是否支持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让学生人人亲历和体检科学探究活动”就不能落实。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来解决好上述问题呢?我反思前些年这个单元的教学经验与教训,探索出城市小学生采用“套餐”养蚕模式,构建起“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社会参与”的科学教育平台,收到了很好的实效,有利于在城市学校普及与推广。我们的策略是:

一、公司联手,推行“套餐”养蚕法。 对于城市儿童来说。 “养蚕”是一项既能激发儿童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儿童动手操作。我调查发现,城市学校三年级学生97%以上的未养过蚕,他们对于养蚕感觉新鲜、新奇,十分喜欢这项科学活动。怎样才能保证这项科学活动落到实处呢?我们多方打听,最后联系到四川省生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他们可以提供蚕种和桑叶,为了方便孩子养蚕,我们与公司协商,开发了“少儿科学养蚕学具”, 推行“套餐”养蚕法。

所谓“套餐法”,就是由蚕种公司统一为孩子制作《少儿科学养蚕学具》,学具中包括养蚕所需的所有材料:蚕卵、蚕房、蚕刷、结茧方格簇、养蚕记录表,每周保证提供一次用塑料袋封装的新鲜桑叶,中途如果蚕死亡,给学生补充同龄蚕。这样就能满足每个孩子积极主动投入其中,把科学活动资源引入校园科普教育活动,搭建起学校科学养蚕的教育平台。

二、书信沟通,整合家庭资源。根据科学老师事先调查学生,仅凭小孩子回家说“我们要养蚕了”,部分家长会积极支持。但也有一些家庭喜欢养宠物,有些

家长因考虑桑叶而发愁,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养蚕活动不理解,担心会影响学习,还有些是因为家里有人怕虫子,不完全支持。我校三年级有9个班450多人,为了让每位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享受均衡教育的权力,养蚕前,我写了一封“科学养蚕实践活动告家长书”,印发给每位家长。

通过与家长交流,达成了共识,家长明确了开展养蚕活动的意义,家长的支持是养蚕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硬件设施有了保障后,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也很重要。城市家庭大多没有养蚕经历,仅靠科学老师一人在课堂指导几百个孩子,每周又受课时限制,难以达到最佳效果,于是,我又印发了“怎样饲养蚕宝宝”的辅导资料让学生带回家庭,对学生和家庭成员进行“岗前培训”—— 养蚕注意事项:

1、给蚕投放桑叶,叫给桑。桑叶不要水洗,保持自然状态。给桑叶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数量,每天可以在清晨、中午、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前各给桑一次,睡前可多放一些。对4龄——5龄大蚕可适当增加给桑的次数。桑叶的数量以蚕能基本吃净为宜。

2、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的过程,称为除沙。为避免小蚕丢失,对1龄小蚕可以不除沙。2龄、3龄每天各除沙2次,4龄、5龄的大蚕应每天除沙1次——2次。

3、蚕在眠期,室内要安静,光线要稍暗,不要翻动眠蚕。眠蚕蜕皮后,要到头部呈现淡褐色、爬动找食时才开始喂桑叶。刚起眠的“起蚕”,消化力较弱,要喂鲜嫩桑叶并逐渐增加叶量。

4、温度和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在温暖和干燥的环境中,蚕吃得多,可以缩短饲养期,还可以防止病菌繁殖。1龄、2龄小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6℃——28℃;4龄、5龄大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4℃-25℃。蚕室最忌闷热和潮湿,蚕房应放在阴凉的地方,一定要通风干燥;还要消灭蚊、蝇和鼠类,以免蚕受侵袭和被吃。发现病蚕或死蚕,应立即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5、采摘的桑叶如果一时吃不完,可以储存起来。储存的方法是放在塑料袋中扎紧带口,放在冰箱中冷藏。需用时,取出后要等几分钟,使桑叶恢复到常温,擦净并晾干后才能给蚕吃。

由于采用了以上策略,不仅赢得了家长的支持,而且让家人和孩子都掌握了

养蚕的技术要领。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

三、全程指导,亲历探究过程。 在开展科学养蚕的几十个日日夜夜里,怎样指导学生养蚕?我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负责每周将“公司”从郊区运来的桑叶及时分发给学生;二是对观察内容和方法的指导;三是解决在养蚕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一度时间,养蚕成了家校沟通的主要话题,大多数家庭中,蚕宝宝成为一家人视线的焦点,养蚕成为家庭亲人与孩子每日共同的娱乐活动。我随时接受来自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咨询,一个多月来,我的手机简直成“热线”了。“老师,我把桑叶喂完了,怎么办?” “老师,我的蚕宝宝今天抬头不吃不动了,是得病了吗?” “老师,怎样才能知道蚕快要吐丝了?” “我的蚕都做成茧了!它吃什么?会饿死吗?……”凡是孩子和家长的咨询,我都有问必答。在蚕宝宝的养育过程中,儿童对蚕宝宝用心呵护、精心养育,从蚕卵→蚕宝宝→蚕蛹→蚕蛾→产卵,他们为蚕的进食定时定量,为蚕的健康防虫防病。整个生命轮回的一次全接触,就是一个完整、漫长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对儿童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知识传授及人文熏陶的实践过程。

四、成果展示,提升儿童科学素养。学生通过饲养蚕宝宝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有了许多感受,对蚕的一生有了很多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们的经历变得更有意义,在大部分学生的蚕蛾产卵之后,安排一次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汇报养蚕成果的展示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

1、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学生通过对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总结。认识了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从蚕经历的几个时期,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就会死亡。对于这些科学概念,不是读来的,听来的,而是学生实实在在亲身经历中形成的。从而对学生渗透:“听到的易忘记,看到的易记住,做了的易理解”的教育理念。

2、发展了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养蚕活动有助于儿童科学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升。下面是语文老师给我推荐的一段学生养蚕日记,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在面对一个生命变化时清晰的思维方式:充满欣喜与愉悦,敏捷而有序,全面而严谨。 “今天放学回家,蚕一动不动,也不

吃东西了,它把头昂得高高的,我以为它得病了,就急忙电话问科学老师.老师告诉我:不要急,那是蚕在睡眠了,是脱皮的前兆。蚕是怎样蜕皮的?我好奇地观察,一小时后,蚕宝宝有了动静,它的头皮先脱,身子使劲地向前爬,一会儿,它身体从旧皮里钻出来,好像比原来白了一些。它蜕皮的时候也把嘴壳也给蜕下了。”在回忆养蚕的过程,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蚕的生命和变化时,一个孩子讲述:“有一天,我上学了,奶奶在家感到屋子了有些冷,担心把小蚕冻坏了,就把蚕盒放在阳台上晒太阳,结果蚕宝宝全死了。这说明蚕宝宝怕晒太阳。”

3、 掌握了科学方法。养蚕活动讲究的“科学方法”,从养蚕之前的培训、养蚕过程的咨询、桑叶保鲜、到养蚕结果的总结,教师始终与孩子们认同这样的信念:相信科学,运用科学的方法,就是养蚕成功的关键。许多同学在对自己养蚕过程进行总结时都以生动的对比来说明他们在科学养蚕活动中因为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差异而导致情绪上的喜、怒、哀、乐。 在回忆养蚕的过程,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蚕的生命和变化时,一个孩子讲述: “有一天,我上学了,爸爸、妈妈也上班了。爸爸担心蚕宝宝在家饿着了,就把养有蚕的盒子放在车子里,上班后车子停在露天停车场里,中午休息时去喂蚕,结果蚕已经晒死了。这说明气温对蚕的生命有影响。”

4、培养了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思索、探究、创造的精神。养蚕活动使每个卓雅人都品尝、体味到了探索、创新的快乐,感受到了不懈努力、获得成功的欣慰。一位学生在汇报时讲道:“这段时间我有很多新发现,知道蚕宝宝是靠身体呼吸的,如果你把蚕宝宝的头放到水里,不一会儿它就会死掉。蚕宝宝小时候食量很小.可是到了四龄蚕、五龄蚕时,它的食量每天都在增大.特别是五龄蚕时,我把整片桑叶放在它们身体上面,它们吃得比原来快多了,吃起桑叶来可以听到一阵沙沙的响声。我发现蚕蛾大多数是在夜间从茧里爬出来。还知道了怎样分辨雄蛾和雌蛾的方法!雄蛾身体瘦小,雌蛾身体肥胖。” 另一个学生接着发言:“我看到了蚕蛾交配特别有趣,一天早晨,一只蛾刚从蚕茧里爬出来,个子瘦小,我想是雄蛾吧!它很快向一只雌蛾爬去,尾巴不停地弯曲,不一会儿,它们尾尾相对,雄蛾的翅膀不停地扇动。它们连得很紧,我用小棒也没把它们分开,连着呆了一天一夜。当雌蛾少,雄蛾多的时候,三、四只雄蛾会围着一只雌蛾十分着急地爬来爬去。”从学生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养蚕活动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

掘,培养了仔细观察、善于思索、敢于质疑、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这是值得老师和家长欣慰的。

5、培育了健康的人格。养蚕活动的开展有益于青少年道德人格培育,有益于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尽责之德、感激之情、有益于儿童道德的养成。 科学养蚕活动是儿童科学素养培育的一个极好平台,它让教师、学生、家长成为教育合作者,让校园乃至社区成为开启儿童创造智慧的教育乐园,它为学校科学教育活动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儿童既可以观察蚕成长变化的全过程,了解养蚕的科学知识,激发创造探究的浓厚兴趣,也可以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还可以在体验养蚕的酸甜苦辣中发现人生真谛,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生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养蚕活动是一项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活动,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它可以使我们的孩子更加聪明可爱。

由此可见,在城市小学实行“套餐”养蚕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资源整合,易于推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1年7月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

4、郁 波:《关注科学概念》、《从“主题—活动”模式到“概念—过程”模》等系列讲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6——2009年

。。。。。。。。。。。。。。。。。。。。。。。。。。。。。。。。。。。。。。。。。。。。。。。。。。。。。。。。。。。。。。。。。。。。。。。。。。。。。。。。 注:此文在2010年9月,获“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四川省教育厅颁发证书)

2011年5月,获全国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中国教师教学研究》杂志编委会颁发证书)

2011年5月,此文发表在《中国教师教学研究》杂志。(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篇三:小学生的养蚕日记

第一天(3月21日)

爸爸拿回了蚕卵,一大片,是灰色的。爸爸说这里能生出很多的蚕宝宝,妈妈拿来一个纸盒并在上面戳了几个窟窿,为蚕宝宝准备它们的家。但是爸爸说,纸盒太小,怕蚕宝宝太多太挤,将一部分蚕卵放进冰箱冷冻保存,只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蚕卵放在常温下,这样过几天蚕宝宝就会钻出来啦!

我仔细观察了蚕卵,哇!真小!差不多比蚂蚁小一点。嗯,就写到这吧!

第十二天(4月1日)

等了好多天,都不见蚕宝宝钻出来,我都有点灰心丧气了。爸爸以为这批蚕卵是空卵,正想都扔了,谁知打开纸盒一看,已经出来了几只蚕。我想今天应该是最近一段最暖和的一天,所以蚕宝宝就急不可待地出来了。钻出蚕宝宝的壳就由灰色变成白色了。

刚出来的蚕很小,黑黑的,很像蚂蚁。这就是蚁蚕。

第十三天(4月2日)

%
小学生养蚕的方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18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小学生养蚕的方法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