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经典句子 > 莫怀戚的散步中所有的对称句子的总作用是什么 正文 本文移动端:莫怀戚的散步中所有的对称句子的总作用是什么

莫怀戚的散步中所有的对称句子的总作用是什么

2016-11-01 12:11:1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散步》导学案 答案

《散步》导学案

第一课时

《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

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

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导入:

谈谈其中的道理,同样是散步的文章,莫怀戚的《散步》体现的又是另一种道理,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之中。

1、积累“信服、嫩芽、分歧、取决、拆散、委屈、粼粼、一霎时、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整体感知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捷足先登 预习掌握

1、 走近作者: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

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写作背景。

《散步》写于1985年。写作此文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

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

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

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叹不已: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捡拾起来,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

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

3、(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分歧( )一shà( )间chāi( )散 各得qí( )所 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你就背( )着我 我背()上的 嫩()芽

4、理解词义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二)彰显本色 自主解决

1、根据原文填空

A、母亲___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B、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C、我的母亲又___过了一个严冬。

D、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着,有的浓,有的淡;

E、小家伙突然___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F、我的母亲___高大,___很瘦,___不算重;儿子___很胖,___幼小,___也轻。但我和都是___,___,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

(一)自主——合作

帮教提升

组内交流展示自主学习的内容。

(二)师生交流 精讲指导

注意文中四个人物的情态表现,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阅读提示:不但

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

1、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熬( )( ) 铺( )( )

散( )( ) 累( )( )(

2、 选词填空。

一本好书,可学的东西往往很多,想一下子全部学到手是不太现实的,最好的方法是每次读书都把思想集中在一个问题

上,只从这一方面___、___、___,其余的暂且不管。

A,理解 吸收 思考 B,思考 理解 吸收C.吸收 理解 思考D,思考 吸收 理解

《散步》导学案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的感受到了这一家四口之间浓浓的深挚情谊,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继续探究文章的美点,让我们一起去品一品,悟一悟。

1.再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借“散步”这一小事所传达的孝敬父母的情感,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借“散步”这一小事所传达的孝敬父母的情感,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1、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分歧”指的是什么?

2、“我”面对分歧要“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要的是哪“两全”呢?

3、面对分歧,“我”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处理事情的原则是什么?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办法:委屈儿子,走大路。原则:照顾老人。最后:母亲宠爱孙子,让着孙子,要“我”走小路。

(一)自主——合作 帮教提升

1、第3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有什么作用?

极言母亲过冬的艰辛,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同情与关心

2、“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我”和妻子走的很小心,唯恐哪一步有闪失。这个形象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一个家庭中中青年一代(“我”这一代)

的责任感,既要好好赡养上一代,又要好好抚养下一代。每个家庭若都能如此和睦温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肯定是和谐的

(二)师生交流 精讲指导

1、读一读: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精读第三、四段。找同学朗读,品读词句:太迟、挺、总算、熬、随意、铺、密、沽沽、生命(呼唤的语气);说出喜欢的语句。

让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2、品一品:这篇短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句式整齐,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一家人的和谐、温馨。例如:“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反复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再完成以下练习。

A、 整个小区内,王老师家的灯,总是清晨亮得最早,晚上息得最迟。

B、 珍惜时间的人,把时间当做生命;浪费时间的人,把时间看做流水_。

3、悟一悟:这样平常的小事儿,作者却能反映出一个重大的主题,这样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找出文中有预示性的句子。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中第六段,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请你和同学一起,找出文中另外几处这样写的地方,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A、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

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B、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把你的看法,或和同学交流的意见大胆写在下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准则。

“我”解决散步中的分歧,两头无法兼顾时,选择了顾老的一头 ——→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你像当年爸爸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这

样的家庭也总是比较和美的。 C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这么郑重其事?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又何尝不是这样?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熬( )歧( )霎( )粼( )

2、“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这句话的“挺不住”是什么意思?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

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1) 这段话共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学习这种手法,用几句话描写深秋的校园风景。

课内文段分析: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

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D )

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 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2、“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你一种什么样的印象?你觉得有什么

特殊的含义吗? 自然怡人;预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前途

3、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我”和妻子却都走得那么慢,那么仔细呢?

因为他们是家庭责任的象征,需要认真地去担负起来

4、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有没有用到比喻手法?“好像”的作用是什么?

没有;表现了我的一种猜测,一种肯定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

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老师也送给大家及在座的老师一份礼物——一幅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写下你的收获:

篇二:散步 莫怀戚 文章解析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

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

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

2.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1.这篇散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道德:亲情.人性.生命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妻子:贤惠 任劳任怨、坚毅执著

我:孝顺

母亲:慈祥

篇三:散步句子赏析

篇一:《散步》赏析

一个“听”字满含爱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褚亚婷

读着莫怀戚的《散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被深深打动,一家人的尊老爱幼温馨氛围浓浓地弥漫在课堂里。此时,我问:“同学们,我们都被文章中爱的美好情感打动了,你能发现文中最能体现这些美好情感的一个词吗?”

短暂的沉静后,一个同学问:“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的‘摸摸’吗?”另一个声音已迫不及待:“这只是母亲单方面的对孙儿的一种喜爱之情,不是最有代表性的。”

“那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的‘信服’吗?”然后她又自言自语,“哦,这是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也只是她单方面的的一种情感。”

??

一只手坚定地举起:“我觉得最能体现文中这种美好情感的词应该是‘爱’。”可是文章中没有一个‘爱’字出现啊?

“如果非要我找出这个‘爱’的情感的根源,我觉得是‘听’字。”他继续说。

“哦,你能说说理由吗?”

“我先来看看文中出现‘听’字最多的那句吧。”在他的提示下,我们都把注意力都投向了这一句: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我觉得这三个‘听’字,很好地解释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根源。” “能说得更详细吗?”“第一个‘听’字,是母亲的‘听’,母亲的年纪大了,她的孩子渐渐成熟强壮起来了,她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这‘听’里,有一种放心和信任,还有一种母亲的骄傲。”

更多的同学被带进了思考中。

“我来说说儿子的‘听’吧,他还是一个孩子,所以高大的父亲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听’,是孩子对父亲的天性依赖和爱的崇拜。”一个女生抢着说。

“第三个‘听’字,我还没有想好。‘听’字前还有一个‘总’字,读起来感觉有些怪怪的。” “老师我想来说说,这里的‘怪’,其实恰恰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的反映,这里妻子的‘听’似乎是有特定场合,就是在“外面’。我想起了自己家,在家里我爸爸都听我妈的,可是在外人面前,我爸爸特要面子,这就是男人的自尊心吧。”下面笑声一片,回答又在继续。“作者在家里可能也是听妻子的,但是到了外面,懂事的妻子给了作者一种男子汉的自尊,这种‘听’就难能可贵了,这是一种真实的爱的情感,是对丈夫的尊重与喜爱,所以有了这个‘总’字,才体现出‘听’字的难得。”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还有其他的‘听’吗?”我感动着问。

“老师,文章里其实还有隐含的‘听’。前面提到的‘信服’,刚才同学说这只是母亲对儿子的单方面的信任,其实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我认为也是一种‘听’,一种‘爱’,一种长辈对子女的爱。”这番话很有深度。

这么一提醒,又有同学举起了手。

“老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个‘摸摸’,更是一种‘听’,是祖母疼爱孙儿,决定听孙儿的提议的表现。这个‘听’字虽然也没有在文中出现,也将慈爱隐含在里面。”“老师,看这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作者看似没有听从儿子,听从了母亲,但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哪怕自己长得再大,再有本事,自己还是母亲的孩子,还是要听母亲的话,尊重自己的父母。这其实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表现,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听’了。而后面,‘全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也体现出了对孩子对老人的充分尊重,全家人一致听从,全文洋溢着一种理解,一

种爱与温暖。”

??

对“听”的理解、“听”的发现越来越多了。望着同学们认真的眼睛,我说:“一个‘听’字折射出文章中的隐含的一个‘爱’字,全家人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行,无不透露着在爱的基础上的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谢谢大家,我们没有错过与‘听’字的近距离接触。” 从两个“背”字品起

安徽省五河县临北中学夏玉桥

一品文意:

师:请同学们推选出一个课堂热词,并说明理由。

生:“背”字,课文中多次出现它。

师:课文中有两个“背”字,名词的“背”和动词的“背”,词性不同,读音有异,你会选哪一个呢?

生:我选的是动词的“背”,文章多次写到了“背”。作品中的我提及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还有“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些句子为“背”母亲做了铺垫。然后就有了下文“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背”字就把全文情节紧串一起。生:我也赞同动词的“背”。“背着”和“背起”,我觉得那“背”字的语调有重量,沉甸甸的,特别有感情。

师:说得都很好,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该选名词的“背”。由“背着”“背起”到在我和妻子的“背上”,文章情感才最后升温。而且,名词“背”字是第四声,语调显得更重,更能突出我对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对生活的深沉感慨。

二品文趣:

师:可以说,名词的“背”是动词的“背”在线索上的延伸,在情感上的深化。现在要为文章配一幅插图,我们该画些什么内容,能让作者满意,让自己满意?

生:当然是我背母亲,妻子背孩子的画面喽。

生:选择那刚离地的瞬间做为画面。

师:这个画面把两个“背”字统一了起来。看来,两个背字不仅是作者心中的热词,也是心中同学们的热词了,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只是老师不明白,大家为何都看重这两个“背”字?我们一起读读相关句子。

生:这两个“背”字是全文思想感情的凝结点。母亲为疼爱小孙子,而选择让我去背着走那不平的小路。而我呢,又因背母亲而赢得了一次孝敬母亲的机会。 生:是文章最精彩的瞬间。如果没有背的镜头,只是叙述一些全家人散步的场景,那么就平淡了,尊老爱幼的亲情也表现不出来。

生:一个是儿子背着母亲,一个是母亲背着儿子,画面上有三代人的爱,很生动,富有情趣。 师:对,这就是大家看重这两个“背”字的原因,也体现了作者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来表现生活的用意。其实,这两个“背”字后面藏有许多深意。只要我们把它与全文的内容联系起来,与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联系起来,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

三品文理:

师:好,先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听老师再读一遍,注意与第一遍在重音及停顿上的区别: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你们认为那一种读法好,为什么?

生:第一种读法好。“背上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把他们说成是整个世界,就进一步突出了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理据之所在。

生:第二种读法好。把“背”与“上的”分开,其实,就是把我和妻子加了进去。因为前一个是我的背,后一个是妻子的背。这样更符合文章的原意,因为那“整个世界”应指的是我们家的三辈人。

生:我也赞同第二种读法,表现了我和妻子每个人都承载着一个生命,又表现了母亲与儿子对我们的依赖,这样就共同表现了人生的责任意识。

生:联系全文看,第二种读法更能表现那强烈的呵护生命意识。我们在开头读到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还读到年幼生命的稚嫩。现在这两个生命都是在我们的背上的,与我们紧密关联,一刻也离不开我们的关爱呵护。篇二:散步赏析

导视:

四口之家的一次平常出走,走出阵阵浓浓亲情;三代同行的一次普通散步,散出一片天伦之乐。朴素的表达,深刻的含义。明天,让我们品读莫怀戚的散文《散步》。

【演播室】

今天,我们不妨来说说散步这个话题。一说到“散步”这两个字,大家也许会说,散步还能够成为话题?是的,从人们生活的习惯来讲,它是再简单再平常不过的事啦;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谈,的确也谈不出什么新意。但是,我们今天来谈“散步”,却有着不同的意义。(诙谐地)嗨!你可不要认为我在这里卖“关子”啊?这样,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诵读】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演播室】

这是莫怀戚散文《散步》的开篇。和许多散文的开篇一样,它读起来明白晓畅,看起来简明扼要。但是,这看似简明扼要的开篇,却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和高度的概括力。短短100来字,就为读者交待出“一家四口、祖孙三代”的关系和母亲已跨入年迈的现实。

【字幕】

莫怀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作家,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以小说见长,相继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白沙码头》、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诗礼人家》、《隐身代理》等问世,有评论认为“莫怀戚关注时代现实,善于开掘人性,是一位写人性的高手”,因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演播室】一看作者的介绍,再对照文章的开篇,我们不难发现,小说家写的散文,自然有别于其散文。它们还有些什么区别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诵读】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演播室】

你看啊,母孝,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和社会关注的现实,就这样被作者巧妙而自然引入其中。难怪人们评论家称莫怀戚为“关注时代现实,善于开掘人性”的高手,寥寥数语,就表达出

对母亲的关心、对年老生命的格外关爱。其温馨之情,溢于言表,自然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诵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演播室】

有句歌唱得好:“母亲暖暖的怀抱无法忘怀,母亲甜甜的乳汁怎不感慨!”是啊,母爱,是一切文艺作品永远取之不竭创作源泉;母亲,也是我们讴歌不尽的主要对象。但是,高明的作者却没有停留在一种空泛的赞叹上,他充分调动了小说的技巧,并借孩子的天真话语,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类是由伟大的母亲诞生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母亲繁衍的。

【诵读】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演播室】

前面,我们说到了小说家写散文自然会有别于其它。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段,不到60个字,不仅让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景象跃然于纸上,而且让两对母子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你看,“我和母亲走在前面”,这是一对由“年迈的母亲”和“中年的我”构成的母子关系;“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这又是一对由“中年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构成的母子关系。最精彩的莫过于儿子的那句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它既符合孩子的口吻,同时也让读者领略到了“两对母子”行走在乡间田野的天然风趣。

【诵读】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演播室】

在一般读者看来,小说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外,还在于人物矛盾的冲突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就在前面这一段,仅仅只有102个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矛盾的冲突,也体会到了一家四口各自的内心世界。不过,我特别要给大家说的是,文章的技巧,在这里已经显得次要了,作者将该如何认识、提倡、继承“孝道”的传统美德,摆在了读者的面前。这样的处理,一下子就让本文具有了相对的思想高度。

【vcr】

中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并一直强调“夫孝,德之本也”。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孝道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 古往今来,由“孝道文化 ”衍生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雏鸟知反哺,羔羊亦跪乳”的古老典故,在文化多元的当今,仍然具有极强的道德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而且也让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演播室】

是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和指导;任何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哺育。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要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体谅,每位成员都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尽到自己的义务??这一切,才构成了幸福家庭的基础。我想,作者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做出了如此断然的决定,并理智地表现在如下文字中。

【诵读】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演播室】

莫怀戚曾经这样说到:《散步》写于1985年,创作动机是出自对“生命的感慨”。他还特别强调,“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就在下面这段文字里,尤其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读起来令人动容,感人至深。

【诵读】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演播室】

我们不可否认这样一个现实,在新形势下,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形形色色思想观念的诱惑,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烦恼和困惑,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予以引导。文章的最后一段,以轻衬重,寓意深刻,它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一个站在生命链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让全文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得以全面升华。

【诵读】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vcr】

莫怀戚的《散步》于1985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 一发表就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称它是一篇“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尊重生命”的典范之作。后又在中央电视台、电台等立体传媒里,以声画的形式出现,更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1988年甘肃《读者文摘》转载了莫怀戚的《散步》,数百万的发行量,进一步扩大了本文的影响。更值得幸运的是,这篇洋溢着家庭伦理、闪烁着人性光泽、透视着人生哲理有幸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散步》高超的表现技巧和洗练的文字风格尤其为专家看好,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尤为教育工作者看重,称它“对我们的下一代,具有永远的启示性。”

【演播室】

《散步》的确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尽管只有500多字,其构思之精巧,遣词之独特,内涵之丰富,不得不令人叹服。尤其在情理交融上,没有丝毫雕琢,不露半点机锋,不知不觉中让你沉醉其中,为其深远的意境和朴素的哲理所深深打动。可以这样说,当我们读完这篇文章,无疑接受了一次对生命感悟的新的洗礼。篇三:散步的语言赏析

散步的语言赏析

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莫怀戚的散步中所有的对称句子的总作用是什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52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推荐范文