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蛙读后感600字5篇 正文 本文移动端:蛙读后感600字5篇

蛙读后感600字5篇

2017-06-03 05:24:3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蛙》读后感

读《蛙》有感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一来是科技在发展,在这个喧闹的、讲求时效的物欲社会里,花费大片时间阅读仿佛是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古文物,显得久远而又不合潮流;二来,似乎年龄越大,有了工作的压力,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篇二:蛙读后感

篇一:蛙读后感 我带着悲伤和回忆承认,这个阅读过程是波折的,心情的大起大落随着章节里的人物关系悲喜交加,我依稀的看见计划生育的尾声是怎样的结束的,是怎样在人民的意识里消失的,我更能深彻的体会到童年的土路上发生的那些至今都不会再有的生活现象。 姑姑,这是一个现实版的传奇人物,太听话,太革命,太忠心,太认真,一个17岁善良聪慧的姑娘将职业视为生命的宗旨的送子娘娘,到始终履行着社会主义的号召,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妇产科医生,一生肩职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这一生精神的痛苦,肉体的折磨,在这个老人的生命里徘徊,她迎接生命的诞生,她打击新生命的到来,这是姑姑为社会主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她是忠臣,可是他的灵魂里有罪恶,有鲜血,有感激她的人,有憎恨她牙痒痒的人,有同情她的人吗? 两度落泪,第一次为王肝的单相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只有默默地在一封封不见回信的情书里诉说,默默地的看着思念的人在自己的眼帘里徘徊,为之动容。 第二次为豪爽单纯的王仁美的死落泪,这是一个错误的年代错误的想法酝酿的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不得不的一个残忍的悲剧,怪不得姑姑的晚年是失眠的,王仁美是可怜的,悲壮的,但是她死了,姑姑是可怜的,悲壮的,但她活着,她的痛,她的精神境界未必能比一个死过的人好到哪里?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小说,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 今日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不知谁对谁错,如果用思想觉悟评价,只希望过去的都过去吧,已经新时代了,姑姑你的睡眠可好? 妹妹1998年出生,次年2月计划生育的领导们经常来到家里给爸爸妈妈上课,而且换不同的人,2000年计划生育已经接近尾声不再严重,只要交钱就不用手术,

但是1999年以前的孩子母亲们是躲不过的必须做,这是我印象中的计划生育政策。 此刻我的心情是悲伤的,也是欣喜地,想念那时满手是土,自己脏兮兮的样子,也幸福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美好生活。 进步取代迂腐,意识决定结果,人性有待新环境的熏陶和提升,命运自始至终在挣扎中理智,享受,受苦。 做一个忠于内心的使命,不忘肩上的责任的一个人吧,小说的原话,人啊,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做叛徒。 姑姑是伟大的。 篇二:蛙读后感 昨晚,“拼夜”,看到晚上3点半,在宝宝哼哼唧唧、翻来覆去中,我看完了《蛙》! 一开始我真的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才会坚持看下去。看到姑姑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意味着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个床上拿了本书抹着眼泪,有点傻劲。可是我真的伤心的哭了,你说一个天真的王仁美,只想再要个孩子而已,而那个孩子已经在肚子里5、6个月了,都成形了呀,却要被硬是拿出来,扼杀掉,悲剧的是,连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当时的政策和医术下,就这样走掉了。真心心痛。这时候,还真恨那个姑姑啊。最不理解的是,我觉得书中的小跑对王仁美,并没有王仁美那么爱他,而是在王仁美走了之后,用一种怀念、思念来想念他的好。王仁美不值得啊!更是娶了小狮子后,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王仁美是天真、没有心眼的。小跑是有思想的,也许在这一点上小狮子跟贴合他。 结果,到了晚年,姑姑开始“忏悔”了,毁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种迷信的方式、疯傻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当年几近疯狂的举动。国家是要感谢她的,她是为国家奔波前后的、她心里只有国家这一个政策。可晚年,她还是忏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年轻时,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归了“小我”。这是多么矛盾的一对结合,以至于她内心的纠结把她整得有点痴了。 书中还有一些“痴傻”之人,痴傻之人自有可敬之处,他们的感情更为单一、纯洁,目标更为明确。作为一个正常人,

都是有矛盾的、有犹豫的、有退缩的、有点自私的。可是他们没有,所以我远远的敬重他们,却不敢靠近! 篇三:蛙读后感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

“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篇三: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我这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恶臭。”姑姑如是说。《蛙》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妇科医生——姑姑。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的人生变

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怜姑姑夹在中间忍受着冰火的煎熬。姑姑拥有着高贵的

出身,精湛的医术,人称送子娘娘,挽救了无数妇婴的性命,可她又杀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婴

儿。姑姑一直崇尚着“生是党的人,是党的鬼”的信念,所以她为了政府发行的计划生育的

政策,可以冷酷无情。她为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义灭亲。我一直以为姑姑并没有

对那些未出世的孩子而感到愧疚过,但姑姑,最终却嫁给了一个泥塑艺人,制造出了一个个

栩栩如生的娃娃。这些娃娃是来减轻自己感到罪恶的灵魂,可是姑姑没有选择,没有退路,

她追求着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中去。 “蛙”与“娃”同音。莫言不仅仅是想通过《蛙》来反应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

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更想表达的是对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生命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阳台上洒满的阳光,高大的树木,碧绿色起风的下午,都会

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个人对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对生命充满

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轻。生命总要被岁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总渴望阳光的照射,

所以在街上总能见到晒晒太阳的老人,也会有年轻的脚步从他们身旁很匆忙地走过,那如疾

似火的脚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有一天,当生命过去大半时,他们也会放慢脚步,站在

阳光里,望着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想起自己所走过的生命,莞尔一笑。生命总是这

样,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那些匆匆的年轻人不明白,缓

缓的老人也不知道。

生命与我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渴望有太多的正能量的东西在我生命力徘徊,但没有一个

人可以拥有这么多优秀品质。《蛙》这篇小说带给我一些方向。《蛙》里真正有描写到蛙的只

有姑姑在晚上经过洼地时,水塘里成千上万只蛙在呱呱地叫。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

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受

了无数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发出控诉。然后那些青蛙就全部扑在姑姑身上,把她的衣裳皮肤都

划破了。这里面又夸张的成分,但却更真切地表达了姑姑对自己扼杀的孩子的愧疚,悔恨,

对那些鲜活生命的渴望,但姑姑终究是有悖于自己对生命的渴望的,因为时代不同,姑姑必

须遵守党的指令。而我们却可以去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应当去爱护他

人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活出自己的价值,莫言写《蛙》是为了告诉大家生

命的珍贵。

物种相传,代代延续,生命正是由此进化而来。 初二(5)班 杨露

篇二:《蛙》读后感读《蛙》有感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

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

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

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

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

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

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

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

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

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

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

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

王胆的死,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

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

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

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

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

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

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

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

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

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

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

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

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篇三:蛙读后感读《蛙》读后感---让人性回归真实的世界《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

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

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读完《蛙》这本书对于人性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蛙》这本书基本是以书信的形式回忆

而成,由五封长信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

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

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

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人物性格和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

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作者描写的主人公“姑姑”可以说是个崇高的人。作为一位妇产科医

生,作为一个对小孩充满爱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和小孩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

有关;计划生育是国家政策,但这种国策是理性的,没有这样的国策,很难想象当今的中国

在人口问题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因为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

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她不得

以恶人自居,打掉孩子成了她的任务,曾经的妇产科大夫成了今日的屠夫,曾经受乡亲们敬

仰的医生成了让人厌恶的恶妇!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哀,也许是时代的悲哀,但是姑姑这个形象无疑是让人敬佩

的!为大我舍小我,现在的人几乎没人可以做到,时代的产物吧! 莫言对于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虽然是在写一个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

人性的故事。在小说中用残酷的笔法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姑姑”塑造出了一

种大义灭亲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一个时代背景和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

“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

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晚年

的“姑姑”做着噩梦,梦着那打掉的孩子。人性是丑恶的,人性又是善良的。就像“姑姑”

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姑姑”显然是这种国家意志的代表,

她在执行国家意志时是没有退路的,任何人也没有退路。所以,当国家意志与古老落后的生

育观念发生矛盾时,“姑姑”的角色所代表的人性善良和丑恶也在无奈中发生了转化。 “姑姑”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一个时代,这种形象纵然不怎么光鲜,却是一个民族在前行

路上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是一个民族在他前行路上的阵痛,这种阵痛炙烤着经历这个时

代的每一颗灵魂,这是这个民族最疼的感觉。正如莫言所说,他叙述的是灵魂深处最疼的东

西。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愿意相信美好,也不会对世界的丑陋毫无洞察。映射

到现实的社会,这样的人,往往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珍惜爱他们的人,同时也

能认清世事的不如意。他们冷静,但是却冷静得很有人情味。篇四: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莫言《蛙》读后感

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

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

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

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

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

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

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

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

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

意义的艺术尝试。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蛙”到底象征着什

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的

深刻思考。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小说

的一贯主题。小说的题材有着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

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

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

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

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

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

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年代以

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于是,被不理解、不支

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乡镇干部”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

育政策与人性的冲突轻松地嫁接为“分享艰难”的主旋律阐释。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

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不是要理论性地探讨、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

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

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

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

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

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

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

观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篇五:蛙 读后感 心灵氧吧

心灵深处的善良

——《蛙》读后感

一语 王培玲

真好,今年得奖奖了两本书,分别是莫言的《蛙》和《生死疲劳》。寒假期间,便迫不及

待地把《蛙》看完了。

想来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便是整部小说的结构,这部小说中间穿插了四封长信,最后又

有九幕话剧组成。细细品味,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原

来这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与开始。更有趣的是原来我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整部小说

都是讲计划生育的,为什么要用“蛙”为书名呢,似乎与文章没有多大的联系啊,可是读到

后半部分,我渐渐明白了题目的意思深远,并且极有寓意。 “蛙”可同“娃”和“娲”,“娲”

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由此看来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由此,我对莫言深深地佩

服,大作家就是大作家。可对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心中有诸多说不出的堵塞。有时,觉得我没有完完全全看清许

多东西,所以我也读的不是很懂。为了找到可以交谈的人,我上网搜了一下大家对《蛙》的

评论与感想,同时也帮我来释怀。当看到大家各抒己见时,我也渐渐明白,并且从书中悟到

了许多,看到了许多,听到了作者的心声,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思。比如在小说中,我看到王

仁美和王胆的死时,心里有诸多说不出的难受,当时也留下了眼泪。可是现在来看,才发现

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但也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

牲品。作者在小说中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让读者感到残酷与痛心,同时也体现了

“青年姑姑”的果断麻利、铁面无私,就这样,我们也发现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

的一面,并且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也必须去承担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

史责任。“老年姑姑”与“青年姑姑”却又不一样了,事隔多年,姑姑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变化与对比中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生命的坚韧、坚强与脆弱,

而这坚强与脆弱也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我带着一种淡淡的悲伤将这个故事情节波折的小说读完,心情也随着书中的人物变化而

不断变化,虽然小说为虚构,可我似乎看到的是许多真实的情景, 许多真实的生活,许多我从外界听来的真实的事情。这部小说,就犹如我们的生活:有

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还有愚昧,同时更有善良的味道。


蛙读后感600字5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536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蛙读后感600字5篇
相关文章
  • 蛙读后感600字5篇

    《蛙》读后感读《蛙》有感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一来是科技在发展,在这个喧闹的、讲求时效的物欲社会里,花费大片时间阅读仿佛是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