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精神胚胎》读后感 正文 本文移动端:《精神胚胎》读后感

《精神胚胎》读后感

2019-06-19 22:02:4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精神胚胎》读后感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是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第八章第一节内容:精神胚胎。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完整的人是由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六部分构成。这六部分是我们的内在环境、内在系统。而我们的核心是精神胚胎,一个完整的人,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胚胎(自我)在生命的中心,和他的内在环境即身体、情绪体、感觉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联结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流动的身心灵的复合体。所谓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内在和外在的环境,受自己精神胚胎的引领,通过生命年龄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自我。这个创造自我的过程就是完整的成长的过程。

  蒙特梭利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时期。一个是在出生前,在母体中度过生理胚胎期,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另一个是在出生后的“精神胚胎期”,即0到6岁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天然能力,这一长漫长的婴儿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蒙特梭利把儿童早在出生之前,便有的这种精神展现模式、这种天生的心理本质称为“精神胚胎”。人类的精神胚胎需要在0到6岁形成和展开,他们通过与周围环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获得各种感觉、经验与印象,并由此构筑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

  对于人,生理胚胎需要的成长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通过调整子宫和母体营养的分配,调整母亲的情绪,就可以让生理胚胎处于基本理想的成长环境。相比之下,精神胚胎生长的环境千差万别。人类的肉体胚胎必然长成婴儿,而精神胚胎成长以后的差别非常大,甚至超过了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差别,这是因为精神环境差别巨大!

  精神胚胎的成长与环境有关。每个人不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甚至转瞬即逝的观念、思想,路过看到的风俗,都是精神变化的信息源。儿童不断生长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已经成长了的精神都是精神胚胎的内部环境。内在的要件越完整,使用越充分,精神胚胎的实体化得越完备。这就是之前的章节中反复强调的儿童必须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是自己感觉的主人,是自己心理的主人,是自己认知的主人,是自己精神的主人。儿童开始是没有自我的,此时做自己的主人,就是由精神胚胎做主。要让孩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家长需要抛弃“教育孩子”的观念,孩子是依靠精神胚胎的引领,依靠内在外在的环境,创造出自我,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被教育被塑造的。蒙特梭利说“人教育人,整个人类的水准都会下降。”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并不是父母对孩子坐视不管,也不是过度支配,而是做一个爱的陪伴者,耐心的观察者。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孩子,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和专注,因而不忍去打扰孩子的注意力。相反,如果我们以自我为中心,随时呼叫孩子,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强行帮助孩子,在孩子想要和我们建立亲密联结的时候又想办法把孩子支开,那么我们就没有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适宜精神胚胎实体化的环境,即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具体来讲,父母的语言、表情,情绪、观念、审美、思维方式、处事方式都是孩子成长的环境。“父母是怎样的人比父母想要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更重要。”

  精神胚胎就是精神的本体,所有的法则都蕴含在事物的深处、关系的深处,这个法则就是精神。儿童只有走入事物中,走入关系中,经历内在过程,才能走进并发现这些法则和精神,当孩子触碰到这些法则时,他就和内在的精神胚胎相遇了,这个精神就成了自我的食粮,精神胚胎就人性化、实体化了,自我就成长了。相反,阻止孩子进入事物深处、关系深处,就是束缚、就是禁锢、就是剥夺精神胚胎的引领,就是强制。被强制指引的成长,儿童就与自己的精神胚胎断裂,成为一个受外力支配的“小我”。

  精神胚胎指引儿童成长,不仅表现在儿童发现事物背后的法则,也表现在儿童在一件事情的周期完成后,获得精神的落脚点,这就是对一切事物背后真善美的了悟,这种真善美的了悟会就是儿童探索发现的内驱力,促使儿童发现外在的世界,也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彼此交替联结,并投射到儿童成长的体验和需求中,最终帮助儿童形成自我。如果儿童在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层面是正常的流动的、升华的,儿童的内在机制就一定会到达精神。只有到达真善美的了悟,人才会自由,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这是人第二次的诞生,一个由于精神而真正自由的人。

  去年暑假,我带孩子去旅行。坐在我们旁边的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阿姨。一入座,孩子就对这位阿姨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不停的对阿姨笑,和人分享食物,把安全指南取下来送给阿姨。尽管阿姨多次表达她喜欢小孩子,我还是觉得孩子一直打扰,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每次孩子和阿姨互动的时候,我都尝试分散她的注意力,我也悄悄的跟她说,阿姨要休息,老是打扰人家不礼貌,但是孩子根本不听,不亦乐乎。此时我束手无策,只好任由孩子和阿姨玩儿。当我静下心来观察阿姨和孩子的互动,我感受到了内心的温柔与安宁。阿姨并没有任何反感,而是专注的听孩子给她讲故事,不时的积极地反馈,孩子请求阿姨给她讲安全指南上的每一幅图画,她一遍又一遍的讲,然后说现在你给我讲一遍吧。孩子就认真地给阿姨讲,她居然能基本复述阿姨讲过的内容。孩子和阿姨玩了近两小时以后,我忍不住和阿姨说:你真的很会陪孩子玩儿,难怪孩子很喜欢你。这时阿姨坦诚的和我聊了很多:孩子有自己的感知能力,孩子愿意和别人交往是她的天性,你管的太多了。当我表示打扰到别人会引起别人反感时,阿姨说,孩子能感受到友好,也会感受到不被欢迎,当他感受到不被欢迎的时候孩子自己会回来的。我说我不想让她受伤。阿姨的那句话我至今铭记在心,孩子最终会走出你的保护伞的,你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孩子一定会在你看不见的时候受伤,你要做的是,为他提供一个温暖的疗伤的港湾,当他受伤时,他可以随时回到你这里修复自己,然后再勇敢的走出去。

  和阿姨的三小时的相处成为了这次旅行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美好插曲。回忆起来,此时孩子可能就处在交际敏感期,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阿姨的友好信息,受到自己精神胚胎的引领进入和阿姨的关系深处,并且感受到了关系中的真善美。有了这样美好的人际互动体验,孩子在以后的关系中就有了积极的模板。我很庆幸这次经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所谓的爱孩子,如果没有得到纠正,其实阻碍孩子的人际交往,让他变的不敢甚至不爱与人交往。真正的爱不是无时无刻的保护,而是让我的爱成为孩子的力量和盔甲,让她不再惧怕外界的风雨,勇敢的走入外在的世界。如果我自己不明白孩子需要怎样的爱,甚至不明白什么是爱,再谈爱孩子也只是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育儿先育己。完整的人的完整的成长,是不停顿、不终止的成长,这个过程是一生的,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儿童,还有我们自己。感谢镇幼,给我们提供了美好的学习平台,在参加“良知养正家长学堂”以前,我就是一个焦虑迷茫的新手妈妈,是家长学堂的学习让我从迷茫和焦虑中解脱出来,我变得更加平和了。玛丽安娜.威廉森说:“当我们散发光芒时,也鼓励了他人;当我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时,无形中也解放了他人。”给孩子最好的爱是建设一个美好的自己,通过持续的学习,让自己过成一个小太阳,静静的在那里,不说话,就可以带给孩子温暖和力量。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精神胚胎》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943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精神胚胎》读后感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