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十日谈读后感 正文 本文移动端: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

2017-06-17 13:56:3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

在一段并不短的时间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

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说的是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从3月到7月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死了十万多人。有一个礼拜二的早晨,几个侥幸没有被瘟疫感染的青年男女(7女3男),在圣马利亚诺维拉教堂不期而遇,他们相约去郊区一座别墅居住以躲避这场瘟疫。他们带着7个男女仆人,每天在这座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别墅里祈祷、散步、玩耍、唱歌跳舞。为了排忧解闷,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他们围坐在荫凉之处开故事会,约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人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所以这本书取名《十日谈》。《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但不是普通的汇集故事的作品。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大瘟疫作为一个引子,借以引出10名男女青年,并点明自然祸害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为整部作品涂抹出时代底色。这段引子,作者的开场白、跋,和10名男女在别墅的活动,是一个大框架,巧妙地包容和串连了主人公们讲述的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除了第一天和第9天没有命题外,8天的故事各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展开,使这框架结构浑然一体。而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讲述故事。这样,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既可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观念,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庞大而活跃、复杂而有序。

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把抨击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

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诈聚敛、买卖

圣职、镇压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

意的是,在《十日谈》的头两个故事里,薄伽丘就以犀利无比的笔锋,

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的腐败堕落。一个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公证人,

临终忏悔时一通胡吹,死后竟被教会封为圣徒。十日谈第一天故事中

的第二个,讲一个犹太教徒改信天主教的故事,大概意思如下:巴黎

有两个很要好的大商人,一个名叫杨诺,信奉天主教,另一个名叫亚

伯拉罕,信奉犹太教,杨诺多次热诚地规劝亚伯拉罕放弃原来的信仰

改信正宗的天主教,亚伯拉罕起初一口回绝,后来经不住好友的再三

游说,才答应到罗马去一趟,先亲眼看一看"天主派遣到世上来的代

表如何生活和为人处事的,再决定取舍。亚伯拉罕到了罗马之后,便

暗暗查访教皇、红衣主教、主教以及教廷里其他教士的生活作风,发

现他们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的,没有一点点顾及和羞耻之

心;人人爱钱如命贪得无厌,非但把人口可以当牲口买卖,甚至连天

主教徒的血肉,各种神圣的东西,不论是教堂里的职位、祭坛上的神

器,都可以任意作价买卖,至于教士,则只知道奸淫、贪欲、吃喝,

可以说是无恶不做,坏到不能在坏的地步。教皇的住地——神圣的京

城,原来是一个容纳一切罪恶的大熔炉。亚伯拉罕从罗马归来,暗自

思量,教会虽然一片黑暗,罪恶累累,但不仅没有垮台,反倒屹然不

动,日益光大,显然是得到了上帝的支持,于是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

这两则故事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薄伽丘也不止于对僧侣的个人品

质进行抨击。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头直

指教廷和宗教教义。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侣们道貌岸然,满口

仁义道德,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其根源盖出于教会

的教规,出于教规的虚伪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

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

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

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国王的马夫,其仪表和聪明同国王相比,毫不逊

色。不少故事叙述了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微贱的人往往以自己

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薄伽丘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贫

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质”,穷人家往往出现圣贤,倒是“高贵叫人

丧失了志气”,帝王家子弟只配放猪牧羊。他还摒斥中世纪僧侣主义

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陈腐观念,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

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在《十日

谈》里也得到体现。在薄伽丘看来,人应当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

艺,和谐发展,既健康、俊美,又聪明勇敢。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于

人的理想。《十日谈》的行文以朴素的口语为特色,叙述简洁明快、

生动紧凑,没有繁文虚饰,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独特形式,对欧洲 当时的文艺复兴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本书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个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

和写作手法的巧妙。第一天,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上流社会的丑

陋和罪恶。像第一则故事的切帕雷洛,一个靠编造假文书发财的公证

人,最后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无耻之心,骗取了神父的信任反

而成为了“圣切帕雷洛”。第二天,作者先是了命运对人们的束缚。

像第三则故事开始女郎说的“如果要探明运作弄人这个题目,那真是越谈越有话说。第三天,作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智慧来战胜命运。像第九则故事中,吉莱塔的命运,虽然自己和心爱的男人节了婚,但是丈夫不爱她,而是其他女人,吉莱塔却不屈服命运,利用了骗局使自己怀孕,从而重新赢得了丈夫的心。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强调了爱情的悲欢。像入狱,情人去世,但是我们看到最后结局都是大团圆。第六天,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像第二则故事奇斯蒂的那句“找阿诺河啊”,第三则故事诺娜夫人的反唇相讥,都是辩论的技巧典范。第七天和第八天,说的是人们之间相互捉弄。第九天没有固定的主题。第十天则宣扬人们的宽容和忍耐等等。像第二则故事中基诺十个臭名昭著的残暴强盗,但是得知院长有胃病时基诺盛情款待并只好了病。院长也非常高兴向教皇说情。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故事的开始作者都有通过十个人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可以说是故事的主题思想的最佳归纳。

关于本书的最大特色,我总结了三点。第一。此书肯定了人性,宣扬了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痛批了当时欧洲教会的阴暗面。欧洲在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下,“人性”受到摧残,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性欲之事,也被视为是亵渎上帝和神的行为而打压。而《十日谈》中,却随处可见青年男女为了忠贞的爱情,克服了种种磨难,摆脱了种种障碍,终于获得了自由和幸福。而对宗教的批判和讽刺,则更加辛辣和厉害。第二。作者薄迦丘尊重女性,维护女权,提倡男女平等,这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在男性作为社会主导的中世纪,薄迦丘的这

种女权思想却是很另类。在本书的序中,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说:“有谁能够否认,把这样一本书献给美丽的女郎们,比先给男人们更合适呢?女人们因为胆怯、害羞,只好把爱情的火焰埋藏在自己柔弱的心房里,这一股力量比公开的爱情还要猛烈的多,凡有切身体验的人,对此都一清二楚。此外,她们又得听从父母、兄长、丈夫的意志,顺他们的心,受他们的管教。他们大部分时间总是带在闺房的小天地里闲坐着,百无聊赖,情思撩乱,老是怏怏不乐。”又说:“对于像柔弱的女郎那样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运女神却偏偏显得特别吝啬;为了部分的弥补这一缺陷,我打算写着一部书,给怀着相思的女人们一点儿安慰、帮助和消遣。”由此可见,作者对妇女们的同情,而《十日谈》这部书,主要是为了妇女而写作的。第三。可以说,《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推动了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展。薄迦丘的《十日谈》第一次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绘声绘色的勾勒出一幅庞大而壮丽的社会生活图景。记得老师上课说过《十日谈》与《神曲》相媲美,被誉为“人曲” (或是“人间喜剧”)。可以说爱和智慧是整部书的两个基本中心思想。

《十日谈》这一百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薄伽丘的笔下,一批新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的形象被他塑造出来。书中的人物机智勇敢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要怕,要多动脑筋,战胜困难,胜利属于勇敢的人。每一个故事就象我们在山区旅行一样,千辛万苦地爬过一座凶险的山峰后,眼前就会展现出一片美丽的风景。感受《十日谈》,谈尽了兽性的人的假丑恶,谈尽了精神的人的真善美。人的天性,被

篇二:十日谈 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卜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全书近70万字。其主要内容是抨击14世纪意大利的黑暗先是。主题是揭露教会、僧侣的腐败和虚伪。还有很多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对禁欲主义,同时也有小部分作品赞扬商人、手工业者的才干、智慧和进取精神。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尘世欢乐的追求和对生活得无比热爱,既鞭挞了禁欲主义,又揭露了教会上层人士的奸诈和虚伪,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彩。

这本书说的是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从3月到7月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死了十万多人。有一个礼拜二的早晨,几个侥幸没有被瘟疫感染的青年男女(7女3男),在圣马利亚诺维拉教堂不期而遇,他们相约去郊区一座别墅居住以躲避这场瘟疫。他们带着7个男女仆人,每天在这座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别墅里祈祷、散步、玩耍、唱歌跳舞。为了排忧解闷,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他们围坐在荫凉之处开故事会,约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人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所以这本书取名《十日谈》。

《十日谈》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纳法尔《七日谈》,贾姆巴蒂斯塔的《五日谈》。莎士比亚的《辛白林》和《善始善终》、莱辛的《指着纳旦》等都受到其写作格局和写作思路的影响。

这本书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个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手法的巧妙。第一天,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上流社会的丑陋和罪恶。像第一则故事的切帕雷洛,一个靠编造假文书发财的公证人,最后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无耻之心,骗取了神父的信任反而成为了“圣切帕雷洛”。第二天,作者先是了命运对人们的束缚。像第三则故事开始女郎说的“如果要探明运作弄人这个题目,那真是越谈越有话说。第三天,作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智慧来战胜命运。像第九则故事中,吉莱塔的命运,虽然自己和心爱的男人节了婚,但是丈夫不爱她,而是其他女人,吉莱塔却不屈服命运,利用了骗局使自己怀孕,从而重新赢得了丈夫的心。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强调了爱情的悲欢。像入狱,情人去世,但是我们看到最后结局都是大团圆。第六天,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像第二则故事奇斯蒂的那句“找阿诺河啊”,第三则故事诺娜夫人的反唇相讥,都是辩论的技巧典范。第七天和第八天,说的是人们之间相互捉弄。第九天没有固定的主题。第十天则宣扬人们的宽容和忍耐等等。

像第二则故事中基诺十个臭名昭著的残暴强盗,但是得知院长有胃病时基诺盛情款待并只好了病。院长也非常高兴向教皇说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故事的开始作者都有通过十个人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可以说是故事的主题思想的最佳归纳。

下面就以第一天第二则故事为例介绍一下。

亚伯拉罕和贾诺托:巴黎有个善良正直的大商人贾诺托,他有个忠诚老实的好朋友犹太人亚伯拉罕。因为亚伯拉罕不信天主教,贾诺托担心他死后会入地狱,就劝他抛弃犹太教,改信正宗的天主教。但亚伯拉罕认为世上只有犹太教才是最正宗最神圣的,坚持自己的信仰。最后,亚伯拉罕经不住好朋友苦口婆心的劝说,只好答应先去罗马看一看再说。亚伯拉罕到了罗马,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调查研究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教皇、红衣主教、主教等一伙,从上到下,无一不是寡廉鲜耻男盗女娼的家伙,全是一群酒囊饭袋。进一步观察和调查研究后的结论是:这伙人嗜钱如命,贪得无厌,什么都可以拿去卖钱——人口、天主教徒的血肉、教堂上的职位、祭坛上的神器……其贸易之大,手下经纪人之多,连巴黎的巨商大贾也望尘莫及!他非常吃惊,非常纳闷,同时也非常神往。回到巴黎后,好友贾诺托问他对天主教的感觉。他说,照他看来,罗马已经成了一个藏污纳垢之地,它容纳了一切的罪恶:奸淫、贪婪、自私,那些修道士们可以说全是无恶不作的恶棍,但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腐朽透顶的教会不仅没有任何衰败的迹象,反而人气越来越旺,队伍日益壮大,看来这一定有神灵庇护着它的!他感叹:这么说来,你们的宗教的确是比其他的宗教更加神圣。现在,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做一个天主教徒的了,请你们按照圣教的仪式给我行洗礼吧!

阿们!“一个乱七八糟的腐朽透顶的教会不仅没有任何衰败的迹象,反而人气越来越旺,队伍日益壮大”,这种现象,忠厚老实的亚伯拉罕怎么能理解?我们这些可怜的普通平民百姓怎么能理解?看来除了将之归结为“这一定有神灵庇护着它的”以外,实在是没有更好的答案了。

任何一个地方,若要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有可靠的法律来作保护。反之,凡是个人(哪怕是非常“圣明”的人)说了算的地方,迟早都是腐败丛生的。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自私卑下的内容,所以他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法律对他的规范、约束、震慑、保护,缺少了这个条件,仅靠个人的自觉努力的道德修养是不可能安稳生活的。根据政治学的经典理论,法律

条文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么,如果所制订的条文对那些制订条文的人没有好处,就不可能会有这些条文了。罗马天主教廷不可能没有法律,但在这政教合一的地方,教廷是不可能不庇护自己信徒的。所以,加入了这个团体的人,无形中都有“安全感”。当然,事实上并不是天主在保佑他,而是教皇,而是这个团体在保佑他。谁在保佑教皇这个团体?当然是不计其数的信徒们。任何人都是“趋利”的,当加入某个团体对他们来说是无一害而有百利甚至可以带来一本万利之好处的时候,出现趋之若鹜,如过江之鲫的场景也就很正常了。这样,教廷越庇护自己的信徒,信徒就越信任教廷,信徒就越来越多,所谓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因为大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唯利目标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的,所以也就显得格外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壮大了队伍的力量。在这里,没有法律的监督制约,没有心灵的自我规范,只有肉体恶魔的放纵肆虐,试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团体?狼群里要学会狼叫,人们为了自保——当然,更多的人可能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就必须加入这个狼群,并在其中学着“狼叫”。因为有强大的惯性力量,所以亚伯拉罕看到了这么一个腐败透顶的团体却“人气越来越旺,队伍日益壮大”的奇怪现象。

“腐”的必然结果是“败”。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逻辑推理的正确。

关于本书的最大特色,我总结了三点。

第一,此书肯定了人性,宣扬了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痛批了当时欧洲教会的阴暗面。欧洲在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下,“人性”受到摧残,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性欲之事,也被视为是亵渎上帝和神的行为而打压。而《十日谈》中,却随处可见青年男女为了忠贞的爱情,克服了种种磨难,摆脱了种种障碍,终于获得了自由和幸福。而对宗教的批判和讽刺,则更加辛辣和厉害。

第二,作者薄迦丘尊重女性,维护女权,提倡男女平等,这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在男性作为社会主导的中世纪,薄迦丘的这种女权思想却是很另类。在本书的序中,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说:“有谁能够否认,把这样一本书献给美丽的女郎们,比先给男人们更合适呢?女人们因为胆怯、害羞,只好把爱情的火焰埋藏在自己柔弱的心房里,这一股力量比公开的爱情还要猛烈的多,凡有切身体验的人,对此都一清二楚。此外,她们又得听从父母、兄长、丈夫的意志,顺他们的心,受他们的管教。他们大部分时间总是带在闺房的小天地里,闲坐着,百无聊赖,情思撩乱,老是怏怏不乐。”又说:“对于像柔弱的女郎那样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

人,命运女神却偏偏显得特别吝啬;为了部分的弥补这一缺陷,我打算写着一部书,给怀着相思的女人们一点儿安慰、帮助和消遣。”由此可见,作者对妇女们的同情,而《十日谈》这部书,主要是为了妇女而写作的。

第三,可以说,《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推动了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展。薄迦丘的《十日谈》第一次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绘声绘色的勾勒出一幅庞大而壮丽的社会生活图景。记得老师上课说过《十日谈》与《神曲》相媲美,被誉为“人曲” (或是“人间喜剧”)。可以说爱和智慧是整部书的两个基本中心思想。

Ps:通过阅读《十日谈》,发现与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也有伦理思想:三纲五常,妇道。当然,也有像《金瓶梅》这样的奇书,但是大多都沦为流氓文学和地下文学了。而主导的则是一大堆“机器人文学”。这也许能说明中欧的市民社会整合程度的差异和民主化差异了。

篇三:读《十日谈》有感

读《十日谈》有感

书名:《十日谈》

作者:卜伽丘

译者:黄石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主要内容:

作品叙述了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横行期间,七个贵妇和三个绅士在教堂相遇,并相约离开佛罗伦萨到郊外一座小山上的别墅去避瘟疫的故事。到了别墅后,他们商定每天选出一位“皇后”或者“皇帝”约定今天所讲故事的总题,然后大家照总题依次序讲故事。故事讲了10天,故名《十日谈》。这些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凶残和教会的虚伪,在中世纪欧洲反对封建道德和宗教权威的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

精彩语段:

不多时,修士返到院中,院长传他进去,对他大加叱责,吩咐下狱。但修士从容地答道:“圣父,我皈依黑衣教派的日子不长,对于该教的戒律细则尚未熟悉;而你也只教过我谨守禁食和彻夜祈祷的规条,但应该如何对付妇女这一层,你却没有告诉过我。今天你给我作了一个示范,如果你肯赦免我,那么,我答应以后一定照我所见的去做。”

院长听了这番话,立即明白了修士的意思,不觉面红耳热,差于施罚与自己同科的罪恶,于是便赦免了修士,并且叮咛他严守秘密,不要把他看见的事情传扬出去。他们又暗地里把女郎神不知鬼不觉地打发出院。听说那女郎后来仍时常进修道院来和院长、青年修士幽会。(第一日,故事四)

点评:

文艺复兴前期,在宗教神权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僧侣教士有恃无恐,借着上帝的名义为非作歹、骄奢淫逸,无恶不作。那些崇尚所谓的“禁食、禁欲、诚朴、无咎、圣洁”的披着宗教面纱的虚伪的教士所让人不齿的行为,从这两个选段中可窥见一斑。

然而,选段的精彩之处绝不仅仅是用平淡的语气,平实的语言描述揭露了修道士的寡廉鲜耻和淫荡邪僻。而更在于青年修士那段精妙绝伦、无懈可击的回答中。他巧妙地用了一句:“但应该如何对付妇女这一层,你却没有告诉过我。今天你给我作了一个示范,”来旁敲侧击揭发院长自己所作的苟且之事,一个“示范”,让院长听出了意思,羞愧难当。但同时,他又对他自身所犯的罪恶并不追究,因此也赦免了修士。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看清修士们的丑恶,而且更钦佩作者用词设句的巧妙精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实在令人叹服。

精彩语段:

贵妇听了,觉得向国王诉苦完全绝了望,可是仍想出一种报复她深受困厄的办法,由此可鼓起国王的精神,革除他的懦弱之性。

于是她来到国王跟前,泪流满面地说:“王上啊,我来到御前,并非想求你替我伸冤雪恨,只乞求你给我一个小小的满足,就是告诉我,你怎么能够容忍人家加于你的侵犯,好教我今后也学会安心忍受人家加于我的困厄。天知道,假如我有这种权力,我很愿意把它交托给你,因为你很能忍耐。”

当时国王虽然麻木不仁,一听妇人的话,不啻大梦初醒,顿时振作起来,始用最严厉的办法给那贵妇伸冤。 从此以后,凡有人胆敢侵犯他皇冕的尊严,他必定最热心地施以惩戒。(第一日,故事九)

点评:

这几个语段最精彩的莫过于贵妇的几句巧妙话语了。她深知直接向国王诉苦请求伸冤是一点希望也没有的,懦弱昏庸的国王连自己受侮辱都不敢声张,更何况是帮助别人洗脱冤屈。因此,她退后一步,用乞求国王教给她忍受困厄的方法来旁敲侧击。这样既不会激怒国王,又委婉地提到了国王很能忍耐,实际上是说国王太过懦弱。麻木不仁的国王一听,顿时醍醐灌顶,决心痛改前非,帮助妇女伸张正义,成为英明圣主。贵妇的这番话语可谓别出心裁,既隐晦地让国王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也照顾了国王的颜面,没有直接指出他的懦弱,最后成功地让国王如梦初醒,欣然纳谏。贵妇的这番话绝不亚于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亚于邹忌婉言相劝的聪明才智。

精彩语段:

最后极恭敬有礼地询问他:“你不见那么多活泼漂亮的青年绅士正纷纷向贵妇求婚吗?为什么还不自量力,迷恋这个美貌的女子?”阿尔伯特大夫至此才知道她们哄他进来不过是要嘲弄他一番罢了,于是从容答道:

“夫人,、、、、、、我未尝不知道自己年迈,也未尝不知道有很多青年人向你求婚?然而促使我爱恋你的是因为:在下午小食的时候,我时常静静地观察妇女们吃羽扇豆和韭菜的情况。虽然吃韭菜一点好处都没有,但吃根部害处最小,而且味道也好。但你们有一种坏习惯,往往用手指夹着韭菜的根部吃茎部,这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会有种不好的气味。故此,假如你照此道理选择爱人,那我便是最佳伴侣,而其余追逐你的恋人都得一律摈弃。”(第一日,故事第十) 点评:

看完阿尔伯特大夫用巧妙的话语,以妇女们吃韭菜为喻体,委婉但又有力地反过来驳倒了妇女们对他的嘲弄,不

仅为自己解了嘲,争回了面子,还让高傲无礼的贵妇们看到自己的愚笨,让她们醒悟,羞愧,教训了她们一顿。

阿尔伯特用韭菜的茎部自比,把追求贵妇的青年绅士比作根部。他以贵妇们吃韭菜深知根部好处多,味道好,却反而选择没有好处,有怪味的茎部这一件事为例,讽刺照贵妇这种道理来选择爱人的话,他就相当于是被她们青睐的韭菜茎部。这样的回答免除了他的尴尬,把之所以会不自量力追求她们的责任推给了贵妇,搏回了颜面也铩了贵妇们的锐气!使我不得不佩服阿尔伯特的机智灵敏,佩服作者著书时构思用词的精妙。

除了以上摘抄的精彩语段外,《十日谈》最成功,最值得称颂的是第七日“妇人欺骗丈夫的诡计”下的十个故事,这十个故事都讲述了聪明的妇女是怎样用诡计骗过丈夫从而和情人幽会的故事。虽然照我们常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来评判这些妇女的行为,无论怎样,总是不道德,不值得赞扬的,甚至是是伤天害理的。但是一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大写特写这样违背人常的故事却恰恰是应当的,有见地的!当时,妇女是禁欲主义和“礼教”的受害者,作者为了冲破“礼教”反对禁欲主义而以妇女背叛丈夫为例,表面上是侮辱女性,实质上是间接救援妇女出于禁欲主义和“礼教”的压迫。这对于妇女解放运动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因此,这部书被称为“人曲”,得到了世人的推崇,流传千古。


十日谈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554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十日谈读后感
相关文章
  • 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十日谈》读后感在一段并不短的时间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说的是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从3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