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走进宋词随笔 正文

走进宋词随笔

2016-11-24 16:09:2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宋词感想

从接触古文开始,我就对宋词有了一种比较深沉的热爱。如果说荣华给予我的是对现代文学的热爱,小康给予我的却是叩开了古文的大门。根据小康的推荐,我买了古文观止回来看,有时也翻看爷爷书柜里老的掉牙的聊斋,背了很多古文名解,也算是能领略一二古文的风采。我很快就被古文里精致的文字,简练的句子吸引住了。在古文模式里,最喜欢的还是宋词,宋词里最喜欢的还是婉约词。理由为:第一相对于古文散文来说,宋词体制整齐,篇幅短小,往往是抒情而不是议论。就好比我比起讲道理的书来,更喜欢看写情言物的小说一般。第二,和唐诗比起来,宋词不失整齐却又不是那么的整齐,长短句交错颇有韵味。第三,宋词有时候比唐诗更明白更易懂,各种色彩都有,各种意境也存。

宋词我最先喜欢的事柳三变,因为他低贱的身世,和在烟花巷中的经历。青楼一向是古诗词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尽管歌妓这个职业被文人大夫所鄙视,觉得市井,低俗。但妓女的感情一向是凄美哀怨,有着落红之悲。虽然柳永可能被正经的文人所看不起,但是他却流连于市井,成就于市井。写出了最真实的底层生活,虽在文人墨客眼中不甚雅观,但是为了作品表达的需要,以当今的眼光看来无可厚非。特别是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果然连王国维都不相信此词乃柳永所作,误以为是欧阳修呢。

现在我的口味有了些许变化,虽然柳永,李煜和李清照仍旧是我喜欢的婉约派词人。但新增加了几个最爱,分别是苏轼,欧阳修和晏几道。具体赏析以后再说:)

走进宋词,一股沉郁的墨香暗暗袭来。徜徉其间,仿佛追随古人放达的脚步,去一同领悟人生的真谛。李清照、苏轼、柳永、辛弃疾,这些载入史册的光辉形象,用他们饱含生命的诗篇将大宋王朝演绎得浪漫隽永,气势磅礴,为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与沉甸甸的思考。 一寸幽香谁人知

日落高阁,暮色的沉郁金黄铺陈了万里江山。她幽幽而叹,披薄衣登楼而望。远处,那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王朝的开端。她,一个乱世红颜,以一寸蕙心写意人生,以漱玉为色绘出风流画卷。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豆蔻年华就展现了得天独厚的斐然文采。一段天然的小儿女心绪让她早期词风以清丽为主,字字如珠玉般清澈莹润。让人难忘的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娇憨可人,“却把青梅嗅”的羞涩腼腆。她在水边微笑,明艳照人,风雨离她很远,那些悲戚与愁苦还未光顾。她仍然能在“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那时的她的文字如夭夭桃李,灼人眼迷。

岁月流转,年华翩跹。闲情早已不在,此身累,此心亦然。伉俪情

深的过往,举案齐眉的回忆在脑海里重演,挥之不去。丈夫的逝去是她人生的缺口,将她充盈的一切殆尽。她流尽了闺情,放逐了欢乐,余下的只是孤独,冷清,无边的寂寞。国破又家亡,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千里南渡,却渡不过这万里惆怅。“殷勤问我归何处”无处可归,无处是安身之所。“秋雨梧桐,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她痴痴的恨。“举杯消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那是她怨怨的愁。泪眼相望,“情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这是她无奈的醉。她如秋萍,漂泊湖上,无根随水东西,惹人心怜。

总在幻想她的容颜,大概是一个纤细的有些憔悴的女子,双肩柔弱,佩环流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有些类似于黛玉,又有本质的区别。黛玉是稚嫩的,她的痛苦与欢乐只为人情的变更。而李清照的脆弱是经历了沧桑的那种迷茫,她的笑她的泪,她的文字和诗稿,一切的一切都凝聚着一生对感情甚至世间的理解,也只有她能用细腻的笔调几字勾勒出世间的萧瑟和她深入骨髓的寂寞。

易安,不易不安。她的时代已然不在,她的情怀却余香至今。不管是忧国忧民的沉郁还是寄情天然的温婉,她都是中国宋词这一盛世长歌中不可磨灭的清香。

一樽江月对闲人 他褪色的青衫里藏着万丈豪情,他隐逸漂泊,恬然不羁。他在赤壁的江月下怀古,在穿林打叶的雨中徐行。竹杖芒鞋束缚不了我,千般恨,万古愁与我无关。我自低头赏我的一溪风月,听杜宇一声春晓。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东坡是个如风的男子,他看淡了官场浮华,所谓荣利也都是些身外之物。一张琴,夜里可弄弦;一壶酒,花间可自酌;一溪云,倦淡时可看看天色,悟悟人生的禅意。乌台诗案,黄州左迁,他无怨言,因为他的心早已归附自然。他重情,在中秋的月圆之夜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他豪迈,看江水东去浪花滔天,思忆千代英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旷达是他人生态度最贴切的写照。总是意犹未尽的想起范仲淹的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如果具体解释苏轼的旷达,恰是这句话。“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我向来不认为这是写爱情,苏轼想写的世人参不透,我亦参不透,许是道家的齐一,或是佛家的永恒。但每看到这句话,总让人湿了眼眶,感慨浮华散尽后的质朴天然。

一直以来都十分喜欢苏轼的禅理诗。褪去“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愁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他仍能以自己梨花般清白的笔锋触动人心。人生如茶,苦涩后才领悟清新隽永。任氤氲的水雾温暖我的眼睑,不需要拨开这层朦胧的遮掩。何必去试图看破什么,安于自身,立足现在,这是属于智者的恬淡。每当失意低落,捧起一本苏轼集,总给我别样的感悟与释然。于是,带上微笑继续赶路,“人生逆旅,我亦行人。”

一年清秋杨柳岸

长亭雨霖铃,执伊素手,相顾无言,唯有清泪两行,此中浓意,难与君说。在历代描写离别的词作中,唯柳永的《雨霖铃》流传最广,经久不衰。情景相溶,杨柳岸的晓风残月映照故人离去的背影和江上飘摇的舟灯。今宵酒醒何处却不复知晓。烟波千里,空蒙一片,何处是归程。

作为文人他是成功的,他醉卧花街柳巷,流传下一首首含蓄隽永的小曲长调。作为士人,他又是落魄的,屡试不中,过得穷困潦倒。白衣卿相,他生性桀骜。“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他又不贪恋官场。他写儿女,却并不靡靡。曾经,他也是志向凌云的少年,胸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望海潮》这般豪迈壮阔的作品。他的无奈恰是他不屈的性格。

也曾执着的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我看来,他的如云佳作中,唯这首《凤栖梧》最令人振奋。借着愁怨,写的却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女子的口吻,吐出的却是铁一般的誓言。我愿终我所有,追求我的梦。拼搏过,即使受伤也绝不后悔。是的,他的确终其所有,他51岁的高龄才及第,用半生的光阴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每当经历失败,总淡然一笑。这只是追求最后目标的一小步,失败是磨砺,成功也是磨砺。为了那个守望在远方的目标拼搏奋斗,才不会后悔,才不觉得岁月苍白,百年徒归。

在历代文人中,柳永这种游戏红尘的才子向来不算少,这往往也是他们作品题材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且不论作品的立意是否积极,他的艳丽辞藻,他的华美堆砌,终究掩不住他眉宇间的抑郁。他的执念浓化不开,处处影响着他的文字。伤春悲秋,聚少离多。他的真情只能寄托于此,让后人感知叹惋。

一剑九州惊霹雳

南宋战乱,中原北方沦落金人之手。有人以词为调,唱出慷慨淋漓的悲壮长歌。

梦中仍是万里江山,只是山河易主。醉里霜刃依旧,却藏于深匣。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生活的窘困不改辛弃疾报国的志愿,心系国家心系百姓的情怀。和他同时代的陆游让我产生了相同的感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是支持他的精神支柱,他英勇抗金,一心报国。不仅在词坛上创造辉煌,在战场上也光彩夺人。

他的词总能点燃我的一腔爱国之情,作为华夏儿女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辛弃疾的作品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呢?让孩子们在背诵歌的同时熏陶民族精神的人文情怀,也不失为一个教育佳机。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来传承,发扬,需要我们来提高华夏文明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我们从宋词的墨香中走来,看青史枯黄,却不曾凋谢这些诗魂。以一颗平和的心读诗词,方能领略其中深刻内涵。然而,现代多元的文化趋同使得很多青年人不再了解宋词——这一中华古典文学的精粹。如此优雅馥郁的音律与措辞他们无缘接触真让人扼腕叹息。我愿借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发出内心真诚的呼唤:请珍视宋词,呵护中国文学殿堂的不朽奇葩!

若把唐诗比作是玉树临风的白衣少年,那宋词想必应该是粉面朱唇的江南女郎吧。而词牌名,就像是那少女

头上的钗环玉簪,精致玲珑,叮当作响,令人的眼睛久久的停在上面,不忍离去。 词牌似乎是常常被忽略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一首词的字数平仄,内容格律。一直很喜欢如梦霓

裳家做的汉服,其主要原因大概就是那些衣服都是用词牌做名,长相思,玉楼春......一个个让人读的唇齿留

香。小女对格律之类的一窍不通,偶尔研究一下,也是转眼就忘。只想摘录几个记忆深刻的词牌,它们总能

让我们想起一些绝妙的好词亦或一些缥缈的往事。

《暗香》《疏影》

虽然姜白石的这两首小词甚是有名,但不知怎的,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看到这几个字的第一印象总

是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个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男人,在中国纷纭

的历史上留下了清幽的一笔。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隐居,比那些把隐居当作政治手段,看上去隐居山野,内心

里却惦念功名的人好不知多少,总感觉那些人不仅辜负了自己,更辜负了那如画的风景。短短十四个字,压

尽千古无诗才,给总被赋予坚毅傲骨的梅花增添一分温柔,三分妩媚,十分的美好。

《钗头凤》

看到这三个字,你能想到什么?唐琬,陆游,沈园......小时候读他的《示儿》,读到最后两句总是心头一

震。被他的爱国气

篇二:生活感悟随笔

流年,走不进那个忧伤的记忆

八阳光教师 顾生昌

生活很累,工作烦心,学习有压力,但我们的心应保持自由宁静的灵魂。

----题记

夜深了,我喜欢一个人独自坐着,伴着从阳台上吹来的秋风,享受着独处的静谧,感受着内心的那份孤独与寂寞。远远的看着远处的霓虹灯,自己的思绪一点点的迷失在对往日的记忆里,或许在这个时候才从心底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让人想着流年,走不进那个忧伤的记忆。

岁月的沧桑,让人掩饰不住眼角的鱼纹。记忆中的浮华,早已不重要,可是每个人都可以驻足在如画的的风景里,都可以走回流失的记忆,可以念想着未来的希望。可那些心里的凉,梦中的残,记忆的忧伤,总会不时击打着内心的痛。

人,最害怕的是走进对往事的回忆,因为每个人都想迷失在记忆中不想走回。也许只有停留在记忆中人才感受不到现实的忧伤、痛苦、悲伤。有时总在想,为什么不能独善己身呢?一个人的寂寞,有时真的也是一种美。记不起谁说过,享受寂寞,也是一种幸福的拥有。爱上寂寞,更是一种人生的财富。 流年已经走不进那个曾经忧伤的记忆。

有时在问自己:什么是记忆呢?记忆是对幸福的一种重温还是对伤心的一种再现,幸福的记忆如皎洁的月光,浪漫怡人;而伤心的再现,是一场悲剧的循环演出,永远没有结局,内心的那份天空永远是灰色的。也许,灰暗的天空,只有经历过暴雨的洗礼、冲刷,才可以变得蔚蓝。但泪水又何尝不是一种代价呀!假设,没有过去,人也不再有未来,每个人都相见如初,我会用绘画家的笔调,把你的倩影慢慢地勾画于眼前,放眼远眺,你音容俊貌,倚门佳人俏,那份对岁月的记忆该会是多么温馨、美好。

时光流逝,落寞流年。恍惚间,我们每个人都已经飘然溜过那一瞬间对美好的记忆,定格成永恒的底片。想伸手揽入心海,却发现岁月已藏匿的无影无踪,忧伤再现,洒落在地的满是细碎的记忆,是泪的一抹碎影,漂洗了对现实的一份怨恨。 只留下旧时斑驳的落寞。心想,流年,我再也走不进那个忧伤的记忆。

夜很深了,凝聚的灯光,透出一抹淡淡的忧伤。不知何时从阳台溜进的月光,影影绰绰的恍惚着一盏浊酒,不仅让我想起起舞弄清影只能化作一片相思泪。或许只有沧桑的感觉最现实。秋风、灯光、记忆,仰首赋唱一首汉赋宋词,抚一曲琴弦之色,把记忆化作一缕秋风,把浑浊涤荡;把记忆捻成一珠佛香,让忧伤的流年再也回不到那岁月的记忆。

隔壁邻家传来了几声鸡啼,残梦的片段留在了过往的记忆里,岁月的温柔轻轻带走了那份温馨与忧伤,记忆深处那些被搁浅的东西,随着时间的转动,都被碾碎在记忆的隧道里,温馨、忧伤、悲苦都一起随着秋风的清爽静静的离去,一点一点的模糊在记忆的闸门里。流年,我已不能走进那个忧伤的记忆。

篇三:古诗读书笔记

古诗文读后感 三三班白睿“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我爱读古诗文。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

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

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篇二:古诗读后感古诗读后感

我读了古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含义和诗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二年级就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我每读完一篇诗,就有一个感想,于是我就坐

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读古诗的方法与乐趣吧!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古人说的一句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意思就是说:

“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时间,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你的记忆力,

也增加你平淡无味的一天。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垂名千古。在诗国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闪

烁。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诵古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草》。背诵完后,

突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诗中有一句诗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这句诗,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说野地上被烧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

长出来。这句诗同时也赞扬了草的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为名句,用来比作百折不

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消灭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生活中,当

我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时;当我厌学时;当我成绩差时,就会想到草。草的这种不被困难所屈服

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如此可见,背诵古诗对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处

啊!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本

矣”用来教育后代。我们可要牢记这句话呀! 听了我的事情,你们肯定也有所启发吧!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和我携起手来,走进朗读古

诗的道路吧!篇三:读书笔记-读《唐诗三百首》 为谁含愁独不见

——读《唐诗三百首》(孙洙编) 诗者,兴盛于唐,故后世以“唐诗”为大。清代孙洙因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辩”

而采选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三百余首诗,或取之情真意切,或取之语言工丽,

或取之音韵和美,为世人展现了由诗谱写的唐朝乐章。 大唐自乱世中崛起,太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征戍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不少的

佳作,都是源于诗人对离别的描写、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期盼。如沈佺

期之“为谁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如宋之问之“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无不

使人叫绝。

唐初有开元之治,有张九龄这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贤明高尚之士,却也免

不了受到“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的对待,被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排挤诽谤。 边塞诗人岑参,诗句雄浑豪迈,笔力刚健,与高适并称“高岑”,代表唐诗中的边塞诗派。

但就是这样一个多年生活在塞外,能高咏“君不见走马行船学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男

儿,也有“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抑郁情怀。 善于边塞诗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却并不提倡战争。他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黄沙老”,

批评“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哀悼“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最爱那首七绝:“闺中

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不知愁却见愁。 著有《黄鹤楼》和《长干行》的崔颢,也曾“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大叹

仕途坎坷。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上的成就无人可比,其诗句中体现的洒脱与自得,受到很多人的赞赏。

但事实上,王维并非全身心投入隐居,他仍在朝中为官,只是在蓝田南山置备有房产,半官

半隐。早年他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险些被皇帝当做叛徒治罪。还好有弟弟王缙为他求情,

皇帝才从轻发落。也就是这之后的诗,大都表现对精神解脱的渴求,主调消极厌世。若说喜

欢,王右丞的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等,哪个不是美不胜收。可惜食君禄而不为君忧,

可谓是愧对了年轻时的抱负。和王维比起来,孟浩然算是一位隐士。孟襄阳之山水诗不比王摩诘差。但这个长年隐居

鹿门山的人,更多时候还是表现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所以不难想象这位诗人写下

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样对官场表示渴望的句子。不论他对仕途表现出多么大的

反感,到底还是因为他求官不遂。后来受到张九龄启用,他仍是出仕,做了一个从事。 唐诗万首,李杜为尊。诗仙李白绝对是家喻户晓的,小孩子背唐诗大概也都是从“床前

明月光”开始。作为教科书上的风云人物,李白在官场倒并不得意。但他与大多数诗人一样,

都希望入朝为官一展宏图平步青云,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见其豪情壮

志。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是风流倜傥。我也一度为李太白的豪饮而绝

倒,认为能“斗酒诗百篇”才叫喝酒,否则就是在糟蹋酒。书中只录《月下独酌》中一首,

但其二中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

天”更让我觉得杜康酿酒,就只为了这个男人。可惜就像世人误以为“上船”就是“登上船

只”一样,李青莲的豪迈也被误读。盛传的“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并非是藐视权贵的表现。

如果他藐视权贵,也只是因为他不是权贵罢了。李白一生,空有一腔热血,并没有在政治上

做出任何建树。留给后人的只是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又或者,只是穷极无聊,

写诗发泄。我绝对是喜爱他的,因此才觉得他可怜。另外,“不上船”指的是敞开衣襟,不系

上扣子。《康熙字典》有记载:“衣领曰船”,“或曰衣襟为船”。 而另一人杜甫,要说的就少多了。人称“诗圣”的他,让人第一想起的并非他的诗句,

而是他端坐远眺的那张画像。这位一生多灾多难的老先生,笔下诗句大多是描写人间疾苦,

抒发忧国忧民。虽被称“诗史”,但鲜有人爱,毕竟还是《长相思》比《兵车行》更富浪漫主

义色彩,更惹人喜爱。对这位“名岂文章著,官
走进宋词随笔》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10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走进宋词随笔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