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品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1000字 正文

品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1000字

2016-11-23 15:02:2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黄昏的布拉格

——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有感

这是一个发生在“布拉格之春”和“两千字宣言”背景下的故事,一个包含了爱情、亲情、友情、信仰以及人性的故事,或许我应该用一种浪漫而又婉约的笔触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当我一页页将它读完,我在朦朦胧胧中看到一幅幅美丽迷人的画面,所有一切抽象的情感和文字在想象力下凝成的画面,却又正如萨宾娜那幅在无意中滴了红色颜料的画,表面是明白无误的谎言,下面却是神秘莫测的真理。我并不是说美是虚假的谎言,但在这看似美的表面下,藏了太多深刻的甚至有些悲哀的东西。太过浪漫和婉约的笔触,承受不起这种沉重的美丽。

米兰·昆德拉采用了一种重复性的叙述方式,他也许想用似于“永劫同归”的哲学思想来从一个循环式的重复上更加细腻而深层次地向读者展现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并没有给人一种重复的乏味感,相反地,它看似重复的表面却给人以新的感受和体验。它带给了我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一)重复和幸福

“是的,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这是最后一章特丽莎在卡列宁弥留之际感悟到的,恰好能迎合第一章中尼采的“永劫回归”的思想,但是如书中所说,“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只有一次,等于没有。人的生命不能重复,历史也不将重演,逝去将成为永恒,成为人类记

忆中的一点微光和那些轻飘飘的纸片和文档,所以人类无法使自己试验某种事情,人类也无法预知结果,因而无法比较,也无法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幸福,所以我这样理解,“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但如果可以重复,那么书中托马斯不会有“站在公寓的窗台前不知所措,越过庭院的目光,落在对面的墙上”的纠结,生命中的很多犹豫和不安将不复存在,生活可以进行彩排,历史亦可以朝着人们最满意的方向重演,那么如果这是一种幸福,人们没有了内心煎熬着犹豫不决的沉重,一切变得轻飘飘,犹如羽毛,这种幸福,这种轻,又是否是我们能够承受的呢?

(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它就给了我一种浪漫而无奈的感觉,我忍不住想,什么是生命中的轻?又为什么难以承受?

在一种明明是偶然的情况下,托马斯用一个爱的比喻,让特丽莎住进了他的心里,让她在无意之间霸占了他脑海里的诗情记忆。这是小说里的爱情,唯美而悲伤。一个爱的比喻将同感熬成了爱的汤,香气迷人,而托马斯主观的想象又将那爱酿成了陪伴的酒,令人迷醉,它不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变质,只会在长情的陪伴中愈加真挚。当柔弱的特丽莎抬起她波光流转的眼眸望一眼托马斯,他的心会为之颤抖,会为之融化。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起,特丽莎已经存在于他的心中,这种存在与其说是因为爱情,不如说是因为同感,那种作者认为的至高无上的感情。然而也正是因为托马斯对特丽莎这一种感情已经铭刻在了心上,使得他天性上的对女人的征服欲有了一种情感上的束缚,

这成了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沉重。然而,沉重又何尝不美丽?当特丽莎离开苏黎世回到布拉格时,托马斯独自留在苏黎世,他在街上溜达了两天,呼吸着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享受着无人管束的时光,他得以摆脱七年来压在心头的沉重,感受到了无法言喻的轻松。然而,两天之后,他内心的情感却迫使他朝她寻去,他无法安心地享受生命的轻,因为这轻,会让人远离大地,他的生命因轻而产生了无法承受的重。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她的身旁,一个人的自由成了他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托马斯最好的情人萨宾娜,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将背叛视为追求的人。她背叛了她的父亲,背叛了她的丈夫,背叛了弗兰茨,背叛了她自己的背叛??她想要背叛一切固有的关系或者有固有倾向的关系。她不遵循世俗,同时极度厌恶“媚俗作态”,小说中的她是一个随意的人,她依着自己都不明原因的意愿而活,将背叛式的犯罪看作一种令人愉悦的胜利。她的生命无疑是轻飘飘的,她没有负重,她不在乎承诺,不管责任,然而背叛到了尽头又将是如何?我想她并不是一味追求背叛的,世上没有人不渴望像家一样的温情,“她回想起他们在开往阿姆斯特丹的快车厢里相遇的情景,那时她真想跪在他面前,求他抓住她,紧紧拥抱她,永远不要松开。她期望结束那危险的背叛之途,期望终止这一切”。后来她遇到两位年迈的老人亦是如此,“当她看到伤感影片中忘思负义的女儿终于拥抱无人关心的苍苍老父,每当她看到幸福家庭的窗口向迷蒙暮色投照出光辉,她就不止一次地流出泪水”。但她的生命轨迹仿佛注定了般,如同一种黑色的陶醉,让她

一如既往地朝着人为预定的方向走下去。而当她不再年轻,她依旧在异乡流浪,最后在背叛的尽头让空虚将生命拖向终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吹走了她所有的幸福。

(三)布拉格一般的结局

布拉格,这个美丽的城市,却在媚俗作态的人的统治下被压迫了数年,这就让这个发生在那个时刻的故事带上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悲伤和无奈感,纵然美丽。

弗兰茨,他将萨宾娜作为一种信仰,最后死在这种信仰之下;萨宾娜,在对背叛和生命之轻的追逐下,流浪异国,客死他乡。

托马斯和特丽莎死于车祸,而导致那场车祸的直接原因是刹车失灵,在那辆车已经破败不堪的时候,村里的主席曾向警察提出了让托马斯恢复本职的请求,但是因为“布拉格之春”这件明明应该像春天一样美丽的事件变成了一场悲剧的导火线,托马斯和特丽莎终于带着他们两个的爱情双双上了天国。

在这样背景下的一个故事,带着美丽的悲哀。当逝去变成永恒,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看似沉重的东西变成轻如羽毛的记忆,却依旧还是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有类似遭遇的民族,感到这轻,难以承受。

篇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李文浩2010110317

初读作品,可谓是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更确切的说是根本没有可读性,耐着性子读下去:小说以二战后,苏联军队进占,捷克大量知识分子逃亡去欧洲海外作为故事的背景,一男二女交缠的爱情故事,带出了作者对政治,文化以及人类生命的省思与嘲讽。特丽萨、托马斯、萨宾娜,三个不同的职业,不同追求,不同经历的人,而对这个疯狂而又荒谬的现实社会,他们思考着;行动着;追求着;放弃着。

身为医生的托马斯半是风流半是深情,对特丽萨的爱与压抑的放荡撕扯着他,决心用手术刀割开这世界一切伪装与媚俗的表层,看清里面隐藏着什么。他怀着一种深切的欲望,想要玩弄揭露这世界的一切,以放荡的成就自居,却又遇上了六个“碰巧”顺水飘的特丽萨,那一眼,万年,当他离开苏黎世,回布拉格时,那句坚定的“muss seiu(非如此不可)”,他第一次快乐地看清自己。

之后的日子,托马斯放荡难收,特丽萨深情嫉妒着。白日被训服的妒嫉在夜晚肆意撕扯着他的心房,本以为此书到这两人出场便可走单线了,却又出现了一个天才的画家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却无时不扮演一个极端主义者的角色,在他慢慢长途的背叛中,每一个吸引的背叛是罪恶也是胜利。他不愿遵守,他拒绝服从。在一次次的胜利自我陶醉,却滑向极度的痛苦。当他猛然醒悟自己背叛了自己的背叛时,生命也只剩下终点。品读故事中人物一次次心灵的煎熬,一遍遍痛苦的历练,文篇大量渲染、烘托,将小说情感表现的淋离尽致。当对与错,情与重,灵与肉的观念冲击在一起时,这世界苍白的只剩下那恐怖的令人窒息。

托马斯惬意生活基于“在一间玻璃房子里,人人能看见你,没有任何秘密,”的超现实理论,一篇俄底浦斯记的读后感,深刻地写出人永远无法用“不知者”去掩饰罪过,而是如俄底浦斯般捥眼放逐来承接自己。政党的压迫使他因一文而沦落为洗窗匠。部里的监查员终于使他明白,当对面坐着一个使人愉快、值得尊重、有礼貌的人时,要不断提醒自己,他说的都不是实话,没有一句处于真心。托马斯人生如我们的思维一般,在跌跌撞撞中成长,也正是这种生活,使他发出人类在失去了其生存空间时,一切便成为了不可思议轻,即使那曾是厚重的生命,博学即为媚俗作态的理论,让人类世界文明变得荒诞不禁,但我们又无法在那个时代的影子里,说出对或错。也许,这沉重的一切都是这样。我们的历史,我们世界只是尼采的一次次轮回,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相当于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因为如果可选择,我们会不断实验每一种可能性比较其结果,使它最终成为一种定性游戏。而现在的我们,只能将生命与历史相接,生命如历史那般轻如鸿毛,似尘埃卷入太虚,它是明日不复在的任何东西。

追求背叛一切的人,似奋斗在路上,迷惘怅然的一生。一次次用手中的刀割开历史与自己内心的畸形,与犬相伴的竹篮女儿,仍在追寻那个可以安定的国度。茫茫人海中,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真的可以交给历史去评判吗?年近花甲的托马斯轻声解说着生命,历史与自由的重量。“认识到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事业束缚,这才是一种极度解脱”。因为,过往云烟般的一切,在你轻如鸿毛的生命中,却只是一般看似厚重,不能让人承受却又必须接受的轻薄。

是的,轻与重是个问题,选择轻还是重更是个问题!不过我认为我们似乎更能承受生命之重却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因为人类似乎更有一种承受困难的本能,人类历史前行的每一步哪一步不是伴随着剧痛?个人的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从蹒跚学步艰难行走,最终走向坟墓?可是,人类的历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生命的传承也没有停止过。因为我们有一种与生剧来的承受力。这种承受力让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压在我们身上的重量。相反,我们却难以生命之轻,比如孤独,虚空,当然,这些是在没有笼罩宗教信仰的前提下。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准备,就像演员第一次彩排一样。但生活的第一次彩排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怎样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也许永远都没有正确答案,我认为这恰恰是我们人类的可爱之处,对我来说:未来的不可知正是我们前进的远动力。 总之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作者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篇三: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掩卷长思,我们的生命到底不能承受其轻还是其重?米兰—昆德拉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提出了这一问题。他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区分实在幼稚简单,至少有一点难以确定: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他对吗?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是的,轻与重是个问题,选择轻还是重更是个问题!不过我认为我们似乎更能承受生命之重却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因为人类似乎更有一种承受困难的本能,人类历史前行的每一步哪一步不是伴随着剧痛?个人的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从蹒跚学步艰难行走,最终走向坟墓?可是,人类的历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生命的传承也没有停止过。因为我们有一种与生剧来的承受力。这种承受力让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压在我们身上的重量。相反,我们却难以生命之轻,比如孤独,虚空,当然,这些是在没有笼罩宗教信仰的前提下。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准备,就像演员第一次彩排一样。但生活的第一次彩排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怎样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也许永远都没有正确答案,

我认为这恰恰是我们人类的可爱之处,对我来说:未来的不可知正是我们前进的远动力。

总之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作者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品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1000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01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品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1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黄昏的布拉格——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有感这是一个发生在“布拉格之春”和“两千字宣言”背景下的故事,一个包含了爱情、亲情、友情、信仰以及...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